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兵法中有所谓“一言不慎身败名裂,一语不慎全军覆没”的箴言。人做事不可以胡作非为引来祸患,宜谨言慎行明辨善恶,尤其是年轻人,不要以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就可以原谅自己,有时过失成祸并非闯祸的人本意,而是由于经验不足,言行不慎,诚为可惜。
吕布是三国时一等一的好汉,争勇斗狠怕过谁?但是手下几名牙将,就轻而易举地绑了他,使他命丧白门楼;张飞凶横一世,在梦中被手下几刀就做了;吕伯奢好心招待曹操,怎么也不会料到,一家八口丧于故人之子手上。
离你最近的,看似“智”、“力”远不如你的,却是你最大的威胁。仆人害主,防不胜防,因为每时都是最佳时机。
曹操是董卓心腹爱将,曾想趁其在睡梦中将董卓杀掉,算是董卓命大,躲过这一劫。
鉴于前车之鉴,曹操采取预防法,事先堵住左右行刺的念头。曹操于是对左右说:“我睡觉时不要靠近我,即我睡熟了,也会不自觉杀死那个靠近我的人。”侍卫们谁也没当回事,一天曹操装睡杀死那个替他盖被子的侍卫,众人才信了曹操有特异功能。
在众人被蒙蔽时,杨修明察秋毫,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侍卫)犹在梦中耳。”
曹操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后人只是认为是其奸诈的表现,不管怎样,曹操没有死在身边的人手中,却是事实。面对前代教训,智者力戒,愚者妄行,重蹈覆辙的人不在少数。
韩非子说:“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要出奇制胜,必须行动隐蔽,尤其是某些暗中进行、私下运作的事情,最怕见光。因此,无限度地相信别人的效忠誓言,没有一丝一毫的警觉,无异于把死穴亮给了敌人。
《三国演义》写汉献帝把除掉曹操的任务托付给车骑将军董承,可以说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正史只说汉献帝把谋刺曹操的密诏藏在衣带里,赐给董承,董承和刘备等人共同密谋除去曹操,因事情败露,董承等被满门抄斩。而《三国演义》却以缜密的组织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把这一事件写得扣人心弦,补足正史的缺憾。《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汉献帝对曹操的跋扈专权忍无可忍,决定委托董承干掉曹操,但曹操耳目遍及朝廷,一点风吹草动,难逃曹操法眼,如何召见董承,交代任务呢?
汉献帝把谋刺曹操的诏令,以血书写成,秘密缝制在衣带里头,以犒赏功臣为名,把锦袍玉带赏赐董承,并小声说:“你回去后仔细观看,不要辜负朕的心意。”这就是所谓“衣带诏”。曹操得到消息,正遇董承,仔细相看锦袍玉带,也没发现问题。
董承魂不守舍,回到家对着衣袍左看右看,也看不出任何端倪,忽然灯花落在衣带上,烧破了一个洞,董承发现血迹,顺势拆开衣带,一看,乖乖,血书赫然在内,上头指示董承集结忠义人士,除灭曹操奸党。
天亮后,到书房再度拿出诏书,以复思量,苦无良策,不觉睡着了,他的好友王子服长驱直入,发现诏书,故意偷藏起来,并唤醒董承。董承醒来,不见诏书,吓得魂飞魄散。算起来运气真好,王子服也是忠心赤胆之辈,愿意共举大事,于是白纸黑字,立下誓约。种辑、吴硕、吴子兰、马腾、刘备等人随后也加入反曹阵营。
董承见事态发展缓慢,忧愤成疾,汉献帝派太医吉平问诊。几日后,董承已无大碍,和吉平对饮成醉,和衣而睡,在梦中他口中连连骂出“曹贼”等字眼,吉平听到了,问说“你要谋害曹公吗?”董承吓得面无人色,不能言语。
算来董承运气真好,吉平也是忠心赤胆之辈,愿意共举大事,于是吉平咬断一指,表明心迹,并打算利用曹操看病开药时下毒陷害。
董承两度泄密,若非旁观者本来就有同仇敌忾之心,大事岂不葬送在他手里?然而,好运不可能永远眷顾董承。由于他做事不注意保密,他们的行为被家奴秦庆童发觉,秦庆童恼恨董承责打自己,于是向曹操告了密。
秦庆童的指控再度暴出隔墙有耳的可畏,以及董承的粗心。府里宾客来来往往,无法秘密集会也就罢了,但取出白绢书写,被家奴看见;吉平咬破手指,也被家奴看见。保密防谋不严谨在前,对一切可能看在眼里的家奴不知笼络,反而大责重惩在后,导致家奴告密,计划曝光。
接下来的发展是吉平下毒被曹操抓个正着,董承等五人被灭门,连董承的女儿董贵人也难逃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