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法国巴黎地区法庭作出判决,禁止Google及其法国子公司出售与路易·威登LV商标相关的搜索广告。同时,法庭判定Google赔偿257万美元。由于欧洲的法庭比较倾向于保护商标拥有人,所以此举给Google的广告前景带来了阴影。而被指遭侵权的广告多与Google的关键字搜索——Adwords服务有关。网络搜索已经成为许多人寻找产品与服务的主要方式,Google的营收有98%来自关键词广告的链接,而许多这种类型的广告都会与产品或服务的品牌或商标相关。
有媒体就这件事采访了百度相关负责人,而百度公司市场部相关人士称,百度公司现在没有类似的广告侵权纠纷。这至少说明,百度模式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大问题的。
百度“招摇上市”是否要“卖身”
在Google拟融资40亿美元后,有专家认为其可能要进行大规模并购,而刚刚挂牌上市不久的百度可能成为并购目标。一时间,关于Google有意并购百度的传闻甚嚣尘上。
但是,由于百度在发行上市时充分考虑了被恶意收购的可能,并且采取了双重股权结构的对策,使得任何外部的恶意收购都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Google如果坚持要收购百度,就必须坐下来与百度的大股东们妥善协商。至于百度这边是否也有“卖身”打算,任何人都不得而知。毕竟百度已经不是过去的百度,上市以后的百度,40亿美元的身价时刻鼓动着它的扩张欲望。
事实上,Google公司早在2005年5月就已经得到了在中国经营的营业执照,同时正式设立上海办事处。其在上海世纪商贸广场的Google办事处,足够容纳200人同时办公。Google官方在随后发布的声明中也明确表示:Google对中国内地市场一直抱有浓厚兴趣。《IT经理世界》之前评论说,中国已经成为Google下一个最明确的市场拓展目标。而所有人都一致认为,未来Google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后必然会先拿百度“开刀”。
再从李彦宏的角度来分析,百度上市,使百度员工一夜间多出了许多百万富翁,但如何才能把股票变成实实在在的钞票,却依然让人迷茫。“上市只不过是炒作出来让自己能卖个好价钱而已”的传言也不绝于耳。虽然李彦宏一直强调说时间会说明一切,不过一位中国搜索联盟某高层还是表示,百度是上市还是卖掉的因素并不取决于李彦宏的意图,而取于百度和Google的谈判结果。
但事实上,无论对于百度还是Google来说,分合都还只停留在“可能性”的阶段。当然,合则两利,但首先双方要能在价格等方面求得一致,那么,Google能争取到时间、渠道、本地化优势;百度则能拿到需要的资金、技术乃至高层套现的机会。同时,双方联合产生的共同体将会是中国搜索领域内短期内很难超越的巨无霸。但是,不合也没有关系,毕竟双方都还有击败对方的机会,因此百度和Google在谈判的时候,都是攻守兼备的。
最终,百度拒绝了Google的收购计划。李彦宏要让那些从来没用过百度的美国投资者认识到,百度就是中国的Google。这就是股市中最重要的参照原则。通过公开旨在抵御Google收购的“牛卡”计划,通过宣传“Google一次又一次企图收购百度,但被百度一次又一次地拒绝”,百度的标签终于牢牢地贴在了Google身上。据艾瑞市场咨询2005年发布的搜索报告,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格局初步稳定,百度占的份额最高,达到331%。而份额为224%的Google仅仅排在第三位。
很多人都将百度视为中国的Google,对此雅虎中国区前总裁周鸿祎,就曾在《百度如此专注》一书中说过,百度做了一个“中国Google的故事”。尽管国外不知道百度是什么,但是大家都知道Google是什么,百度利用这样的概念获得了一个很好的股价。但是百度能不能把这个故事做实,它是中国的Google还是中国的百度,就需要时间去观察了。
李彦宏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开始加速新产品的推出。2005年百度正式升级了网页搜索,宣布可搜索网页数从2005年1月的6亿上升到8亿,而Google可搜索的中文网页则为5亿。8月4日,百度又宣布网页更新速度提升一倍。据第三方网站Alexa数据统计,自2005年7月上旬以来,百度流量已超越新浪,成为全球流量最大的中文网站。
但是,也有负面评论认为,百度的股市表现不过是虚高,是泡沫而已。无论如何,资本本身的逐利性在驱动百度扩张,手握巨额美元的百度将从此不同。所以从整个百度成长的角度来看还是健康的。
计世资讯分析师刘冰认为:因为百度现在是赢利的,有成熟的赢利模式。疯狂只是暂时的,只有回归为百度本身,其核心业务才能够把握赢利。虽然竞争很激烈,但是它具有中国土生土长的特点,是别的搜索引擎无法比拟的。与其他几家上市公司相比,至少百度的收入模式和来源要比其他的垂直网站如51job要好得多。但是否能持续下去,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上市后的风险
百度上市是否就意味着李彦宏成功了,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当然不是,更大的风险恰恰在上市之后,有证券界人士分析,百度上市后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是否具有后劲十足的赢利能力。
目前百度的市场主题依然是在中国,而从Google最新的战略可以看出,Google在中国的希望值并不仅仅是建立一个营销队伍,而是要进行全面的本地化运作,抢夺本地市场。相对Google而言,百度并没有特别强大的优势。因为投资者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在融到股东的资金后,百度能否保持持续的赢利能力还是一个未知,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因此,即使百度上市之后,也必然摆脱不了Google的巨大威胁。当时Google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与百度相差不大,Google此次的战略调整,很可能使Google快速超过百度。更何况在中国还有搜狗、中搜、爱问等众多搜索引擎,都把矛头对准了百度。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夜之间登陆纳斯达克,百度也将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此前,随着上市前公司披露的信息不断增多,人们对百度的了解也在逐渐增加。对百度的种种猜测也不胫而走,其中就包括对其“能不能赚钱”的猜测。
比如,虽然Google全年的营收远远高于百度的年营收,不过百度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Google。但是,即使百度在资本市场上做到了一鸣惊人,其未来的赢利能力,还无法和Google等“老牌”公司相比。
对于百度的收入能力,持悲观态度的人认为,百度的流量其实并没有自身宣传的每天一亿次那么大,其收入状况也一直并不理想。这种观点认为百度是靠MP3搜索起家的,而这部分和其他涉嫌侵权的搜索占去了总流量三分之一还多,而所谓搜索插件、网站联盟又占到了20%的流量,所以虽然百度流量不小,但商业价值并不大。
此后,无论李彦宏推出什么新产品都会传来不看好的声浪。在2004年8月,百度曾斥巨资收购中文寻址业务提供商Hao123。刚一推出,就有分析人士指出,百度此次大手笔收购,目的之一就是看中了Hao123的流量。此后,百度于2005年8月份上市之后,收购了包括上海秦川科技在内的几家渠道商,同时还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完成类似的数起并购。百度的这一举动,再次引来质疑:有人批评说,百度突然调整渠道策略,这可能会引起其渠道代理系统的动荡不安,甚至有人把百度的此举解读为“短期内合并报表”以利于上市。
另一方面,关于百度股价虚高引发互联网新一轮泡沫的惊呼,也随着百度带来的这场风暴开始在业界流传。百度于8月5日,以首次公开招股发行价27美元登上纳斯达克。在上市首个交易日里,百度股价的涨幅出乎了大多数人预料,一路疯涨至15121美元,较发行价上涨了450%,最后报收于12254美元,较发行价上涨了354%,百度市值也由此达到了40亿美元。
不过,百度的高股价依然引来了很多海外分析师的质疑,认为背后存在隐忧:百度当时的市值已经达到2004年营收(1420万美元)的279倍,而Google的市值仅有2004年营收(32亿美元)的26倍。专业人士和分析师都质疑百度的股价可能存在虚高,尽管投资者可能比较乐观,但是百度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已经越来越严峻。但是,不管百度的股票是因为虚高逐渐回到原本的状态也好,或者其他的原因,都必将给李彦宏以及百度的员工带来一定的影响。
创业伙伴离去
百度上市对李彦宏来说意义非凡,上市的前夜,他风尘仆仆地飞往美国,心情可想而知。但同样是百度上市,对于同样是百度创始人之一的徐勇来说,意义却完全不同。他没有和李彦宏一样兴奋地赶去美国,而是选择了离开百度。
就在见证百度历史突破的重要时刻,徐勇在百度的另外一条战线抓紧进行着自己的工作。
百度的上市,对李彦宏来说意味着融资渠道的拓展和市值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上市给了百度理顺公司结构、调整公司管理方式一个机会。事实上,早在2004年进行第三次融资的前后,李彦宏就开始对其公司管理层按照上市公司要求做梳理,时至今日,百度的管理层调整已经基本完成。其结果就是,百度的共同创始人之一、首席策略官徐勇的挥手离去。
事实上,徐勇早在2004年6月,百度融到包括Google在内的8家公司投资后,就已经有了离开的想法,但真正实施还是在2004年12月。
徐勇认为成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和生活方式,是在尝试新的东西中体验的。而百度“融资后已经步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是自己离开的最好机会了”,于是徐勇在2004年10月份,向所有中层宣布了自己要离开百度的决定。当然,徐勇并没有与百度脱离关系,他只是辞去了作为公司管理层的首席策略官位置,今后所持的股份都不会有变化,每次董事会都会参加。
2004年12月14日,是徐勇离开百度的前一天,李彦宏为徐勇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欢送会,感谢他5年来对公司的贡献。对于他的离去,李彦宏表示,徐勇先生在百度近5年的成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在公司各方面已经进入良性轨道,赢利情况越来越好,所以我们对他这一决定表示理解。他对百度各项业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相信他将在未来的发展取得更多成就。
徐勇也回应了李彦宏的话,他说:“百度是我职业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我非常荣幸能够与百度总裁李彦宏先生以及所有员工一起,将百度打造成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这是让我和所有百度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业。百度目前各项业务均保持着稳健且高速的成长,技术也一直保持全球领先的地位。我对百度的未来充满信心。”
虽然双方的语气未免显得有些官方、客套。但是,徐勇选择在百度上市的前夜离职,还是无法不让大家浮想联翩。难道是徐勇和李彦宏在管理问题上发生分歧了吗?当然,对于离职的原因,徐勇本人否认是传说的公司业绩和个人能力等问题,而是自己想尝试新的创业机会。他解释说:“作为最大的个人股东,我肯定不希望公司出现任何问题,我和李彦宏的合作也非常好。”
但是业内人士依然认为,这是百度在下一轮融资或者上市之前,李彦宏为调整公司股权结构而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的清洗。因为徐勇是持股仅次于李彦宏的高管,李彦宏必须确保自己对百度绝对的控制力。但是对这一说法,李彦宏和徐勇都一致否认。
其实,回想两人的创业历程,不难发现其中的玄机。自1999年底起,徐勇和好友李彦宏携风险投资回国创立百度公司,两人在公司业务上就有了相对明确的分工。徐勇在销售和咨询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百度承担着销售的工作。以技术出身的李彦宏则继续在百度负责技术研发。在2004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上,徐勇和李彦宏并列排在第156位,财富同为10亿元人民币。但是,在百度上市的前夕以及之前的一系列人事以及分工调整之后,徐勇此前所负责的业务领域基本被剥离出去,作为首席策略官的他在百度几乎成了“光杆司令”。
李彦宏如此大手笔地进行人事调整,无非是为了更方便地上市融资,但纵观中国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无一例外地都在上市后,管理层就开始出现人事变动。或者可以这样认为,互联网企业为了上市才请到这批人。上市后,这些人的作用也就发挥完了,就该拍拍屁股走人了。当然,他们手里肯定也有一笔不菲的收入。
事实上,徐勇的离职其实从2002年就已经显出端倪。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徐勇的家庭背景和掌握的大量风险投资人关系在公司创建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现任COO(首席运营官)朱洪波加盟百度前,包括市场、销售等众多业务都是由他直接负责的。但从2002年开始,随着百度逐渐走上正轨,徐勇手里的权限越来越小,最后只担任着首席策略官的虚衔。
据知情人士分析,“利字当先”是李彦宏在经营管理上的作风。徐勇虽然在公司创建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经营过程中,他个人的能力的确略有欠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朱洪波的加盟,并最终促成了徐勇的离职。
此后,长期在百度工作的市场总监毕胜也在徐勇离开百度后选择了离去。毕胜负责的工作由原来在3721负责公关和媒体宣传的市场总监舒迅接替,舒迅则直接由负责市场、公关、品牌和用户体验的副总裁梁冬领导。至少,在公司管理层的一系列调整过程中,百度CEO李彦宏个人对公司的控制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但业绩稳定不代表管理团队的稳定,加上现在百度的高层都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大家之间还需要互相磨合,而这也将决定百度上市后的表现。
前有易趣后有淘宝,
电子商务何去何从
一直以来,电子商务都是个很热的投资方向。那么,百度要不要做电子商务?2001年,李彦宏与产品部进行了仔细调研,最终结论是:此时,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还不成熟,网民对在网上买东西还缺乏足够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