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28942800000013

第13章 得来不易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个人简介:

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1930年—)是美国经济学家,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99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同时是“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和“美国国家经济调查局”的成员。贝克尔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1951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1955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至1968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后返回母校芝加哥大学执教。1967年获得美国经济学学会的“克拉克奖章”,2007年获得美国总统自由勋章。贝克尔是最早让经济学的范畴进入社会学中“家庭关系”的人之一,对种族歧视、犯罪、家庭组织问题等都有涉及。他最为人所知的成就便是证明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类行为其实并非出于盲目,而是有其背后的目的。他也是当代第一流的关于资本现象的研究者。在其他领域中,他的同事史蒂芬·列维特经常被视为贝克尔经济学方法的追随者——列维特同样将经济学的视野用于其他的非正统的经济学题目上。贝克尔的主要著作有:《歧视经济学》、《人力资本》、《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社会经济学》等。

一、贝克尔的出生

1930年,贝克尔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帕兹维尔市,在他出生后不久全家就搬到了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父亲从商,母亲为家庭主妇,且头脑都非常好用。他的父母都深知良好教育的价值。尽管他们并不会坚持强迫子女们追求高等教育,父母亲读的书也不多,但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里,可以感受到家庭对教育的重视,而事实上,家中的四个兄弟姊妹也确实都受过高等教育。

二、运动和数学的抉择

贝克尔是个优等生,不过一直到他16岁之前,他并不认为自己是用功的学生。他对于运动的兴趣比对学习更浓。但是在这之后他开始改变,无法说明那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贝克尔改变。当时必须要选择是要继续参加手球队还是参加数学竞赛组,因为这两个社团的练习时间正好在同一个时段,这可以说是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因为要是继续待在手球队,他很有可能成为最顶尖的球员。不过最后,贝克尔选择了数学小组。“我很高兴我选择了数学小组,因为数学和科学是我后来最感兴趣的学科。”他曾这样说。而后来贝克尔沉浸于数学竞赛的有趣过程,体验如何同心协力完成未知的答案,也见识到了很多不同高中的优秀学生,进而督促自己提升实力,才能跟当时一流的中学一争高下。在高三时,贝克尔立志要对社会有所贡献。有一种矛盾在他的思想中蔓延,例如在前一分钟他对数学充满热情,下一分钟却突然地转变,变得更有社会意识。就像大部分青年学子一样,认为自己是个社会主义派,觉得自己应该要探索政治、历史或其他可能对社会有更多贡献的领域。虽然贝克尔的想法变得更多元,但是他对数学还是存有浓厚的兴趣,只是成为数学家不再是他唯一的志愿了。

三、一连串幸运的选择

1.普林斯顿大学

贝克尔在17岁时进入了普林斯顿大学,继续在对数学的热爱和科学的渴望间挣扎。当时大一新生需要修选修课,而学校要求学生必须选修一门社会科学课程,也不知道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贝克尔选择了经济学原理。“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基本上应该说是幸运的选择。”贝克尔说。当时采用的教科书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的早期版本。贝克尔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个体经济学,也就是讨论价格机制在市场制度下如何运作。这个部分最吸引人的原因是它偏重数理讨论,而个体经济学似乎需要有非常扎实的数学基础。基于贝克尔之前对数学的兴趣,自然而然受到个体经济学的吸引,而经济学的目的也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另一方面,萨缪尔森在总体经济学的广泛讨论就让贝克尔失去了兴趣,因为他觉得总体经济学的内容颇为模糊,即使到现在他还是这样认为,虽然相信总体经济学在现在已经有实质的进展了。3年后贝克尔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在这段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能力可及的经济学文章和书籍,其中影响他最深的是斯蒂格勒的《竞争价格理论》,以及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当然贝克尔在经济学的表现很不错,不过在他大四时已经开始对经济学失去兴趣,转而思考他是否应该投入其他事物。经济学对他来似乎太过正统,似乎不能解决贝克尔有兴趣的议题,例如贫富不均、阶级、种族、声誉等重要社会议题。有位普林斯顿的教授建议他读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还好“幸运”的是,书中大多数内容让贝克尔一头雾水,超出了他能理解的范围,所以贝克尔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回到经济学领域。后来贝克尔决定继续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英国著名文学作家史蒂文森曾经说:“研究生是浑然不知欢乐派对何时落幕的人。”对于那时的贝克尔而言也是如此,他决定要去念博士班为的就是要延续欢乐时光。虽然很多人都希望他能够继续留在普林斯顿,可是他认为,还是去别的地方比较好,有些老师也同意他的想法。贝克尔当时要在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之间做选择,基于许多原因,他最后决定选择去芝加哥大学。

2.芝加哥大学——弗里德曼教授贝克尔选择去芝加哥大学可以说是他做过的正确的决定之一。芝加哥大学的环境极具启发性,那里有许多经济学家进行各种领域的原创研究,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弗里德曼了。弗里德曼是在经济学家路上影响贝克尔最深的人。他为研究生开的价格理论课程十分精彩,贝克尔总是热切期盼一周两次的课程到来。有人甚至还问他的朋友:“贝克尔为什么对上课这样兴致勃勃?”对许多学生来说很多课都很无聊,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对贝克尔来说,弗里德曼的课不一样。贝克尔在他的课程里看到经济学是一种工具,而不是如他所担心的成为聪明的学术研究人员的游戏。经济学在弗里德曼的手中,是剖析各种问题的有力工具,他在课堂里探讨着出生率、保险、个人和企业对赋税的反应、劳力市场如何运作、有工会市场和无工会市场的效果等各种议题,经济学一再被他用来诠释各种商业实务。那是一门很棒的课,它让贝克尔看到只要能用严谨的方法研究经济学,很多大胆的想法不是不可能的。因此贝克尔也说:“我对弗里德曼这位20世纪数一数二的伟大经济学家怀有无尽的感激。”四、思想——反对的声浪贝克尔在芝加哥大学待了6年,其中头3年是读研究生。研究生念到第3年时,贝克尔正在找论文题目,当时他在以经济学角度剖析民主政治方面,也已经有些研究。他以这个主题所写的论文,差一点就刊载在《政治经济期刊》上,却遇到他的一位老师奈特担任审稿人,而奈特不欣赏这篇论文。贝克尔也开始感受到了一些不同想法的撞击。贝克尔曾想过拓展这类主题,并把它列为可能的论文题目。但是后来他碰到令人更感兴趣的议题,那就是用经济学分析弱势族群遭受歧视的现象,不管是宗教、种族、性别或其他层面的弱势族群。当然这是他最感兴趣的主题,只是一直到弗里德曼和休兹丢给他一个问题,他才开始全面思考这个议题。他们丢出的问题是:我们要如何分析经济体系里存在的歧视现象?贝克尔当时想到,我们要是能设定个人歧视偏好。这种偏好或偏见的衡量,是根据雇主愿意多花多少薪资,以避免雇用他不喜欢的成员;或是员工愿意损失多少薪资,以避免为他不喜欢的成员工作;或是消费者愿意支付多少金钱,以避免买他不喜欢的群体所生产的商品。

1.探讨歧视现象

因此,贝克尔分析歧视现象的方法,就是观察人们为了实行差别待遇而愿意支付的金钱,或是为此愿意损失的收入。不管是房屋贷款、查缉毒品时的拦车临检,还是其他重要的议题,要分析其中的歧视现象这仍然是他所认为唯一恰当的方法。采用这个方法,就必须思考如何把市场歧视和个人偏好和偏见联结在一起。在贝克尔撰写论文的期间,也很幸运地得到研究所内指导教授的鼓励,但是所里有些人十分怀疑这作为论文题目的适当性。他们的态度是:“‘歧视’哪像是个优秀的经济学家会去玩的主题?”他们不想激怒贝克尔却又无法说服他放弃这个题目,只好转而坚持说,知名的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修斯必须加入他的论文审查委员会。好在修斯并不反对他的研究内容,每9个月贝克尔要找他汇报一次,而修斯每次对他的评价都说“还可以”,别无二话。贝克尔说:“于是研究所内质疑这项研究价值的人终于闭嘴。”

2.论文终于出版在贝克尔从事学术研究前,曾到过哈佛报告部分研究成果,也在麻省理工学院和一些人讨论。曾经就有位年轻的研究员(他后来也是诺贝尔奖得主)这样说,他问起贝克尔的研究主题,得知是“种族歧视”后,他说:“我还以为你是新古典经济学家呢!”贝克尔说:“我的确是新古典经济学家。这个主题难道不属于新古典经济学吗?”可是贝克尔无法说服他认同经济学家研究歧视现象是天经地义的事。这就是贝克尔在研究歧视经济学时经常碰到的状况。最后,贝克尔把修改过的论文交给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大学出版社把他的手稿交给审查人审阅,却得到非常负面的评论,出版社编辑因此不想出版他的论文。最后几经周折,大学出版社才同意出版。让贝克尔深感欣喜的是,在他的《歧视经济学》一书出版10年后,出版社的一位编辑(10年前的同一个编辑)写了一篇文章刊载在《美国经济评论》上,他在文中承认,此书的销量不多,不过引发了很多的关注。

3.敌意与支持——勇于抗争贝克尔的歧视经济学研究所招致的负面反应,加上奈特对他那篇讨论民主的论文所抱持的敌意,都清楚地说明了,大部分经济学家都无法接纳以经济分析的方法,来讨论社会和政治议题。原本贝克尔期望经济学家会为拓展经济学范畴的雄心而喝彩。可让他惊讶的是,他的研究所引来的敌意,大多来自经济学家,而不是非经济学家。贝克尔开始认识到,他原来的想法太过天真。所有的学科都具备强烈的、或是一定程度的保守主义色彩。不经一番争斗,人们不会放弃长久以来所抱持的想法和观念。你想要别人接受新想法,就必须勇于抗争。

贝克尔说明他能保持这样信心,原因有二:首先,他认为经济学能在这些领域有所贡献,这点显而易见。就如贝克尔所言“经济学无法面面俱到,它不能对歧视经济议题做定论,可是,像市场上的差别待遇现象这么重要的主题,在我讨论歧视经济学的书出版之前,经济学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着墨,经济学家对此要做何解释?我的意思是,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因此在贝克尔看来,经济学显然在这里有发挥的余地。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尽管它很重要,但是并不足以支持他在面临持续高涨的敌意时,坚持对抗下去的决心。另一个支持他的因素是,有学术地位极高的经济学家和他站在同一阵线,深受他景仰的经济学前辈都给他支持。

他的老师,如弗里德曼、刘易斯、斯蒂格勒等人,还有一些他一路走来遇到的朋友,如艾智仁、赫舒拉发等,都是他的支持者。后来贝克尔的研究和知识言论在这段期间面临强烈的反对声浪,知名机构没有一家愿意雇用他。在过了3年的研究所生活后,贝克尔接受了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的工作。后来贝克尔在芝加哥大学待了6年,这段时间可能算是他学术生涯中最重要而辉煌的时期了!也为后来他准备要做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他快速从芝大前辈那里学习许多知识和经验,而他的4位老师也都先后得到了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弗里德曼、海耶克、克普曼和休兹。除此之外对贝克尔来说,芝加哥大学活泼的求学环境,让许多人得以进行非常重要、也不断受到肯定的研究工作。但在结束了3年的聘约后,贝克尔认为他应该要试着走出芝大的保护伞,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够撑起一片天。贝克尔也碰过很多壁,许多名校对他一点兴趣也没有,连一次面谈的机会也没有给他。最后只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找他去面试,而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不录用他。因此,在贝克尔思考过所有出路之后,决定要去哥伦比亚大学,而事后回想起来,贝克尔对于这个决定很满意。当时位于纽约市的国家经济研究局也录取了他,这样一来贝克尔就可以兼顾两边的工作了,而后他也在此度过了大丰收的12个年头。后来贝克尔在1959年的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里首度发表部分研究成果。他提交了一篇比较美国学校教育以及实体资本报酬率的简短论文。完全出乎贝克尔意料,他的论文竟然激怒了与会人士。这又是一次让他始料未及的事情。那些与会人士为什么要勃然大怒?贝克尔是这样说的:“现在想起来似乎很好笑。他们生气的原因是——我竟然把教育看成经济活动。他们认为这个假设贬低了教育的文化或非经济层面。当时我对批判者的响应尽管充满了热忱,可惜不够圆滑。这是该次研讨会辩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当时贝克尔真的被吓到了,不过他对自己的研究信心还是丝毫不减。而后他秉持着这样的热情和思想继续向他的目标走,他陆续探讨了很多的议题,也出版了很多相关的著作。他出版的《人力资本》造成了很大的争议,因为有人总是评论,他这样把人类看成没有灵魂的东西。有人会拿此大做文章。但是如今,“人力资本”这个名词被广泛地运用,不只是在学术上,也在政治上。在研究人力资本同时贝克尔也着手研究家庭经济学(当然也受到很多人揶揄和嘲讽),但是贝克尔已经习惯听众会给他的负面反应。他仍然坚信他的研究,并且持续地努力一直到今天。

五、受肯定的四个领域

诺贝尔奖肯定了贝克尔在四个领域的研究:人力资本、信息经济学、家庭经济学、犯罪经济学。贝克尔也说:“我从私底下得知有些评审委员不愿意把奖颁给我。但我是过去几年最常被经济学家点名看好的获奖者,因此委员会认为他们必须把奖颁给我。没关系,有总比没有好。那是美好的一周,也是赢得肯定的重要时刻。”启示: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勇于作出自己正确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