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历史上的厚与黑
29017100000072

第72章 识时务者为俊杰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俊杰,并非专指那些纵横驰聘如入无人之境,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英雄,而应当包括那些看准时局,以忍求成的处世者。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不得志的时候,也有着逃亡的经历,但他知晓如何在充满险象的环境中求生存并积蓄力量有韬略,最后,成就了霸业。

晋献公晚年,宠爱妃子骊姬,听信她的谗言,逼死了公子申生。为了让亲生子奚齐继承君位,但因条件还不成熟,不便行动。雄心勃勃的秦穆公为了探测重耳的动向,便派遣公子子显到重耳处去吊唁,子显转述秦穆公的话,说:“寡人听到这样的话:‘丧失国家,常在这个时候;取得国家,也常在这个时候。’虽然您庄重地处在服丧之中,可是在外流亡也不宜过久,争取君位的时机不可失掉。您还是考虑考虑吧!”重耳为了掩饰自己的心思,摆出“仁爱思亲”的面孔对公子子显说;“我感激贵国君主以仁慈之心吊唁了亡命之臣中生。我流亡在外,父亲死了不能参与葬礼,用哭泣表示哀痛,使得贵国君主因我忧虑。死了父亲怎么办?我如果怀有别的想法,就会辜负了国君对我的情义。”说罢,就在地上叩头,但不拜谢公子子显,哭着站起来也不和子显私下交谈。子显回国后向秦穆公报告了情况。秦穆公赞扬:“公子重耳真是个仁义之人啊!他叩头后不拜谢宾客,就是表示不愿成为国君的继承人,所以不行成年礼,他哭着站起来,就表示哀悼父亲。站起来不和客人私下交谈,就是表示他抛弃了个人私利。”

重耳在狄国寄居了12年后到达齐国,而后又潜离齐国。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国大军的护送下,终于回国即位,为晋文公。晋文公经过了十九年的韬光养晦,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当初重耳若不能像老虎一样匍匐观察环境,而是像狮子一样怒吼着扑向对手,十个重耳可能都死掉了。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公然篡位,建立新朝。随之托古改制,致使百姓生活艰难,怨声载道。全国各地义军纷起,天下为之大乱。南阳的富豪刘縯、刘秀两兄弟,本是汉室宗亲,见王莽篡汉建新,又苦苦捕杀刘姓宗亲,便立志推翻王莽新王朝,重兴汉室。在起事时,刘秀兄弟势单力孤,难遂宿愿,就加入当时声势浩大的绿林军中,等待时机,此后不久,绿林军为便于号令天下,推举同是汉室宗亲的刘玄为首领,称为“更始皇帝”。刘縯、刘秀因功绩卓著被封官。

公元23年,刘玄派刘縯出兵攻宛城,刘秀出兵昆阳定陵和郾县,绿林军声势大震,有西进长安之势。王莽派大将王寻和大司空王邑率军40万围困昆阳。刘秀亲率十三骄骑勇闯敌营,搬来救兵在昆阳城外与新军展开决战,终于以少克多,大胜敌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昆阳之战”。在刘秀激战昆阳的同时,刘縯也攻克了宛城。由于义军接连获胜,主将刘縯、刘秀兄弟威信日高,声名远播,极为恐惧,害怕他将谋取帝位,因此不久刘玄就谋杀了在宛城建功刘玄的刘縯,还伺机加害刘秀。

刘秀得到刘縯被害的消息,立即驰马到宛城面见刘玄,向他请罪。刘縯的部将向刘秀致哀,他却谈笑自苦,丝毫没有伤悲的样子,在刘玄面前,一点也不提自己在昆阳建立的大功,只是称罪。刘秀不为哥哥服丧,饮食自如,好像对刘縯的死毫不怀疑的样子,这样刘玄不但不再怀疑刘秀身怀异心,而且对自己加害刘縯感到羞愧,就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刘秀避免了杀身之祸,同时注重搜罗人才,兼并军队,如招抚铜马将领吴汉,收编高湖等地义军等等。当刘秀羽翼已丰、实力雄厚时才同刘玄彻底决裂,为刘縯举哀举丧,兵讨刘玄。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国号“汉”,史称东汉。

这就是一则忍辱负重的范例。的确,在通往权力的征途中,既有刀光剑影,抛头洒血,也有精神上的蒙受耻辱。有的英雄好汉往往不怕流血牺牲,却受不了半点精神上的耻辱,这对成就大业是极为不利的,中国素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警句,这也是总结千万条经验教训的经验之谈。看看刘秀,在当时情形之下,若针锋相对,只有死路一条,他在昏庸的主子面前,只能强装笑颜,以屈求伸,等待时机。据史载,刘秀当时白天强作笑颜夜晚以泪洗面,这是何等的耐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超人的忍耐力,他才终于有了超人的事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