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
2911500000024

第24章 心中雨·一家人的失散(2)

这次检查的结果也很不好,膀胱颈上也发现了癌细胞,手术之后又出现了肾功能衰竭,紧接着抢救,最后开始做血液透析维持生命。

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慢慢地连话也不能说了,但是杨绛跟他说什么的时候,他是能听懂的,证明他的头脑很清醒,他用眼神回应着。

杨绛一直陪着他,都很少回家,但是又担心钱钟书的身体顶不住,就在家熬鸡汤来给他补身体。钱钟书已经不能正常进食了,只能把鸡汤混在营养液中。为了保证钱钟书的营养,她总要打各种各样的果泥、肉泥来为钱钟书改善"伙食",因为他只能鼻饲的方式摄取,杨绛很细心地处理食物,就连鱼肉也要用针一根根把刺剔除,鸡肉也要把肉筋挑出来,然后捣碎成细细的泥才可以,而她自己倒可以"将就"!

杨绛这四年一直这样坚持着,阿圆也很忙,工作很累,她舍不得女儿来回跑。阿圆一周来两次,跟爸爸谈心,聊聊工作和学校里的事,这些都是钱钟书爱听的。此时的钱钟书已经没有力气像平时那样聊天,但是从他的眼神里就能看得出,女儿来的时候,他最开心。

阿圆每次都比杨绛早退一小时,钱钟书心里记着时间呢,要是提前几分钟走,钱钟书便会生气,说:"没到时间呢。"等过了几分钟,他便让阿圆走了,他心里计算着时间,不用看表也很准,阿圆称他是"爸爸"灵童""!

但不久以后女儿也病了,住进了医院,这让杨绛又受到一个天大的打击。

女儿的病,跟工作的劳累有关系。阿圆继承了妈妈的淡泊名利,只钻工作。阿圆的工作很出色,也很用心地做学问,先后做了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中英合作项目负责人,英国《语言与文学》编委,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学位委员会的各种委员。

从一九六六年从事英语教学开始,一九七八年公派至英国兰开斯托大学进修英语及语言学,一九八〇年回国。一九八六年晋升教授。一九九三年被北京师范大学聘为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一路走来,阿圆一直是杨绛和钱钟书的骄傲。

她一直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每天要备课很晚,第二天还要走很早。学校当时人手不够,所以她身上的课也很多,因为她住的地方跟学校很远,需要坐很久的车。一直以来这样大压力的工作,她的身体越来越吃不消了。

那段时间,阿圆身体开始不舒服,先是咳嗽不止,刚开始以为只是着凉感冒,然后又腰疼。家人劝她去医院看看,她为了节省时间只去了校医务处,诊断可能是支气管炎,开了点药吃当是治了。

阿圆腰疼越来越严重,后来连弯腰都费劲,没有办法蹲下捡地上的东西,但她一直也没去医院,由此耽误了病情。这些事情她并没有告诉妈妈,当时的杨绛正在照顾钱钟书,她心疼妈妈。

她对妈妈说,腰疼是因为"挤公交汽车闪了腰"。就算病痛如此折磨她,她却从没耽误过工作,甚至还去成都参加了当年全国高校外国语教材编审委员会的会议。回来之后的一天清晨,阿圆腰疾发作,甚至起不来床,她才决定去了医院,到医院一检查,确诊为骨结核,而且脊椎已经有三节发生了病变。紧接着又发现肺也有些问题,随即办理了住院手续。

专家会诊的结果,让她很吃惊,此时的她已经是肺癌晚期,肺部积水,癌细胞已经扩散,病情很严重。入院之后病情也没有得到控制,阿圆日渐虚弱起来。

阿圆住院后,除了每天固定地打针吃药,躺在病床上依然看书和工作。可是身体的疼痛让她看一会儿书就得歇息一下,写几个字就会酸痛不已。

对于母亲,她一直隐瞒着,报喜不报忧,两个人每天都会通下电话,她们把这种方式称为"拉指头",因为没有办法像见面后手拉手般亲热,所以便只能到达"拉拉手指头"的级别。

妈妈知道阿圆病情的详细情况的时候,无疑是晴天霹雳。阿圆却不让母亲来探望,她知道如果母亲看到自己憔悴的样子定会更伤心。当时的阿圆,因为化疗,一头黑发已经掉光了,她笑称:"我现在是尼姑了。"

她继承了母亲的乐观和坚强,面对来探望的学生总是谈笑风生,很少聊到自己的病痛。杨绛也不敢把这些事告诉钱钟书,只是说阿圆住院了,是骨结核,但是可以治好,一年左右就可以出院了。钱钟书听了说:"坏事变好事,从此可卸下校方重担。此后也有理由可推托不干了。"

一九九七年三月四日,她先于父亲离开了这个世界。在这之前的几天,她似乎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快支撑不住了,她提出要见妈妈。看着自己心爱的孩子因为病痛的折磨变了样子,却强颜欢笑地跟自己说话,那般感觉应该是撕心的痛吧。

阿圆在最后的时间曾给杨绛打电话说:"娘,你从前有个女儿,现在她没用了。"去世前一天,杨绛拉着阿圆的手,对她说:"安心睡觉,我和爸爸都祝你睡好。"阿圆就笑了,笑得像花一样,也像孩子的样子,在妈妈身边,多大都是幸福的孩子。

钱瑗火化的时候,杨绛没有去,她需要去医院照顾钱钟书,更是不忍面对那样离别的场面,心中默默送着女儿,愿她慢慢走。在钱瑗充满笑容的遗像旁,摆放了一只精致的花篮,素带上寥寥数字:瑗瑗爱女安息!爸爸妈妈痛挽。每个路过的人,都忍不住流泪。为钱瑗,也为最爱钱瑗的爸爸妈妈。

钱瑗生前曾说,骨灰不用留。但钱瑗走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师生们舍不得她,他们恳求杨绛先生留下钱瑗的部分骨灰。后来,他们将骨灰埋在校园内一棵雪松下。在钱瑗离开差不多百日的时候,杨绛去了那棵雪松的地方,安静地坐了坐,她套用东坡的悼亡词:"从此老母肠断处,明月下,长青树。"后来有人看到了她,她便默默地离开了那里。

永远的"夫在前,妻在后"

女儿离开后,杨绛迅速地坚强起来,因为另一家医院还有同样很需要自己的丈夫,八十多岁的老人,正是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她却一直照顾着亲人,还要经受这般的磨难。她希望钱钟书能挺过这个鬼门关,可以好起来,她每天都在鼓励钱钟书,要坚强。

还有一个大问题需要杨绛一个人面对,那就是阿圆离开的事情,如何告诉一直住院的钱钟书。怕钱钟书经受不住这么大的打击,她决定先隐瞒这件事,装作阿圆还很好,每天依然作为传话员,还读阿圆写的文章给钱钟书听。

大概四个月之后,钱钟书的病情比较稳定,杨绛思考再三决定将实情告诉他,总不能一直隐瞒下去。她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慢慢地将这件事渗透给他,最后将实情告诉了他,他点了点头,也许他心中早已经有预感了,只是没有说出来吧!

要知道,钱钟书跟阿圆是最"哥们儿"的,父女之间有着难以言明的爱,他们跟杨绛撒娇的方式就是"欺负"她,例如,杨绛出国的时候,只有他们父女俩在家,两个人就不打扫房间,连床都不铺,等到杨绛回来的日子快到了的时候,才应急整理一下,等到杨绛回到家之后,阿圆便会轻声地跟父亲嘀咕:"狗窝真舒服。"

时间并不会因为有爱而驻足。钱钟书已成为一位八十八岁的老人。他生日那天,下着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到医院祝贺钱钟书的生日,杨绛代表丈夫表达了感谢。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的病情相对比较稳定,杨绛稍微松了口气,但是这段时间并不长。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初的时候钱钟书病情出现了反复,开始持续发烧。院方得到中央的指示,全力想办法,组织了专家研究处理办法,却一直没有控制住他的病情。

杨绛心里明白,这是一个不好的征兆。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好活",之后不久便离开人世,陪伴女儿去了。

最后的时间,他似乎没有了痛苦,杨绛守在他的床前,用家乡话一直在他耳边说着什么,直至他停止了最后一次呼吸,杨绛在他额头留下一个轻吻,吻过一世桑田!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九日,中国著名作家、文学家钱钟书离开了,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便是杨绛先生的丈夫。在"临行"之前,钱钟书曾把自己的葬礼嘱咐给了杨绛:"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保留骨灰。"低调了一生的他,决定用最朴素的方式宣告人生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