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膳食营养与保健
29083700000042

第42章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1)

的营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等器官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病种较多,临床上十分常见。消化和吸收是人体获得能源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食物(包括维生素类、金属盐类及一些微量元素)在胃肠道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消化分解过程,成为小分子物质,被肠道吸收,变为体内物质,供全身组织利用;其余未被吸收和无营养价值的残渣则构成粪便,被排出体外。消化系统包括的器官最多,消化道直接开口于体外,其黏膜接触病原体、致癌物质、毒性物质的机会较多,故容易发生感染、炎症、损伤和肿瘤。消化器官的活动受植物神经系统的支配,通过丘脑下部与大脑相连,因此,精神与消化道之间的关系密切,如精神状态的变化可影响胃黏膜的血液灌注和腺体分泌,也能引起胃肠运动和分泌功能的变化,所以消化系统的身心疾病相当常见。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由于压力大、精神负担重,消化系统疾病就更为普遍。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十分复杂,一般有感染、外伤、物理化学因素、大脑皮层功能失调、营养缺乏、代谢紊乱、吸收障碍、自身免疫、变态反应、肿瘤、遗传、先天性畸形和医源性因素等,每一种疾病可有一种或多种病因,一种病因也可引起多种或多个器官疾病。营养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动物实验证明,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矿物质时,容易发生消化系统疾病。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补充足量的营养物质,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疾病的痊愈。

第一节 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是因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并可导致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已知胃和食管交界的上方有略增厚的环形肌束,称为食管下端括约肌,长度为2~4cm,正常基础压一般为2.0~3.3kPa(15~25mmHg),平均2.6kPa(20mmHg),在正常人形成超过胃内压的高压带,可以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只有在吞咽后引起食管原发性蠕动时,括约肌才出现弛缓,利于食物进入胃。

一些原因如饮烈性酒、吸烟过量、饱餐、摄入脂肪、胃潴留等可导致括约肌松驰,胃食管反流。胃酸、胃蛋白酶是反流物中损害食管黏膜的主要成分,可损伤食管黏膜,引起食管炎。也可因十二指肠液反流而使食管黏膜损害,十二指肠液中的胆汁、胰液损伤食管黏膜引起的食管炎又称碱性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变主要在食管下段,严重者可涉及食管中段。食管黏膜呈弥漫或区域性充血、水肿,有时表面为颗粒状,触之易出血,病变严重时,可出现糜烂或溃疡。

二、主要临床表现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可因病变的程度而轻重不一,主要有:

1.胃灼热与反胃胃灼热又称“烧心”,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典型症状,有位于胸骨后的烧灼样不适感,多在餐后特别是饱餐后出现。常伴有反胃,反流物呈酸味或苦味,偶含少量食物。胃灼热与反胃最易发生在平卧、弯腰俯拾姿位时。

2.咽下疼痛与咽下困难反流性食管炎加重或并发食管溃疡时,可出现咽下疼痛,多在摄入酸性或热汤食物后发生,疼痛多在剑突下。伴发食管痉挛时,可有间歇性咽下困难,多发生在开始进食时,呈胸骨后梗塞感。

3.其他反流性食管炎可影响进食,减少营养物质的摄取,故有体重减轻的情况出现;食管黏膜不断少量出血亦可致轻度缺铁性贫血;反流严重的还可导致慢性咽喉炎、声带炎等。

三、一般治疗

治疗原则应包括减少胃食管反流、避免反流物刺激损伤食管黏膜以及改善食道下端括约肌的功能状态,肥胖者须减轻体重。禁吸烟和饮烈酒。

四、膳食营养

(一)饮食

1.饮食原则少食多餐、少进高脂食物,多吃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进食时要细嚼慢咽,还可摄取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2.适宜食物白萝卜、胡萝卜、芹菜、苋菜、大白菜、菊花菜、番茄、苦瓜、冬瓜、丝瓜、苹果、梨、猪瘦肉、鸡肉、鸭肉、兔肉、鲫鱼、泥鳅、海带、紫菜、大豆及其制品等。

3.饮食禁忌忌食辛辣苦酸的食物,以免直接刺激食管黏膜和促进胃酸分泌,勿食性热、油腻、煎炸、熏烤食物,如肥猪肉、狗肉、羊肉、虾、蟹、奶酪、胡椒、花椒、芥末、茴香、白酒、油条、烧饼等。

(二)药膳

1.扁豆陈皮粥

成分 白扁豆50g、陈皮10g、大米100g,煲粥。

功效 补脾健胃、理气止痛。

适应 反流性食道炎。

2.枣淮瘦肉汤

成分 大枣10枚、淮山20g、山楂10g、木香10g、瘦猪肉500g,炖汤。

功效 健脾化食、理气逆降。

适应 症反流性食道炎兼食滞者。

3.蔻奶养胃汤

成分 白豆蔻10g、雪梨50g、牛奶250ml,炖服。

功效 和胃止呕、养胃护膜。

适应 反流性食道炎呕吐明显者。

(三)营养补充剂

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保护食管黏膜、减低胃张力、增强食管括约肌张力以防止反流、促进食管黏膜病变的修复。常用以下营养补充剂:蛋白质粉、B族维生素、维生素E、铁质叶酸片、葡萄糖酸锌片、蜂胶。

第二节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影响人民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分为表浅性、萎缩性与肥厚性胃炎三种。临床上,表浅性与萎缩性胃炎往往并存,故也称为表浅萎缩性胃炎。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慢性胃炎绝大多数(90%)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仅少数由于胆汁反流、消炎药物、吸烟和酒癖等所致。幽门螺杆菌感染力极强,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感染率随年龄之增长而升高,50岁以上的人群,感染率可达50%~60%。

幽门螺杆菌入胃后借鞭毛之运动,穿过黏膜层定居于胃窦黏膜小凹处及其邻近上皮表面,贴附于上皮细胞膜上。细菌含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胺,损伤上皮细胞膜。还能分泌多种毒素渗透入胃黏膜而致炎症。慢性炎性病变逐渐由浅变深而扩展至腺区,使腺体破坏和减少,形成萎缩性胃炎。

二、主要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各型胃炎大多无特殊典型症状,甚至无明显症状。主要表现有上腹饱胀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浅表性胃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症状最轻,一般情况好,但可引起出血等并发症。萎缩性胃炎的胃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除胃部症状外可有舌炎、贫血、消瘦及腹泻等表现,可为胃癌的前期变化,少数可转变成胃癌。

三、一般治疗

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应给予灭菌治疗,常用的药物为胶体枸橼酸铋。胶体铋能与炎性渗出物以及黏蛋白络合形成复合体,包绕细菌使之失去贴附上皮细胞的能力,继而铋离子进入细菌体内使之死亡。细菌杀灭后,可使症状改善、炎症消除。对胃动力学改变所致的症状,可对症处理;有恶性贫血时,注射维生素B12后可很快纠正。中医认为胃炎是脾胃不和、胃气郁热所致,常用理气和胃、健脾养胃的方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

四、膳食营养

慢性胃炎患者有明显营养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部分矿物质元素的不足。如患者血清蛋白、维生素B和胃液中锌的含量显著降低,铁、铬、铜、镁、钙、锶和硒等元素也明显缺乏,胃黏膜中硒、钼的含量非常显著地降低。

补充营养对慢性胃炎的治疗非常重要,如对于胃黏膜的萎缩和肠化,可能引起癌变的现象,往往引起患者的恐惧,不利于治疗。而大量β-胡萝卜素、维生素C以及叶酸等可帮助其逆转、预防癌变的发生。

(一)饮食

1.饮食原则注意饮食卫生,多吃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对防治慢性胃炎有很好的帮助。

2.适宜食物常见的食物有米、面、大豆及其制品、奶、鸡蛋、瘦肉、鱼、胡萝卜、西芹、冬瓜、苦瓜、豆腐、绿豆芽、金针菜、茭白、酪梨、香蕉、木瓜、菠菜和其他果蔬类。

3.饮食禁忌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节制烟、酒,少食羊肉、狗肉、海螺、胡椒、土豆、糯米及其制品。

(二)药膳

1.莲淮猪肚汤

成分 莲子肉50g、淮山50g、党参50g、猪肚500g,煲汤。

功效 温补脾胃、补气健中。

适应 慢性胃炎兼气虚者。

2.红枣白术健胃粥

成分 红枣10枚、白术50g、扁豆50g、大米100g,煲粥。

功效 健胃消食、补脾化湿。

适应 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者。

(三)营养补充剂

如果饮食中缺少蛋白质、维生素B1、泛酸和其他B族维生素,则胃肠的蠕动会变慢或呈间歇性蠕动,可使未消化的食物在胃肠中停留数小时,甚至数天,从而形成许多废气,进一步刺激胃黏膜,引起疼痛,如若及时补充营养,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增加胃肠蠕动,促进胃的排空。

由于慢性胃炎对患者的饮食摄入量有一定的影响,减少了营养的摄取,因此,要通过营养补充剂来增加营养,常用营养补充剂如下:营养蛋白质粉、天然B族维生素、维生素C、小麦胚芽油、β-胡萝卜素、多种矿物质片、麦绿宝。

第三节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是我国主要的常见病之一,约有10%的人一生中患过本病,多见于20~50岁之间。由于本病的发生与胃液的消化作用有关,故又将胃、十二指肠溃疡称为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是各自独立的疾病,但因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等方面有很多共性,所以常均在一起讨述。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多见,在发病总数中,十二指肠溃疡约占70%,胃溃疡约占25%,胃及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只占5%。发病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4: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人类用现代医学观点对本病的认识有100多年的历史,Schwatz在1910年就提出“无酸无溃疡”的观点,并被医学界广泛认同,至今仍不失其正确性。随着对溃疡病研究的深入,又产生了黏膜屏障学说,即胃、十二指肠黏膜如果能保持完整的健康状态,也就不会形成溃疡。1983年证实了幽门螺杆菌(Hp)在胃内的存在和对溃疡的致病性,对病因学的认识取得新的突破,认为幽门螺杆菌是主要发病因素,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感染率高达90%~100%。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是很复杂的,目前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但可概括为两种力量之间的抗衡,一是损伤黏膜的侵袭力,另一是黏膜自身的防护力。侵袭力过强、防护力过低或侵袭力超过防护力时,就会产生溃疡。现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

1.消化液的消化作用溃疡形成是胃壁和/或十二指肠壁组织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的结果,这种自我消化过程是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

正常情况下,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不会被胃液消化。胃黏膜分泌的黏液,在胃黏膜表面形成黏液膜覆盖于黏膜表面,建立屏障,对胃十二指肠黏膜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当胃黏膜的屏障保护功能受到损害时,胃酸中的氢离子渗入胃黏膜,损伤胃黏膜层中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刺激胃蛋白酶的分泌,形成慢性溃疡。胆汁反流入胃,也可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在胃溃疡的发生上有重要作用。

2.神经内分泌机能的失调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与胃液分泌障碍及迷走神经机能紊乱有关,如迷走神经兴奋能直接刺激胃酸的分泌。迷走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与中枢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有密切关系。

3.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而慢性胃窦炎与胃、十二指肠溃疡密切相关,几乎所有的胃溃疡均有慢性胃窦炎的存在,而大多数十二指肠溃疡都是在慢性胃窦炎的基础上发生的。

4.吸烟流行病学和临床观察均证实吸烟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吸烟者的溃疡病发病率要比不吸烟者高很多,吸烟者的溃疡病灶常常较大,愈合也比较慢,即使在有效药物的治疗下,溃疡的愈合也比不吸烟者慢很多。

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烟叶中的尼古丁能轻度损伤胃黏膜、刺激胃酸分泌、降低幽门括约肌张力使胆汁容易反流入胃,从而引发胃、十二指肠溃疡。

二、主要临床表现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临床特点是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很强的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的症状群。上腹部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但也可仅有饥饿样不适感。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疼痛的规律性比较明显,多在空腹时发生,进食后可缓解。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食后30分钟至1小时出现,在下次餐前自行消失。大都伴有嗳气、反酸、流涎、恶心、甚至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还可出现情绪易波动、失眠、多汗、消瘦等全身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出血、幽门梗阻、急性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发生癌变。

胃镜检查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有确诊价值,但由于本病经胃镜检查后仍可有5%~10%的漏诊,故应和X线检查结合,可相互补充,进一步提高诊断率。

三、一般治疗

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病因、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要做到生活有规律、工作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如有烟酒嗜好而确认与溃疡的发病有关者,应即戒除。

70年代以前,本病的治疗主要依赖制酸剂和抗胆碱能药物,H2受体阻断剂的使用在治疗上引起一次革命,近年来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又是一次革命,使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达到前所未有的优良效果,常用药物主要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内科有效治疗的发展,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从此,大出血、幽门梗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大大的减少,外科手术治疗因此很少进行。使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死亡率显著下降至2%以下,30岁以下患者的病死率几乎等于零。

四、膳食营养

在动物实验中,如果供给的饮食热量低或缺乏多种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B6、维生素B2、维生素A、维生素E、胆碱、泛酸或叶酸,动物会产生溃疡,补充营养,有利于溃疡的愈合。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不仅可加速溃疡愈合,而且可使约90%的患者不再复发。根治Hp的难度正在随着耐药率上升而逐渐加大,无论是三联或四联药物治疗,以及用一线、二线的根治方案,都达不到100%的根治率。这与医生常用单药灭菌造成耐药性增加有关,因此,根治Hp一定要强调规范用药,合理疗程。目前,Hp疫苗的研制是人们控制Hp感染的新希望,人们正期待着Hp疫苗的早日问世。

(一)饮食

1.饮食原则饮食宜定时,不要过饥过饱。根据病情给予流质、软食或普通饮食,不主张少吃多餐,避免刺激胃酸的分泌以加重症状。应当指出,食物的合适与否可因人而异,要有灵活性,一般患者只须避免禁忌食物,不必过分强调。

2.适宜食物可吃低脂、低蛋白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如面粉、酵母、瘦猪肉、牛奶、蔬菜和水果。另外,尚应根据患者病症的寒热属性,区别对待,具体选择适合各自病症的食物,如:

(1)寒性:适宜生姜、大葱、胡椒、茴香、米仁、麻雀肉、羊肉、兔肉、柑橘、荔枝等。

(2)热性:宜食白萝卜、丝瓜、冬瓜、苦瓜、马兰头、茭白、鲜藕、鸭肉、梨等。

(3)气虚:可食糯米、小米、西米、淮山、扁豆、香菇、猴头菇、鸡肉、兔肉、大枣等。

3.饮食禁忌应避免粗糙、过冷、过热和刺激性大的食物,如香料、调味剂、浓茶、咖啡等,劝戒烟酒。

按照中医的辨证原则,根据病变的性质,饮食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寒性:忌食竹笋、茭白、生黄瓜、番茄、白萝卜、生藕、地耳、海带、蟹、虾等。

(2)热性:勿食肥甘油腻、煎、炸、爆炒食品,如胡椒、丁香、桂皮、生姜、羊肉、狗肉等。

(3)气虚:少食萝卜、芥菜、苦瓜、茭白、山楂、陈皮等。

(二)药膳

1.胡椒猪肚汤

成分 胡椒20g、猪肚1个、大枣50枚,煲汤。

功效 温中散寒、健胃止痛。

适应 胃、十二指肠溃疡兼胃寒虚痛者。

2.佛手延胡索汤

成分 佛手20g、延胡索15g、生姜20g、鲜猪肚1个。

功效 理气止痛、养胃和中。

适应 消化性溃疡并气滞胃痛者。

(三)营养补充剂

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锌、钙、镁、硒、钼等元素缺乏,全身也有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不足的表现。由于溃疡可影响膳食中营养的摄取,故可利用营养补充剂给予适当的补充,常选择以下营养补充剂:纽崔莱蛋白质粉、天然B族维生素、维生素E、维生素A、天然维生素C、泛酸钙、松花粉、麦绿宝。

第四节 胃下垂

胃下垂是胃的位置降低,一般指胃小弯最低点下降至髂嵴联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体质瘦弱、腹部脂肪缺乏、或因某种原因经常压迫胸部和上腹部、腹压增强、或腹壁肌肉损伤及多次妊娠等因素,引起胃膈和胃肠韧带松驰、腹肌张力下降,而使胃的位置下移,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形虚体弱、后天饮食失节、中气不足而升举无力所致。

由于胃的位置降低,相应地出现胃蠕动迟缓、张力下降、排空缓慢,甚至出现明显的食物潴留现象,不同程度地影响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同时,由于胃的位置改变,牵拉或压迫血管,以及对周围脏器的机械推压,致使局部血运障碍。

二、主要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胀闷、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的症状。

三、一般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改善消化道症状,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维持身体健康。中医常用补中益气、升阳提胃的中药及针灸按摩的方法进行治疗。

四、膳食营养

(一)饮食

1.饮食原则多食高蛋白、高能量和富含维生素及矿物元素的食品,多食动物性食物。

2.适宜食物猪肉、兔肉、鸡肉、鸭肉、羊肉、木耳、香菇、蘑菇、金针菇、猴头菇、鲫鱼、鸡蛋、牡蛎、紫菜。

3.饮食禁忌忌食生冷寒凉的食物。

(二)药膳

1.黄芪鹌鹑升胃汤

成分 黄芪50g、升麻50g、鹌鹑1只,煲汤。

功效 补中益气、健脾升胃。

适应 胃下垂。

2.白砂猪肚养胃汤

成分 白术10g、砂仁50g、升麻50g、猪肚500g,煲汤。

功效 温中补胃、益气升阳。

适应 胃下垂偏胃寒者。

(三)营养补充剂

蛋白质粉、维生素C、B族维生素、蜂胶、膳存、松花粉。

第五节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c)因其病理变化往往无明显的特异性,故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俗称慢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在直肠和结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性稍多于女性。本病虽是常见慢性病之一,但在我国的发病率比欧美国家低,且病情一般较轻,不过,近年来患病率有增加趋势。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曾疑为感染所致,亦有认为精神因素对发病有一定影响,但都难以肯定。目前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免疫机制异常所致,涉及体液与细胞免疫反应,并和遗传因素有关。

1.免疫异常本病患者血清中发现有结肠抗体,血清丙种球蛋白升高,肠黏膜有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一定效果,因而本病的免疫异常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与意义尚未作出结论。可能是免疫异常影响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使肠黏膜的正常防御作用削弱,引起肠黏膜组织破坏和炎性病变。

2.自由基损伤在肠内黄嘌呤氧化酶等的作用下,大量氧自由基形成,损伤肠黏膜。

3.感染因素有人指出大肠杆菌某些菌株释出损伤肠黏膜的有害物质,可引起本病,有待进一步证实。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分布,多数在直肠、乙状结肠,可扩展至降结肠、横结肠。病变早期有黏膜弥漫性炎症,可见水肿、充血与灶性出血,黏膜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如磨砂玻璃样,组织变脆、触之易出血。炎症常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极少深达肌层。黏膜表面有血、脓、黏液渗出,少数病人可发生癌变,以未分化型癌变为多见,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

二、主要临床表现

一般起病缓慢,病程呈慢性经过,迁延数年至十余年,常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或持续并逐渐加重。精神刺激、过度劳累、饮食失调为本病的发作诱因。临床表现和病程长短、病变范围、病期早晚及有无并发症等有关。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泻一般均有腹泻,系炎性刺激使肠蠕动增加及肠内水钠吸收障碍所致。腹泻程度可轻重不一,轻者表现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每日排便2~3次,可排出混有血和粘液的糊状软便;重者排便频繁,每日可达10~20次,粪便可为粘液脓血便,甚至呈血水样。

2.腹痛较轻者可无腹痛,疼痛性质常为绞痛,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局部可有压痛。

3.其他直肠受累时常有里急后重。此外,由于结肠反射,可引起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厌食等。

(二)全身表现

一般无发热现象,急性发作期常有低热或中度发热。病程进展与恶化者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水与电解质紊乱、肠道蛋白丢失所致的低蛋白血症及营养障碍等表现。

三、一般治疗

主要是控制急性发作、缓解病情、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过去认为本病是不治之症,复发难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水杨酸制剂柳氮磺胺吡啶作为道选药物,适用于轻、中型患者,疗效较好。本药在肠道分解后,可抑制由黄嘌呤氧化酶或白细胞介导的氧自由基形成,可消除炎症。中医辨证论治、药物****等都能促进痊愈、提高疗效。

四、膳食营养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严重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族以及钾、镁、蛋白质、脂肪等营养,使得消化和吸收功能失调,反过来,又影响营养的摄取,造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营养缺乏的症状。叶酸不足时,结肠黏膜更易受到损伤,缺乏维生素E,溃疡愈合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大的瘢痕,造成结肠缩短或肠腔狭窄。本病患者的血清锌、钼、硒、铁、锰等元素的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

营养治疗可缩短病程、促进溃疡愈合。严重病例,出现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时,更应给予充足和均衡的营养,防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一)饮食

1.饮食原则饮食宜质软、易消化和富含营养,发作期给予流质饮食,待病情控制后改为少渣食物。腹泻得越严重,食物越要吃得多,含脂量也要越高。在软食中,每天应有4~6汤匙的植物油使食物易留在胃中,得到良好的吸收。食物应富含维生素B6、叶酸和蛋白质等,如病情严重,可喝加纯果汁的强化牛奶,以补充热量。

2.适宜食物常见的食物有瘦猪肉、鸡蛋、牛奶、鱼类、菌类、蔬菜和香蕉、苹果、核桃等水果。

3.饮食禁忌忌生、冷、辛、辣食物。

(二)药膳

1.米仁大枣汤

成分 米仁100g、大枣50枚、猪大肠500g,煲汤。

功效 益气养肠、清热祛湿。

适应 溃疡性结肠炎偏湿热者。

2.淮莲猪肺汤

成分 淮山100g、莲子100g、猪肺500g,煲汤。

功效 理气通肠、和中敛肠。

适应 溃疡性结肠炎。

(三)营养补充剂

蛋白质粉、天然B族维生素、小麦胚芽油胶囊、松花粉、灵芝孢子粉、麦绿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