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以世间伦理纲常、现实专制统治为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伦理性和政治性特征。先秦体育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成为一种道德教化、礼仪培养的政治工具。
我国古代体育经过传统文化的伦理政治思想的渗透后,过于强调其伦理内涵和政治功用,弱化了竞技体育应有的激烈、竞争的本质特征,与宗教、军事、医学等的紧密结合又加剧了这种倾向,后逐渐发展成为“哲学体育”。如:古代礼射有严格的礼仪程序和等级规定,旨在“明人伦,知礼法”;儒家主张“文武兼备”,其目的在于提升道德修养,成为君子、圣人;武则倡导“武德”,以匡扶正义、捍卫正义。
讲究长幼尊卑的礼射
文化背景下的古代体育,始终把道德礼仪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实践寓之德礼的“准体育”,影射和强化了深刻的伦理内涵,培养具有理想人格、文武兼备、身心俱佳的君子、圣人。
礼射是我国古代的习武礼仪活动。后经儒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思想指导得以重新整理和诠释,进一步强化了道德礼仪的教化功能。举行比赛时,会按照参与者的不同等级身份对配乐、侯(箭靶)、标准(父鹄、子鹄)等加以区分,旨在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即按既定的方针政策行事,达到明“君臣之义”和“长幼之序”的目的。孔子主张“射不主皮”,淡化射技的同时,重视射手的道德礼仪培养。提倡“揖让而升,下而饮”的爱人精神。
习武先习德
武术是我国古代体育的典型代表,各门派都不约而同地默许和尊崇“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思想,把培养德、礼作为习武的前提条件,放在首位。各门派的门规戒约和谚语格言中,都蕴涵了丰富的伦理内容。如:少林强调“道勿滥传”,应传“贤良之人”;峨眉主张“不仁者不传”。练武以“德薄艺难高”为指导思想,把武德培养视作通向上乘境界的精神航标。督促练武者在修炼武功的同时,既遵守基本的伦理规范,笃行儒家伦常之理,中庸之道,提倡忠孝仁义,贤良方正的道德规范。又培养谦和忍让,立身正直,取义轻利,守信重诺的侠义精神。
而德中必有礼,礼作为德的外在体现在武术活动中也留有诸多痕迹。习武者相见必抱拳以礼,若要切磋武艺,在交手之前必有“有礼”、“承让”之类谦恭语,且武术交手中通常不伤及性命,主张点到为止。
爱家及国的民族气节
历朝历代都大力推行以修身为本,鼓励老百姓积极入世,建功立业。中国古代体育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表现出了极大的民族气节。
儒家主张通过个体的“身心兼修”以达到“文武兼备”的目的,进而提升到或仁或圣的状态;明代少林武僧为抗击倭寇,而抛开佛门戒律,大开杀戒,血染沙场;清末“少林戒约”后十条之首条要求习武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岳飞背负“精忠报国”四刺字,去抗击金兵,虽冤死,但铸就了“忠君爱国”的千古美名,永为世人敬仰。这些都集中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意识。
古人通过武术抵御外侵改朝换代,倡导的“忠君爱国”、“立德事功”等精神,推动中华历史不断前行的同时,促成了民族主义体育思想的形成。
延伸阅读
什么叫礼射?
射箭从远古
猎、争战发展成娱乐健身的活动,至商代时期进而成为一种具有礼仪形式的体育活动,当时的礼射分为大射、燕射、宾射和乡射四种:天子用大射,并以射选诸侯参与郊庙之事;宾射为天子因诸侯来朝而与之同射之礼;燕射为天子及群臣燕息娱乐所行的射礼;乡射为在乡饮酒举行的射礼。礼射作为周礼的一部分,是其宗法制度的反映,也赋予了射箭这一体育活动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