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膳食营养与保健
29083700000048

第48章 代谢和营养常见疾病(2)

第三节 高脂血症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三酰甘油、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hyper lipidemia),可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hyper cholesterolemia)、高三酰甘油血症(hyper trig lyceridemia),或两者兼有(混合型高脂血症)。现在认为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的表现,因而将高血脂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统称为血脂异常(hyslipidemia),这样更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血脂代谢紊乱状态。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现有高血脂患者约1.6亿人,但知道自己患有高血脂的只有8.8%,发现高血脂而进行治疗的只有14%,基本控制的只有10%。因而,我国高血脂患者有“一高三低”的特点,即患病率高、知晓率低、控制率低和治疗率低。高血脂可引起动脉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等疾病,是人体健康的“无形杀手”。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摄入脂肪大多超过肝脏对脂质的代谢能力,是现在高脂血症患病的主要原因,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只有老年人才会患高血脂,但事实并非如此,临床发现,60%以上的高血脂患者都是青年。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少人年纪轻轻,就承担着工作、生活、社会等各种压力,而选择的减压方法又是大吃大喝、抽烟、喝酒、熬夜等消遣方式,这恰恰是高血脂的重要诱因。据调查,广东省高血脂的发病率达12%~16%,且有逐年增高之趋势,尤其是年青人增加的幅度大,现在20~30岁的年青人患高血脂已不在少数。另外,一些人还认为只有肥胖者才容易得高血脂,其实不然,据调查,高血脂患者中30%~40%是瘦人。

二、主要临床表现

高脂血症无特殊的临床表现,早期无明显症状,常与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伴随发生,主要依据血液生化检查发现。血清中胆固醇大于6.5mmol/L(250mg%),即为高胆固醇血症;血清中三酰甘油大于1.43mmol/L(130mg%),即为高三酰甘油血症。

三、一般治疗

血脂异常与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应坚持长期综合治疗。一般强调以饮食疗法、运动锻炼为基础,根据病情、危险因素、血脂水平等情况综合考虑,以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能有效地降低血脂,是目前公认的降血脂首选药物。

中药降血脂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应当加强研究。有以降低胆固醇为主要作用的中药:泽泻、人参、刺五加、蒲黄、当归、川芎、山楂、灵芝、荷叶、韭白、陈皮、怀牛膝、半夏、柴胡、漏芦等。有以降低三酰甘油及胆固醇为主要作用的中药:何首乌、绞股蓝、虎杖、大黄、熊胆、决明子、桑寄生、女贞子、枸杞子、冬虫夏草、银杏叶、月见草、姜黄、马齿苋、茶叶、大蒜等。有一些中药有多方面作用,如决明子、山楂、何首乌、荷叶既有降血压作用,又兼有降血脂作用,可水煎代茶饮;泽泻既可显著降低血清中及肝内的胆固醇,又兼有一定的降血压及降血糖的作用;山楂、麦芽、酸枣仁、昆布等有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并能明显提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对健康更为有利。中药黄连素能有效地降低高血脂患者的胆固醇水平,且其降脂效果等同,甚至优于立普妥、舒降之等他汀类药物,并可纠正脂肪肝。黄连素降血脂作用机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他汀类药物,而是通过激活ERK通路,作用于LDLR_mRNA_3UTR区域内近5UTR端的3个序列,稳定LDLR的mRNA,从而增加LDLR的表达,使肝细胞清除胆固醇的功能增加。黄连素表现出显著的降血脂作用,与其浓度及作用时间有关,呈显著的量效关系。临床研究证明了黄连素可显著降低高血脂患者胆固醇的作用,但未发现对肝肾有毒副作用。

四、膳食营养

(一)饮食

无论哪一型高脂血症,饮食治疗是首要的基本治疗措施,调整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是各种高脂血症治疗的基础,尤其是原发性高脂血症者,要首先选择饮食治疗,且应长期坚持,科学安排,合理实施。即使在药物降脂的同时,饮食治疗也要配合进行,饮食疗法能降低血浆胆固醇、提高降脂药物的效果。

饮食治疗的目的是降低血浆胆固醇、甘油三脂,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主要方法是限制总热量、控制脂肪和糖类的摄入量,合理搭配膳食,保持均衡营养。脂肪摄入量要小于总热量的1/3,饱和脂肪酸占7%以下,胆固醇每日摄入量要小于300mg。

1.饮食原则宜吃清淡、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2.适宜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如瘦肉、鸡肉、鱼肉、豆制品、绿叶青菜、金针菜、黑木耳、香菇、海带、紫菜、萝卜、番茄、胡萝卜、洋葱、冬瓜、梨、香蕉、红枣等。在可能情况下,多食植物油,尽量以豆油、菜子油、麻油、玉米油、米糠油、红花油、橄榄油等。

3.饮食禁忌忌吃高脂食物,控制摄入动物脂肪,含胆固醇高的食物要严格限制,如鱼子、蛋黄、肥肉、动物内脏、虾、蟹、鸡皮等。喝奶宜去掉奶油,忌吃油炸、煎炒的食品。忌吃过饱,饮食达7成即可。有报道,在素食者的饮食中加上牛肉,会使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迅速增加,故认为高脂血症患者忌吃牛肉。

年过40岁者,即使血脂无异常,也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肥肉、肝、脑、肾、肺等内脏,鱿鱼、黑鱼、鳗鱼、骨髓、猪油、蛋黄、蟹黄、鱼子、奶油及其制品。如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增高,应食用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食物,如鱼肉、去皮鸡肉、各种瘦肉、蛋白、豆制品等。

(二)药膳

1.黑木耳冬瓜汤

成分 生地50g、黑木耳(干)10g、冬瓜500g,煲汤。

功效 滋阴降脂、利尿清热。

适应 高脂血症。

2.海淮豆腐汤

成分 水发海带250g、豆腐250g、淮山10g、番茄100g,煲汤。

功效 健脾降脂、养阴利水。

适应 高脂血症伴单纯性肥胖者。

(三)营养补充剂

高脂血症应增加促进脂质代谢的营养补充剂。如蛋白质粉、B族维生素、维生素E、螺旋藻、蜂胶、吡啶铬、月见草油、深海鲑鱼油等。

第四节 痛风

痛风(gout)是由遗传性或获得性引起的尿酸排泄减少或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异质性疾病,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过去痛风的发病以中老年人为主,现在临床发现,痛风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已在二三十岁的人群中常见。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痛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尿酸升高是发病的前提,血尿酸的增高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的基本属遗传性,如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乏症,发生率约1/10万;继发性主要因肾脏病和血液病等疾病或药物、高嘌呤食物等引起。病变的发生应取决于血尿酸的浓度和在体液中的溶解度。高尿酸血症只有10%~20%发生痛风,当尿酸在体液中处于过饱和状态,形成尿酸盐结晶或尿酸性结石沉积时,可发生反应性关节炎等痛风症状。体内尿酸20%来源于富含嘌呤食物的摄取,摄入过多可诱发痛风发作。越来越多的报告表明,原发性痛风与肥胖、原发性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痛风主要危害以下人群:

1.啤酒嗜好者啤酒中含有大量的嘌呤物质和营养元素,嘌呤是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关键。

2.“白领”一族“白领”应酬多、物质生活富足,同时又缺乏适当的体育运动或体力活动,营养过剩,导致嘌呤代谢紊乱,引发痛风。

3.肥胖者肥胖者体内嘌呤量多,代谢产生的尿酸多,容易导致高尿酸血症,使尿酸沉积而引发痛风。

二、主要临床表现

痛风发病前常有漫长的高尿酸血症史,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1.急性关节炎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发病急骤,多于午夜因剧痛而惊醒,最易受累部位是拇跖关节,依次为踝、跟、膝、腕、指、肘等关节。90%为单发,偶尔有双侧或多关节同时或先后发作。局部常呈红肿、热、痛,可有关节腔积液。发作常为自限性,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后可自行缓解,多为春秋季发病,饮酒、高蛋白饮食、脚扭伤、受风寒、劳累、感染等均可诱发痛风。

2.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痛风石是痛风特征性损害,痛风石可累及任何部位,最常见于关节内与耳郭。呈黄白色大小不一的隆起,小如芝麻,大如鸡蛋,初起质软,随着纤维增生逐渐变硬如石。痛风石可加重关节的损害,形成慢性关节炎性病变。

3.痛风肾病尸检证实,90%~100%痛风患者有肾损害,临床可有蛋白尿、血尿、氮质血症等症状。

4.尿路结石结石在高尿酸血症期即可出现,发生率在高尿酸血症中占40%,占痛风患者的1/4,比一般人群高200倍,在一切结石中占10%。

5.痛风与代谢综合征目前认为,痛风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表现。有的人认为痛风来得快,症状消失也快,因而在没有症状时就不加重视,这是致命的误区。痛风潜在的危险是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冠心病,还可致肾功能衰竭、关节损害、脑卒中等。

三、一般治疗

原发性痛风目前尚不能根治,一般治疗主要是控制高尿酸血症,预防发生过饱和的尿酸盐沉积,应用药物迅速终止急性关节炎发作;处理痛风石疾病、提高患者生活和生命质量。有效的药物治疗、定期的健康检查、合理的饮食控制、充足的水分摄入、规律的生活习惯、适当的体育锻炼是痛风治疗的总原则。

痛风治疗的目的是:标本兼治、降尿酸、除疼痛、防止痛风石形成、预防关节致残和肾功能损害、防止病情反复、实现全面康复。

(1)纠正嘌呤代谢紊乱、降低血尿酸;

(2)缩短和终止痛风急性发作、减少复发的次数和频率;

(3)防止痛风性肾病和痛风石的发生;

(4)控制和纠正其他并发症;

(5)增强体质、保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四、膳食营养

(一)饮食

在专业治疗之外,进行饮食控制也是必要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饮食原则痛风患者应吃清淡易消化而富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多饮水,成人每日不少于2500ml,以利尿酸排泄。除去控制嘌呤的摄入量这一基本原则外,痛风患者的营养治疗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1)减肥:保持正常体重是减少痛风发作的有效方法,减肥的速度应以不发生酮症为度,因为酮体在肾脏会与尿酸竞争排出。

(2)低脂:清淡的饮食一方面可以减少热量的摄入有助于减肥,另一方面是脂肪可阻碍肾脏排泄尿酸。

(3)维生素:摄入适量的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有助于组织中淤积的尿酸盐溶解。

(4)节食:饮食有度,绝不暴饮暴食,可以防止一次性大量摄入嘌呤类食物,避免痛风的急性发作。

(二)药膳

1.芪薏蛇肉汤

成分 黄芪50g、苡米仁100g、蛇肉500g,煲汤。

功效 祛风止痛、补气活血。

适应 痛风偏气虚者。

2.赤小豆粥

成分 赤小豆100g、桑枝100g、当归50g、小米200g,煲粥。

功效 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适应 痛风。

(三)营养补充剂

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生物异黄酮、葡萄糖酸锌。

附:高尿酸血症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2/3经肾脏清除,1/3由肠道排泄。血尿酸水平为正常成年男性不超过7mg/dl(417μmol/L),女性不超过6mg/dl(357μmol/L)。当尿酸产生过多(摄入大量高嘌呤饮食)或肾脏排尿酸减少,或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其代谢产物尿酸在血液中的水平升高等均可引起血尿酸升高。血尿酸大于475μmol/L,时间长了,尿酸结晶便会沉积于骨关节周围,发生痛风。但是不少高尿酸血症患者可以终生不发生痛风,称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与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及胰岛素抵抗等代谢性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高嘌呤食品的摄入,生活方式的改变、运动量减少、熬夜、烟酒过多,使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男性患病率为14.2%,女性患病率为7.1%,主要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尤其是60多岁的老年人,其原因是肾脏排泄尿酸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五、高尿酸血症的危害

1.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22%~38%血尿酸升高,增加了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2.高尿酸血症与高血脂高脂血症者伴高尿酸的可达82%,在健康人群中也发现血尿酸水平与血三酰甘油水平呈正相关。所以有学者提出高尿酸血症是高脂血症的一种表现形式。

3.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中20%~50%有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可能是糖代谢紊乱的一个重要原因,高尿酸血症可加速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且血尿酸水平的突然升高可能是糖尿病患者中风的前兆。

4.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由于高尿酸血症患者容易并发高血压及血脂代谢异常,这必然加重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从而罹患冠心病。

5.高尿酸血症与胰岛素腹形肥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该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明显增多,所以,有专家认为高尿酸血症是一个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的独立因子。

六、高尿酸血症的防治

尿酸主要来源于自身机体代谢和外界富含嘌呤的食物,所以必须控制饮食和调节机体代谢。

1.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在日常膳食中以清淡食物为主,尽量避免进食含嘌呤高的食物,少吃含嘌呤较高的食物,多吃含嘌呤低的碱性食物,以碱化尿液、溶解更多的尿酸,便于尿酸顺利排出。

2.控制超重、肥胖肥胖是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原因,因为脂肪能促进尿酸的潴留,减少尿酸的排泄,对肥胖者应减轻体重。

3.禁酒酒精易使体内乳酸堆积,对尿酸排出有抑制作用,易诱发痛风。且啤酒本身即含有大量嘌呤,可使血尿酸浓度急速升高。

4.多饮水高尿酸血症患者宜多喝水,每日应喝水1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出,降低血尿酸浓度。为防尿液中尿酸浓缩形成结石,睡前应补充水分。

5.避免误用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临床上使用的一些药物可使血尿酸水平升高,如阿司匹林,长期服用时,会抑制尿酸的排泄;利尿药双氯噻嗪、速尿和利尿酸等,可使尿酸重吸收增加,排泄量减少;食母生中酵母菌的菌体内含有大量核酸,进入人体后可在代谢过程中形成尿酸,使尿酸升高。因此,较长时间使用上述药品后,应定期检测尿酸水平,发现异常要及时控制。降尿酸治疗的目的应使血尿酸降至6mg/dl以下,理想水平为4mg/dl。

第五节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本病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老人的发病率女性达90%以上,男性达60%以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寿命的延长,本病发生率逐年上升。本病引起的骨折等并发症可致残、致死,医疗费用耗资大,对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骨质疏松的防治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调查报告,广东省近三年来骨质疏松症患者6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为85%,女性为98%,处于全国中等偏高的水平,而且出现了年轻化趋向,30~40岁的也有患病者,这是一个惊人的现象。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正常成人期骨代谢的主要形式是骨重建,在破骨细胞作用下不断吸收旧骨,而在成骨细胞作用下,又再合成新骨,这种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协调活动,形成了体内骨转换的稳定状态,使骨质净量无改变。骨吸收过多或形成不足引起骨平衡失调的最终结果会导致骨量的减少和骨微细结构的变化,就会形成骨质疏松。影响骨吸收和骨形成,导致骨质疏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激素失衡雌激素对骨量的维持至关重要,雌激素主要抑制骨吸收,雌激素缺乏可造成骨吸收增强,从而导致骨的快速丢失,如女性骨质疏松症较多,这是因为妇女除比男性丢失更多的钙外,还在于妇女进入更年期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丢失能达全身骨量的1/3,可导致骨质疏松,特别是绝经较早的妇女,更为严重。这是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故女性患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要比男性高,男女比例约为4:1。雄激素缺乏时,由于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也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降钙素、甲状旁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激素亦可影响骨代谢,引起骨质疏松症。

2.钙量不足钙是骨质中最基本的矿物质成分,摄入足够的钙可促进骨骼形成,钙摄入不足可形成较低的骨峰值。应当注意的是,尽管骨密度的高峰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形成,但并不意味着成年后就不需要补钙了。成年后仍然需要摄取足够的钙质以供应骨骼的修复和生长,保持血液中有一定量的钙水平,以维持机体的其他功能。当身体无法从饮食中获取每日所需要的足够钙量时,它就开始从骨骼中获取,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依靠骨来提供钙的结果最终导致骨结构的钙大量流失,使骨质疏松易碎。

3.其他矿物质不足最近的研究表明,缺铜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关,增加铜的摄入,能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连续二年与钙剂配合服用铜、锰和锌的综合补充剂,可使骨密度提高1.48%,而只服用钙剂的人,骨密度损失率为1.25%。

4.生活方式足够的体力活动与骨峰值的形成有关,活动过少或活动过量均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吸烟、酗酒、高蛋白和高盐饮食、饮大量咖啡、维生素D摄入不足、光照少等均为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5.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可能是多基因的疾病,这些基因参与骨量的形成和骨转换的调控。

6.动物性蛋白质摄入过多有研究发现,过多摄入蛋白质提高了骨量的丢失,Feskanich等报道了高蛋白质摄入是骨质疏松的膳食危险因素;蛋白质摄入过高能增加尿钙的排出、加速骨钙的丢失,高动物蛋白质摄入提高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这是因为含硫的动物性蛋白质进入人体后,会使血液呈现酸性反应,迫逼机体从骨质中提取钙来平衡酸性血液;猪、牛、羊等红肉中含有大量的磷酸根,可与消化道中的钙结合,从而减少人体对钙的吸收;红肉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非常高,可在胃肠道内与钙结合,形成不溶性脂肪钙,使钙的吸收量进一步降低。

7.烟酒香烟中的尼古丁、******,可加速钙的排出;酒精可以抑制肝脏合成和活化维生素D,进而影响钙的吸收,酗酒可导致溶骨的内分泌激素增加,使钙从尿中丢失,所以中老人如有烟、酒嗜好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二、主要临床表现

过去曾误认为骨质疏松症无明显症状。目前发现,疼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症状。除去骨折可引起疼痛外,在骨量减少期,由于骨转换过快、骨吸收增加、骨小梁破坏、消失和骨膜皮质骨的破坏,也可出现全身骨骼疼痛,尤以腰背部最多见,其余依次为膝关节、肩背部、手指、前臂、上臂。骨折是骨质疏松的并发症,椎体骨折最为常见,引起驼背和身体变矮,成为骨质疏松症的重要体征之一。桡骨骨折也很常见;髋部骨折危害最大,50%会造成残疾,病死率可达10%~20%。由于目前生化检查不能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因而骨矿含量(BMC)和骨密度(BMD)测量是判断低骨量、确定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是评价骨丢失和疗效的重要客观指标。

三、一般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比治疗更为现实和重要,应积极避免和及时处理各种危险因素,防止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钙剂和维生素D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药物。成人元素钙摄入量应不少于800mg/d,孕妇及哺乳期可增至1000~1500mg/d,各种钙片制剂含钙量不一,应选择含钙量高、吸收率高、副作用少的钙剂,目前以碳酸钙制剂最为常用。钙制剂应分次饭后服,以利吸收,比一次空腹服用更为有效。适量的钙剂和维生素D对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有效和安全的,维生素D可帮助钙的吸收利用,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在骨质疏松防治策略中是一预防性药物治疗。

补钙要安全,首先要选择好钙源。由于钙剂需要长期服用,因此对钙的安全性要倍加注意。数年前,国外著名医学杂志发表文章指出,许多钙补充剂中含有铅,长期服用可能导致铅的积蓄中毒,弊大于利,对人体有害。随后,美国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及加拿大市场上的主要钙补充产品,结果显示从矿石中提纯精制的碳酸钙含铅量远低于那些以海洋生物和动物骨骼为材料制成的钙剂。

2.性激素医学界普遍认为雌激素是女性健康不可缺少的内分泌激素,性激素补充疗法对预防女性骨质疏松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选择尼尔雌醇、替勃龙、妇马雌酮等制剂。

3.降钙素人们一提到骨质疏松就想到补钙,认为骨质疏松就是由于缺钙引起的,所以补钙就能预防骨质疏松,只要补钙就能治好骨质疏松。实际上,这种说法只说对了一部分,并不完全正确。

补钙固然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但是对于已发生骨质疏松的人来说,单纯补钙是不够的。因为骨质疏松症不是完全由于缺钙引起的。除缺钙外,其他因素也可造成骨质疏松症,因而在治疗上不要仅仅是补钙,还要结合骨密度量测定的情况,使用适当药物,堵住钙流失的漏洞,减少骨质的流失。

降钙素是身体中的一种激素,有促进钙吸收功能,同时还有把钙转移到骨里,减慢钙丢失,改善钙平衡作用,对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也有很好的镇痛作用。

4.补硅硅是组成机体的主要成分,是造体元素之一,在机体内约占0.26%,是机体形成胶原、骨骼、软骨的重要原料。人体骨骼不但需要坚硬,还要有弹性和韧性。人的骨质大都由两大部分构成,即有机质和无机质。成年人的有机质占30%(主要是骨胶原纤维束和黏多糖蛋白等),它作为骨的网状支架,赋予骨的弹性和韧性,无机质(主要是碱性磷酸钙、镁、钾、钠、锌等矿物质元素)占70%,这些矿物质决定骨骼的硬度及刚性特征。硅起到调节这些有机质的生成作用和无机质特别是钙、镁、磷的沉积作用。儿童的骨骼中有机质和无机质各占一半,所以弹性较大,柔软且易变形,不易发生骨折。老年人的骨骼中无机质相对比例更大,所以骨的脆性强,骨质疏松后容易发生骨折。硅的摄取每天为20~25mg,硅的吸收需要胃酸的参与,年老后,胃酸分泌减少,胃液的酸度降低以及胃肠消化功能减弱而不能有效地吸收硅、镁等离子,致使钙的吸收也减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为了预防骨质疏松,有些人每天大量补钙,甚至到了盲目的程度,但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骨质疏松照样不同程度地发生。这可能与没有补充适当的硅有关,如同建房子只有石灰而没有沙,就会不坚固、容易脆。所以补钙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硅的补充和吸收,这样才不会发生补钙还缺钙的现象。人体平衡试验结果表明,经口摄入硅含量每天为21~45mg便能满足机体的需要。人老了或胃酸少的人可能缺硅,可多吃糙米、燕麦、红薯、玉米等粗粮,豆类中含的单硅酸,人体更易吸收。

5.谷氨酸谷氨酸具有抑制破骨细胞分解骨组织的作用。破骨细胞中含有谷氨酸,被浓缩于破骨细胞内,处于“休眠”状态。而一种名为“谷氨酸转运体”的蛋白质可以像水泵一样将谷氨酸排出破骨细胞,破骨细胞就不能顺利分解骨组织。谷氨酸被排出破骨细胞后,它会和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的酶,以抑制破骨细胞分解骨质的作用。利用谷氨酸的这一作用机制,可能防止骨组织过度破坏,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

6.基础综合治疗若骨质疏松已形成,应当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可用补钙+活性维生素D3+活血化淤的方法。

四、膳食营养

(一)饮食

1.饮食原则摄入足够的富含钙、镁、维生素D、维生素B12、维生素K的食物,补钙最好饮牛奶,吃醋蛋或醋煲猪骨汤。补镁应多吃含叶绿素的蔬菜。

2.适宜食物虾皮、豆类、海带、紫菜、木耳、乳酪、苋菜、芹菜、核桃、柑橘等富含矿物质的食物,并应供给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C、B族维生素含量多的食物。

3.饮食禁忌勿吃生冷、油腻食品,忌吃含磷高和能阻止钙吸收和活化的食物。

(二)药膳

1.茯苓补骨粥

成分 茯苓50g、羊脊骨200g、大米100g,煲粥。

功效 补脾健骨、养胃补钙。

适应 骨质疏松症。

2.强肾补骨汤

成分 补骨脂50g、猪脊骨500g,煲汤。

功效 强肾固精、补钙壮骨。

适应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三)营养补充剂

骨质疏松症单纯依靠饮食来补充丢失的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尽早及时地补充钙、镁、硅、锰和蛋白质等营养补充剂。营养补充剂应合理搭配,不能单一的补充钙,必要时应补充维生素D制剂,中老年女性还应用雌激素替代方法补充雌激素。常用的有:钙镁片、骨胶原高钙片、维生素D、维生素E、葡萄糖酸锌、大豆异黄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