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历史上的厚与黑
29017100000064

第64章 巧借他人名望抬高自己的身价

毫无疑问,善于借势者总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借他人之力来补充自己的实力,是生存竞争的第一法则,有些人虽然出力不大,但却能成事,有些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小。道理何在?恐莫在于借力与出力之别。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能在人前露脸,总是千方百计表现自己,甚至不惜打肿脸充胖子。然而不幸的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其实,对于待人处世,借光不失为一种提高自身形象,扩大自己影响的策略和技巧。毫无疑问,在与人交往中,借助他人的面子和威名最容易抬高自己。

建安元年(196年),42岁的曹操,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奉迎天子,就是后来被对手斥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

尽管天子的“令”已经大打折扣,边际效益速减,尽管献帝年纪轻轻,没什么作为,但汉家刘姓四百年,儒家正统观念不变,天子这块招牌仍然管用,他是国家最高的权力象征,谁能掌控皇帝,谁便能以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进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行动。所以更早之前,董卓入京,便废掉少帝刘辩,另立献帝刘协,从头掌控;董卓死后,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和杨奉等人为了抢夺皇帝而大动干戈。

献帝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狼狈到了极点。曹操把献帝从破旧不堪的洛阳接出来,迁都于许,易名许都,改年号为建安。献帝任曹操为大将军,统揽朝政。在讲究“正名”的时代,奉戴天子,对于争取民心和招揽人才,具有极大的作用,多少谋臣武将因此投靠曹操,多少民心因此转向曹操。

曹操用皇帝名义发号施令,袁绍每次接到对自己不利的诏令,便气得跺脚,悔不当初。他要求曹操把皇帝送到鄄城,离自己的老巢邺城较近,便于控制。对不起,曹操不笨,不仅向后知后觉的袁绍说:NO,还以皇帝的名义下诏书,把袁绍大骂一顿。袁绍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翻开历史,古往今来的成功者,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大名鼎鼎,一出山就风光耀眼,一呼百应。他们大多是先隐蔽在某些大人物的后面,借他的面子来笼络各路豪杰,借他的声望来壮大自己的声势,一旦时机成熟,或者另起炉灶,或者踩着别人的肩膀往处爬,或者反客为主,把别人吃掉。在做到这一步之前,先把自己的狐狸尾巴藏起来,拉一面大旗作虎皮。

最为典型的是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东征西伐,很是威风。开口“吾今奉诏讨汝”!闭口“孤近承帝命,奉诏伐罪”,于军阀混战中大大占了道义上的便宜。

不管动机如何,拉大旗拉的就是声望和面子。

比如,民国初年,中国著名外交官陆征祥就曾有过这样一段趣闻。民国建立后,资历颇深的外交家陆征祥被民国政府任命为驻法大使。陆征祥自幼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对西方人的习惯兴趣了解颇深,为了抬高个人身价,他甚至不惜降格娶了位比他大好几岁的比利时姑娘为妻。原因非常简单,这位姑娘的父亲是位有名望有地位的比利时将军。有这样一位老丈人做靠山还怕西方外交界打不开局面吗?

在接到担任驻法大使的任命之后,陆征祥颇费心机,他深知,法国人非常势力而且多是些好事之徒,要想在法国政界提高身价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腰缠万贯的阔佬。

他把从政府领到的经费全部用到了中国驻法使馆的装修上,把整个使馆安置得富丽堂皇。另外还让老岳父在比利时给他订购了最好的马车,从国内带去不少字画古玩,放在使馆最显眼的地方。到了巴黎后,陆征祥打扮得衣冠楚楚,携夫人频频出入法国上层外交场所,与法国政界名流、贵夫人、阔太太时常往来,陆征祥这一举动,果然把好事的法国人给蒙住了,一时间,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都知道新上任的中国大使是位阔佬,对他另眼相看。

其实,陆征祥完全是打肿脸充胖子,此时从国内带来的经费挥霍已空,成了个地地道道的穷光蛋。不过,局外人并不知内情,往往以貌取人,在他们看来,陆征祥有这么华丽的住所、马车、衣着,口袋里的银子会少吗!但陆征祥也不是傻瓜,几年以后,他改任驻俄大使,乘机将使馆物品尽数拍卖。法国人争先恐后地前来购买中国使馆的古玩、瓷器、字画。陆征祥将这些东西都以高价出手。精明过头的法国人自以为占了便宜,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陆征祥那里用高价购买的古玩、字画都是赝品!原来,这些东西是陆征祥赴法时特意派人去街头地摊上用几个铜板低价买来的次品。法国人不识货,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陆征祥趁此良机大大地发了一笔。

诚然,小人惯会沾光行骗,但这并非借光本身的错误。只要动机纯正,借助各种外力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办事效果,是被社会承认的方式之一。我们不可妄加指责。

清政府的官场中历来靠后台,走后门,求人写推荐信。军机大臣左宗棠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他说:“一个人只要有本事,自会有人用他。”左宗棠有个知己好友的儿子,名叫黄兰阶,在福建候补知县多年也没候到实缺,他见别人都有大官写推荐信,想到父亲生前与左宗棠很要好,就跑到北京来找左宗棠。左宗棠见了故人之子,十分客气,但当黄兰阶一提出想让他写推荐信给福建总督时,顿时就变了脸,几句话就将黄兰阶打发走了。

黄兰阶又气又恨,离开左相府,就闲逛到琉璃厂看书散心。然而,当他见到一个小店老板学写左宗棠字体十分逼真时,心中顿时一动,想出一条妙计。他让店主写柄扇子,落了款,得意洋洋地摇回福州。

这天是参见总督的日子,黄兰阶手摇纸扇,径直走到总督堂上,总督见了很奇怪,问:“外面很热吗?都立秋了,老兄带扇子摇个不停。”

黄兰阶把扇子一晃:“不瞒大帅说,外边天气并不太热,只是我这柄扇子是我此次进京,左宗棠大人亲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

总督吃了一惊,心想:我以为这姓黄的没有后台,所以候补几年也没任命他实缺,不想他却有这么个大后台。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见面,他若恨我,只消在皇上面前说个一句半句,我可就吃不住了,总督要过黄兰阶的扇子仔细察看,确系左宗棠笔迹,一点不差。他将扇子还与黄兰阶,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堂,找到师爷商议此事,第二天就给黄兰阶挂牌任了知县。

黄兰阶不几年就升到四品道台。总督一次进京,见了左宗棠,讨好地说:“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黄兰阶,如今在敝省当了道台了。”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来找我,我就对他说:‘只要有本事,自有识货人。’老兄就很识人才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