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28942800000005

第5章 圣哲和导师

个人简介: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出身于银行职员家庭,自幼爱好数学,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数学和物理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曾研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1868年专心致力于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任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长达23年。其间曾供职于皇家劳工委员会,参与一些政策咨询活动。其主要著作有《经济学原理》、《工业经济学》、《工业与贸易》、《货币信用与商业》,其中《经济学原理》被看做是与斯密的《国富论》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剑桥学派又被称为“新古典学派”,马歇尔成为“新古典学派”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

白胡子、银白色的头发、慈祥明亮的眼神——一种不同凡俗的神态——单从马歇尔的画像就可以看出他是为人师表的典型。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纪念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中对马歇尔有段精彩的、令人难忘的描述:对同事们而言,马歇尔有时也许令人感到顽固不化;对外部世界而言,马歇尔可能显得刚愎自用、高高在上;而对学生们而言,他始终是一位真正的圣哲和导师。马歇尔的那些怪癖和嗜好,可能是他与外部世界之间的障碍,但对学生们来说,这些正是他们所深爱的一部分。他们为马歇尔编造各种轶闻趣事,不到惟妙惟肖的程度决不罢休。如果他们的“苏格拉底”不那么古怪,青年们是不会满意的。要在纸面上把马歇尔对学生们产生的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方式描述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学生在离开马歇尔家时,头脑中的强烈感受可能就是像刚刚参加了一次最有趣、最重要的海上探险。他在沿着马丁利路向回走时,怀中抱着一大摞刚才会见时老师从书架上拿给他的书。一回到住处,他就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渐渐感悟到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用一生去研究的课题。马歇尔的双重天性常常在不经意间自然地流露出来,这使他身边的学生们获得了双重的启迪,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正直和无私。对学生来说,与导师探讨课题竟然如探囊取物一般轻松。“一切都是那么融洽,那么无拘无束。”桑格先生记述了这样的时刻:他从不装腔作势地把经济学说成是已成定论的科学——像语法或几何那样——人们只需加以学习,而它已经可以不再经受批评。相反,经济学是一门正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学科。马歇尔在向学生赠送他的那本名著的时候,他会写下这样的赠言:“某某惠存。希望你将会令这本书成为过时的东西。”这并不是一种自嘲,而是他对自己信念的坚持,那就是:经济学正在成长之中,没有哪部分研究内容已告终结。马歇尔对待学生非常严厉,有时甚至显得刻薄。他也想鼓励学生,但实际上效果往往正相反。学生们把自己的著作送给他时,都还是惶恐不安的,不知道他会怎么说、怎么想。克拉彭博士讲过一则他的轶事,很能说明他在讲课时敏锐的观察力。马歇尔对一位学院的导师说:“你们学院有两个很有趣的人在听我的课,当我讲到比较难的地方的时候,A就自言自语说:‘这太难了,我不想学了。’B努力去学了,但又没弄懂。”马歇尔大声说完,爽朗地笑了。他对这两个人的智力和秉性看得很准。与其说马歇尔是通过自己的著作,不如说他是通过自己的学生成为当今的英国经济学之父的。早在1888年,福克斯韦尔教授就写道:联合王国经济学教席中的一半是由马歇尔的学生们占据着的,而在英格兰的一般经济学教育中,这个比例甚至更大。如今,通过他的学生们,马歇尔已经完全统治了经济学。只要以他的成就同他在1885年就职演讲结束语中为自己确定的目标作一对比,人们就可以知道,在离开人世时,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含笑瞑目的。马歇尔曾说:尽管我才疏学浅、力量微薄,但我仍怀有这样的宏愿,那就是要竭尽我的所能为剑桥这所英才的伟大摇篮培养更多的人才,使他们走入这个世界的时候,头脑冷静、内心热情,能够不遗余力地与周围的社会苦难作斗争,为使人们获得更多美好的、高尚的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财富而努力。不达此目的,决不罢休。

1868—1877年,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道德哲学特别讲座的讲师期间,马歇尔曾赴德国研究康德哲学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并开始接触德国历史学派罗雪尔的经济学。学习哲学的经历使得他思维敏捷而深刻,敏捷的思维和做人的深度使得马歇尔成为学生的圣哲和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