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简中记载,烽火系统一共有六种信号,分别是:烟、苣火、积薪(烟火俱有)、鼓、蓬、表。如果把这六种信号进行区分的话,鼓是以声音传递信号的,而其它五种则是以光传递信号。在烽火系统中,这六种信号往往是配合使用的,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时,便是以鼓声配合烽烟传递信号的。但鼓声有时也单独使用,来传递一些规定的信号。《韩非子》记载了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楚厉王喝醉了酒,擂起了宫中的大鼓。一时间,都城内鼓声大作,全城军民纷纷操起武器,跑到王宫门前集合。鼓声震天、人声鼎沸,厉王终于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无意中犯下了错误。于是他赶紧跑出宫去,向大家说明真相,并公开谢罪。人们至此才知道,原来是一场虚惊。
楚厉王的鼓声,代表的是集合的信号。但到了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镇守都城天京(今南京市)时,鼓声则成为其主要的通信和指挥工具。
攻占天京后不久,太平军便分兵北伐、西征,这样留守天京的兵力便只剩下3万余人。这时,数万清军已尾随而至,分别构筑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对天京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负责天京防务的是太平天国杰出的军事家、翼王石达开。天京城周围96里,需要设防的地方很多,守军布置也很复杂。为便于及时、准确的掌握各处的情况,实施统一的调度和指挥,石达开建立了望楼制度。具体方法是,从每一座城门开始,每隔一里建立一座望楼,一直延伸到翼王府。一旦出现敌情,便由城门开始,利用旗、灯和鼓声通过望楼发出信号,将准确的消息迅速传递给主帅石达开。这实际上与传统的烽火示警情况相类似,只是用之于守城而已,而其传递的军事信息则比以往的烽火要复杂得多。石达开便是根据望楼传来的消息,调兵遣将,居中指挥。他调动军队则采取“击鼓调军制”,即根据击鼓次数的不同调动不同的军队,再配以旗、灯指明调往的准确位置。
这样,天京城内忙而不乱,军队调度有条不紊。石达开就是这样解决了城区内通信联络问题,为取得守城作战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烽火通信系统以声光为媒介,其明显的优点,是利用了声光的速度,可以快速地将警报传递到远方。它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只能传达简单的警报,不能传递复杂的军情。因此,随着战争形态的演进,对于军事通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烽火系统的缺陷便日益显现,从而导致了这一古老的通信系统最终失去了主要地位,成为一种辅助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