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干部能力新观
2898000000024

第24章 应对风险能力(5)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也指出:“中国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理性目标与激励机制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大障碍。”最近十多年,人类大量使用矿石能源造成温室气体的无限制排放,由此产生全球变暖及环境资源恶化等问题。今年2月,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主要目标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从2012年起,签署议定书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也将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

蔡昉说:“《京都议定书》减排作为节约型经济和可持续增长方式的结果,从理性目标的角度看是符合中国利益的。然而,无论是从在未来的承诺期中国面临的减排和限排压力看,还是从中国自身的增长要求看,目前的增长方式和模式都是不可持续的。”

人类行为导致的环境和生物圈的破坏,这种破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例如,空气、土地、水污染会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又如,森林大火、物种绝种、资源破坏等方面的环境恶化,也会危害到人类的生存。一般来说,对于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恶化,也是可以通过政府风险管理预防和控制风险事故发生的。

4.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主要是指社会出现大规模混乱、暴动、武装冲突、战争、恐怖活动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的事故。社会风险是由社会矛盾引起的,需要通过政府的利益平衡、谈判等措施解决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

社会风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是造成社会风险有时轻而易举。哪怕是某一个人的不当行为,也可能对经济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风险无处不在。具体到蛆橘事件,在刚出现虫害的时候,在“传言”乍起的时候,如果政府就发布权威信息,“传言”就不会大面积地传播开来。至少,受损果农也会只限于发生虫害的区域,而不会波及更远的地方。这些都表明,一个细小的缺陷,一次小小的失误,付出的代价都是沉重的。

恩格斯曾指出,不当运行的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这也说明,经济生活中的社会风险不可避免。因此,在经济生活中,不能只关注自然风险,也应该考量社会风险。特别是在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的条件下,经济生产所遭受的损失,可能会间接甚至直接、部分甚至全部地来自社会风险。

二、风险管理的程序

风险事故的发生,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是事故发生前,通常,人们把风险事故发生前称为事故征兆期。在事故征兆期,有一些迹象或者异常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风险事故可能发生。第二是事故发生期,通常,在风险事故发生时,会发生伤害性事故,并产生持续的影响,造成各种各样的财产和人员损失。最后是事故发生后,风险事故发生后,事故造成的损失在减少,但是需要对事故的后果进行处理。根据风险事故发生的阶段性,风险管理也需要经过以下程序:

1.事故发生前的风险管理

风险事故发生前,风险管理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对征兆性事件予以重视,识别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其次要搜集各种风险因素信息,并对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做到防患于未然;最后是要做好应对风险事故的准备工作、预案。

2.事故发生期的风险管理

风险事故发生期,风险管理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采取措施,努力维护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稳定;其次要根据已经发生的风险事故启动应急方案,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或者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最后是要提高政府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尽可能减少公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减少事故给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带来的巨大破坏。

3.事故发生后的风险管理

风险事故发生后,风险管理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稳定,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其次妥善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经济和政治影响,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再有就是要及时总结风险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最后完善政府风险管理机制,促使风险管理机制更有效率。

三、风险管理的措施

实施风险管理的措施是多方面的,风险管理措施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组织制度建设

组织制度建设措施是指政府风险管理单位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就创建消除与减缓风险事故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确定相关管理单位的职责,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操作程序,以此来规范风险管理者的行为。组织制度建设措施的作用是使风险管理行为制度化、长期化,并使政府的风险管理具有稳定性和可预见性。例如,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关制定的,依靠国家强制力执行的,规定着国家风险管理部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有关风险管理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目前,我国政府出台的风险管理法律主要有《突发事件应对法》、《消防法》、《安全生产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核事故应急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在许多专业领域,如消防、救灾等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已经比较完备。

在对风险的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方面,我国也分别建立了一些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领域风险的应对体系。比如,在核安全领域,我国就建立了国家、省市自治区和核电站三级管理体制,实行“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工作方针,确保核能生产安全。

2.自然规划措施

政府的自然规划措施主要适用于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土地等。自然规划措施是对风险高发地区的确认和回避,其宗旨主要是降低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脆弱性,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和使用资源,改善危及人类的自然、人文状况,降低风险和灾害暴发的可能性。例如,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将容易产生爆炸、火灾的企业规划在远离城市、人口稀少的地区。

3.设计与工程措施

设计与工程措施主要是指通过改善普通建筑、基础设施,以及硬件设施的设计、结构与质量,提高其抵抗风险和灾害破坏的能力。例如,直接设计、建设专门用于预防与抵抗风险的硬件设施,如建设堤坝、水库等防洪工程设施,可以预防和降低水灾给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的危害。

4.经济性措施

经济性措施主要是指风险管理者通过调整宏观经济结构,改进经济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与经济体系的良性运转,以降低风险可能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例如,国家运用财政、货币等宏观调控工具调控经济,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可以预防、缓解经济危机可能给企业、个人,乃至国家造成的不良影响。

2009年7月17日,银监会召开2009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党委书记、主席刘明康出席会议并讲话。刘明康强调,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扎实的工作全面贯彻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政策,确保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刘明康全面分析了2009年上半年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他指出,今年以来,面对极其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充实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各项政策措施成效显现,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积极向好。但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仍然存在许多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的因素。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仍在振荡反复,走出危机的道路障碍重重。

我国银行业在促进经济企稳、结构优化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一是促进了地区协调和“东、西统筹”;二是支持了外向度较高、受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东部沿海地区;三是保障了中小企业和“三农”的稳定发展;四是消费信贷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五是基础设施行业、民生领域得到重点支持。

今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贷款规模迅速扩张,对推动经济企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贷款高速投放积聚的风险隐患也在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中的不审慎行为和冲动放贷、粗放经营的倾向有所抬头。当前,要特别防范项目资本金不实或不足风险、票据融资风险、贷款集中度风险和房地产市场风险等新的风险点。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风险管理,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一是要严守资本充足率底线,保持资本充足率在当前水平上的稳定,确保资本构成的质量。二是要严守拨备覆盖率底线,在年内必须将拨备覆盖率提高到150%以上。三是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强化风险管理对银行业务经营的约束和导向功能,营造合规信贷文化。四是要强化内、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通过内、外部审计确保银行整体业务运行健康合规。五是要加强授信业务的客户管理,加强客户的准入筛选、贷后的早期预警和信贷组合分析。六是要坚持风险定价原则,牢固树立风险定价的意识,不断培养和提高风险定价的能力。七是要切实调整和完善激励机制,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引导科学的经营行为。八是要做好流动性管理,不断提高流动性风险监测的敏感性和应对措施的有效性。九是要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强对国家重点工程、中小企业、“三农”、保障性住房、重大科技专项、节能减排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市场准入标准、达不到国家环评和排放要求的项目,严格限制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十是要控制房地产贷款风险,严格执行“二套房”标准,严格按规定执行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对投资性住房要坚持首付高成数、利率严格风险定价和资信严格审查的原则,严格执行与借款人100%“面谈”“面签”制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范“假按揭”、“假首付”现象的发生。

5.社会性措施

风险管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行为,而且是与全社会所有的风险管理利益相关的。有效的政府风险管理离不开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聚合与参与。

风险管理的社会性措施就是指旨在推进社会公众参与风险管理过程的具体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创造以风险管理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网络。通过范围广泛的非政府组织网络可以获得群众的支持,及时发现引发风险事故的风险因素,并防患于未然。二是建立社会基础的风险管理机制。通过社会基础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组织各层次的风险管理,提高政府风险管理的效率。三是通过对公众的教育与训练,创造安全文化。政府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宣传、教育公众,提高公众防范风险的意识,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风险事故。

§§§第三节 领导干部应掌握的危机处理能力与方法

危机对于一个组织和政府来说,可能是灾难,也可能是转机。相对于行政组织的日常工作来说,突发事件实属意料之外之事。危机的到来,破坏了组织系统的稳定与常态,迫使其重新进行抉择,挽回损失,树立新形象。因此,当危机到来之时,作为领导者干部应是临危不惧、从容应对,要善于驾御危机,要把危机有效地转变为工作的转机。这要求领导者既要敢于负责又要大智大勇,具有多方面危机决策的素质与能力。

一、领导干部处理危机能力的体现

处理危机能力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危机监测能力、危机预控能力、危机决策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四个方面。

1.危机监测能力

危机监测能力是应用预测技术对未来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进行估计的本领、能力,是一种对危机的现象、先兆和起因进行严密观察,并对所获信息进行处理和评价的能力,即从组织及其环境中获取有关未来危机的零星分散的信息,经处理后转换为未来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和危害性的系统评价。

2.危机决策能力

危机决策能力是在危机评价的基础上,领导者对是否发现危机警报,是否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进行决策的本领和能力。这是危机处理能力的核心,危机决策的正确与否、危机处理能力的强弱将会对整个领导过程的日常工作与管理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首先,发出危机预报必然打乱正常的工作秩序,紧急动员人力、物力、财力并投入反危机活动中。如果危机没有爆发,那么为此而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则是决策失误的代价;其次,如果面临危机而没有发出预报,仍以常态管理方式进行危机预控,那么一旦发生危机,就会措手不及,甚至带来灾难性后果。

3.危机预控能力

危机预控能力是领导者根据危机监测的结果对可能引发危机的各种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控制危机爆发的本领、能力。它是一种前馈控制全局能力,而不是反馈控制全局能力或现场控制全局能力。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危机爆发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由专职队伍和兼职人员所组成的危机监控系统。但是,领导者也应当采取和实施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强自身的危机预控能力。比如,可以采取分级管理法,将预控措施按规模大小分成若干类,事先规定各级负责实施的规模,使大量的小措施得以及时、迅速地贯彻执行,领导者就可以集中力量于重要措施的实施,从而提高危机预控活动的效率。

4.危机处理能力

处理危机能力是领导者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领导者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一定要镇定自若,保持理智的思维,这样才能稳定大局,使目标更加顺利地实现,同时也能使你的下属对你更加敬重,树立自己的威信。反之,若在困境面前胆小怯懦,丧失理智的思维,那么损失的不仅是事件本身,而且也失去了下属对你的尊重,失去了自身的威信。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个领导者都处于危机事件的包围之中,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各种矛盾冲突都日益突出地暴露出来,甚至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激化。如果处理不当,还有可能酿成严重后果。正因为如此,危机处理成为现代领导干部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危机的预防和处理成为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处理危机能力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信息社会条件下衡量一个领导干部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