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高宗的去世是武后政治生涯的分水岭,他的去世开启了武后真正独断朝纲的时代,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则天朝”。李旦虽然被推为皇帝,但他并未真正掌握大权,事实上,他只是母后手里的一颗棋子。武后为了把持朝政,在李旦刚刚当上皇帝时,就将其软禁起来,开始临朝称制。
在软禁了皇帝李旦之后,武后想起了此时远在四川巴州的废太子李贤。为防止李贤图谋不轨,于是她派遣酷吏丘神劫赴巴州,逼其自尽。李贤一死,武皇后立即在洛阳城召集文武百官为李贤发丧,场面极其盛大,她是想以此来昭告天下,废太子李贤已死。
除掉李贤之后,已无后顾之忧的武后开始为自己的家族子弟升官加爵,同时还追尊武氏先人。
她将自己五代以内的先祖,男封王,女封为王妃。此外,她还专门建立了武氏七庙。这是一个有违常理、破坏传统礼法的做法,按照中国的传统礼制,只有天子才可建立七庙,武后竟然敢公然违背礼制,足见其代李称制的野心。
与此同时,她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爽之子武承嗣提拔为了宰相,而将另一个哥哥的儿子武三思升为了兵部尚书。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武后此举就是想通过两位侄子将国家大政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此外,她还改旗易帜,将东都改为神都。不难看出,她的这些举措都是在为她日后称帝做铺垫的。
然而,就在武后改元称制、除旧布新之际,一场叛乱也正在酝酿之中,发动这场叛乱的主角便是唐朝勋旧大臣的后代。
正如传统史家所说:“当时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在这些人看来,武后称帝之心昭然若揭,倘若她真当上皇帝,那么如他们这般旧日李唐王朝的宗室大臣们必然会受到排斥,惨遭迫害。
这场叛乱的领导者名叫李敬业,此人出身豪门,乃太尉、英国公、扬州大都督李动之孙。
作为李唐王朝建国后的三代功臣,李勋在当年武皇后冲击后位时,曾立下过汗马功劳,深得武后和高宗尊重和宠信。据说,在李勣去世时,高宗宣布罢朝七日向其表示哀悼。
然而,作为李勣的孙子,李敬业、李敬猷这两兄弟虽然荫袭了祖父的高爵,却都是些不思进取、游手好闲之徒,终因贪赃枉法遭贬。
然而他们仍不思悔改,为了发泄怨气,便纠集了一些犯官们坐在一起商议反叛之策。
在这些犯官中,有一个叫魏思温的人,他曾官居监察御史,后因犯法一再遭贬。此人乃文人出身,颇有政治头脑,于是他就成了这次叛乱的主导者。
他先让党羽监察御史薛仲璋上奏请求出使江都。此时,武后正派御史到各地进行监察工作,于是就批准了薛仲璋的奏折。待薛仲璋到达江都后,他又让另一个党羽韦超到薛仲璋处告发扬州都督长史陈敬之谋反。如此一来,薛仲璋就以中央御史的身份将陈敬之逮捕,这样他们就控制了军事重镇扬州。
接下来,李敬业便自称“奉旨”前往扬州,担任扬州司马,随后又假称高州地方酋长冯子猷谋反,发兵前去讨伐。随即,他们打开府库和监狱,释放囚犯,大肆招兵买马,很快就将陈敬之杀死。在控制了扬州军队之后,他们便四处发布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号召天下为匡复庐陵王而战,叛变正式爆发。
其实,武后在高宗去世之后就已经做好了各种军事准备,以防万一。在得知扬州爆发叛乱后,她立即敕令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领兵三十万前往讨伐,李知十、马敬臣为副帅,同时下令追夺李敬业祖父李勣的官爵,发掘其坟墓,碎其棺木,复其徐姓。
谁知身为一代武将的后代,李敬业却对领军作战一窍不通。面对汹涌而来的大唐官兵,李敬业不知所措,方寸大乱而轻信薛仲璋的退守之策,下令唐之奇守江都,李敬猷屯军淮阴,韦超屯兵都梁山,自率人马取润州(今江苏镇江)。
由于润州只是一个小镇,镇守兵力不足,李敬业刚开始进展颇顺。而随着李孝逸大兵赶到,李敬业急忙由润州退兵拒守,屯兵于高邮县下河溪。
随后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就在李敬业的叛军早已疲惫不堪之时,副将魏元忠建议李孝逸采取火攻之计,借风势纵火烧敌。李孝逸从之,结果李敬业大败,叛军死伤无数。
李敬业慌忙之中欲逃往高丽未果,结果被部将所杀。至此,历时四个月的扬州叛乱最终被彻底剿灭了。
其实就在武后征讨扬州叛乱的过程中,她还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杀掉了宰相裴炎。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史料记载,裴炎乃山西闻喜人,裴氏在当地是豪门大族。早年裴炎曾在弘文馆就读,后来在科举中及第,得以进入仕途。按理说,出身世家大族的裴炎是不可能被一向仇视贵族的武后看中的,而裴炎之所以能人朝为官并且受到重用,却是拜一次“极端天气”事件所致。
公元675年,唐朝关中地区突然遭遇大旱天气,旱情极其严重,百姓一连三年颗粒无收,生活困苦不堪。
与此同时,唐朝与吐蕃之间争夺安西四镇的战争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连年战争耗损巨大,国家经济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边缘。不堪重负的唐王朝一心想着灾情很快就会过去,可不成想这场旱灾不但没有马上结束,反而还越加严重了,唐王朝紧张的粮食储备令人担忧。
此时,时任御史的裴炎站了出来,他果断建议高宗,立刻停止与吐蕃的战争,然后调边军回关中,引黄河水灌溉关中以缓解旱情。这个听上去有些疯狂的建议立刻遭到了举朝的反对,唯有武皇后一人表示支持。结果高宗采纳了裴炎的建议。
他任命裴炎全权负责修筑连接渭水到黄河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事宜,工程竣工之后,灌溉良田无数。事实正如裴炎所料,这场旱灾竟然一直持续到了公元681年。而随着这项水利工程的竣工,关中平原竟然出现了灾年无灾的奇迹,之后几年粮食收成日益回升,唐王朝也因此度过了一段最艰难的时期。
这个事件让裴炎大受武皇后赏识,他也因此被提拔为中书省门下三品,成为署理国家朝政的宰相,同时还兼任太子李显的老师。后来,唐高宗东巡时,裴炎受命协助太子监国,颇得好评。
公元682年,高宗重病弥留之际,曾专门单独召见裴炎托孤。李显即位后,裴炎被任命为中书令,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此时的武后更是对裴炎宠信有加。后来,君臣二人共同谋划废掉了中宗李显,改立李旦为帝。
如果两人能继续保持这种合作态势的话,其君臣关系必会十分融洽,而作为人君的武后,自然也会将这位兢兢业业的臣子倚为心腹重臣。
可事实偏偏没按预想的轨道发展,事实上,自从武后的娘家宗族开始参政时,裴炎就已经开始对武后有不满之心了。裴炎是个十足的忠臣,一心维护李唐王室。当他听说武后的侄子武承嗣竟然建议武后追封武家七代先祖时,不禁怒火中烧,坚决反对。在他看来,这样的行为就是僭越。
然而,此时的裴炎还是对武后抱有一丝幻想的。作为武后身边的大臣,他十分了解武后,对于其辅助弱君的能力从不曾怀疑过。他一心希望武后能够凭借自己的精明强干帮助新君撑起大唐帝业,于是,他常常以吕后为例,劝解武后不要越轨。
可是他根本不会想到,此时的武后早已有了做皇帝的念头,怎会因为他的劝解就打消了呢?就这样,裴炎成了武后称帝路上的绊脚石。
后来,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公然反对武后专权。情急之下,武后向裴炎问计。裴炎认为,只要她归政于皇帝,叛乱自然平息。这便最终惹怒了武后,盛怒之下,当场将其投进了监狱。仅仅过了十天,裴炎就人首异处了。
裴炎的死以及成功平定李敬业叛乱,使得武后最终为自己登基扫清了道路。
紧接着,她又对宰相班子进行了一次大换血。她将之前的几个宰相罢免,任命效忠于己的韦方质、武承嗣、韦思谦为新任宰相。很快,她就建立了一个完全效忠于自己的执政集团。
此外,她还利用迷信手段为自己登基造势。
一日,武承嗣派人送来一块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色石头,谎称是来自洛水。武后大悦,遂改年号为“永昌”。此外,她还接受了睿宗和群臣上的尊号“圣母神皇”。
公元690年,武后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便下令佛教僧人大肆散布:“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的舆论。接着,她又让睿宗率领六万臣民向其上表劝进,请改国号之事。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武后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直到此时,觊觎皇位已久的武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武则天称帝不仅改变了她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她身边很多人的命运。作为一直跟随在她身边的上官婉儿来说,其一生的命运也由此而彻底改变。
有人说,上官婉儿能成为“巾帼首相”是上天注定的。传说上官婉儿的母亲郑十三娘怀上官婉儿时,梦见有人送自己一杆大秤,解梦者说:“当生贵子,手握天下大权。”对此,新旧唐书的《后妃列传·上官昭容》中也有记载。上官婉儿从一个罪臣孤儿到称量天下,她的成长得自天赋,得自环境,更得自武后,是武后给了她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使得她这块金子得以在大唐的政治舞台上闪闪发光。
对于上官婉儿来说,武后虽是她的杀父仇人,与其有不共戴天之仇,但这位执掌天下的女皇却也是最欣赏她、最懂得她、最喜欢她的人。
正是因为女皇开始了她辉煌的帝业,上官婉儿才有了成为“巾帼首相”的机会。这年女皇六十二岁,上官婉儿二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