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原古石村许家山
29159700000005

第5章 玄武岩与铜板石

许家山的石头质地为玄武岩,当地百姓俗称铜板石。

为什么叫铜板石呢?我想有几种可能。一是石头的外表呈黄铜色,内里呈青铜色;二是叩之有金属之声,所以喻之铜。板呢?一是石头的外形呈板状,二是石头的质地较板质(坚实),所以称“铜板石”。

真的,如果你以石或铁叩之,许家山的石头会发出“当当”的类似金属的声音;敲开,黄铜色的外表下,呈现的却是青铜色,而且石质坚硬、致密,表面光滑,纹理细腻,是上好的建筑材料。

许家山的山山岙岙里,密密麻麻、重重叠叠的,到处都有这种铜板石。这些埋在许家山村不厚的土层下的、有的甚至就裸露在地表上的玄武岩石矿,或纵向,或横向,像书本一样散布着。它们像山的骨骼,支撑着山的高峨、雄健;又像村庄的细胞,分裂繁衍着一幢幢房子。

“把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因为当时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寻常的建筑材料难以办到,石料却遍地都是。”而且,这些石料取用十分方便,“山上的石头一层层叠在那里,只要把钢钎插进缝隙,略加撬动就可以取下来,然后根据需要石料的大小用锤子把它们凿开。因为石头本身十分扁平,只要一块块叠砌上去就行了。取材方便加上建造相对简单,因此石屋特别受村民的喜爱”,当地人介绍说。

有人说,许家山的先祖之所以选择在这人迹罕至、山高路远的山冈上安家落户,除了这里利于躲避战乱外,更主要的,恐怕还是因为这里有丰富的玄武岩石料。

想想也有道理的,在把有饭吃、有房住作为最大生活需求的年代,有这样多无须加工的石材可以免费取用,自然是百姓求之不得的。造一幢房子,只要买点瓦片、砍点木材就可以了,百姓们何乐而不为呢?

这些蕴藏丰富的石材,对许家山的原住民来说,何尝不是一座金矿?

关于这些石头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文学加科学的描述:地球以一种姿态睡久了,微微侧了一下身子,哪晓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于是产生了大量的玄武岩。

据地质学考证,许家山村位于镇海——永嘉断裂带东侧。一百四十万年前,在侏罗纪早期,浙东沿海发生区域性大断裂,滚烫的岩浆从地底喷涌而出,有的直接涌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出岩,火山喷出岩大体成平缓单斜状产出,以倾向西北为主;有的就在地表下冷却凝固,形成火山侵入岩。许家山村所在地区的玄武岩就形成于那个时期,属火山喷出岩。

玄武岩是由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冷却后凝固而成的一种致密状或泡沫状结构的岩石。它在地质学的岩石分类中,属于岩浆岩(也叫火成岩)。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其中侵入岩是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岩层冷却凝固而形成岩石,它的矿物结晶颗粒较大,代表岩石有花岗岩。喷出岩是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它的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构造,代表岩石就是玄武岩。火山爆发流出的岩浆温度高达一千两百摄氏度,因有一定的黏度,在地势平缓处,岩浆流动得很慢,每分钟只流动几米远;遇到陡坡,速度便大大加快。它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着大量水蒸气和气泡,冷却后,便形成了各种变异的形状。

其实在宁海,在许家山所在的茶院乡,有很多这样的玄武岩。在茶院乡的坑口、后坑李村,也有这样的玄武岩矿,不同于许家山石头分布的散乱,那里的玄武岩呈柱状,密密麻麻排列,十分壮观,柱状的中间有很多隔,可以轻易地采下,但它们的石质都是一样的。

另一种说法,就是民间的传说。

说的是,许家山在古代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地方,百姓出行困难,交往不易。有一位神仙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想造一座桥帮当地百姓解决出行难的问题,为民造福。可他想,自己是仙人啊,不可以在世人面前露出真容啊,于是决定利用夜里人们睡觉的时间造桥。桥的起点在许家山的佃田山,终点是对面妙峰山下的癞头岩,长达十多里。于是仙人日落而作,日出而息,运石不息,造桥不止。可这事不知怎的,被住在对面山脚下邵家村边白云庵中的和尚知道了(早期的庵也住和尚)。和尚想,你这座桥要从我的庵上架过,人的脚就等于踩在我的头上,这不行,这有损于我的尊严。作为佛的信徒,怎么允许仙道来我头上动土呢?于是和尚苦思冥想,要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既能阻止神仙造桥,又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不久,他想出了一个主意,在半夜十二点的时候偷偷地学鸡叫。仙人听到鸡叫,以为天亮了,就会马上收手。于是,到半夜时,和尚躲在自己的庵里,扯起嗓门,学起了鸡叫。此时,神仙刚背了一袋造桥的石头来到这里,一听鸡叫,以为天就要亮了,心里一慌,脚下一滑,便把肩上的口袋扔了。只听“哗”的一声,口袋中的石头像瀑布一样,倾泻而出,撒满了许家山的山山岙岙。

在许家山的佃田山,真的有这样一处石头阵。佃田山位于许家山的西面,穿过村子,爬过一个小陡坡,再往西,经过小路和田埂,就来到这里。这是一个巨大的石头阵,从上到下长足有一百多米,宽有三十多米!各种形状的巨大的石头密密麻麻排列着,层层叠叠堆垒着,像巨兽,又像整装待发的战阵,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石头的表面,密布了藤蔓和苔藓,满目沧桑。奇怪的是,石头阵的四周,又密布植被,草木葱茏,阴翳蔽日,好像是谁故意辟出这一块地方,用来安置这些巨石的。

在许家山村的村边,有一口波平如镜的池塘,那是几百年来许家山人在此采石后形成的水塘。在水塘边的山体上,还裸露着一些平整的铜板石,青灰色的石头上点缀着几星金黄的野菊花。鸭子在水塘里欢快地戏水,搅起一圈圈涟漪。宁静的许家山村在远离城镇的高山上悄然矗立了几百年,石屋从一间到一排,从一排到一片,逐渐形成有祠堂、有祖屋、有学校的规模整齐的村落。有些石屋倒塌了,更多的石屋建起来,水塘便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而铜板石却依然不见少。村边地头,屋前屋后,纹理细密的铜板石随处可见:石凳,石桌,石桥,石井,石巷,石屋,整个许家山村就是一个铜板石的世界。现在由于交通不便、缺水少地、经济收入低等原因,村中住户大部分已迁往山下。原先的三四百户人家只剩下一百多户,许多石屋因此成为空屋。但仍有些村民,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村民,十分留恋这铜板石构筑的家园。生活虽然清苦,却与世无争、自在悠闲。

因为有了这些得天独厚的石头,许家山才成为许家山,才有许家山的石屋,才有许家山的石径,才有许家山石头的历史,才有许家山石头的景致,才有许家山“石头王国”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