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亏损,增强机能活动,改善衰弱状态,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又叫补益药或补养药。
本类药物的作用概括起来一是补虚扶弱,一是扶正驱邪。因此,补虚主要用治久病、大病之后,正气不足所致的机体衰弱的病证;或用于邪气未尽,正气已衰,正虚邪实的病证。虚者补之,损者益之,扶正驱邪就是使用本类药物的指导原则。
所谓虚证,总括起来不外是气虚、阳虎、血虚、阴虚四种类型。补虚药也可根据其作用或应用范围的不同而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四类。
补气药: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大枣。
补阳药:淫羊藿、肉苁蓉、紫河车、冬虫夏草、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韭菜子、杜仲。
补血药:何首乌、当归、白芍、龙眼肉。
补阴药:沙参、玉竹、黄精、石斛、麦门冬、桑葚、黑芝麻、天门冬、百合。
1.人参
常用名:野山参、吉林参、红参。
性味:甘、微苦、微温。
归经:脾、肺。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益血,安神增智。
主治:体虚欲脱,脉微欲绝;脾虚倦怠,食少吐泻;肺虚喘咳,气短无力;津亏口渴,虚热消渴;血虚萎黄;失眠多梦,惊悸健忘;体虚外感,里实正虚;阳萎宫冷。
用量:5~10G。
用法:宜文火另煎,将参汁加入其他药汁内饮服。研末吞服每次1~2G,日服二三次。如挽救虚脱,当用大量15~30G,煎汁分数次灌服。平素体虚,服人参调补,也可5~7日服1次。
注意: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应忌同用。服人参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力。
2.党参
常用名:潞党参、炒党参。
性味:甘、平。
归经:脾、胃。
功效: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肺气不足,喘气促;津伤口渴;血虚萎黄。
用量:10~15G。
用法:如代人参,可用人参量4倍。
注意:本品对虚寒证最为适用,如属实证、热证不宜单独应用。
3.西洋参
常用名:洋参。
性味:甘、微苦、凉。
归经:心、肺、肾。
主治:肺虚久咳,咽干咯血;热伤气阴,烦倦口渴。
用量:3~6G。
用法:另煎服。
注意:胃有寒湿者忌服。忌铁器及火炒。反藜芦。
4.黄芪
常用名:生黄芪、炙黄芪。
性味:甘、温。
归经:脾、肺。
功效:补气升阳,生血行滞,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尿消肿。
主治: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虚血滞,表虚自汗;痈疽不溃,久溃不敛;气虚水肿;内热消渴。
用量:10~20G。
用法: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尿退肿宜生用;补中益气升阳宜炙用。
5.白术
常用名:炒白术。
性味:苦、甘、温。
归经:脾、胃。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主治:食少吐泻,倦怠乏力;痰饮水肿;表虚自汗。
用量:5~10G。
用法:补气健脾宜炒用,燥湿利水宜生用。
注意:本品燥湿伤阴,故只适用于中虚有湿之症,如属阴虚内热或津液亏耗、燥渴便秘者,均不宜服。
6.山药
常用名:怀山药、炒山药。
性味:甘、平。
归经:脾、肺、肾。
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肾,涩精止带。
主治:脾虚泻泄,食少体倦;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内热消渴。
用量:10~20G。
用法:入补阴药宜生用,入补脾药宜炒黄用。
注意:本品养阴能助湿,故湿盛或中满及有积滞者不宜服。
7.甘草
常用名:生甘草、粉甘草、炙甘草。
性味:甘、平。
归经:肺、脾。
功效:益气补中,润肺止咳,解毒止痛,调和药性。
主治:脾虚倦怠,心虚悸动;咳嗽气喘;痈疽喉痹,药食中毒;脘腹或四肢挛急作痛;调和药性。
用量:2~10G。
用法:清火宜生用,补宜炙用。
注意:甘草能令人中满,故湿盛而胸腹胀满及呕吐者忌服。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均忌同用。久服较大剂量的甘草,易引起浮肿,使用也当注意。
8.大枣
常用名:红枣、大红枣。
性味:甘、温。
归经:脾、胃。
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血虚萎黄,妇人脏躁;缓和药性。
用量:3~12颗。
用法:劈开煎汤服,或去皮核捣烂为丸服。
注意:本品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故湿盛脘腹胀满,食积、虫积,以及痰热咳嗽均忌服。
9.淫羊藿
性味:辛、甘、温。
归经:肝、肾。
功效: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主治:阳萎遗精;风湿痹痛,骨萎瘫痪。
用量;5~10G。
注意:本品燥烈,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不宜服。
10.肉苁蓉
性味:甘、咸、温。
归经:肾、大肠。
功效:补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阳萎不孕,腰膝冷痛,筋骨无力,肠燥便秘。
用量:10~20G。
注意:本品因能补阳滑肠,故阴虚火旺及大便泄泻者忌服。肠胃有实热之大便秘结亦不宜用。
11.紫河车
常用名:胎盘。
性味:甘、咸、温。
归经:心、肺、肾。
功效:补精助阳,养血益气。
主治:不孕少乳,阳萎遗精,腰酸耳鸣;消瘦乏力,面色萎黄,骨蒸劳热;肺肾虚喘,脾胃虚弱。
用量:1~2G。
用法:研末装胶囊吞服,每日 2~3次,每次 2~3粒。
12.冬虫夏草
常用名:冬虫草、虫草。
性味:甘、平。
归经:肺、肾。
功效:益肾补肺,止血化痰。
主治:久咳虚喘,劳嗽咳血;阳萎遗精,腰膝酸痛;脾胃虚。
用量:1~2G。
用法:一般研细冲服,也可煎汤服。
注意:阴虚火旺者不宜单独应用。
13.补骨脂
常用名:破故纸。
性味:苦、辛、涩、大温。
归经:肾、脾。
功效: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主治:阳萎不举,腰膝冷痛;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肾阳虚,五更泄泻,虚寒喘咳。
用量:5~10G。
注意:本品温燥,能伤阴助火,故阴虚火旺及大便燥结者忌服。
14.益智仁
性味:辛、温。
归经:肾、脾。
功效: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
主治:遗尿尿频,遗精崩漏;中寒腹痛,吐泻食少;中焦虚寒。
用量:3~6G。
15.菟丝子
性味:甘、温。
归经:肝、肾、脾。
功效: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
主治:腰膝酸痛,阳萎遗精,遗尿尿频,脾肾虚泻。
用量:6~12G。
16.韭菜子
常用名:韭子。
性味:甘、辛、温。
归经:肝、肾。
功效:补肝肾,强腰膝,壮阳固精,健脾胃。
主治:肾虚阳萎不举,腰膝酸软冷痛,脾胃虚弱。
用量:5~10G。
17.杜仲
常用名:炒杜仲、焦杜仲。
性味:甘、温。
归经:肝、肾。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固胎元。
主治: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妊娠下血,胎动不安。
用量:5~10G。
18.何首乌
常用名:制首乌、生首乌。
性味:苦、甘、涩,微温。
归经:肝、肾。
功效:补益精血,润肠通便。
主治:血虚萎黄,须发早白,遗精崩带,肠燥便秘。
用量:10~15G。
用法:润肠通便宜用鲜首乌。
19.当归
常用名:当归身、当归尾、全当归。
性味:甘、苦、辛、温。
归经:心、肝、脾。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主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血虚血滞血寒诸痛;痈疽肿痛。
用量:5~10G。
用法: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和血用全当归。
20.白芍
常用名:生白芍、炒白芍、杭白芍。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肝、脾。
主治: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急作痛;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用量:5~10G。
注意:反藜芦。
21.龙眼肉
常用名:桂圆肉。
性味:甘、温。
归经:心、脾。
功效:补心脾,益气血。
主治:心脾两虚,惊悸失眠,气血不足。
用量:10~15G。
22.沙参
常用名:北沙参、南沙参。
性味:甘、微寒。
归经:脾、胃。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
主治:肺热燥咳,劳嗽咳血,热病伤津。
用量:10~15G。
用法:北沙参滋阴作用较好,南沙参兼有祛痰之功。
注意:虚寒证忌服,反藜芦。
23.玉竹
常用名:葳蕤。
性味:甘、微寒。
归经:肺、胃。
功效:滋阴润肺,生津养胃。
主治:燥热咳嗽,干咳少痰;热病伤津,烦热口渴;阴虚外感。
用量:6~10G。
24.黄精
常用名:制黄精。
性味:甘、平。
归经:脾、肺、肾。
功效:润肺滋阴,益精补脾。
主治:肺虚燥咳,劳嗽咳血;精血亏虚,内热消渴;脾虚倦怠,口干食少。
用量:6~10G。
25.石斛
性味:甘、微寒。
归经:胃、肾。
功效:养胃生津,滋阴除热。
主治:津伤烦渴,内热消渴,阴虚发热。
用量:6~10G。
注意:温热病不宜用。
26.麦门冬
常用名:麦冬、寸冬。
性味:甘、微苦、微寒。
归经:肺、心、胃。
功效: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主治:燥咳痰黏,劳嗽咳血;热病烦渴;心烦失眠。
用量:6~10G。
27.桑葚
常用名:桑葚子、黑桑葚。
性味:甘、寒。
归经:心、肝、肾。
功效:滋阴补血,生津,润肠。
主治:眩晕目暗,耳鸣,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或消渴;肠燥便秘。
用量:10~15G。
28.黑芝麻
常用名:胡麻仁。
性味:甘、平。
归经:肝、肾。
功效:补益精血,滋燥滑肠。
主治:须发早白,头晕眼花;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用量:6~12G。
用法:宜炒熟用。
注意:大便溏泄者忌服。
29.天门冬
常用名:天冬、明天冬。
性味:甘、苦、大寒。
归经:肺、肾。
功效:清肺降火,滋阴润燥。
主治:燥咳痰黏,劳嗽咳血;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盗汗遗精;肠燥便秘。
用量:7~15G。
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服。
30.百合
常用名:野百合。
性味:甘、微寒。
归经:归肺、心经。
功效:滋肺止咳,清心安神。
主治:肺热咳嗽,劳嗽咳血;虚烦易惊,失眠多梦。
用量:10~15G。
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所以风寒咳嗽,或中寒便溏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