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个世界上要有最关心你的人,那就只能是你自己。我们要挺起胸膛,走向完全的自尊自重。我们要沉着而又镇定地向前走,从容而自信地向前走。想到我们所能贡献给大众的一切,想到我们所能贡献给自己的一切。
快乐没有条件
千万不要为自己的幸福制定条件。
别说:“只要我赚到一万元,我就开心了。”
别说:“我只要搭上飞往巴黎、罗马、维也纳的飞机,就快乐了。”
别说:“我到60岁退休的时候,只要卧在躺椅上晒晒太阳。”
生活中的快乐,不应该有条件。
不管你是腰缠万贯的富商,还是捉襟见肘的穷人,都应该充实地度过每一天,享受每一天的生活。
生活乐趣应从微小事物中去寻求:美味的食物、真诚的友谊、温煦的阳光、欢愉的微笑。
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一剧中写道:“快乐和行动,使得时间变短了。”不论时间的长短,让你的时间充满愉悦的铃声。
快乐是发自内心的,虚伪的快乐只会使自己更加难受和苦恼。
你每天都应该记住:快乐是你赠送给自己的礼物,不是圣诞节的点缀,而是整年的喜悦。
快乐本来就出自人的心灵和身体组织。我们快乐的时候,可以想得更好,干得更好,感觉得更好,身体也更健康,甚至肉体感觉都变得更灵敏。一项研究发现,人在快乐的思维中,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都更灵敏,触觉也更细微;人在快乐的思维中记忆大大增强,心情也很轻松。精神医学证明:在快乐的时候,我们的胃、肝、心脏和所有的内脏会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几千年前,贤明的老所罗门王有一句格言:“快乐的心犹如一剂良药,破碎的心却吸干骨髓。”犹太教和基督徒都把欢乐、喜悦、感恩、开朗列为通向正义和美好生活的途径,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了快乐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之后,得出结论说:古老的荷兰格言“快乐的人家不邪恶”,在科学上是站得住脚的。他们发现,大多数犯罪者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或不正常的人际交往,从而导致心理上的障碍,走上犯罪的道路。
辛德勒博士说:“不快乐是一切精神疾病的惟一原因,而快乐则是治疗这些疾病的惟一药方。”看来,我们对于快乐的普遍看法有些是本末倒置的。我们说:“好好干,你会快乐。”或者对自己说:“如果我健康、有成就,我就会快乐。”或者教别人“仁慈、爱别人,你就会快乐。”其实更正确的说法是:“保持快乐,你就会干得好,就会更幸福、更健康,对别人也就更仁慈。”
快乐不是挣来的东西,也不是应得的报酬。快乐不是道德问题,就像血液循环不是道德问题一样。快乐与血液循环二者都是健康生存的必要因素。快乐不过是“我们的思想处于愉悦时刻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你一直等到你“理应”进行快乐思维的时刻,你很可能产生你自己不配得到快乐的不快乐思想。斯宾诺莎说:“快乐不是美德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我们不是由于抑制欲望而享受快乐,相反,我们享受快乐才能抑制欲望。”
追求快乐并不是自私。很多人不敢追求快乐,因为他们觉得那样做是“自私”或“错误”的。无私的确能带来快乐,因为它不仅使我们转向自己以外的东西,而且使我们能够创造一个新的自我,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充实自己。人类最快乐的东西就是想到有人需要自己,想到自己很重要,很有能力帮助别人得到更多的快乐。然而,如果我们从快乐中探讨道德问题,认为它可以作为无私的一种报酬,那么,他们就很可能因为想得到快乐而觉得有罪。快乐是存在和行为的自然附属物,不是一种报酬和奖品。如果我们因为无私而得到报酬,那么下一个逻辑的推理是,我们越自我克制和越不幸,我们就越会导致一个荒谬的结论:想要快乐必须不快乐。
如果牵涉到什么道德问题的话,这个道德问题应与快乐和不快乐无关。詹姆斯说:不快乐的态度不仅痛苦,而且卑下。还有什么能比憔悴、哭泣和哀怨的情感更卑下、更不值钱的呢?还有什么能比不快乐的表现更容易伤害别人?还有什么比不快更不利于克服困难?不快乐的态度只能加剧和延长困境,使不利的情况更加不利。
快乐就存在于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因此,他们只会愚昧地幻想未来而不去珍惜现在的生活。他们以为等到自己找到好工作之后,买下房子以后,孩子大学毕业以后,完成某个任务或取得某种胜利以后,就会快乐起来。这种人一概都以失望告终。
查斯特·菲尔德爵士指出: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一种心理态度,如果不在现在加以了解和实践,将来也永远体会不到。快乐不是在解决某种外在问题后能产生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还会出现。生活本身就是一系列问题。如果你想要快乐,你就快乐吧,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不要“有条件”地快乐。
快乐与否取决于个人的心态
你是否快乐取决于你的心态,如果你想快乐,没有人能够阻挡或左右。
心理学家M.N.加贝尔博士说:“快乐纯粹是内在的,它不是由于客体,而是由于观念、思想和态度而产生的。不论环境如何,个人的活动能够发展和指导这些观念、思想和态度。”
除了圣人之外,没有一个人能随时感到100%的快乐。正如G.萧伯纳所讽刺的那样,如果我们觉得不幸,可能会永远不幸。但是,我们可以凭借动脑筋和下决心来利用大部分时间想一些愉快的事,应付日常生活中使我们不痛快的琐碎小事和环境,从而使我们得到快乐。我们对小事的烦恼、挫折、牢骚、不满、懊悔、不安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纯粹出于习惯。我们做这种反应已经“练习”了很长时间,也就成了一种习惯性反应。这种习惯性的不快乐反应大多起因于我们自以为有损于自尊心的某种事情。一个司机无缘无故地向他人按喇叭,我们谈话时有人肆意插嘴,我们以为某人该来帮忙他却没有来等等。甚至一些非个人的事情也可能被认为是伤害我们的自尊心而引起我们的反应:我们要乘的公共汽车不得已而来迟了,我们要打高尔夫球时偏偏下雨了,我们急着上飞机时交通忽然阻塞了等等。我们的反应是愤怒、沮丧、自怜,换句话说:不高兴!
不要让事情把你搞得团团转。不知你是否参加过一个电视节目的现场,看到过节目主持人操纵观众的情况?主持人拿出“鼓掌”的标记,大家就都鼓掌;主持人又出示“笑”的标记,所有的人又都笑起来。他们的反应像绵羊一样,告诉他们怎样反应,他们就非常顺从地做出反应。你现在也是这种反应。你让外在事物和其他人来支配你的感觉和反应。你也像被训服的孩子一样,等某件事或某种环境向你发出信号——“生气”——“不痛快”,或者“现在该不高兴了”——你就迅速地服从命令。
养成快乐的习惯,你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主人。正如R.L.史蒂文森所说过的:“快乐的习惯使一个人不受、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在条件的支配。”
你的意见可能使事情更不乐观。甚至在遇到悲惨的条件和极其不利的环境时,我们一般也能做到比较快乐,即使不能做到完全的快乐——只要我们不在不幸之中再加上我们自怜、懊悔的情绪和于事无补的想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目标,只要他保持积极和乐观向上的心态,以快乐面对困难,目标就会实现。托马斯·A·爱迪生有一间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实验室没买保险而被火白白烧掉了。后来有人问他:“你该怎么办呢?”爱迪生回答:“我们明天就开始重建。”他保持着进取的态度,可以断言:他绝不会因为自己的损失而感到不幸。
心理学家H.L.霍林沃兹说过:快乐需要有困难来衬托,同时需要有以克服困难的行动来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
威廉·詹姆斯说:“我们所谓的灾难很大程度上完全归结于人们对现象采取的态度,受害者的内在态度只要从恐惧转为奋斗,坏事就往往会变成令人鼓舞的好事。在我们尝试过避免灾难而未成功时,如果我们同意面对灾难,乐观地忍受它,它的毒刺也往往会脱落,变成一株美丽的花。”
著名伦理学家R.W.爱默生说:“心理健全的度是到处都能看到光明的秉性。”
快乐或随时保持人的思想愉悦的观念,能够在漫不经心的练习中巧妙地、系统地培养出来。首先,快乐不是在你身上发生的事,而是你自己所做的、取决于你自己的事。如果你等着快乐主动降临,或者碰巧发生,或者由别人带来,那你可能要等很长时间。除了你自己以外,谁也无法决定你的思想。任何一天都有好与坏,没有哪一天、哪种环境是百分之百的“好”。这个世界上和我们的私人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各种因素和“事实”,它们不是体现出一种悲剧、抱怨的看法,就是一种乐观、快活的看法,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选择。
查斯特·菲尔德爵士指出:“能否快乐的关键问题仅仅在于我们主要注意哪一方面,我们的思想集中在哪一方面。”
以轻松和积极的思想去防止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