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德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29150800000033

第33章 教师魅力与师资建设(6)

学有余暇则可以广涉各类书籍。第斯多惠主张要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但他却并不反对教师在业余广涉一些有趣的读物。这既可作为休闲娱乐,清醒大脑之用,也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因而国家志、民族志、旅行志以及文艺作品、戏剧、小说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师案头的必备书籍。但他同时提醒教师不要一味只是为了娱乐才读书,不要只是读一些简单的报刊杂志,虽然他们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些新鲜的东西,但久之则会让思想流于肤浅。

4.教师应该怎样读书?

除此之外,第斯多惠还给教师采用什么方法读书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建议。1)学习要有重点,特别是要学习那些有争议而又有独到见解的文章。2)集中时间和精力只学习一个专业,避免贪多无得。3)学习要扎扎实实,彻底理解每一个概念的涵义,要在模糊点上下工夫,反复琢磨,反复研究。切忌浅尝辄止,望文生义,人云亦云。同时要相信自己。4)温故而知新,对于重要的作品,要百读不厌,时读时新。5)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学习,相互交流。思想在交流中才会提高,道理在辩论中才会明晰。在交流中切不可自以为是,要有宽阔的胸襟,防止个人思想的狭隘。因为“谁和我们斗争,谁就在加强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灵活性。”

第斯多惠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猛烈抨击封建的和宗教的德国教育,力倡全民的国民教育。这一思想反映了19世纪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第斯多惠的思想受裴斯泰洛齐影响较深。和裴斯泰洛齐一样,他也认为教育应当遵循自然,发展儿童的天赋能力。但是,第斯多惠更进一步提出了教育要适应文化,把教育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他主张教学不仅应当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发展能力,并且辩证地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是教学目的论上的一大革命。他吸取前人的思想,更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概念;他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师培养原则和方法,为德国教师提供了指南。第斯多惠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近代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德国中小学师资建设的特点及启示一、德国中小学教师学历起点高

教师德国教师不仅学历起点高,而且获得教师资格还要参加两次国家考试,这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现在的教育形势要求对中小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这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不可避免,源头就是从师范生抓起,严进严出的教师培养培训方法有力的保障了教师队伍的素质。德国能实行这一方法当然与它自己的国情,它的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系。但这一教师培养培训方法对我们的教育改革来说也颇有借鉴价值。

二、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

德国教师教育十分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教师职业是一项教育人的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因此,师范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知识传输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为此,德国大部分州要求申请入学者必须参加职业性向测试,或者在入学前到中小学见习一段时间,测试申请者具不具备当老师的潜质,有没有可塑性,这是“全程育师”的首要环节。

第二,德国教师教育的“修业阶段”和“实习阶段”是“全程育师”的中间环节,目的是把热爱教育事业的学生培育成合格的教师,包括从理论到实践;从智力到品性;从知识到能力的全方位培育塑造。在此期间,师范生必须经过两次严格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反复锻造、磨练,才能成为正式教师。

如果从大学入学开始算起的话,德国培养一名中小学教师需要5—7年的时间。其中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各个州对各个阶段的教师培养实践有着不同的规定,一般为6—9学期,而第二阶段的见习时间则从1990年开始全国统一为两年。而且在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期间也要安排时间来让学生进行实习。加起来要比我国本科师范教育中几个月的实践时间多很多。他们培养出来的新教师能很快地适应实际教学工作的要求。新教师成为一名合格教师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去探索、自我总结。新教师要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起来,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时间能更有效地加速新教师走向成熟。德国综合性大学注重对学生的教学能力、情景构建能力、组织能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的运用能力、社交能力的培养。德国教育家鲍尔认为,只有在向师范生传授使他们在经验基础上的设计和思考他们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原认知理论下,教育科学才能作为职业科学为师范生接受,否则就会陷入误解。德国在师范生的教育阶段就重视教学实践的做法其实是很值得我国去学习的,我们在这方面也有待改良,我国的师范生在校实践的时间太少,而真正的实践其实是在工作岗位上,新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是个长期的过程,期间有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和伤害,有可能会贻误学生,甚至造成终身伤害。因此,对于这个问题,过去有可能是找不到解决的方法,现在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负责的方式来思考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职后培训是“全程育师”的最后一个环节,事关教师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在职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停地从时代中吸取营养,学习最新知识。

三、注重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

注重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是德国教师教育的显著特点。

第一,教育见习,培养师范生的感性认识。教育见习的主要任务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听课、评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接触课堂现场的能力。带教老师从中小学选拔,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中小学的教师,又是大学的讲师。

第二,教育实习时间长、内容具体,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执教能力。德国各州统一规定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间为两年。花两年时间培养教师的执教能力,为全世界教师教育树立了一面旗帜,可见德国政府培养教师执教能力的坚定决心。

四、坚持四年一次的教师评价制度

德国政府规定,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四年一次的综合评价。完全中学、实科中学教师的评价者主要是学校校长,四年一次为每个教师作出翔实的考核报告。国民小学、主体中学教师的评价以督学为主、校长参与配合。对教师的评价客观、公正,必须与教师本人见面并签字存档备查。督学的任务是到校听课,为每个教师建立一份“教师工作报告表”。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分管的班级及学生情况,所承担的工作量等;二是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工作态度等。教师的评定结果分为7个等级,1级最好。工作时间不长的教师一般为4—5级,能评上1级的教师较少,必须是教学效果好、科研成果突出者。

五、德国教师教育课程重视学科专业课程

德国早期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注重学科专业课程,除了学习教育科学课程外与其他大学生毫无二致。在教师教育改革中,德国越来越强调教育科学课程。他们认为只有理论过硬的教师才能更加深入的认识教育教学规律,为教师以后的教育实践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教育科学课程在教师教育的整个课程设置里的比重增加了。他们开设的相关课程要比我国普遍的只开设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要多很多。

德国北威尔教师培训法规定中等教育第一阶段教师的培训中,教育学科要占课程设置的25%,学科教学和执教学科课程共占75%;中等教育第二阶段教师的培训中,教育科学课程要占20%,学科教学和执教学科课程共占80%。如洪堡大学开设了60门教育科学和学科科学课程,波鸿鲁尔大学开设了德国教育政策等7门大课和40门学科课程。这也的确对提高教师德理论水平以及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很有利。

德国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对教师的培养各有侧重。修业阶段着力培养教师的基本能力;实习阶段着力培养教师的执教能力;职后培训阶段着力培养教师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能力。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凸显出三个主要特点: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注重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坚持四年一次的教师评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积极学习德国教师教育的先进经验,引入“全程育师”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教师的职后培训;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努力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建立健全教育评估机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惟有如此,才能推动我国教师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