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由于爱国行为而被载入史册的人不胜枚举,李仪祉便是其中一位。或许有些人不熟悉他,但是祖籍陕西的人们对于他应该并不陌生,因为闻名遐迩的“关中八惠”计划以及后来的实施都是他一手操办的。
李仪祉出身于一代贫农家庭,但是他父亲却是陕西关中地区一位颇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或许是由于父亲对他早年学习生涯的启发,所以青年时期的李仪祉学习成绩异常优秀,在1909年被派往德国柏林留学,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考入了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土木科。在国外留学期间,李仪祉主要学习铁路工程和水利工程两门学科。深谙“术业有专攻”这一道理的李仪祉亲眼目睹欧洲水利建设之发达,又为国内备受水患苦楚的民众而痛心,毅然舍弃自己现有的专业,改投柏林但泽大学,专门学习水利技术,并立志为中国的水利建设和水利科学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1922年,李仪祉回到故乡陕西,学成归来的他一回家便得到了重用,被任命为陕西省水利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总局工程师的职务。或许在现代人的目光里,学成归来能拥有一份高职位高薪的工作就已经足够了。然而对于李仪祉来说,他的志向却并不止于此。他怀揣着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在接下来的工作生涯中,将毕生心力全部投入到了国家水利事业建设当中。刚上任,李仪祉便亲自到各地进行广泛地调查研究,悉心对陕西地方水利建设作出详细规划,并为此做了一系列具体的报告,包括著名的“关中八惠”计划。计划总是比行动容易的,在今天这个一切条件如此便利的情况下有些事情依然困难重重,更别说在时局不稳的20世纪了。计划的实施肯定离不开钱,但作为一名刚上任的官员来说,加上国家动荡的时局根本没有能力有多余的开支来进行水利建设,所以筹款无异于难如登天。一直到1927年,这一计划依然没有得到实施。接下来的几年,陕西连年大旱,颗粒无收,百姓食不果腹,饿殍遍野,消息一经报道震惊中外。不过所谓“祸兮福所倚”,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场连年大旱,引起了高层的注意,终于在1930年,在当时主持陕西政务的杨虎城将军和爱国华侨的大力支持下,经费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于是次年一开春,李仪祉便带领广大工作人员开始修建泾惠渠,至1932年夏天开始放水灌溉,受益良田多达50万亩。过了几年,李仪祉又投身于洛惠渠、渭惠渠的筹划修建中。他为国家的水利工程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终因积劳成疾于1938年3月8日去世,年仅56岁。
人的一生,总要为了某件事情而忘了自己,甚至不计得失,不求回报。也只有在这样无畏而又专注的过程里,人生的意义才得以彰显。谁能否认一生为国家水利事业呕心沥血的李仪祉先生是何等永垂不朽呢?而这永垂不朽的背后所蕴藏着的不正是出于对国家的一片赤诚吗?我敢说,那样的一片赤诚,只有经历过动荡时局的人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