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给人欢喜(人间佛教语录1)
29049100000003

第3章 修持观修持观修持观

佛教所谓的“正语”,就是善良的口业,也就是十善中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的口中藏有一把利斧,说话不当,不但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身为佛教徒,不但不应该恶口伤人,更应该积极地布施爱语、柔软语,给人欢喜,如此必结善缘,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所以正语是成佛的一大因缘。

——《人间佛教系列·学佛与求法·皈依三宝的意义》我们对物质减少一分,人格就能升高一分;我们对世间的情念减少一分,道念就能增加一分。

——《人间佛教系列·宗教与体验·从古德行

谊说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态度》佛弟子实践佛陀的教示,以慈悲来化导暴戾,以忍辱来消除怨敌,以智慧来教育顽强,这就是佛教对一切众生的尽忠。所以,忠的含义,不仅仅是狭义地尽忠某一个人,或对某种特定对象的恭敬崇拜,忠是更广义地对大众的服务奉献。

——《人间佛教系列·人生与社会·佛教的道德观》佛法不是叫我们不要快乐,只是佛法重法乐不重世乐。世间欲乐不去一分,佛法法乐就不能增加一分。世乐是短暂的,染污的,信佛学佛的人不知体证法乐,不知从慈悲布施、忍辱行道,以及各种修持法门中体证快乐,实在是非常可惜的事。

——《人间佛教系列·宗教与体验·从古德行

谊说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态度》受到侮辱、委屈、毁骂、批评,而能沉得住气,不伸张、不辩论,这种忍辱实在不容易。不过,没有关系,虽然一时被冤枉、被误解了,但是时间会为我们洗清一切。任何人冤枉我、欺侮我,因果、佛菩萨不会冤枉我、欺侮我。

——《人间佛教系列·宗教与体验·从古德行

谊说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态度》一般人常犯的毛病是自赞毁他,把我的一分好夸成十分,把他人的一分坏说成十分,炫己抑人,徒然多招反感。少说人家的是非,少论他人的短长,便是修行第一方。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禅师与禅诗》我们有时候会心浮气躁,有时候会妄想纷飞,有时候会贪欲无尽,有时候会瞋恨不停,这就是心生病了。佛法有很多治心的药方,例如: 贪婪的毛病要用喜舍来对治,瞋恚的毛病要用慈悲来对治,愚痴的毛病要用智慧来对治,傲慢的毛病要用谦虚来对治,疑虑的毛病要用正信来对治,邪恶的毛病要用正道来对治。所以,“治心药方”对贪取五欲六尘为乐的我们而言十分重要。

——《人间佛教系列·人生与社会·

佛教对心理病态的疗法》佛教徒的一日修行是什么?待人处事是修行,工作服务是修行,诵经拜佛是修行,谈话会面是修行,爱语赞叹是修行,改过迁善是修行,乃至休闲娱乐都是修行。

——《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佛教徒的一日行》密行,并非秘而不宣,故作神秘之举,而是视修行为本分事,不以修行做为沽名钓誉的手段,不贪求名闻利养。所谓“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心中有佛,此即密行的真义。

——《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探讨·修行》如果家中环境许可,可设一佛堂。每日晨起,于佛菩萨圣像前献花供水、上香礼拜,或诵经一卷,或静坐五分钟;夜晚临睡前,可于佛前礼佛静心,或读诵《佛光祈愿文》,反省自己的功过。每周可参加一次或二次的道场共修,藉由宗教的禅悦法喜,洗涤自己的贪瞋烦恼,开发内心的圣财。

——《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探讨·修行》大乘菩萨的助道资粮——六度,皆可做为现代人修行的眼目,如不悭吝而行的无相布施,护念有情生命的持戒,心甘情愿的忍辱,遍学无厌的精进,净秽一如的禅定,生佛平等的智慧。

——《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探讨·修行》佛陀的三十二相好①,都是从累劫②注重生活行仪中修来的。

生活的行仪,除了要奉行戒律,防非止恶,更要积极地饶益有情。举凡施予他人信心的和风,欢喜的煦日,方便的雨露,服务的温暖,都是学佛者实践清净生活行仪的内容。

——《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与讨论·生活》如何加强自我修行的密行呢?

如: 行立坐卧,威仪自重;吃饭时称念四句偈及食存五观想;举心动念,以慈悲利他为本;入众处事,以惭愧感恩为门。

对三宝生起恭敬及难遭难遇之想,对众生生起尊重及平等忍耐之力,把修行与生活融成一体。这些都是增长福慧的无上密行。

——《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探讨·修行》皈依,是对自己的信仰一生一世的选择,也是成为正式佛教徒的开始,犹如学生入学,必须注册,才能取得学籍一般。皈依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皈依自性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人,不是拜师父。所以皈依后的佛教徒是属于整个佛教的信徒,不是专属某一个人的徒弟。

——《佛教丛书·仪制·问题答问》忏悔,是我们生活里时刻不可缺少的美德。忏悔像法水,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像船筏,可以载运我们到解脱的涅槃彼岸;忏悔像药草,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像明灯,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像城墙,可以摄护我们的身心六根;忏悔像桥梁,可以导引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像衣服,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菜根谭》云:“盖世功德,抵不了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犯了错而知道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消除。

——《佛教丛书·仪制·寺院巡礼篇》皈依后即是正信佛教徒,如何做好一个佛教徒呢?

一、 要求法

凡道场有讲经说法,要发心前往参加,亲近法师,听闻开示。也可研读经典,从中了解佛教精神所在,才不会辜负自己的信仰。

二、 要护法

三宝弟子的责任是要护法。例如: 参加讲经法会或度人前去闻法是“拥护”;对毁谤三宝者,挺身辩护即“保护”;支持正在受教育的僧青年即“爱护”。也就是为佛教贡献心力、财力、人力者皆为护法。

三、 要修法

修法就是依照佛陀所说的道理去实践。比如佛陀要我们慈悲,则不可轻易伤害生命;佛陀要我们忍辱,则不可瞋心怒骂,如此就是在修法。

——《佛教丛书·仪制·寺院巡礼篇》“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这种内心觉照反省的功夫,就是忏悔。忏悔在生活上有什么作用呢?它能帮助我们什么?忏悔是认识罪业的良心,是袪恶向善的方法,是净化身心的力量。日常生活中能够忏悔,就能得到恬淡快乐。

——《佛教丛书·仪制·寺院巡礼篇》持戒是不侵犯他人,藉由持戒也能够转变我们的命运。持不杀生戒,可以转短暂的寿命为绵长;持不偷盗戒,可以化贫贱的生活为富有;持不邪淫戒,可以保持家庭的幸福美满;持不妄语戒,可以获得别人的信任赞誉;持不饮酒戒,可以常保身体的健康以及理智的清明。持戒能将原本坎坷的遭遇改变成福乐安康的命运。

——《佛教丛书·教用·佛教与命运》学佛修行,其实就是在与自己心中的烦恼魔军作战。借着佛法的力量来驱逐烦恼魔王,所以要持精进的矛,披忍辱的铠,同时要实践慈悲、智慧、禅定、持戒、布施等六度万行,如此才能战胜烦恼魔军。

——《佛教丛书·教用·佛教与武术》心灵的环保要如何做?就是“只要心中有佛”。心中有佛,眼睛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心中有佛,听到的都是佛的声音;心中有佛,说的话都是佛的语言;心中有佛,所做的都是慈悲的事情。所以,我们虽然生长在这污浊的娑婆世界,只要懂得心灵环保,也能成为一朵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莲花。

——《佛教丛书·教用·佛教与环保》受持五戒,小至个人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大至国家社会,如果人人都能受持佛教的五戒,那么我们的国家必定是一个淳朴谦让、重德祥和的净土。

——《普门学报·论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义》人人皆有清净光明的佛性,就是佛宝;人人皆有等无差别的法性,就是法宝;人人皆有清净和乐的心性,就是僧宝。

——《普门学报·论佛教民主平等自由的真义》食衣住行、行住坐卧之间,乃至做人处事、交友往来、举心动念都可以修行。例如: 穿着衣服,庄严整齐固然需要;但是破旧败坏,只要清洁淡雅,也无不好,这就是穿衣的修行。饮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粗茶淡饭,也觉得别有滋味,这就是饮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简陋小屋,也如天堂,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门有汽车代步,快速敏捷;无车无船,也能安步当车,这就是行走的修行。

——《普门学报·佛教对“修行问题”的看法》佛教徒皈依佛法僧三宝: 皈依佛,佛如光明,有了光明,就能驱走黑暗,带来希望;皈依法,法如净水,有了净水,可以滋润大地,生长万物;皈依僧,僧如福田,有了福田,可以给人播种,广植福德。三宝的重要,就好比阳光、雨水、大地,缺一不可。唯有皈敬三宝,才得以长养法身慧命,升华心灵世界,跨越人生的藩篱。

——《普门学报·佛教对“修行问题”的看法》佛教讲“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叫作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能修心,内外一如,诚于衷,形于外,则必能凡事皆办,凡修必成。

——《普门学报·佛教对“修行问题”的看法》一般的佛教徒皈依以后,平常不去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只是祈求佛祖保佑,他只是皈依“佛宝”。有些知识分子,只要研究佛法,但是不拜佛,也不敬僧,他只是皈依“法宝”。有的人学佛只看哪个法师跟他投缘,就去亲近,既不听经,也不拜佛,他也只是皈依“僧伽”一宝。严格说来,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三宝”弟子。真正的三宝弟子,皈依以后,应该礼佛、闻法、敬僧,尤其要有正知正见,要深信因果,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此才能获得佛法的受用,才能得到信仰的利益。

——《普门学报·佛教对“修行问题”的看法》修行非口号、形式,而是修行在生活中,例如: 用慈悲的语言应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面孔对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等等,生活中有佛法才叫有修行。

——《普门学报·人间佛教的蓝图》修行是净化、提升人格。能够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尊重异己、包容万物,才算是修行。

——《星云日记》在我一生中,是“心甘情愿”让我在严苛封闭的丛林里,安住身心十年,是“心甘情愿”使我心平气和地面对各种讥讽与毁谤,是“心甘情愿”使我无怨无悔地兴办佛教的文化教育事业,是“心甘情愿”让我立定了弘扬人间佛教的坚强决心,更是“心甘情愿”激发起我生生世世做和尚的愿心!

——《星云日记》人间佛教就是要大家从佛法中获得快乐、幸福。

如何获得“快乐”?

有名会带来盛名之累,有钱烦恼更多,情爱易招致是非纠纷,这些都不是究竟的快乐。有宗教的信仰,能使我们有个安身立命处,使自己活得更自在。信仰能让生活升华、扩大,信仰能获得更多无形的财富。

——《星云日记》忍,是中国文化的美德;

忍,也是佛教认为最大的修行。

无边的罪过,在于一个瞋字;

无量的功德,在于一个忍字。

——《迷悟之间·难忍能忍》我们也可以和佛陀一样,每日不断地在放光。口说善良的语言、赞美的好话,这不是口中在放光吗?观看人世,以慈眼垂视众生,以慧目观照社会,这不就是眼睛在放光吗?耳中注意听闻佛法、听闻歌颂佛德,这不是耳朵在放光吗?满脸的笑容、满面的慈祥,这不就是面容在放光吗?心中的慈悲、菩提、道念,这不就是心中在放光吗?身体的端正,行立坐卧的威仪安详,这不就是通身在放光吗?

——《迷悟之间·佛法义理·放光的意义》现在的人,学习知识比较容易,学习当一个勇者比较困难。有的人平时逞强好胜,但在危难之前,容易为人收买,忘失身负的重任,忘失做人的骨气。所以,真正的勇者,没有多年的修心养性,是不容易成功的。美国的太空人要升到太空以前,都要修习禅定,因为禅定能养成一个人的勇气。当一个人在生死之前,都能无所畏惧,还有什么不能勇敢的呢?

——《迷悟之间·勇气》修行之道有四点:

一、 见人善行多赞美

学习说好话,以随喜赞叹来给人欢喜,这是待人修己的第一修行。

二、 见人迷惑指迷津

学佛要有不舍任何一个众生的悲心,所以见人困惑给他指点迷津,这是待人修己的第二重要修行。

三、 闻人称誉更奋勉

被人毁谤固然应该自我反省,如果别人称赞我们,也要虚心检讨自己是否实至名归,所以不但要心存感谢,甚至要心怀惭愧,觉得自己还不足,要更加地奋发、勤勉。

四、 闻人谤语要警惕

被人毁谤,也不必生气,把对方的批评毁谤当成是给自己的一个警惕,是给自己忏悔、消灾的机会,能够如此转念一想,就是最好的修行。

——《星云法语·修行之道》一个佛教徒,应有怎么样的宗教体验生活?

一、 以如生活,无不皆如

佛教的生活是“如”。所谓“如”,“就是这样”的意思,如是就是要安住身心。好比,一个月我赚到多少钱,就依多少钱去生活;我应该做多少事,就尽力去做。把生活中的一切看成都是“当然的”、“本来的”、“一切就是这样”。有了“如”的观念,自己就不会妄求、妄动,不为五尘所染,不随五欲而转,就能无不皆“如”,到处随缘自在。

二、 以缘行化,到处有缘

世界的成立要靠“因缘”,事业的成长,人我的关系,生活衣食住行,就是树木花草,也要靠各种条件因缘才能开花结果。生活在人间,没有“因缘”,实在窒碍难行,难以有所成就。所以,我们要认识缘起,进而广结善缘,平时多结缘,以缘行化世间,就会到处有缘,就能得到多助。

三、 以智拥有,凡事皆智

世间的一切,我们不可以用愚痴、贪心、妄念、邪见去追求,而要用智慧去拥有。比方,外在的物质生活,好比浮云行空,瞬即消逝,因此我不一定占有,但是可以享有;我不一定求外在的财富,但要开发心里的宝藏。能以智来拥有,凡事都是智慧,懂得随缘来、随缘去,就不会挂碍于心,恰似蜻蜓点水,了无余波,自在逍遥。

四、 以定安住,一切能定

我们要把心安住在哪里呢?安住在钱财上,它可能失去;安住在感情上,它可能会变化;安住在荣耀上,它可能不长久,实在没有一个真正的安乐窝。佛陀教我们安住在禅定上,所谓“以定安住,一切皆定”。禅的世界,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住而住的世界,充满洒脱、自在、活泼;禅的风光,可以与宇宙天地永恒并存。

——《星云法语·如何拥有宗教体验生活》自古以来,做人之道首重治心,怎样治心呢?以下列出国际佛光会提倡的“三好运动”中,关于“存好心”的原则:

1. 要有惭愧心,惭愧、知耻才能庄严身心。

2. 要有慈悲心,慈悲就没有敌人。

3. 要有欢喜心,有了欢喜,人间才没有缺陷。

4. 要有孝顺心,有了孝顺,世间才有纲常纪律。

5. 要有信仰心,有了信仰,为人才有目标、才有力量。

6. 要有般若心,有了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

7. 要有柔软心,柔软才会包容,才能克刚。

8. 要有精进心,精进才能立志向前、向上。

9. 要有平等心,有平等心,才能与真理相应。

10. 要有谦虚心,傲慢的人,永远敌不过谦虚的人。

11. 要有自尊心,尊严是心中的财富,是心中的宝典。

12. 要有和谐心,和谐才能团结人心。

13. 要有忍辱心,忍辱不自卑,才是至刚至大的力量。

14. 要有道德心,道德是做人的品牌。

15. 要有感恩心,有感恩心的人,是一个富贵的人。

16. 要有尊敬心,尊敬是学佛、做人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17. 要有包容心,能包容,才大、才多、才有。

18. 要有诚信心,有诚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赖。

19. 要有勇猛心,勇猛向前,才能开拓另外的世界。

20. 要有恒常心,有恒常心,才不会懊悔、犹豫。

21. 要有惜福心,惜福才会有福。

22. 要有大愿心,有愿就有力量,有愿就能突破难关。

23. 要有仁爱心,仁爱所至,无力抵挡。

24. 要有忠义心,忠肝义胆是天地间的正气。

25. 要有正直心,做人处事,正直为本。

26. 要有利人心,处处为人设想的人,必然受人尊重。

27. 要有专注心,专心注意,凡事能成。

28. 要有结缘心,广结善缘,更有人缘。

29. 要有喜舍心,喜舍是福慧增长之道。

30. 要有无我心,无我则凡事不计较、不比较。

31. 要有诚挚心,诚挚待人,即使吃亏也必得好报。

32. 要有随喜心,随喜顺人乃广结善缘之道。

以上所列三十二种好心,若能训练成“平常心”,则虽行好心并不着力,那么一生所为,何患不成!

——《星云法语·存好心》一炷清香不如一瓣心香,一束鲜花不如一脸微笑,一杯净水不如一念净信,一串念珠不如一句好话。

——《星云法语·最好的供养》能够持守五戒,就懂得尊重别人的一切自由。如: 不杀生,是尊重别人生命的自由;不偷盗,是尊重别人财产的自由;不邪淫,是尊重别人身体的自由;不妄语,是尊重别人名誉的自由;不喝酒,使自己神智清楚,就不会胡作非为,从而不去侵犯别人。我们看监狱里那些作奸犯科的人,哪一个不是因为违反五戒而身陷囹圄呢?

——《当代人心思潮·尊重与包容》五戒,不但不杀生,而且要爱护一切有情,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但不偷盗,而且要进一步喜舍布施,自然能够发财富贵;不但不邪淫,而且要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会美满;不但不妄语,而且要以爱语赞美抚慰所有众生;不但不喝酒,而且要修习智慧,以正知正见来引导别人向善。

——《当代人心思潮·尊重与包容》在科技进步、来往频繁的社会里,“尊重与包容”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以奉持五戒代替侵占掠夺;尊重生命的价值,以喜舍布施代替伤生害命;尊重大众的所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机,以环保护生代替破坏残杀。

——《当代人心思潮·尊重与包容》将自己安住在无我无相之中,对感情不执不舍,对欲望不贪不拒,对世间不厌不求,对生死不惧不离,从而出离五欲六尘,超越人我对待,才是所谓的出世修行。

——《当代人心思潮·平等与和平》持戒是修行一切善法的基础,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戒不是用来“读诵”的,而是要去实践“奉行”。平时日常生活里,若能时时“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就是净化三业,就是在实践“七佛通戒”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了。甚至“待人好”,处处为人设想,凡事都能了解“因缘果报”的真理,这就是持戒。

——《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因为是自发性地遵守戒规,乃至自发性地发露忏悔,因此能从心灵的净化,进而升华道德人格。所以,一个国家如果人人都能守戒,则家庭就有规范,社会也有法制。

——《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一般佛教徒,平时禅修、念佛,自我端正身心,工作之余则加入社区义工行列,服务人群,或是布施钱财,济困救急,乃至助印佛书、流通佛法,甚至参加佛教兴校办学等文化、教育事业,这就是在奉行“三聚净戒”,也就是在实践菩萨道。

——《人间佛教的戒定慧》能将佛法应用在现实生活里,于平时待人处事、人我互动往来中,懂得克己复礼,自我修心养性,一切行事如法如仪,对人尊重包容、不侵犯他人,这就是“止持”戒律;若能进一步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帮助、给人利益,这就是“作持”,也是真正奉行“人间佛教戒学”的最佳典范。

——《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修身修口修佛心,修自修他修人我,修时修地修密行,修福修慧修禅净。

——《佛光菜根谭》宽恕是良药,施舍会快乐;身安茅屋稳,知足天地宽。

——《佛光菜根谭》人间佛教是在生活中、思想中修行,因此任何时候都可以修行。比如: 修一个“给”字,不论春、夏、秋、冬,何时何地,都可以“给”。给,是无限、无量、无穷、无尽、无止地,将欢喜、信心、希望、方便传递给需要的人,让人间充满欢乐、和谐。因此可知,人间佛教“是行动的佛教,不是口说的佛教”。

——《开示》一个人只要一念生起清净的信心,即能灭除八万四千重罪。所以一个人一生所做的功德把它累积起来,都不及皈依三宝、求受五戒当下所获得的功德殊胜。

——《开示》皈依三宝后,做人要感恩知足,待人要喜舍布施,处世要广结善缘,平日生活则勤俭淡泊。依此而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日是好日,同时也在社会大众中树立了佛教徒的美好形象。

——《开示》凡事耐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是修道者的第一课。修道者的眼睛不是要看人、看物,而是要看自己的心。不要让心随境转,懂得看真、善、美,看好不看坏、看正不看邪、看是不看非。

——《如是说》有恭敬心,自然就能去除傲慢,礼让别人。修道人不但对佛菩萨要恭敬,也要有不轻后学的心态。佛法在恭敬中求,如果没有恭敬之心,想要获得佛法的宝藏,是很困难的。

——《如是说》想要有前途、有成就,就看我们的发心有多大,因为发心里面有力量,发心里面有欢喜,发心里面有财富,发心里面有人缘。

——《如是说》要具甚深的信心,才能与佛法契合。透过信仰,使人格升华、使人生圆满。只是有病求神、有难求神,甚至怪神明没有保佑,这是较低下的信仰。何谓甚深信心?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定立场,不管情况如何,都不改其所信。

——《如是说》佛教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吃饭不嫌茶饭淡,简单朴素即可;衣服不求太华丽,整齐干净就行。人与人往来互相尊重,来时欢迎,去时相送。心存恭敬、包容、尊重。做人有人格、品德、威仪,肯与人结缘,心思端正,正知正见,这些都是修行。当然念佛拜佛也是修行,看经打坐也是修行,生活里的举止动念,统统都是人间佛教的修行。

——《如是说》有人以为闭关不问世事,才叫作修行,其实不尽然。有一句话说:“不开悟,不住山;不破参,不闭关。”如果本身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纵使闭关,也难免烦恼妄想重重。所以,初学佛者不宜一开始就闭关、住山,应先走入人群,广结善缘,自利利他。把身心安住在戒、定、慧,心心念念不离四无量心、四弘誓愿。能从此处入门,将佛法融于身、口、意中,即是人间佛教的修行。

——《如是说》皈依三宝,无非是借助佛力,引导我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进而依靠自我,实现自我,找回自己心中的自性三宝。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宝藏,皈依就是开采自己心内的宝藏。所以佛陀涅槃之际,教诫弟子:“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如是说》世间上最大的力量是“忍”的力量,经云:“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修习菩萨道,最重要的就是“忍”,正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佛云:“不能欢喜忍受恶骂、毁谤、讥讽如饮甘露,不名为修道之人。”《法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任别人打骂,都言:“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在忍之前,还有什么放不下?

——《如是说》学佛人要有道念威仪,要勤劳发心、弘法利生,要虚心受教、不断改进,生活作息要正常,并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这才称得上是真正入了佛门。

——《如是说》一个学道的人要有慈悲、和气,注重修口德,日日检讨自己,对人是否语言温和?有些人说话,音声柔和好听,这是因为过去世讲好话、赞美人的果报。而佛教的僧团之所以让人尊重,也是因为没有恶口、没有争执,教团清净和合。

——《如是说》福德智慧是从读经、作务、布施等日常修行中累积的。历代高僧大德的风仪道念,就是每天在排班、课诵、跑香下,累积薰习出来的,所以“老实修行”是不二法门。

——《如是说》朝山拜佛的意义:

一、 由山下拜到山上

到佛光山朝山,通常是由不二门开始,三步一拜,大概一小时可以拜到大雄宝殿。因为是由山下往山上拜,不断地升高,不断地升华,拜到最后,身心都会有超越的感觉。

二、 由外面拜到里面

朝山活动一般都是在室外举行,参加朝山的人先在外面广场集合,然后集体往大雄宝殿朝拜。拜到大雄宝殿里面后,还要继续“拜愿”,然后“静坐”,并且聆听“佛法开示”,所以是“行解并重”,能令朝山者因而“心开意解”。

三、 由黑暗拜到光明

朝山活动大都利用清晨或晚间举行,因为白天山上人来人往,行走不便,所以利用早课的时间,天还未亮就开始,拜到大雄宝殿时天已亮。或者利用晚间七点拜到八点,从黑暗的外面拜到光明的大雄宝殿佛前,自然会感到轻安愉快。

四、 由凡心拜到佛心

我们心中的烦恼杂念,如潮水汹涌澎湃。如果能有一个时候,参加朝山拜佛,不但拜到身体健康,心灵也会跟着清净,感觉无比的自在解脱。所以,当一拜一拜地拜到佛前,感到自己与佛心融会结合在一起时,虽然没有成佛悟道,但自己的宗教体验增加,就会喜不自胜。

——《佛光山灵感录·朝山的意义》朝山拜佛不但是一种身体运动,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运动,所以佛弟子如能每年都有几次的朝山拜佛,自能增加宗教的体验。

——《佛光山灵感录·朝山的意义》朝山者每一拜拜下去,虽然头是磕在地上,心却是向上升华而与佛心接触,自然会有感应道交。所以有的人见到各种瑞相,有的人拜到身体轻安,有的人则把朝山拜佛当成运动,虽然拜得汗流浃背,却是满心欢喜。

——《佛光山灵感录·朝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