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29156100000014

第14章 凯恩斯学派(12)

《通论》中自相矛盾的论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凯恩斯反对传统自由经济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然而,他又认为,如果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后,传统的经济理论即以市场均衡价格为分析核心的微观经济学还是正确的;第二,凯恩斯《通论》很少论及收入分配问题,更谈不上有系统的分配理论。然而,他又在该书中提出资本主义的显着缺陷是社会财富和所得的分配有欠公平合理的观点。再加上他的着作和私人通信也很多,思想及观点时有变化,因而两大派的继承者均可从他的论着和通信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观点加以发挥。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新情况,直接导致了两个剑桥之争。大萧条期间,凯恩斯论证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战后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干预经济的政策,到50年代,西方各国政府的支出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在国家经济生活中作用越来越大。怎样看待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程度和目标,成为英美等国经济学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国家加强干预后,危机和失业暂时不严重,价格问题显得突出,因此,凯恩斯关于达到充分就业时的传统理论有效的论点是否已具备现实条件;如何从凯恩斯经济理论和传统经济理论中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案等,都成为这场理论争论的焦点。

由于以上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凯恩斯主义分为两个学派,以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等人为首的后凯恩斯学派。

1956年罗宾逊的《资本积累》一书和卡尔多的《可选择的分配理论》一文的发表,标志着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罗宾逊和卡尔多各自提出自己的经济增长理论,两者共同的特点是,从凯恩斯的投资-储蓄分析出发,把经济增长理论和分配理论结合在一起,分析经济成长对社会不同阶级收入分配的影响。意大利经济学家帕西内蒂进一步发展了卡尔多的理论。

除欧洲的经济学家外,美国的经济学家温特劳布、戴维森、明斯基等人,也对后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做出了贡献。他们强调不确定性和资本积累过程存在着流量与存量的相互关系,认为货币量、名义工资既是价格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又是经济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

到60年代后期,西方经济危机深化,凯恩斯理论开始受到怀疑,不少经济学家对居于正统地位的新古典综合派提出批评。在这些经济学家中,以琼·罗宾逊为代表的后凯恩斯学派,和以美国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之间,就经济增长理论、资本理论和分配理论等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下面将分别介绍后凯恩斯学派在论战中提出的理论观点,在介绍中主要概述英国、意大利等欧洲学者的观点,对美国后凯恩斯主义学者的观点不再赘述。

后凯恩斯学派有一个与其他学派不同之点。任何学派的建立,总有它的一位独特新颖理论体系的创始者,其后继者的观点可能有变化,但仍会以创始者的基本概念为准则。而后凯恩斯学派的基本观点不是由任何一位代表人所创立,而是一些代表人物的观点的综合。如否定边际生产力观点,回到李嘉图的传统观点是斯拉法提出的;强调投资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观点,主要创始于波兰经济学家卡列茨基;经济增长与阶级收入分配相结合的观点,是罗宾逊和卡尔多各自独立提出来的。罗宾逊等人是将这些基本观点加以融合运用的代表人物。

(二)后凯恩斯学派理论的基本特点

在“两个剑桥之争”中,两派在理论上各有特点。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坚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力图使两种理论进一步分裂。

而新古典综合派则试图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融合起来。两派都认为自己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正宗,抨击对方没有完整地、正确地理解凯恩斯原意。

后凯恩斯学派在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同时,积极阐明自己的论点。该学派在理论上的基本特点为:

1.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化分析

罗宾逊认为,凯恩斯《通论》的主旨是突破传统经济学均衡概念的束缚,他关心的是非均衡状态,试图从均衡概念转变为历史时间概念,以符合经济现实。罗宾逊认为,要很好地体现凯恩斯的原意,经济学理论就应该考虑历史因素。现实的经济均有其历史和制度的渊源,未来的不确定性使人们的经济活动不可能有严格的理性行为,大都是根据习惯来进行,因此在分析方法上必须从短期转向长期和动态。

2.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的方法

主张沿着李嘉图的传统,使价值具有客观物质基础。凯恩斯曾指出马歇尔新古典学派的个体分析方法无助于国民收入与就业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总量分析方法,结果是顾了总量忽略了个量,使其理论缺乏微观经济基础。新古典综合派将马歇尔的微观分析与凯恩斯宏观经济结合起来,后凯恩斯学派认为这是退回到传统经济学。凯恩斯宏观理论的缺点在于未考虑价值论与分配论,应从这两方面进行研究,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提供微观经济学基础。为此,应该与新古典的供求均衡分析传统作进一步的决裂,抛弃主观价值概念,恢复李嘉图的价值理论,这样,可以决定收入分配的相对份额及其变动比例,为宏观分析提供微观基础。

3.强调收入分配理论

凯恩斯以来的众多经济学派都重视收入问题,后凯恩斯学派的特点是将收入与分配联系起来,更多地考虑分配问题。他们认为《通论》第二十四章中关于社会哲学的论述是凯恩斯最重要的观点,凯恩斯本人未将它充分展开论述以致常被忽略。凯恩斯的观点是,贫富不均是不合理的,富人的财富不是来自他们的节约,政府应该对贫富不均的状况进行干预和调节。资本主义存在食利阶级是一种过渡现象,它将终归会消亡。后凯恩斯主义据此特别强调收入分配,他们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结合在一起考察,着重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相对份额的变化,研究国民收入在社会各阶级间的分配。他们从凯恩斯有效需求论出发,认为投资是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并提出两个有特色的观点:一是在投资与储蓄关系上摒弃传统的“储蓄支配投资”,即投资受储蓄支配的旧观点,坚持“投资支配储蓄”的新观点。投资由企业家决定,储蓄由公众决定,只有增加投资才能扩大收入和增加就业,因此是投资支配储蓄,这样,才能坚持凯恩斯原意;二是认为投资量不仅决定着生产水平和就业水平,而且是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的主要决定因素。这是因为,国民收入分解为工资和利润,两者份额的大小直接依赖于利润率的高低。经济增长需要增加投资,投资率的提高导致利润率提高,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上升而工资的比重下降。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必然带来收入分配不均,要消除收入分配失调,就要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着手。后凯恩斯学派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的分配不均问题,这在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中是比较难得的。

4.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后凯恩斯学派认为,所谓边际生产力不外乎是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或资本所增加的产品数量,以货币形式表现即为边际产品价值。计算边际产品价值,就要确定单位产品价格。计算产品的价格必须先知道各种投入要素的价格,如不知道这些投入要素的价格,工资率和利润又无法计算出来。因此,运用它来决定分配份额的工资率、利润率的边际生产力,还得用工资率和利润率来计算,这完全是一种循环论证。同时根据边际生产力的推论,要素的收入由其贡献来决定,那么,它们之间的分配份额即使有很大的差别,也是公平合理的,这与后凯恩斯主义坚持通过人为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以缩减贫富不均差距的主张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他们在批判边际生产力论的同时建立起自己的分配理论。

5.强调货币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

这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货币的存在使收入与支出、储蓄与投资可能不一致,商品的生产与销售不一定相等,难以实现充分就业;②货币信贷制度使厂商较易获得信贷资金,将生产资源较多地用于利润较高的投资品生产,较少用于工人所需的消费品生产。这导致工人的实际工资份额相对下降,工人要求提高工资,从而价格上升,出现通货膨胀,产生大量失业。凯恩斯认为只要货币工资由劳资双方协商决定的制度不变,在接近充分就业的条件下,货币量的增加将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后凯恩斯主义将凯恩斯的这一观点加以强调,认为这是对均衡概念、市场经济合理性等传统理论的一次沉重打击,着力说明了货币是扰乱经济稳定的因素。

6.重视规范分析的方法

后凯恩斯学派认为,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分配,考察分配必然要分析社会阶级关系和社会制度等,因此,他们特别重视规范分析。在经济增长理论中,他们不仅分析商品和要素之间的技术关系,而且分析技术和制度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给社会不同阶级带来的影响。在收入分配理论中,把社会阶级划分为工人和资本家阶级,考察这两个阶级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后凯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后凯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等人。

琼·罗宾逊是当代英国着名女经济学家,1903年生于英国,192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经济系,1927年获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5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院院士,1965年-1971年任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1973年退休并转任名誉教授后,仍着书立说,直到1983年去世。罗宾逊的着述很多: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着作《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它与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一起,对传统市场理论作了修补,被认为奠定了现代价格理论的基础。1937年出版了《就业理论文集》和《就业理论导论》,被认为是理解凯恩斯理论的较好的入门书。1956年出版的《资本积累论》,是她论述经济增长理论的最重要的着作。《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943年)一书对马克思的利润率等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1962年和1973年分别出版了《经济增长论文集》和《现代经济学导论》。

皮罗·斯拉法是英国着名的经济学家,1898年生于意大利,1920年毕业于都灵大学法学院。1921年曾短期赴伦敦与英国马克思主义者接触,并与凯恩斯晤面。1924年-1926年任意大利佩鲁要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926年-1927年任意大利卡利亚里大学经济学教授。1927年移居英国后在剑桥大学任教,后又担任该校图书馆馆长。1930年起,在凯恩斯的安排下,他费了20年时间为英国皇家经济学会编辑了10卷本的《李嘉图着作和通信集》。1926年,他在英国《经济杂志》上发表了《在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而开始闻名。1960年出版了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着作《用商品生产商品》。

尼古拉·卡尔多是当代着名英国经济学家。1908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32年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获硕士学位,而后留校工作直到1947年。1949年起转到剑桥大学任讲师,1952年任经济学高级讲师,1966年任教授直到1975年退休。他一生除从事教学工作外,还担任过许多国内国外政府职务,主要充当财政顾问。卡尔多的代表性着作有:《价值与分配论文集》(1960年)、《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论文集》(1960年)、《经济政策论文集》(1964年)等。

卢伊季·洛多维科·帕西内蒂于1930年生于意大利贝加莫,是意大利着名经济学家,后凯恩斯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54年在米兰圣心天主教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62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1960年到牛津大学当助理研究员,1961年后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学和研究工作。1980年起回到意大利,任米兰圣心天主教大学经济学教授。他从1980年起成为国际经济学协会成员和执委会委员、经济计量学会成员。1979年获圣文森特经济学奖。帕西内蒂的着述很多,论着大多是关于收入分配、经济增长、资本等经济理论方面的内容。主要着作有:《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1963年)、《增长与收入分配》(1974年)、《生产理论》(1977年)、《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1981年)等等。

二、后凯恩斯学派的价值论和分配论

(一)后凯恩斯学派的价值论

后凯恩斯学派的代表性价值理论是斯拉法的价值理论。斯拉法价值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尝试着再建渊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的价值分析方法。剩余概念是其核心概念。斯拉法体系的理论特点是:生产价格(价值)只取决于生产的技术条件,不受分配的影响;而分配只取决于社会条件,不受生产条件的支配。在此基本框架上,斯拉法提出了标准商品或不变价值尺度论,建立起价值理论。

在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们的着作中,剩余是重要的概念。他们认为生产是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生产过程要投入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生产结束时的产量会出现剩余,即产出量超过必要投入物更新的部分。剩余将在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之间,以利润和地租的形式进行分配。市场的作用为:使生产资料从生产厂商转移到使用厂商;在市场上将实物形态的剩余转化为价值形式;

满足资本家、地主和工人三大阶级对生活消费品的需要。地主从资本家手中分得级差地租,各行各业的资本家得到相同的利润率。然而,李嘉图在分析工资变动时发现,如果工资、利润率的分割比例发生变动,就会引起商品价值的变动。他的价值学说遇到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等量劳动生产等量价值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价值规律和劳动价值论发生了冲突,李嘉图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没有找到一个共同计量价值的单位。新古典学派回避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问题。这样,生产活动的循环不息的过程变成一个单向选择过程。与这个研究目的相对应,他们用边际效用的主观分析方法,代替古典经济学中衡量生产成本的客观分析方法。将研究重点从生产和供给转移到需求方面。剩余概念消失了,各种要素的定价问题成为价格理论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