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爱国·爱国之心从分毫开始
29103800000071

第71章 蔡元培与北大精神

1868年,蔡元培出生在江南水乡绍兴山阴县,家里世代经商。蔡元培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读书成才,便很小就开始培养三个儿子读书。于是蔡元培4岁就进入家塾,从《百家姓》、《千字文》开始,慢慢地熟读了四书五经,虽然很多时候他并不懂书中所说的意思,但总是先认真背诵,从不东张西望。后来他在绍兴藏书楼有机会饱览群书,17岁考中秀才,18~19岁自己开了个塾馆,踏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

在20岁之后的两年,他帮助同乡的举人、藏书家徐树兰校订书籍,又获得了大量读书的机会,在学问上得到了很大的长进。23岁,蔡元培在科举考试中顺利考中举人、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到了1894年,26岁的蔡元培成为了翰林院编修。这个时候正值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蔡元培非常悲愤,为了找到救国救民的方法,他开始阅读和翻译西方的一些书籍,思想和眼界慢慢打开。

1989年,戊戌变法失败后的蔡元培放弃了功名,到浙江一带中西学堂任教,提倡新学,随后又到上海南阳公学教书。在教学中,他不仅仅看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启发学生自己读书思考。他要求学生每天在阅读后写札记记录想法,每个月要写一篇文章,他每篇都要仔细阅读批示。他还要求和鼓励学生练习演说,希望他们能够通过演说参与革命,唤醒民众。他在教学中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1902年,他在上海创设了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这被清政府看作反动,蔡元培只好一面继续从事教育和革命,一面学习德语准备出国。

在追求爱国振兴的道路上,蔡元培对革命者的培训深入到他教学的点滴。在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中,他一边播种爱国的热情,一边注重军事训练。1905年,蔡元培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被孙中山指派为上海分部负责人。很快,他发展了黄炎培等人入会,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一大批骨干。随后,蔡元培前往德国留学,学习心理学、美学和哲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应邀回国参加革命。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被任命为教育总长。他在教育制度上,主张采用西方制度,实行男女同校。知道国家财政空虚,他坚持精兵简政来节约开支,自己也是生活非常简朴。

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蔡元培全家前往法国从事教学研究。在法国,他组织了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帮助更多的中国人来法读书,这也给之后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的留学提供了机会。

1916年,蔡元培回国担任了北大校长。担任校长期间,他支持新文化运动,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支持学生运动。在五四运动中,他亲自协助多方营救被捕的学生。1932年,蔡元培与宋庆龄、鲁迅等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参与爱国抗日运动。1940年3月5日,蔡元培病逝于香港。

有人评价,拿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虽然在学科上有突出贡献和成就的不在少数,但是能以校长身份,领导一所大学的学生对整个民族和历史产生转折作用的只有蔡元培。他的爱国和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界和后来的学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