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
2911500000029

第29章 梦百年·寻找回家的路(2)

很多媒体想采访杨绛,现在她耳朵有些背,听不清的时候便要对方写下来,她能看到。对于大家对她的关心,她说"很好,很乖,虽然年老,不想懒懒散散,愿意每天都有一点进步"。

她还在每天写小楷,抄写钟书的《槐聚诗存》,好让她"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

有人问她,这么多年也写了很多东西,现在也一直在写,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个呢?她只说:"阿圆是我平生杰作。"

在杨绛先生一百〇二岁这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汇集了杨绛先生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作品集《杨绛文集》,其中包括之前创作的话剧、散文及翻译作品。还收录了《钱钟书离开西南联大的实情》、《怀念陈衡哲》等新文章。杨绛先生亲自撰写了《作者自序》、《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还提供了一些珍贵的图片资料。作为纪念她从事文学创作七十周年的作品集,它用一本书记录了一个时代人们对文学的追求。

这部作品集共计两百五十余万字,前四卷为杨绛先生创作的作品:第一卷为小说部分,收录了之前的长篇小说《洗澡》及七篇短篇小说;第二卷、第三卷为散文部分,包括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写与杂忆》等,《钱钟书离开西南联大的实情》、《怀念陈衡哲》、《我在启明上学》是杨绛先生近年来的作品,也是第一次出现在读者的眼前;第四卷则为戏剧作品及名作分析类的文章,包括《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

第五至八卷为杨绛先生的翻译作品,包括了《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卷尾的一篇《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是杨绛先生根据自己回忆和记录撰写的,它按照顺序记录了杨绛先生一路走来的作品,某种程度来说它相当于一部微型的杨绛传记了,里面很多照片都是第一次发表,让人全方位地了解杨绛先生的一生。

《杨绛文集》看似全面,但是杨绛先生却说,这不会是自己创作的终止,她说,只要身体健康,还能支撑自己拿起笔,那她还会继续写,写到最后。

出版社邀请杨绛去参加她本人的作品研讨会,她拒绝了。她说:"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出新书她也不宣传,她说怕误导了读者,本不想买这书的却买了,这样不好。

窗外的蓝天

杨绛一生朴素,却从不吝惜帮助别人。同院子的人如果遇上什么困难,她便会主动地提供帮助。她的版税都捐了出去,自己只靠退休金生活,她的退休金并不多,但是她帮助的人却不少,都是一些遇到困境的年轻人,有些人是从钱钟书还在的时候就开始帮助,持续了好多年。有一次朋友去他家,看她穿的鞋还挺别致,她说是钱瑗的,当时朋友都快哭了,面对这样一位老人,一切困难似乎都变得可以轻描淡写。

至亲离开后,杨绛当着外人的面几乎没有流过泪,那段时间她的身体非常不好,走路都只能扶着墙壁,虽然在外人面前坚强,可晚上却只有吃了安眠药才能入睡。安眠药的购买是有限制的,她吃的量却很大,亲戚们便帮助她买,大家看到瘦弱的杨绛先生都心疼不已,却又什么都做不了。

那时,她还没有深居谢客。有人来拜访之前,大家都要提前跟保姆约好时间。时间是不能太早的,因为杨绛需要梳妆整理一下。她一生朴素,衣服大多是之前买的,虽然不新,却十分干净整洁,有气度。那种感觉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出来的,而是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无论何时你见到她,她总是那样温文尔雅地出现。两条高挑的眉总是让人感觉很精神、很坚毅。钱钟书在家的时候,家里来客人,他常常背心短裤就见客,杨绛总是给人一种穿戴整齐的感觉。

杨绛一直很健康,每天很好地打理自己的事,对于外界的事很少关心,时至杨绛一百岁生日的时候,按照老家无锡的传统,有"做九不做十"的说法,所以杨绛在二〇一〇年七月十七日的生日已经过了一百岁寿诞。当时,钱钟书的堂弟钱钟鲁先生提前问过她,百岁大寿想怎么办?电话中杨绛告诉他:各自在家为她吃上一碗寿面即可。于此,我们不必过多打扰她。

如今,三里河的家,依然安静,这里都是三层的旧楼。杨绛把这间寓所称为"人生的客栈",所有的欢乐和悲伤都是过往,所有的人也都成了过客,此时已经没人可以打扰她平静的内心。去过的人说,只有她一家没有把阳台封起来,有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她在书桌前看书的时候,倦了就抬头看看外面,屋里的装饰依然简单。依然是最初的水泥地面、旧式的钢窗、粗布的沙发。

天花板上还有几个手印,据说,那还是钱钟书在世的时候杨绛换灯泡留下的印记,当时她也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因为太高,她搬了个桌子,上面放了个凳子,凳子上又放了个凳子……

政府曾主动要给她装修装修房子,但是杨绛先生拒绝了,"虽说是国家的钱,到底是老百姓的,所以不要破费";虽然她身在简室,却以天下为念。

她的客厅里的墙上还挂着"我们仨"的照片,从左至右:杨绛、钱瑗、钱钟书。时间,没有带走一切……

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一个瘦小的身影撑起了整个家庭,也撑起了一代文学人的脊梁。

低调的处世方式让她和钱钟书挺过了很多风风雨雨,她和钱钟书的处世方式是属于他们的人生智慧,她拒绝了中国社科院为钱钟书诞辰一百周年的学术研讨会,因为她记得钱钟书的嘱托,"不搞任何形式的纪念会"。

淡泊名利,可能不足以形容"文人的傲骨",杨绛却很钟情她跟钱钟书的纯净的世界,外面的纷纷扰扰从来都不与他们相干。与其他作家相比,阅读她的文章,像与她本人面对面交谈,很容易便可以跟她接近,也能了解到那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变化,一个时代的历史变迁。

过了百岁的杨绛,依然坚持每天读书,吃得很清淡,睡得很少,晚上一点半睡,早上六点半就起了。平时都在房间里锻炼身体,较少下楼,可能是怕遇到熟人难免的寒暄,她很珍惜自己的时间。

她每天要走七千步,在室内来回走,为了方便计数,她在身上带着七支铅笔,每走一千步就放下一支,就很方便记住已经走了多少步了,也得益于她坚持锻炼,虽然已过百岁,除了听力稍差,身体依然硬朗,步履轻盈。

她现在很严格地控制着每日的饮食,尽量不吃油腻的东西,却喜欢买大棒骨来熬汤,将骨头敲碎,然后用熬制的汤来煮木耳吃。这个习惯她尽量每天都保持着,身体还算硬朗,大雁气功也坚持在做,如果天气好的时候会去树下散步,得力于她心中的平静与淡泊,生活还要继续。

她已经是一位百岁老人了,过着普通生活的老人,身体也会偶尔出毛病,她也都积极配合治疗。耳朵听力有些背,视力也下降了,所以已经闭门谢客。偶尔会有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打电话到家里,她总会温和地聊几句,然后说她的胳膊有些酸了,每个人听到这样的话都会心疼她吧,人们真的不需要再打扰她的生活了。让她读读书,安静地思考,看看每天的太阳,这就是对她的关心了。

她总说:"钱先生和阿圆都走了,我的路也走完了。"让人听了很揪心,也会心疼这位坚强的老人。

杨绛的心中对于死亡这件事没有了恐惧,她把那叫作"回家",因为她至亲至爱的两个人正在等待着她"打扫战场"结束之后的归来,像之前一样,他们父女俩只负责弄乱屋子,杨绛负责跟在他们后面打扫。多么温情的画面。

也许只有经历过人生的大波澜,才更珍惜平静带给人心灵的安稳。生活是自己的。杨绛写下的文字,从来不见疼痛和凄凉,有的只是温暖和美好。像一双手,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握紧你。

阅读会让人拥有一种力量,安详又坚毅!杨绛的文字让人体会到人性最初的纯净和美好。在杨绛翻译的《斐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这位经历了人生最大磨难的老太太,用她瘦小的身体重新站了起来,用她的笔继续为我们带来来自书本中的精神食粮。

在这位老人身上,时间收起了它的残酷,百年又温馨而漫长,因为每一天,她都用心地度过。过去的每一天,她都用家庭给予她的爱前进着,今天的她也是如此,依然拥有那份柔韧、豁达、独立、低调、温暖……

我们应该保留对杨绛先生的敬仰之心,将一切都化作祝福,希望她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