巧梓輪桷之用
梓。木匠也。輪。車輪也。桷。榱桷也。葢巧梓用木之際。隨其木性而用之。枉者可以為輪。直者可以為桷。使不廢其材也。昔齊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斵輪於堂下。釋鑿而問曰。敢問君之所讀者何書。公曰。聖人之言也。扁曰。聖人在乎。公曰。聖人死矣。扁曰。然君所讀者槽粕耳。公怒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譏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扁曰。以臣事觀之。臣當斵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心。應之於手。口不能言。有數存焉。臣不能諭臣之子。子不能受之於臣。臣年七十而老斵輪。古之斵輪者。與其不可傳而死者多矣。故君之所讀者槽粕耳。桓公大喜。出莊子。
良御
使馬之人也。善使馬者。稱而作之。
駑驥
上即鈍馬也。下即良馬。
失性
各得遲疾之宜。使不失其所賦性也。
繩墨
梓人所用者也。木若得之。則曲直分明而見矣。
靈源曰。善住持者。以眾人心為心。未嘗私其心。以眾人耳目為耳目。未嘗私其耳目。遂能通眾人之志。盡眾人之情。夫用眾人之心為心。則我之好惡。乃眾人好惡。故好者不邪。惡者不謬。又安用私托腹心。而甘服其謟媚哉。既用眾人耳目為耳目。則眾人聰明。皆我聰明。故明無不鑒。聰無不聞。又安用私託耳目。而固招其蔽惑邪。夫布腹心。託耳目。惟賢達之士。務求己過。與眾同欲。無所偏私。故眾人莫不歸心。所以道德仁義流布遐遠者宜其然也。而愚不肖之意務求人之過。與眾違欲。溺於偏私。故眾人莫不離心。所以惡名險行。傳播遐遠者。亦宜其然也。是知住持人。與眾同欲。謂之賢哲。與眾違欲。謂之庸流。大率布腹心。託耳目之意有殊。而善惡成敗。相返如此。得非求過之情有異。任人之道不同者哉。
庸流
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不擇人以托身。不立行以自定。見小措大。而不知所務。從物而流。不知所執。故曰庸流。
靈源曰。近世作長老。涉二種緣。多見智識不明。為二風所觸。喪於法體。一應逆緣。多觸衰風。二應順緣。多觸利風。既為二風所觸。則喜怒之氣交於心。鬱勃之色浮於面。是致取辱法門。譏誚賢達。惟智者善能轉為攝化之方。美導後來。如瑯琊和尚。往蘇州。看范希文。因受信施及千餘緡。遂遣人陰計在城諸寺僧數。皆密送錢。同日為眾檀設齋。其即預辭范公。是日侵蚤發船逮天明眾知已去。有追至常州而得見者。受法利而迴。觀此老一舉。使姑蘇道俗。悉起信心。增深道種。此所謂轉為攝化之方。與夫竊法位。苟利養。為一身之謀者。實霄壤也(與德和尚書)。
勃
色變也。
誚
才笑切。以言相責也。
瑯琊
徐州瑯琊廣照慧覺禪師。洛陽人。嗣汾陽昭禪師。南嶽下十世。
范希文
姓范。名仲淹。字希文。汝南人。宋仁宗慶曆中。拜為參知政事。諡文正。
緡
音民。錢串也。
文正公謂瑯琊曰。去年到此。思得林下人可語者。嘗問一吏。諸山有好僧否。吏稱北寺瑞光希茂二僧為佳。予曰。此外諸禪律中別無耶。吏對予曰。儒尊士行。僧論德業。如希茂二人者。三十年蹈不越閫。衣惟布素。聲名利養。了無所滯。故邦人高其操履而師敬之。若其登座說法。代佛揚化。機辯自在。稱善知識者。非頑吏能曉。逮暇日訪希茂二上人。視其素行。一如吏言。予退思舊稱蘇秀好風俗。今觀老吏。尚能分君子小人優劣。況其識者邪。瑯琊曰。若吏所言。誠為高議。請記之以曉未聞(瑯琊別錄)。
瑞光
寺有四瑞。謂鐘皷自鳴。寶塔放光。瑞竹交加。白龜聽法。故稱曰瑞光。即今之臥佛寺也。
蹈
行也。
閫
門限也。
上人
內有智德。外有勝行。在人之上。故稱上人。
秀
即嘉興府。
靈源曰。鍾山元和尚。平生不交公卿。不苟名利。以卑自牧。以道自樂。士大夫初勉其應世。元曰。苟有良田。何優晚成。第恐乏才具耳。荊公聞之曰。色斯舉矣。翔而後集。在元公得之矣(贅疣集)。
以卑自牧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卑者謙之至也。謂君子以自謙自卑之道。自牧自處也。
色斯舉矣
鳥之為物也。見人顏色不善。則飄然而逝。回翔審視。至彈射不驚之處。而後下之。世人見機而作。亦當如此。
靈源曰。先哲言。學道悟之為難。既悟守之為難。既守行之為難。今當行時。其難又過於悟守。葢悟守者。精進堅卓。勉在己躬而已。惟行者必等心死誓。以損己益他為任。若心不等。誓不堅。則損益倒置。便墮為流俗阿師。是宜祗畏靈源曰。東山師兄。天資特異。語默中度。尋常出示語句。其理自勝。諸方欲效之。不詭俗則淫陋。終莫能及。求於古人中亦不可得。然猶謙光導物。不啻饑渴。甞曰。我無法寧克勤諸子。真法門中罪人矣。
淫
流蕩之過也。
謙光
位愈高而心愈下。則尊而且光。
靈源道學行義。純誠厚德。有古人之風。安重寡言。尤為士大夫尊敬。甞曰。眾人之所忽。聖人之所謹。況為叢林主。助宣佛化。非行解相應。詎可為之。要在時時檢責。勿使聲名利養。有萌於心。儻法令有所未孚。衲子有所未服。當退思修德。以待方來。未見有身正而叢林不治者。所謂觀德人之容。使人之意消。誠實在茲(記聞)。
純誠
精一無雜曰純。真實無妄曰誠。
儻
或然之辭。
孚
信也。
靈源謂圓悟曰。衲子雖有見道之資。若不深蓄厚養。發用必峻暴。非特無補教門。將恐有招禍辱。圓悟禪師曰。學道存乎信。立信在乎誠。存誠於中。然後俾眾無惑。存信於己。可以教人無欺。惟信與誠。有補無失。是知誠不一。則心莫能保。信不一。則言莫能行。古人云。衣食可去。誠信不可失。惟善知識。當教人以誠信。且心既不誠。事既不信。稱善知識可乎。易曰。惟天下至誠。遂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而自既不能盡於己。欲望盡於人。眾必紿而不從。自既不誠於前。而曰誠於後。眾必疑而不信。所謂割髮宜及膚。剪爪宜侵體。良以誠不至則物不感。損不至則益不臻。葢誠與信。不可斯須去己也明矣(與虞察院書)。
圓悟
成都府昭覺寺。佛果克勤禪師。彭州駱氏子。嗣五祖演禪師。
保
全守曰保。
誠信
心實曰誠。乃信之體也。言實曰信。方誠之用也。
惟天下至誠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註曰。性者德無不實。理無不具。故無人欲之私。能盡者知之無不明。處之無不當。天地至誠者。言聖人之德。天下莫能加也。贊。猶助也。參者。與天地並立而為三。
紿
欺慢也。
斯須
暫時也。
圓悟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從上皆稱改過為賢。不以無過為美。故人之行事。多有過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唯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是以聞義能徙。常情所難。見善樂從。賢德所尚。望公相忘於言外可也(與文主簿)。
過惡
無心失理曰過。有心害理曰惡。
飾非
人有過非。恐人知之。以巧言自飭。欲免過而譽其善。
義能徙
徙者。移也。孔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尹氏曰。德必修而後成。學必講而後明。見義能徙。改過無吝。此四者日新之要。苟未能之。聖人猶憂之。況學者乎。
圓悟曰。先師言。做長老有道德感人者。有勢力服人者。猶如鸞鳳之飛。百禽愛之。虎狼之行。百獸畏之。其感服則一。其品類固霄壤矣(贅疣集)。
圓悟謂隆藏主曰。欲理叢林。而不務得人之情。則叢林不可理。務得人之情而不勤於接下。則人情不可得。務勤接下而不辨賢不肖。則下不可接。務辨賢不肖。而惡言其過。悅順其己。則賢不肖不可辨。惟賢達之士。不惡言過。不悅順己。惟道是從。所以得人情而叢林理矣(廣錄)。
隆藏主
平江府。虎丘紹隆禪師。和之含山人。嗣圓悟勤禪師。南嶽下十五世。
圓悟曰。住持以眾智為智。眾心為心。恒恐一物不盡其情。一事不得其理。孜孜訪納。惟善是求。當問理之是非。詎論事之大小。若理之是。雖靡費大。而作之何傷。若事之非。雖用度小。而除之何害。葢小者大之漸。微者著之萌。故賢者慎初。聖人存戒。涓涓不遏。終變桑田。炎炎靡除。卒燎原野。流煽既盛。禍災已成。雖欲捄之。固無及矣。古云。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此之謂也(與佛智書)。
智
分別是非曰智。又知也。妙眾理而宰萬物也。
孜孜
切切也。汲汲也。
遏
止也。
炎
小火之貌。
原
廣平曰原。
煽
大火也。
不矜細行
書云。烏乎夙夜。罔或不謹。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註曰。或猶言萬一也。呂氏曰。此是勤德工夫。或之一字。最有意味。一暫止息。則非勤德也。矜者持也。細行者。小事也。
累
去聲。事相緣及。
圓悟謂元布袋曰。凡稱長老之軄。助宣佛化。常思以利濟為心。行之而無矜。則所及者廣。所濟者眾。然一有矜己逞能之心。則僥倖之念起。而不肖之心生矣(雙林石刻下出雲門菴集)。
元布袋
台州護國寺。此菴景元禪師。永嘉南溪張氏子。嗣圓悟禪師。南嶽下十五世。
圓悟謂妙喜曰。大凡舉措。當謹終始。故善作者必善成。善始者必善終。謹終如始。則無敗事。古云。惜乎衣未成而轉為裳。行百里之半於九十。斯皆歎有始而無終也。故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昔晦堂老叔曰。黃檗勝和尚。亦奇衲子。但晚年謬耳。觀其始。得不謂之賢(雲門菴集)。
黃檗勝
瑞州黃檗山惟勝禪師。潼州羅氏子。嗣黃龍南禪師。南嶽下十二世。
得
豈也。
圓悟謂佛鑒曰。白雲師翁。動用舉措。必稽往古。甞曰。事不稽古。謂之不法。予多識前言往行。遂成其志。然非特好古。葢今人不足法。先師每言。師翁執古。不知時變。師翁曰。變故易常。乃今人之大患。予終不為也(蟾和尚日錄)。
佛鑒
舒州太平寺。佛鑑慧懃禪師。本郡江氏子。嗣五祖演禪師。南嶽下十四世。
前言往行
易大畜卦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註曰。前言往行。是古聖之言行也。觀其言。察其行。以成德。乃大畜之義。畜。積成也。
故常
古人不更之常道也。
佛鑒懃和尚。自太平遷智海。郡守曾公元禮聞孰可繼住持。佛鑒舉昺首座。公欲得一見。佛鑒曰。昺為人剛正。於世邈然。無所嗜好。請之猶恐弗從。詎肯自來耶。公固邀之。昺曰。此所謂呈身長老也。竟逃於司空山。公顧謂佛鑒曰。知子莫若父。即命諸山堅請。抑不得已而應命(蟾侍者日錄)。
昺首座
韶州南華智昺禪師。蜀川永康人。為人嚴厲。時號昺鐵面。嗣佛鑒懃禪師。南嶽下十五世。
呈身
先見其身。後任住持也。
長老
耆德之稱。了達法性。內有智德。使學者尊從。故曰長老也。
抑
發語之辭。
佛鑒謂詢佛燈曰。高上之士。不以名位為榮。達理之人。不為抑挫所困。其有承恩而效力。見利而輸誠。皆中人以下之所為(日錄)。
詢佛燈
浙江湖州府安吉州。何山佛燈守詢禪師。本郡史氏子。嗣佛鑒懃禪師。南嶽下十五世也。
挫
摧折也。
効
獻也盡也。
輸誠
盡敬之貌。
佛鑒謂昺首座曰。凡稱長老。要須一物無所好。一有所好。則被外物賊矣。好嗜欲。則貪愛之心生。好利養。則奔競之念起。好順從。則阿諛古人合。好勝負。則人我之山高。好掊克。則嗟怨之聲作。總而窮之。不離一心。心若不生。萬法自泯。平生所得。莫越於斯。汝宜勉旃。規正來學(南華石刻)。
賊
侵害。
愛
心之纏綿不已曰愛。
阿諛
上卑屈也。下謟詐也。
掊克
聚斂也。謂刻剝民財也。
旃
之也。
佛鑒曰。先師節儉。一鉢囊鞋袋。百綴千補。猶不忍棄置。甞曰。此二物相從出關。僅五十年矣。詎肯中道棄之。有泉南悟上座。送褐布裰。自言得之海外。冬服則溫。夏服則凉。先師曰。老僧寒有柴炭紙衾。熱有松風。蓄此奚為。終却之(日錄)。
綴
補衲也。
褐
褐毛布裰。氷火二鼠之毛。所織之布也。火鼠入火不焚。毛長尺許。所謂火浣布是也。氷鼠者。北方有氷厚百尺。有鼠在下。但食氷。毛長數寸。可以為布。二事合成。冬暖夏凉。出神異記。
佛鑒曰。先師聞真淨遷化。設位辦供。哀哭過禮。歎曰。斯人難得。見道根柢。不帶枝葉。惜其早亡。殊未聞有繼其道者。江西叢林。自此寂寥耳(日錄)。
佛鑑曰。先師言。白雲師翁。平生疏通無城府。顧義有可為者。踊躍以身先之。好引拔賢能。不喜附離苟合。一榻翛然。危坐終日。嘗謂凝侍者曰。守道安貧。衲子素分。以窮達得喪移其所守者。未可語道也(日錄)。
疏通
能知遠古書籍也。又胸次岸谷。海納山容。無彼此之念也。
城府
遮蔽之義。謂外無城郭。內無府庫。無外內之隄防也。
踊躍
見義合理。踴躍而前進也。
附離苟合
勝利則依附。害則離去。苟合者。不遵理義。而苟且迎合也。
翛
音肖。鳥之孤飛也。又自如也。
佛鑒曰。為道不憂。則操心不遠。處身常逸。則用志不大。古人歷艱難。甞險阻。然後享終身之安。葢事難則志銳。刻苦則慮深。遂能轉禍為福。轉物為道。多見學者逐物而忘道。背明而投暗。於是飾己之不能。而期人以為智。彊人之不逮。而侮人以為高。以此欺人。而不知有不可欺之先覺。以此掩人。而不知有不可掩之公論。故自智者人愚之。自下者人高之。惟賢者不然。謂事散而無窮。能涯而有盡。欲以有盡之智。而周無窮之事。則識有所偏。神有所困。故於大道必有所闕焉(與秀紫芝書)。
銳
鋒利深入之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