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马老师也如蓄势待发的怒狮,可侧目一瞅,只见帅帅的一双小眼睛正偷偷地瞧着她,仿佛在恳求老师给他一次机会,而李静同学却呜呜地哭出了声。怎么办?一连串的训斥已滚到嘴边,马老师又硬生生地咽了回去:不行!要信任和尊重孩子,要给他改错的机会。再说,他说喜欢李静,也没有什么错呀!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他,只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这不等于把他推向另一个极端吗?
理了理思绪,马老师故作轻松地说:“我认为,不,我和我的小宝宝(已有孕在身)都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李静的确十分招人喜爱,人缘好,又聪明能干,又有谁会不喜欢她呢?”一席话讲得大家哄堂大笑,凝固的空气一下子化解开了。马老师偷眼瞅了瞅帅帅,只见他正满脸感激地望着她,就在他们对视的一刹那,他们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与承诺。
从此之后,帅帅对马老师推崇备至,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里马老师巧妙地为帅帅保全了面子,从而使帅帅也意识到自己的不妥,对老师的宽容心怀感激,不再说不当的话。这种善意批评的正效应,迁移到学习上,使帅帅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帅帅学会了内省的习惯,这是宽容感化心灵后的奇特作用。
其次,宽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温床。
爱迪生从小喜欢搞试验,对老师上课觉得无趣,而对自己的小实验津津有味,结果被没有宽容心的老师、专制的学校以“坏蛋”的罪名开除。幸亏,爱迪生的母亲是理解儿子、宽容儿子的人,这位母亲不仅自己教儿子学习,还把地下室专门给儿子做试验。爱迪生在这种宽容的气氛下,在不断的研究实践中最终成了大发明家。
家庭教育是这样,学校教育更应是这样。然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常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和评价所有的学生,用同一个模子来塑造不同的学生。对于“偏离轨道”的学生,我们以近乎先知者的姿态,予以“纠偏”。一个学生对数学过分爱好,不幸其语文成绩(以现有标准)只能算一般,必有人苦口婆心地劝其“改邪归正”。学生业余爱好太多,耽误“正业”,家长十分担忧,必“劝说”阻止。
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应该对不同种类的学生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各种特长、爱好和创造予以足够的鼓励。学生的个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特长应该得到充分培养。“少年作家”韩寒被一些媒体不断炒作,既有“炒作人”功利在作祟,更有不少“社会人”对不拘一格育人才的呼唤。因为只有在“宽容”的涵盖下,创新精神才能萌生,实践能力才能形成,学校才是真正的培育健康个性、形成创造能力的摇篮。
再次,宽容能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位置的最佳通道。
加拿大有个叫琼尼·马汶的人,他的父母一心想送孩子读大学。但马汶读到高中时,明显表现出他在学习文化知识上的智商低于其他同学。于是,一位心理学老师委婉地告诉马汶:“人的能力有很大区别,工程师不识乐谱,画家不懂几何,这都有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你应该发现它,让父母为你骄傲。”后来马汶在帮人家修剪花草、整理花园中表现出了他的才能,他照料的花草长得出奇的茂盛,他设计的花圃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马汶成为加拿大著名的园艺师。
人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有强点也有弱点,但人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马汶在心理学家的指点下,在父母的宽容下,找到了开发自己潜能的最佳点,他成功了,成为加拿大著名的园艺师。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曾经在被多数教师判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激励、引导,让瓦拉赫学化学,终于使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这些都表明:只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后进生多一些宽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其分析症因,提出应对策略,就能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开发,而这种潜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其迸发出的力量是惊人的,甚至一点不比“优生”差。
教师理当对学生宽容,宽容他们的“淘气”,宽容他们的“偏科”,宽容他们的“错误”。否则,过多过滥的批评教育,即使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多数状况也是对牛弹琴、隔靴搔痒。
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多一些宽容吧!
宽容学生的过失并不是姑息迁就犯错误的学生,而是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督促其改正,从而体现出教师“海纳百川”的胸怀。
在教学中,多一块宽容的土壤,就会多一片思想的植被,多一束理性的阳光,多一缕自由的空气。
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宽容,能有针对性地点拨学生的心灵,使其开启顿悟;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个性的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其个性的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
学会宽容吧,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正确地引导,那么,你将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
爱无定式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很形象:“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教师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只有在情感交融、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对后进生来说,尤其如此。
爱的语言无穷无尽,爱的方式各种各样,爱的过程千变万化,爱的结果千姿百态……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爱”。
在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都是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
下面的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一次作文活动课上,我带学生做了一个串句子游戏。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发下纸条,分别在纸条上写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然后指名在三大组中分别抽取一张纸条组句子。
同学们兴趣盎然,热情高涨,就连一向胆怯的后进生滢滢同学都举起了小手。于是我给了她一次机会,让她上台抽纸条串句子。
“恐龙在月球上跳舞。”看到自己串的句子,滢滢“扑哧”一声笑了起来。看到她如花的笑脸,我情不自禁地将她拥到我的怀里……
没想到这一次的拥抱却让滢滢感动不已,她在作文中写道:“……没想到魏老师竟然拥抱了我。对老师来说,也许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可对胆小的我来说,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动的事!”
从这以后,周滢滢真的变了一个人,变得活泼开朗了,上课发言也积极了。
爱,有时表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物件,物件可以传递爱,它可以成为爱的见证。
有这样一个案例:
产假结束后,我又接了一个新的班级,班内有一名学生语文考试从未及格,据说她基础很差,学习态度也不够认真。
雪,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却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单亲家庭。父亲坐过牢,母亲在这期间离开了这个家,她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仅靠着几百块的微薄收入来支撑这个家,供她上学,日子过得十分清苦。这孩子长得瘦瘦的、小小的,还戴了一副眼镜,听说是先天性近视,目光里透着自卑和忧郁。当她站在我面前时,一股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我暗暗地对自己说:无论如何,我都要让她重新“站”起来。
也许是换了一位老师,想给我留下一个好印象吧,我居然从她身上发现了好些优点:作业书写十分工整,上课发言很积极,家庭作业也能及时上交……我想,这样的孩子总是有希望的,我总是借机会表扬她,看得出来,她很激动,也很开心,但成绩并没有多大起色。
就这样,不知不觉两个月过去了,期中考试将近,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女士在这个时候来我校做讲座,并带来了很多书籍供学生选购。看着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购买,雪羡慕极了。我知道她也想买,只是家里条件不允许。我看着这些书,其中有一本名为《开心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心里一动,自己掏钱买下了它。
放学后,我把雪叫到身边,神秘地对她说:“雪,你这段时间的表现很好,老师除了要表扬你,还要送给你一个惊喜!你猜是什么?”她犹豫了一会儿,摇了摇头。当我把《开心女孩》塞到她手里时,她惊讶极了,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好长时间才轻轻地对我说:“谢谢朱老师!”“不用谢,喜欢吗?”“我很喜欢。”我看着她的眼睛,话锋一转:“期中考试快到了,希望你也能给老师一个惊喜,争取及格。只要对自己有信心,你也能做一个开心女孩。”她用力地点了点头。
有了这样的鼓励,整个复习阶段她表现得更加认真了。考试前夕,我一再叮嘱她:“雪,你复习得这么认真,肯定能考好,要相信自己。那个‘开心女孩’也在为你加油!”
期中调研考试结束了,我把成绩一一报给大家听。当我报到“雪,64.5分”时,全班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分数虽然不高,但是大家都明白,这对雪来说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我激动地对她说:“雪,这掌声是大家送给你的,因为你实在是太棒了!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吗?”只见她慢慢地站起身来,脸上红扑扑的,有些羞涩地说:“谢谢大家,我答应朱老师要给她一个惊喜的,我现在做到了。相信以后我会越考越好……”
爱,有时还可以表现为一种看不见却闻得着的气味。气味也可以传递爱,它可以成为爱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