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转化后进生的9大技巧
2900800000024

第24章 加大对后进生的学法指导(5)

特级教师吴昌顺认为:教学=教学生学会知识,只是低水平;教学=教学生学会学习,才是高水平,教是为了不教。学习=学而时习之,是为古训,当可借鉴;学习=学会知识,为通行见解,属一般层次;学习=学会学习,才是现代教育理念,属高层次的含义。科学研究表明: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一定要打破教师中心论,让自主、合作、探究与接受学习一起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个人发展,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教学案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我校四年级(3)班有男同学30人,女同学18人,体育课上,叶老师把24个实心球分给男、女同学两组进行练习,可以怎么分呢?男同学组、女同学组各能分到多少个?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再回答。

生1(很快地回答):可以平均分,就是男同学12个,女同学12个。

生2(站起来又想了想说):我认为这样不合理,男同学30人12个实心球,女同学18人12个实心球,不太合理。

生3:对,我认为可以按男、女同学的人数多少来分,男女同学的人数的比为30∶18,化简后是5∶3,按这个比例来分较合理。

师(小结):这样24个实心球按5:3来分,男女同学各能分到多少个呢?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点评: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主动探究,归纳方法论

教师把刚才的问题板书成应用题出示,并引导学生一起研究解决刚才的问题。

四年级(3)班上体育课,叶老师把24个实心球分配给男、女同学两组练习,男、女同学人数之比是5∶3,男、女同学各分到实心球多少个?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路及解答方法。

生1:我画了一张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男同学有5份,女同学有3份,一共有8份。

24(5+3)×5=15(个)

24-15=9(个)

生2:我先考虑男同学是总数的几分之几?5+3=8,男同学人数与全班人数比为5/8

24×58=15(个)

24-15=9(个)

师(补充):这样做实际上是转化成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生3:设男同学分到实心球x个。

x24=5(5+3)×3x=15

24-15=9(个)

师(提示):你们看得懂吗,这实际上是什么思路?

一学生回答,这是用正比例的思路来解。

师:其他同学还有方法吗?

生4(有点不太自信地站起来):我是这样做的,不知道对不对,我把男同学人数看做“1”,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的3/5。

24(1+35)=15(个)

24-15=9(个)

生5:我还有一种想法,我是一次一次分的,每次拿8个实心球,分给男同学5个,女同学3个……这样一共3次分完了,男同学分到5×3=15(个),女同学共分到3×3=9(个)。

师:这两位同学的方法真不错,给他们来点掌声!

师(引导学生检验):你刚才的答案是不是15和9,这个答案对不对呢?想一想,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来检验一下?

生1:两个数加起来要等于24。

师(提示):就这样行吗?

生2(补充):还必须男女人数的比是5∶3。

师(方法引导):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方法都可以,具体解题时用什么方法,同学们可以灵活地选择。

师(最后小结):我们分东西,可以用平均分,也可以按一定的比例来分,像刚才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

(教师出示课题: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点评:通过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研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教学中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数学,凸显了个性化学习。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初步运用。

师:这样的问题你能解决吗?打开书,书上有个问题要你解决一下。(书上第84页:学校买科技书和故事书共540本,其中科技书和故事书数量的比是5∶4。两种书各买多少本)

(2)解决实际问题。

师:谁知道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多少周年?

(生回答)

师:为了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在嘉兴将举办很多的活动,其中“心连心”艺术团将来嘉兴南湖广场演出,我校60人去观看演出,这些名额准备分配给五、六年级,可以怎么分配呢?五、六年级各去多少人?

生1:各30个,也就是1∶1。

生2:4∶3。

(教师迟疑了一下再板书)

生3:1∶2或2∶1。

师:可以2∶3吗?

生4:1∶5。

师:请你从这些比例中任选一个并计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交流反馈,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按1∶1分实际上就是平均分)

师:有没有选择4∶3来做的,计算后有什么想法?

自己提出4∶3的那个学生站起来:我计算了一下,没有整除,答案是分数,答案不合理。

师:对,我们考虑比例时要考虑能否整除。

师:如果四年级也去一部分同学,这样可以按怎样的比例分配呢?三个年级各去多少人呢?

生1:1∶2∶3。

生2:7∶5∶6。

生3:1∶1∶4。

师:请你从这些比例中任选一个并计算出结果,然后同桌间互相检验一下。

师(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让学生补充):你们还有选择其他比例的吗?

几位学生补充了3∶4∶5,3∶3∶4等,教师小结。

点评:在引导学生解决新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加深“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有机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3)出出金点子。

师:像这样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一起来帮忙出出点子吧?

师:水果店的李经理准备用3600元买进一些水果,可以买哪些水果,按怎样的比例分配,每种水果各用多少元,你帮忙出出主意好吗?

第一小组:我们准备买西瓜、香蕉、梨、苹果,把3600元按2∶5∶4∶1分配分别是600元、1500元、1200元、300元。

师:为什么香蕉买得多?

生:因为吃香蕉的人多,香蕉好卖。

第二小组:我们准备买梨、甜橙、李子,把3600元按2∶3∶4分配分别是800元、1200元、1600元。我们组认为李子是最好吃的。

第三小组:我们准备买哈密瓜、西瓜、桃子、苹果,把3600元按1∶3∶2∶6分配分别是300元、900元、600元、1800元。因为哈密瓜较贵,买的人少,苹果是大众水果,吃的人多。

师(小结):同学们出的点子都很好,都能考虑一些市场因素,我将把这些点子传达给李经理。

点评:本题问题情境是开放的,条件是开放的,解题策略也是开放的,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

4.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并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点评:开放式的提问,可使学生充分发挥,使小结更加完整。同时,学习方法的小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在新课程新理念下,教师的教学不再仅仅是“教学”,学生不再是仅仅为了将来所需而储存知识,教师的教学是为促进每位学生包括后进生的发展,是为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为把学生造就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者而努力。学生不再是一块“白板”,不再是一个“容器”,学生有巨大的潜能,有丰富的创造力,是一座有待开发的矿藏,学生有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正如上述案例所示,新课程下的学习指导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开放课堂,激励学生,授之以“渔”。

在新课程新理念下,教师的学法指导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科学性。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正确科学的,可以用来帮助完成学习任务,否则,毫无意义。其科学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学习方法是有效的,它指向一定的学习任务而使用,它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完成既定任务;另一方面,学习方法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定要适合解决具体的学习任务,适合学习者运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或途径,以及如何运用物质手段,都应以正确为前提。

二、系统性。学习方法是有层次性的,从其范围来说,有的指向整个学习活动,有的只涉及某一学习活动。由于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们不可能凭借一种或几种方法就能把所有的功课都学好,我们必须掌握许多方法以适应不同的需要。一个有科学学习方法的人,不仅头脑中贮存了许多方法,而且他们能够使这些方法融会贯通成为一个体系,成为一个有弹性的灵活的有机系统,从而能针对不同的学习情况作出最佳选择。一个学习方法不科学的人并不一定是没有方法,而往往是由于其方法杂乱无章,以至于不知如何运用。

三、目的性。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运用学习方法的目的就在于顺利完成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学习方法指导是针对学习任务而设的,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习目的的实现。正因为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所以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科在学习方法上是有差异的,没有哪一种方法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四、适应性。所谓“学习有法,学无定法”是指学习方法中有许多内容是随着学习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一是要适应学习的特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科目,其特点各不相同,方法也应随之而变化;二是要适应个体特征,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智力等具体条件各不相同,适合其他人的学习方法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只要这种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任务顺利完成,它就是科学的,教师应教育学生不要盲目地把那些成功人士或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强加到自己身上,不切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效果并不好,有时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负效应。因此,学习方法一定要适应自身特征,不能削足适履。

名言警句之人生篇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郭小川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