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货币一直这样困扰着人们:要么很多却不可靠,要么可靠但又稀缺,二者必居其一
导读小故事
有两座岛屿,名字分别叫做“勤俭岛”、“挥霍岛”。勤俭岛的居民人如岛名,很是勤劳、节俭,每天努力工作以产出更多的食物。食物除了满足本岛居民的需要外,还能出口到挥霍岛。居民们节衣缩食,把储蓄下来的钱用于扩大再生产。与勤俭岛不同,挥霍岛上有些居民没有工作,却很喜欢消费。他们用本岛发行的债券作交换,从勤俭岛进口食物。债券、食物均以“挥霍岛币”计价。
随着手中债券的大量增加,勤俭岛居民开始少收债券,转为直接收取“挥霍岛币”,再大量购买挥霍岛土地。最终,他们似乎有望买下整个挥霍岛。然而,挥霍岛人不甘心成为地主家的佃农,大量涌入印钞厂,开足马力发行挥霍岛币。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货币发行量过大之后,挥霍岛币及其化身——债券都变得不值钱了,数量保持不变的土地因而变得很值钱。这给勤俭岛人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多年积蓄下来的挥霍岛币、债券一天天地贬值,本来想在挥霍岛买套别墅,现在却连一个车位也买不起了。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挥霍岛人的情况也不太妙。货币贬值之后,有些勤俭岛人拒收挥霍岛币、债券。从勤俭岛进口食物变得不太容易,轮到挥霍岛人节衣缩食了。这反过来又导致了勤俭岛上的食物销售困难,生产停滞,大量香喷喷、白生生的牛奶不得不被倒入河中。两败俱伤之后,二岛居民都开始反思了。勤俭岛人发觉,刺激消费、启动内需太重要了,既然食物生产过多,每个人就都得多吃一些,也别减肥、储蓄了。挥霍岛人也认识到,没什么不能没工作,有什么也不能有过多的债务。如此过得几年,或许就跟服了《鹿鼎记》中的“豹胎易筋丸”一样,勤俭岛人挥霍,挥霍岛人勤俭。然后角色互换,再来一次轮回……
通俗理解
货币作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一国的经济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无论是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还是对整个宏观经济都有种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但是,它像其他普通商品一样,也具有双面性。
生活启示
让货币流出去,就得回收货币,当我们提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时候,意味着我们不再管货币,只管预期,也就是发出来的货币,不再回收了。货币不回收就只有两个去处,第一是进入水桶,也就是消费等一揽子商品,进入水桶的货币就会演化为通货膨胀;第二是进入水池,也就是资产泡沫,很多资产泡沫形成的原因,就是货币的一物两面,非此即彼,只能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如何选择,道理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如果让货币流向水桶,穷人活不下去;货币流向水池,富人可能自杀,这就是今天所谈的金融风险。是让穷人活不下去,还是让富人自杀,富人活不下去选择自杀,穷人活不下去选择杀人,因此我们选择在泡沫中生存。
当我们不得不依赖于货币的时候,我们却选择了难以回避的资产泡沫,因此资产泡沫升腾将我们带进了新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使得富贵险中来求。富贵即风险,但是社会绝大多数人没有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他们面对风险的时候,首先看到的不是财富而是风险。于是80%以上的人选择回避风险,带来的结果是财富在多数人回避风险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向挑战风险的群体集中,导致的结果是风险财富带来两极分化,两极分化迟早会酿成社会动荡,在此过程中,两大风险相互交替,以致我们最终面临的更大的风险不是金融风险,而是政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