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有起起落落,送走女皇的上官婉儿,在中宗一朝受宠得势,权势熏天。如果没有中宗的突然暴崩,她的人生将会怎样?而当她为中宗之死拭去泪水之后,又会朝哪个方向走去?
就在神龙政变发生的第四天,即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五日,李显再次登上帝位,此时他已年近五十。
不久之后,时任洛州长史的薛季昶对宰相张柬之、敬晖二人说道:“二张虽然已经被除掉,但此时的武家势力十分强大,倘若不能斩草除根,日后必有后患。”起初张柬之并未把薛季昶的话放在心上,他说道:“如今大局已定,武家人再有势力,也没那个胆子造反,除不除掉他们,应由皇上定夺。”薛季昶叹道:“大人,这武家人各个野心勃勃,现在局势还不稳定,他们随时都有可能谋反。一天不清除他们,就存在一天的危险!”和薛季昶一样,朝邑县尉刘幽求也对武家很不放心,他找到桓彦范和敬晖等人,对他们说:“如果现在不把他们除掉,日后一旦他们得势,我们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就在这些神龙政变的功臣们为是否清除武家势力而犹豫不决时,中宗李显又在做些什么呢?
事实上,此时的李显已经开始对这些功臣们心有不满了。
当初李显考虑到这些大臣有拥立之功,在政变之后没多久,就对他们进行了奖赏。身为政变的谋划者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五人都官封宰相,爵赐郡公,控制了中央政府。其他参加政变的武将也都加官晋爵,赏赐不计其数。相王李旦被封为安国相王,官拜一品太尉、知政事;没过多久,又将其立为皇太弟。而太平公主则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实封五千户,并且还特许其开府设置官署,公开参政。
除这些人之外,上官婉儿也被封为了婕妤,后来又擢升为昭容,至于其他参与政变的官员也统统得到不同的封赏。封赐完官职后,唐中宗还拿出十六张铁券来封赐给十六位大臣,有了这张铁券,除了叛乱谋反外,犯其他罪行都可以得到十次赦免。
可以说,在李显的大力提拔下,这些功臣各个身居高位,官爵显赫。这样一来,李显便发现了问题。他发现跟这些功臣们比起来,自己的势力十分薄弱。细数一下太子府的那些官僚们,魏元忠因被二张兄弟陷害已被贬至岭南;崔玄暐虽然也是太子府的人,但由于跟随张柬之等人策划政变,两方的关系甚好;杨再思也因二张倒台,受到牵连被贬。如此算下来,李显发现自己身边已经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了。
那么四弟李旦和妹妹太平公主是不是可信之人呢?当然不是。前面曾说过,李显在第一次当上皇帝时,只过了短短三十五天的皇帝瘾就被武则天流放到了房州,在那里他一待就是十四年。
在其被母亲重新召回京城后,当时的太子位置就有两个人选,一个是他,另一个就是他的四弟李旦。李显最后之所以能被册立为太子,表面看好像是李旦拼命将这位置让给他的结果,但实际上武则天的决定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武则天为什么要选择立李显为太子呢?原因在于李显远离京城多年,在京城里没有多少自己的党羽,而李旦,虽说一直被幽禁在东宫,但毕竟他身在京城,这么多年来,身边自然会拉拢一些官僚臣属。虽然胆小如鼠的李旦不会起造反之心,但倘若这些党羽们整日在他耳边撺掇,他难免也会受到挑唆而起兵造反。武则天是个彻彻底底的权力控,她怎么会甘愿放弃手中的权力呢?出于这样的心理,她才最终册立了李显为太子。
而对于太平公主来说,虽然她身为女子,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但从武则天在她的丈夫薛绍死后,刻意安排她嫁给武家的行为可以看出,武则天还是不想把帝位让给李唐家的人,所以,太平公主也同样不能倚为心腹。
面对如此主弱臣强的局面,李显十分郁闷,如何才能加强自己的势力,从而制约那些大臣们呢?此时,李显想到了一个人,此人便是武三思。自从武则天下台之后,以武三思为核心的武家人一直在胆战心惊地过日子。武三思心里十分清楚,那些复辟大臣们早已对他恨之入骨,他十分担心哪天中宗会听了他们的挑唆而对自己痛下杀手,那么他们武家的势力就会从此一败涂地。为此,武三思时刻都在琢磨,如何能找到一个新的靠山来维持家族的势力,而不至于被那些复辟功臣们除掉。
就在武三思为此事日思夜想时,李显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为了拉拢武三思,李显在政变后不久,就开始频繁造访武三思府邸,与武三思喝酒谈天,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他觉得这还不够,又让上官婉儿出面,与武三思接触。事实上,上官婉儿与武三思早已私通多年,两人的关系甚为亲密。上官婉儿是个十分精明的女人,当年她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讨好武三思,为的就是为自己找到一个安全的靠山。如今,她见李显一再向武三思示好,便知道武三思以后一定会继续飞黄腾达,而自己也将从中受益。同时她也十分清楚,中宗李显虽然贵为一朝天子,其实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妻管严”。对于妻子韦后,李显一向是言听计从,甚至更让她跟自己一起处理朝政。如此一个强悍的皇后,日后必会继续坐大。武三思光得到李显一人的宠信自然是不够的,他要想在朝廷中继续维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要和韦后打好关系。基于此,上官婉儿又把武三思引荐给了韦后。
武三思一向擅长阿谀奉承之术,在和韦后搭上关系之后,深受韦后宠信。借助韦皇后的关系,武三思开始频频入宫。对于武三思和韦后这样荒唐的淫乱行为,朝中很多大臣都十分反感,有人曾上书李显严惩武三思,可李显却始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
尽管如此,李显还是觉得不够牢靠,于是他又让已经结婚的两个女儿安乐公主和新都公主离婚,分别改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和武三思的侄子武延晖。
如此一来,李显和武氏一家便走得更近了。事实上,自从武三思和韦后勾搭在一起后,李显手中的权力就已经开始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他们的手上了。
对于自己再次得势,武三思十分清楚,这是中宗李显出于压制那些复辟大臣们所采取的权宜之计。面对这些对自己虎视眈眈的功臣们,武三思终日如芒在背。在他看来,如果不先发制人的话,将来自己很可能会被他们拉下马。那么,他该如何对付这些大臣呢?为此,他向中宗李显提了三条建议。
第一,推崇武则天。
第二,由于高宗李治在世时,曾到泰山封禅,武则天登基后也在嵩山封禅,两人当时被并称为“二圣”。为此,中宗要对二圣精神进行广泛的宣传。
第三,命人将武则天生前事迹撰写成书。
中宗很快就同意了武三思的建议,并且立即实施了。
首先,中宗下诏继续保留武则天皇帝的尊称,而且还在帝号前再加上则天二字。这还不够,他还要求每隔十天,朝中文武百官必须陪他到上阳宫看望武则天一次。
而关于武则天生平事迹的撰写工作,就由武三思负责。
中宗还下诏,在嵩山和泰山周围挑选出五个县,分别改名为:乾封、合宫、永昌、登封、告成,并由中宗亲笔题写县名。事实上,这五个新县名就是出于武三思之手,而武三思在取名时,可谓是已有所指。
乾封、永昌、登封,这三个名字便是高宗李治(乾封)和武则天执政期间(封禅前后)所使用的年号。而将县名改为合宫,即是明堂的代名词。
什么是明堂呢?关于明堂前面曾提到过。当年冯小宝为了讨好武则天,便在武则天的授意下,修了一座明堂。
在传统儒家经典中,明堂指的是一种神圣的建筑。据说这种建筑的发明者是黄帝,它的功能在于上可通天,下可达人,事实上,它代表的就是国家。
由于当年冯小宝一气之下将明堂付之一炬,所以到中宗执政时期,明堂实际上就只剩下一个名字了。然而在武三思看来,虽然明堂已经没有了,但明堂这个名字却可以被派上用场。当年,他曾为武则天在万安山上修建过一座永泰宫,这座宫殿当时也是国家的一个标志,于是武三思就把管辖万安山的县城改名合宫。
最后修改的那个县名就很直白了,告成,取自大功告成之意。明眼人一看便知,武三思的这些所作所为无非就是想尽量淡化神龙政变的色彩。如此一来,就可以将张柬之等五大臣的功劳淡化掉。那么,中宗和武三思就可以摆脱他们的束缚,进一步稳固自己的权位。
武三思能够重新得势不仅令他自己无法相信,很多人都为此大跌眼镜。当初很多见风使舵的大臣见武则天倒台,都纷纷远离武三思,害怕万一武三思失势,自己会受到牵连。如今他们发现武三思不仅没有因为武则天的下台而受到损害,反而还越来越得到中宗的宠信,都开始想方设法巴结武三思,一时间,武三思家可谓是门庭若市,好不热闹。
时任兵部尚书的宗楚客、将作大匠宗晋卿等人都站到了武三思这边,成了他的忠诚爪牙。很快,武三思及其党羽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集团。
眼见武三思的势力越来越大,以张柬之为首的复辟功臣们倍感压力。为此,张柬之屡次劝说中宗李显要采取行动压制武三思,可李显根本听不进去,依旧我行我素。
就在这年的二月十六日,也就是中宗上台后的第二个月,中宗更是将武三思擢升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官位在张柬之之上。
对于中宗的所作所为,张柬之悲愤万分,却又无可奈何,唯有望天兴叹。据说有一次,当再次劝说不成时,他愤慨地紧紧地握着拳头,最后指甲竟然掐进手掌肉里,鲜血直流。
除张柬之之外,监察御史崔皎也一再上书中宗,请求其剥夺武家势力,以免作乱朝政。此时的中宗已经彻底对他们的劝谏失去耐心了。
一次,中宗在与武三思闲聊时,把崔皎密谏剥去武家势力的事告诉了武三思。武三思听后,长叹一声道:“这些大臣仗着自己是朝廷的功臣,竟然如此大胆,敢对陛下您指手画脚,真不知道他们日后会做出什么事来!”
武三思虽然在李显面前表现得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事实上,他早已动了杀人之心。
就在崔皎事件发生后不久,京兆人韦月将、高轸向朝廷上书说:三思父子必为逆乱。武三思得知消息后火冒三丈,于是他立即示意手下也向唐中宗告密,说韦月将与高轸有不轨行为。俗话说得好,胳膊哪能拧得过大腿,很快韦月将和高轸就被投进了大牢。不久,中宗又下令将韦月将斩首,将高轸流放,并交于宋璟执行。
宋璟是个什么人呢?此人在朝中以公正不阿著称。虽然很多人都慑于武三思的权势而极力讨好他,但宋璟却不吃这一套。
一直以来,武三思仗着中宗支持,专横跋扈、气焰熏天,不可一世,对此,宋璟极为反感。有一次,他曾当着武三思的面说:“我说武大人,太后既然都把帝位传给儿子了,你干吗不只保留爵位退去实权,难道你不知汉朝吕产与吕禄的下场?”
见宋璟将自己比喻成吕家兄弟,武三思心中自是十分不满,但无奈中宗一直对宋璟欣赏有加,他也只能忍气吞声,咽下了这口恶气。
现在,武三思想让他执行此案,宋璟还是不给面子,以没有法律依据为由,拒绝将韦月将处死。对此,中宗也没有办法。然而武三思却恨透了他,后来,他就找了个借口,将宋璟给贬到外地。
公元705年五月,复辟功臣之一的敬晖又再次联合一些大臣上书,希望中宗想办法削去武三思等武家人的势力,可中宗依旧不置可否。
无奈之下,敬晖便派党羽考功员外郎崔湜去接近武三思。而让敬晖根本没想到的是,这个崔湜却是个见风使舵的小人。他发现中宗亲近武三思,便立即改变立场,做起了武三思的间谍。在崔湜的帮助下,武三思渐渐掌握了敬晖等人的很多犯法证据,后来,武三思将崔湜提为了中书舍人。
除了像崔湜这样战前倒戈的人之外,还有一些人则走的是积极投靠的路线,其中的典型人物就是南皮人郑愔。
郑愔曾是二张兄弟的门下,后被二张兄弟推荐为了殿中侍御史,神龙政变发生后,二张兄弟被杀,郑情因受牵连,被贬至宣州当了一名司士参军。
后因贪污受贿被人揭发,又偷偷溜回了京城。回到京城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关系找到了武三思。这天,他来到了武三思家里,刚站在武三思面前,就号啕大哭起来。武三思不明就里,随口安慰了他几句。话音刚落,这郑情突然又哈哈大笑起来。武三思简直被他整懵了,刚要让人把他赶走时,郑情开口了,他说道:“初次看到武宰相,我之所以大哭,是因为觉得武宰相就要被张柬之等人灭掉了,所以才哭,但由于现在宰相有了我,这场灾难不但能被化掉,而且还能稳坐相位,我这是为武宰相高兴,所以才大笑不止。宰相如今虽然备受圣上宠信,但是只要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崔玄暐五人手中握有实权,宰相就时时存在着危险。在下试问一下,宰相比起则天皇帝的力量如何?”
武三思眉头一皱,道:“当然不如。”
郑愔道:“宰相不妨想想,则天皇帝那般的人物,张柬之五人都能轻易翻转于手掌,可见这五个人胆略过人。如今宰相又是他们的眼中钉,假如宰相不先下手将这五人除掉,不只是宰相本人,恐怕就连整个武姓家族都可能遭殃。”
郑愔这话可是说到了武三思的心坎上,一直以来武三思对于张柬之这帮人可谓是恨到了骨子里,无奈这些人都是复辟功臣,各个位高权重,不要说是他,就是中宗也奈何他们不得。
郑愔已经看透了武三思的心理,便乘机向其提了一些建议,武三思听后十分高兴。很快,武三思就把郑愔提拔为了中书舍人,从此他和崔湜二人便成了武三思的智囊。
郑愔到底给武三思出了什么主意呢?他建议武三思去韦后那说那些大臣的坏话,然后借韦后之口传达给中宗李显。于是每次与韦后私通时,武三思就跟韦后说那五位大臣的坏话。事实上,此时的韦后也早已对这五位大臣心存不满,于是她就整日在中宗耳边吹风,说:“张柬之这五人仗恃着自己有功就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照这样下去将会对陛下的权威构成威胁。”
其实,中宗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只是他也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处置他们罢了。
一天,中宗找到武三思,跟他说起了处置五大臣的事。武三思立即说:“臣倒有一计,陛下不妨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崔玄暐五人全给封王,与此同时再免去他们宰相的职位,这样一来,表面看是提升了他们的地位,但实际上却是明升暗降,剥去了他们手中的实权。”中宗李显一听,这确实是个好方法,连连点头。
公元705年五月十六日,中宗李显正式下诏:赐封张柬之为汉阳王,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
封王可是封赐中的最高级别了,只有皇室中人或者功勋特别大的功臣才能得到此奖赏。但就算如此,唐中宗又特别再赏赐了一些黄金绸缎以及雕鞍御马给五王。并且规定,以后五王可享受特殊待遇,允许每月只在初一、十五参加朝会,其他时间可以不进宫朝见。甚至五王当中的桓彦范还被赐姓韦,编入韦皇后家谱。至此,张柬之这五人也就成了有名誉却无实权的高官。
公元705年十二月十六日,武则天在迎仙宫病逝,葬于乾陵,享年八十二岁。按封建制度,中宗为母亲武则天守孝二十七天。
在守孝期间,中宗将宰相魏元忠任命为摄冢宰。魏元忠此人在朝中一向很有威望,即便是权势熏天的武三思也要忌惮几分。为了讨好魏元忠,武三思便以武则天的名义假传了一道遗诏,说由于魏元忠一心为国,特赐赏采邑一百户于他。为了防止魏元忠和异党结盟,武三思特地上书,希望魏元忠能和他一起把武则天的生平给记录存档。
就在武则天去世的第二年春天,全国各地突发旱灾,灾情异常严重,中宗李显心急如焚,甚至迷信地认为这是母亲武则天发威,谴责他曾经夺她帝位的做法。
于是武三思趁机上书中宗,表示自己愿意带着武家人前往乾陵祈雨,让娘家人去祈求武则天原谅。中宗二话没说就答应了,随后,武三思便和武攸暨带领着其家族主要成员浩浩荡荡来到乾陵祈雨。
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武家人到达乾陵不久,各地的灾情果然缓解了很多。
这让中宗无比高兴。此时,武三思又趁机给中宗提了两个建议,第一,请求朝廷恢复供奉武则天父母崇恩庙的级别;第二,与此同时,请求在埋葬武则天父亲武士彟的昊陵,以及埋葬母亲杨氏的顺陵,设置令丞。和以前一样,这次中宗也立马答应了。
当年,武则天在称帝之后,曾将自己已死去的父母追授为孝明高皇帝和孝明高皇后。既然是皇帝和皇后,供奉武士彟夫妇的庙宇与陵园自然就高升至帝王级别。不过由于武则天下台后要求恢复自己皇后的身份,因此,供奉其父母的崇恩庙,以及埋葬其父母的吴陵、顺陵的级别自然也就降了下来。但如今经武三思这么一推,又一下子把武士彟夫妇的级别给推上了帝王位置。
在武三思的精心策划下,五位功臣都被明升暗降,这让时任光禄卿的王同皎十分愤慨。王同皎也曾是神龙政变的参与者,而且在中宗还是太子时,王同皎就已经和李显的女儿安定公主结为夫妻。神龙政变之后,他便晋身成了驸马。对于这个曾为自己登基出过力的女婿,中宗自然不会怠慢,给了他很多赏赐。
然而,王同皎不是一个容易被小恩小惠收买的人,对于中宗放纵韦后与武三思通奸,并且一再放纵武三思的行为,王同皎十分不满,一心想要灭掉韦后与武三思。
一天,王同皎在家中和几位密友商量灭掉韦后与武三思之事,却不料这事恰好被武三思的爪牙兖州司仓宋之逊偷听到了,宋之逊是一个出了名的卑鄙小人,为了讨好武三思,他便将此事密报给了武三思。
武三思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立即指使宋昙、李俊以及抚州司仓冉祖雍上书朝廷,检举王同皎等人秘密结党,试图谋杀武三思、废黜韦后的罪证。
中宗看过奏书后,当即下诏,命御史大夫李承嘉以及监察御史姚绍之进行调查。很快,此事就被查了个水落石出,王同皎等人被关进了大牢。
王同皎等人入狱后,为了慎重起见,中宗又派大臣姚绍之、杨再思、李峤、韦巨源四人对此案进行再次审核。不管是之前的宋昙、李俊、冉祖雍,还是姚绍之、杨再思、李峤、韦巨源,这些人全是武三思的马仔,所以审核的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在重审过程中,主审官姚绍之三番五次暗示王同皎说,只要把五王给牵涉进来,他就能得到从轻发落的机会。但对于姚绍之的暗示,王同皎却表现出一副要杀要剐、悉听尊便的气魄。倒是张仲之却心有不甘地与姚绍之等人争辩起来,张仲之滔滔不绝地列举了韦后与武三思种种不轨的行为。但对于张仲之的争辩,姚绍之等几主审官却是忽然集体性“耳聋”。
气不打一处来的张仲之怒眼圆睁地指着姚绍之等人破口大骂,但这时主审官们的“耳聋病”却又好了,“刚好”听到张仲之藐视谩骂国家公务员的姚绍之立即下令,将张仲之的一只手臂先给折断,以示教训。
公元706年三月七日,王同皎、张仲之、祖延庆等人被处斩首。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武三思既然这般得势,换作谁都要有所收敛,否则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武三思怎么会心慈手软呢?然而一直以功臣自居的五大臣却偏偏不信邪。当他们得知王同皎被杀后,各个义愤填膺,联名上书,要求中宗严惩武三思,并撤掉武家人的所有爵位。
既然要联名上书,当然要有执笔人了。此时,一个叫岑羲的人站了出来,此人官居中书舍人。他大笔一挥,一蹴而就,然后便交给另一中书舍人毕构,让他送到中宗那里。
毕构拿着奏疏来到中宗面前,义正词严地宣读起来。中宗听后愤恨不已,可一想到五王虽已被夺去实权,但他们在朝中的声望还在,所以只好忍气吞声,被迫下诏将武家人的所有王爵一律贬降一级。武三思便从原来的梁王改封为德静王,而太平公主的丈夫定王武攸暨,则被降封为乐寿王。
可即便中宗已经照做,五大臣还是不肯就此罢休。为了表示对中宗的不满,就在当年的七月十八日,张柬之上书,向中宗请辞。接到张柬之的上书后,中宗十分高兴,他盼这一天已经盼了很久了。于是当即就批准了,并将其任命为老家襄州的州长。事实上,张柬之只是享受州长的待遇,手里并无实权。
张柬之的告老还乡让武三思顿时觉得少了一个政敌,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除了张柬之外,崔玄暐、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四人还身在朝中,此四人不除,早晚都是祸害。
到底该如何除掉这几个死敌呢?思来想去,武三思想到了一个妙计。
这天晚上,他命人在洛阳洛水边的桥上贴了一张大海报,上面写的是韦后淫乱后宫的种种丑闻,文章的最后还强烈要求中宗废黜韦皇后之位,让这样的女人当皇后有辱国体。早上当人们出门时,都纷纷来看这张海报。很快,韦后淫乱后宫的丑闻就传遍了全国。中宗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不禁暴跳如雷。
这时,武三思马上让儿子武崇训以及儿媳安乐公主,乘机将平时收集到的五王犯罪证据上报给朝廷。
中宗看过奏疏后,火冒三丈,当即下令御史大夫李承嘉对五王所犯之罪进行严查。
李承嘉很快就调查清楚了,他赶紧上报中宗,说这件事情的幕后指使就是崔玄暐、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和先前告老的张柬之五人联合策划的。
中宗听后顿时如五雷轰顶,盛怒之下下诏:将张柬之流放泷州(现在广东罗定),敬晖流放琼州(现在海南定安),桓彦范流放瀼州(现在广西上思),袁恕己流放环州(现在广西环江),崔玄暐流放古州(现在越南谅山)。至于这五家人十六岁以上的男丁,全部流放岭外。
就这样,在武三思的精心策划下,这五位功臣被彻底清出朝廷。
被流放后不久,年事已高的张柬之和崔玄暐便因病先后去世,至于尚在人世的桓彦范、敬晖、袁恕己三人此后的命运更是极其悲惨。
由于这三人手上握有中宗赐予的免死铁券,所以武三思知道,中宗能判这些人流放,已经算是极刑了,怎么才能把他们置于死地呢?
这时,武三思的走狗中书舍人崔湜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不如派人去假传圣旨把他们全部杀掉。如果这三个人还活着,将来肯定后患无穷。”
武三思左右一衡量,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打算冒这个险。事实上,武三思很明白,此时的中宗虽然身在皇位之上,但真正掌握实权的根本不是他,而是皇后韦氏。中宗一向弱势,再加上权力又落到韦后手里,因此自然是引来好多人不满。在当时,除了太子李重俊外,还有太平公主、皇太弟李旦,这些人都是中宗潜在的威胁。万一这些人干掉中宗,扶李重俊或者李旦夺位,而新皇帝又重新任用桓彦范、敬晖、袁恕己这三人的话,自己肯定会面临灭顶之灾。
这么一想,武三思决定一不做二不休,依崔湜之计,假冒圣旨除掉这三人。
这实在是一个冒险之举,万一不成,自己很可能会因此惹怒中宗,武三思觉得必须要找个可靠的人执行才行。选来选去,他听崔湜的建议,找到了大理寺的周利贞。
这个周利贞德行败坏,五王一直很鄙视他。当时政变成功之后,五王就把他贬到了嘉州当了一个司马,因此,周利贞十分忌恨五王。
周利贞遭贬自然不甘心,后来他听说武三思成了皇上身边的大红人之后,便通过各种关系,攀上了武三思。在武三思的安排下,周利贞才得以重新回京,并且当了承摄右台侍御史。
这天,武三思把周利贞叫到家中,跟他说了自己的计划,周利贞当即表示愿意前往。
很快,他就拿着假圣旨启程了。
周利贞先是来到了桓彦范的贬地瀼州,刚一落脚,他就命随从把桓彦范绑了起来,然后,又让人将他放倒在一些削尖了的竹片上来回拖动。任凭桓彦范如何哀求,他就不肯罢手,很快桓彦范的身体被拖得露出了白骨,这时周利贞才下令停手,接着就一顿乱棍,将其打死了。
桓彦范一死,周利贞便马不停蹄来到了琼州,找到了敬晖。他先是让人脱去敬晖的衣服,再把他绑起来,然后就命人用小刀把敬晖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剐下来,敬晖就这样被活活剐死了。接着,周利贞又赶到古州找到了袁恕己。这次该用什么手段对付袁恕己呢?袁恕己此前一直有服用道家黄金药的习惯,于是周利贞就逼迫袁恕己服下了一种叫野葛汁的毒药,这种毒药毒性非常大,一旦入口,便有铁钩钩咽喉之感。
喝下野葛汁的袁恕己痛苦万分,用双手拼命地抓地,竟把手指甲都给抓脱了,露出了白骨,很快就一命呜呼了。
将这三人一一处死之后,周利贞立即启程回京复命。为了表示对周利贞的感激之情,武三思很快就推荐他当了御史中丞。从此以后,周利贞便成了武三思的爪牙,对其唯命是从。
眼看着武三思的势力一天比一天强大,朝中那些趋炎附势的大臣们都纷纷投靠。
在这些人中,由于周利贞与太仆丞冉祖雍、李悛、光禄丞宋之逊、监察御史姚绍之对武三思极尽谄媚之能事,所以当时人们把这五人称为“三思五狗”。
有了这么多人围绕在自己身边,武三思甚是得意。也许是得意过了头,他竟不小心说出了一句旷世名言:“我不知何等名善人,唯与我者殆是哉。”意思就是说:我不知这个世界上什么是好人,但对于我而言,只要对方对我好,他就是好人,对方对我不好,他就是坏人。
身为皇帝,面对如此嚣张的武三思,中宗仍旧是听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