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成功励志故事金典——理想的激励
29141000000008

第8章 理想的设计(2)

在美国的人寿保险业中,曾出现过一位奇人,他是班费文。当他第一次走进保险公司,想成为一名推销员时,他被拒绝了。因为他的身材矮小,没有一般推销人员的高大体魄,而且,其貌不扬,头发早秃,说话的时候,口齿又不清楚,并且带有浓厚的乡音。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在不懈的努力下,他居然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人寿保险推销人士,他的成功完全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他在俄亥俄州的一个小城生活和工作。这个小城的人口,只有2万多人,而且数十年来,人口也没有增长过。

但他主要的生意,都来自这个小城附近40公里以内的地方。

在他回忆起自己事业的进步时,他认为这完全归功于他的奋斗计划。

在1938年的时候,他每周的工资是10元。他订下了一个目标,要一周赚取35元。当他争取到每周35元时,他又将目标向上移,推到每周45元的目标。

他说自己的成功在于计划、目标、限期和奖金。今天的他不用再为生活而努力工作,只是为了完成目标而刻苦地强迫自己,一定要将今年的目标完成,才肯罢手。

班费文告诉了我们订立计划与实现目标之间的关系。可以说,计划就是你实理理想的保证。不过,许多人都缺乏人生的大目标意识,许多人都在为今年赚多少钱,明年增设哪些家庭设备而殚精竭虑,殊不知,没有大成功的理想和欲望,你的一生的聪明才智不就白白浪费了吗?因此说,我们在规划人生的时候,一定要将自己的目光放远些,看看别人的成就,这不是虚荣,是增加见识,因为见识多的时候,自己的志向便自然大了。

立了志的时候,要懂得去养志,不要令自己的志向随便萎缩。要时常想起自己的志向,同时,又要努力进修,用学问和新的方法来补救自己的不足之处。

发挥自己的优势

今天,人们开始比以往更多地考虑从为数众多的可能性中为自己选择人生发展的方向。这种选择的过程是一种决策过程,是将个人特点与事业需求最大限度地相匹配的过程。

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心理特点,也总存在着一些更适于他做的事业。

有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

每个人都可能在任何事业上获得成功,每种工作都可能由任何人做好。这种观点是站不住的。很显然,一个有色盲的人他要成为画家是不可能的。另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种最佳的事业取向;对于每一种事业来说,都存在着一类最佳人选。这种观点也是站不住的。事实上,对于具有某种生理、心理特点的人来说,他都可能在若干事业上获得成功。例如,对于一个思维敏捷、长于言谈、性格外向、喜好与人交往、有感染力的人来说,他既可能在政治领域中获得成功,成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也可能在经济领域中获得成功,成为一位有名的企业家。

对于某一种特定职业来说,也可能由具有非常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的人来完成。例如,一个成功的军事家,既可能像苏沃洛夫那样具有暴躁、外向的性格,也可能像库图佐夫那样具有稳重、内向的性格。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只有很少的人可以在几乎一切工作上都能得到满足,获得职业上的成功;只有很少的工作(如马路清扫工作)是几乎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即使是马路清扫工作这种几乎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工作,也并不能给所有的人(甚至不能给多数人)带来满足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总有一些事业更适合他的特点;对于大多数事业来说,也总有一些更适于承担之人。因此,为了获得人生的成功,有必要更多地了解和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更多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演技派电影明星达斯丁·霍夫曼在“金球奖”的颁奖典礼上接受终身成就奖时,提到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30年前,有一次,他为了《毕业生》那部电影宣传,碰巧与音乐大师史达温斯基一同接受访问。主持人问起史氏,何时是他一生当中最感到骄傲的时刻——新曲的首度公演?功成名就、掌声四起?史氏都加以一一否认,最后,他说:“我坐在这里已经好几个小时了,这之间,我一直不断地在为我新曲中的一个音符绞尽脑汁,到底是‘1’比较好?还是‘3’?当我最后找到众里寻她千百度的那一个音符的一刹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最骄傲的时刻!”霍夫曼说,他被大师感动得当场哭了起来。

如同伟大的作曲家心无旁骛、孜孜不息地寻找一个最能感动他的音符,不管是从事何种行业的人,都必须认识自己的潜能,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否则就很可能会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人的兴趣、才能、素质等都是因人而异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没有能把自己的所长利用起来,你所从事的事业需要的素质和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那么,你将会自我埋没。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善于设计自己,从事你最擅长的事业,你就会获得成功。

汤姆逊就是个善于扬长避短的人,他知道自己“那双笨拙的手”,在处理实验工具方面很缺少才干,因此他的早年研究工作偏重于理论物理,较少涉及实验物理,并且他找了一位在做实验及处理实验故障方面有惊人的能力的年轻助手,这样他就避免了自己的缺陷,努力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珍妮·古多尔同样也是一位非常善于定位自己的人,她清楚地知道,她并没有过人的才智,但在研究野生动物方面,她有超人的毅力、浓厚的兴趣,而这正是干这一行所需要的。所以她没有去攻数学、物理学,而是进到非洲深林里考察黑猩猩,终于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才能、素质、兴趣等,确定进攻方向。不要埋怨环境与条件,应努力寻找有利条件;不能坐等机会,要自己创造条件;拿出成果来,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事情就会好办一些。

追求成功者不仅要善于观察世界,善于观察事物,也要善于观察自己,了解自己。

宏大的追求来自宏大的目标

同为有目标的人,有人成功了,有人未成功;有人大成功,有人小成功。这与目标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

自古以来,宏大的追求就是来自于宏大目标的确立。目标大,就是空间大、时间长,也就是胸怀大志,有战略眼光;而目标小,一般只解决眼前问题。正所谓伟人心中有志向,凡人心中有愿望。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

“高尚的目标能切实地保持,就是高尚的事业。”

大目标使人的生活就是干事业,小目标使人的生活仅是过日子。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很尖刻地区分了两种人,即“吃饭为了活着”和“活着就是为了吃饭”。

所谓宏大的目标,无非就是要做大事、考虑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在更大的范围内解决更多的问题,在更大的空间、时间里产生更大的影响。

宏大的目标要求你解决大问题,为很多人服务,也就要求你要有大本领,要有异乎寻常的知识、技能、胸襟和魄力。“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在达成伟大目标的过程中,必然还要顾全大局,超越个人得失,作出常人难以接受的重大牺牲。

当你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实现宏大目标,为众多人服务取得成效后,自然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和崇敬——你便逐渐伟大起来。

我国传统文化,常用“志当存高远”,“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鲲鹏之志”等词句,形容和鼓励人要有大志。历史的经验已经说明,目标远大定天下。三国时期的群雄竞争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三国时天下纷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当初有实力竞“标”的主要是这几个:曹操、刘备、孙权、袁绍、刘表。

曹操的“标的”是:

一统天下,坐领江山。他自称:“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刘备的“标的”是: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他在三顾茅庐时对诸葛亮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志向比曹操略差些,但也算得上盖世英雄。

孙权属“继承父兄遗产”而得国,但也不是泛泛之辈。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士民富庶,足与魏、蜀鼎立,偏安江东。

反观河北袁绍就差多了。袁本身出自四世三公,起点高,名声大,拥数十万之众,谋臣无数,战将如云,也曾有兴汉灭贼之志,但徒有虚名,属“于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之辈,被称为“羊质虎皮”、“凤毛鸡胆”,为后世唾笑。

还有刘表,领荆襄之地,地沃利广,豪杰众多,但胸无大志,目光短浅,甘为井底之蛙,本有进取中原的绝好机遇,但他却以“吾坐据九郡足矣,岂可别图?”而自足。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其中,以曹操的目标最远大,当然是曹操“中标”。

正如史官赞诗所言:

“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同样便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我们青年人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路真长。……我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问沧茫大地谁主沉浮?”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由以上历史人物的事例来看,目标越远大,意志才会越坚强。绝没有无缘无故的坚忍不拔。

“忍辱”必然因为“负重”。忍的程度决定于目标的大小。

没有远大的目标,一生都是别人的陪衬和附庸。

没有远大的目标,就没有动力。茫无目标的漂荡,终归迷失航向而永远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先把“鹅卵石”放进罐子里

有一位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

当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道:“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了?”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了。

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孺子可教也”的学生们。称赞完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里。

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地问他班上的学生:“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学到什么重要的道理?”

班上一阵沉默,然后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逼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这位学生回答完后心中很得意地想:“这门课到底讲的是时间管理啊!”

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说到这里,这位教授故意停顿,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了一遍说:“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

每一天我们都在忙,每一天我们所做的事情好像都很重要,每一天我们都不断地往罐子里灌进小碎石或沙子,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是你生命中的“鹅卵石”?我们都很会用小碎石加沙和水去填满罐子,但是很少人懂得应该先把“鹅卵石”放进罐子里的重要性。在规划人生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那就是在我们的人生中,必须先抓大事,把最重要的目标写进人生的计划之中,因为做了大事,小事总还是随时可以做的,但如果把各种琐碎的小事情填满了我们的青春,到老来,想做大事也力不从心了。

智慧和机智是走向成功的工具

拥有智慧和经常运用智慧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上定然会走向成功与卓越,定然会获得人生的幸福,步步高升。智者与愚者的差别,并不是明明白白地在脑门上写着的,而是隐逸于他们的思想行为之间、日常生活之间、立身处世之间。智者胜,较之于常人,有时仅胜于一念之差、一思之异、一谋之别;有时则胜于三载之功,十年之苦,半世之劳。智与非智因一念之差而造成人生天壤之别的事例不胜枚举。

所谓智者,说穿了,其实就是有心眼儿,有心计,不瞎闯,不蛮干,不盲动,不胡来。对每一件事都前思后想,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出高招,设奇谋,让每个环节都细针密缕地缝进智慧的纽扣。古人所谓的“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即在于智慧的功用。智慧与智慧相争相斗,则大智胜、全智胜、奇智胜、险智胜。

在波诡云谲的官场上,古往今来的一切高官及政客无不都是善于玩弄智谋的高手,他们机智聪敏,洞悉忽微,绝不会错过每一个大好机会。他们运用智谋活跃在不同的地位上,时刻准备着实现自己高升的理想。其实智谋的基本问题也就是发挥人的聪明才智,谋划出最有利的方法来,以解决成功路上的突破问题。智之用之大焉,有智即可得升,有智即可得胜。人生一世,惟智可使人至于善终。

谁能够精确地估算出由于缺乏机智而导致的损失呢?

——那些人生旅途上的跌跌撞撞、磕磕碰碰,那些生活中的弯路和陷阱,那些跌倒后的辛酸、苦涩与困惑,那些由于人们不知道怎样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而导致的致命错误!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蓬勃洋溢的才华被无谓地浪费,或者是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因为这些才华的拥有者缺乏被我们称之为“机智”的微妙品质。

或许你接受过高深的大学教育,或许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受到过最尖端的训练,或许你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是一个真正的天才。然而,你仍然可能在这个世界上郁郁不得志或是难展宏图。但是,一旦你能够在原有才干的基础上增加机智这种品质,并与才干结合起来,你将惊奇地发现前途是多么坦荡光明,而你在发展自己的事业时又是多么得心应手。

不管一个人是多么才华横溢、天资过人,如果他缺乏足够的机智来对才华和天资进行有效的引导,如果他不能够在适当的时间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那么他还是无法有效地施展和运用自身的才华。

与那些有着卓越才干却缺乏机智的人相比,有些人尽管才能平庸,但却由于其机智灵活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我们处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仅仅因为不具备机智的品质而备受挫折,遭受友谊、客户和金钱方面的巨大损失,他们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