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托尔斯泰感悟录
29195700000002

第2章 人生·命运

既然人生,具有一切乐趣的全部人生,在我面前敞开来,我何必在这个狭窄的、闭塞的框子里奋斗和劳作呢……彼尔说,为了要活得幸福……我们应当相信幸福的可能,他说得对,我现在一定要那样相信了。让死人去埋葬死人吧!我们既然有生命,我们就应当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幸福!

《战争与和平》

人活着,不是为了要求别人为自己工作,而是为了要服务他人。劳动的人,才是赐予食物的人!

《我的信仰是什么》

人生不是游戏。人没有权利凭自己的意志舍弃生命。用时间的长度来衡量人生,是傻瓜的作为。

《给妻子苏菲亚的最后一封信》

当你感到苦恼,当你害怕他人,当你的生活发生混乱的时候,你要对自己说:让我不去再想那些与我相关的事,我要爱所有与我相逢的人,别的都不想,随它去吧。只要尝试一下这样生活,你会看到,突然之间一切都变得有条有理,你将无所畏惧,也无所欲求。

《生活之路》

高兴起来吧!人生的事业、人生的使命,都是喜悦;迎向天空、迎向太阳、迎向星夜,迎向草原、迎向树木、迎向动物、迎向人们,都是可喜的。为了让这份喜悦不致遭到破坏,你要时时监视着它,这份喜悦要是破灭了,那就是你在什么地方犯了错误的缘故。找到这个错误,纠正它。

《日记》

人生命的基础是他身上的上帝的灵魂。上帝的灵魂在所有人身上都是同一的。因此,人们彼此之间不可能不是平等的。

《生活之路》

人们所称呼的人生,就是他降生以后的生存,绝对不是他的人生。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这一瞬间,一直生存下来的这个观念,就好像在梦中见到的错觉一般。这也就是说,在还没睡醒睁开眼睛之前,并不知道这只是一场梦‘;当睡醒睁开双眼之时,才恍然大悟—啊!这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同理,在理性意识还未觉醒之前,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关于过去生活的观念,只有在理性意识觉醒之时才形成。

《人生论》

如果生活在你看来不是一种巨大的、凭空得到的喜悦,这只是因为你的理性犯了目的性错误。

《生活之路》

有钱人没有一刻可以得到安宁,他们一边为金钱担心,一边不断地为增加敛财而劳心的工作。

有钱的人生活很无趣。因为有钱人只和少数与自己一样的有钱人交朋友,所以生活极其无聊。

有钱人不会去亲近贫穷的人,因为他们一旦接近贫穷的人,便会清楚地体会到自己的罪恶,并感到羞耻。

《人生之道》

从前人们相信,人从出生起就分为不同的种类,从骨子里就分为黑的和白的,就分为雅弗的和含的族群,一些人应当做主人,另一些人应当做奴隶。人们之所以承认这种把人分成主人和奴隶的做法,是因为他们相信,这种划分是上帝决定的。这是一种极为有害的野蛮的迷信,它至今仍以其它的形式被人所承认。

《生活之路》

通常人们会这么想—保守主义者大多是老人,进步主义者大部分是年轻人。其实,保守主义者,大部分是年轻人。年轻人首先立了一个想要活下去的愿望,但却不思考要如何生活下去,而且连思考的余暇都没有。他们只选择平常他们所过的生活方式,来做他们生活的准则。

《恶魔》

只要看一下这些基督徒的生活,他们被分成两类人,一类人一生都在令人眩晕的、疲于奔命的、而他们自己又不需要的劳动中度过,另一类人却过着极度悠闲和百般享乐的日子,只要看到这些,你就会感到震惊,那些信奉基督教法规的人们,其不平等已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尤其令人震惊的是,有人一面操纵以最为残酷和显而易见的不平等而骇人听闻的生活,一面却宣扬平等的谎话。

(生活之路》

人们早已完全习惯暴力,并认为需要有法院、警察或军队,才能保障人民安和的生活。

这不单单只是一个错误的想法而已。相对的,法院、警察和军队,也一直在妨害着人们和睦宁静的生活,以及其他所有的事物。然而,人们却寄予这些组织一些渺茫的希望,而不靠自己的力量,努力为彼此建立和平的生活。

《人生之道》

人弄坏了自己的胃,总是抱怨伙食。那对生活不满的人也是如此。

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对此产生不满。如果我们觉得生活让我们不满,这只能说明我们有了对自己不满的理由而已。

《生活之路》

有庄严的老年、丑恶的老年,也有悲惨的老年,还有既丑恶又庄严的老年。

《霉尔斯托麦尔》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最后的日记》

如果人们的生活并不快乐,其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没有完成为使生活成为一连申快乐而必须要做的事。

《生活之路》

生存是得不到褒奖的,生命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而死亡只不过能够改变生命的形式,中止在世生存的形态罢了。

《关于自杀》

从前有一个好心人,想尽可能多地为人们做善事,便开始琢磨怎样做才能不使任何人受委屈,让每一个人都受益。要想人人有份地施舍你的善心,那就不要想该给谁和谁更应该得到,否则你就无法让所有人感到平等,那些得不到的就会说:“为什么给了他们,而不给我们?”

后来这个好心人想出了一个主意,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建了一座客店,客店里置办齐了所有能让人们感到舒适和高兴的设施。这个好心人在客店里造好了暖和的客房,上好的炉灶,木柴,灯火,仓房里装满了各种粮食,地窖里储藏着蔬菜,还备有各种水果,饮料,床,被褥,里外的服装,靴子,把尽可能多的东西准备好。好心人做完这一切之后就离开了,等着看结果怎么样。

于是陆续有些善良的人来借住,吃点东西,喝点水,住上一夜,要不就呆上一两天,或者个把星期,有时谁需要就拿些衣服、靴子,完了就收拾好,保持来之前的样子,以便别的旅客接着再用,走的时候心里直感激那个不知名的好心人。

但有一次来了一伙大胆而粗鲁的恶人。这一下,他们随心所欲地抢光了店里所有的东西,并为了这些财物起了纷争。开始是互相谩骂,接下来就是拳脚相见,直至互相争抢,故意地毁坏财物,休憩场所。那在惟一真正的生活之路上迷失方向的人也是如此。他们对生活不满,原因只是他们偏离了正路,又不想承认自己的错误。

《生活之路》

她在她的人生当中,完成了最灿烂、最伟大的事业。也就是说,她毫无悔意、毫无恐惧地死去。

《幼年时代》

生活中的人也是如此。一个圣人,他是为自己的灵魂而生的,而另一个是最黯弱而有罪的人,但只要他也是为灵魂而生,他们过的就是同一种生活,并且早晚都会相聚在一起。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但一个是为肉体而生,另一个是为灵魂而生,则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各奔东西,越离越远。

《生活之路》

所有人希望并为之而操劳的只是一件事:这就是过好日子。因此,从远古的时候起,世界各地的圣徒和贤哲们一直在思索并教导人们应当怎样生活,才能使他们不过坏日子,而过好日子。所有这些圣徒和贤哲们身处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代,但教导给人们的却是同样的道理。

这个道理简单明了。

它全部的内容就在于,所有人都应以同一的灵魂为生,所有的人都是同一的,但在生活中所有的人都以其肉体而相区别,因此,如果他们明白,他们是以所有人共有的同一灵魂为生,那么他们必须以相互的爱结合在一起。如果人们不明白这一点,心想他们只是以自己单独的肉体为生,那就将彼此仇视,并一起陷人不幸。

因此这个道理全部的内容就在于,要做团结众人的事,而不做离散众人的事。这个道理很容易让人信服,因为这个道理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生活之路)

劳动阶级的人们,经常想要成为依靠别人的劳动来生活的富裕阶级。他们说,这样才能加入上流人类的生活。但是,应该说这是上流人类沦落成次等人类的现象才对吧?

《人生之道》

自己找幸福容易,给别人谋幸福难。

《一个地主的早晨》

富有的人们逃避维持人类生存的劳动。他们的生活带有一点疯狂,亦即所有不履行人类生存法则的人,都免不了会带有一点疯狂的气息。这种人有着和过度饱食的家畜,如马、狗、猪一样的习性。他们会不知所以然地乱跳、纠缠在一起,还茫无目标地到处奔走。

《人生之道》

吉娣觉得整个世界都变了。她不放弃她所学到的一切,但明白她想照她的愿望生活,那只是自我欺骗。她仿佛猛醒过来,觉得要不装假,不说假话,维持她理想的精神境界,那是多么困难哪。她感觉到她所生活的世界充满悲伤、疾病和垂死的人,又是多么叫人难堪。她为了爱这个世界而作的努力,确实使她很痛苦。

《安娜·卡列尼娜》

人类靠三种办法养活自己,一种是当强盗,一种是接受别人施舍,另一种是工作。靠工作与他人施舍来过活的人,很容易分辨,而靠当强盗来维持生计的人,却无法马上看出来,因为强盗有两种。一种是靠暴力来强抢别人财物或是偷窃,亦即单纯的强盗。谁都可以认清这种强盗,而他们本身也知道自己是强盗或窃贼;这种人会遭逮捕,也会被刑罚。另一种强盗,则是不认为自己是强盗,不会遭逮捕,更不会有刑罚,并用政府所允许的方法来榨取劳动的人们,强夺他们劳动的成果。

《人生之道》

人生真实的法则,是相当简单明了且容易理解的。所以,人们不可以用不知道这个法则为借口,为自己丑恶的生活辩护。要是人们违背这个人生,的真实法则生活,那么他就是舍弃了理性。而事实上,他真‘的是如此。

《人生之道》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初期回忆》

关于悲观主义哲学和关于普通自杀的推理是这样的:有一种动物的自我,它对生命感兴趣,但是自我的这种渴望决不能满足。还有一种自我,一种理性的自我,它不渴望生命,只批判地思考生活中一切虚妄的快乐和动物自我的激情,完全摈弃它们。

倘若我屈服于第一种自我,我会看到,我的生命是无意义的,我正在驶向不幸悲惨的地方,并且越陷越深。倘若我把自己交给第二种自我—理性的自我—,我不再渴望生命。我认为,为了我个人的幸福而活着,是荒唐的和不可能的。只能为理性的意义而生活,但是它不值得花费精力,我也无所求。为我的本原服务—它是上帝吗?为什么?如果上帝存在,他会发现,没有我,人们照样会服侍他。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只要人们没有发现生命的游戏是愚蠢的,他就会期待它,人们一旦能够认识它的愚蠢,便会自杀。这就是我将要做的。

《论生命》

我们应依别人的作为来尊敬他,而非依他的身份或财富。所做的事对人们越有益,越值得尊敬。可是,我们这个世界却刚好相反。人们尊敬只会吃喝玩乐的有钱人,却不尊敬对所有人类有极大贡献的农民与工人。

《人生之道》

突然间,她回忆起她和握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压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子走下从水塔通往铁轨的台阶,直到紧挨着开过来的火车的地方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的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和那个中心点正对着她的时间。

“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沙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处罚他,摆脱所有的人和我自己!”

她想倒在和她拉平了的第一辆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胳膊上取下小红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中心点已经开过去。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辆车厢。一种仿佛她在准备人浴时体会到的心情袭上心头,于是她划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划十字的姿态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辆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厢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她便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扶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身来一样,扑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间,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惊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为什么呀!”她想站起身来,把身子仰到后面去,但是有个巨大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辗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吧!”她说,感到无法挣扎。·····一个正在铁轨边干活的矮小农民,咕浓了句什么。那支蜡烛,她曾凭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摇曳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安娜·卡列尼娜》

世上没有不生病的强健体魄‘,也没有用不完的财富,更没有恒久不变的权力,这些全都是易脆的飘渺之物。人们把健康、富有、权力当做人生的目标,但是即使达到了这些目标,人们仍无法挥去不安、恐怖、悲哀的阴影。那是因为人们必然会见到尽自己一生所得到的全部,一点一点地从手中消逝,以及自己在不断地老去,正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

人们要怎样才能除去自己的不安和恐惧?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把它们的一生托付给永远不死、永远不会消失毁灭、活在人们心中的灵魂。

《人生之道》

当然,他总是对的,他是基督徒,他宽宏大量!呸!这个卑鄙无耻的家伙!这一点,除了我,谁也不了解,谁也不会了解,可我又不能说出来。人家会说:他是一个笃信宗教,品德高尚、聪明正直的人;可是他们没有看到我看到的东西。他们不知道,八年来他窒息了我的生命,窒息了我身上一切有生气的东西,他从来没有想到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他们不知道,他时时刻刻都在侮辱我,自己还洋洋得意。难道我没有尽力,尽我所有的力量,去找寻生活的意义吗?难道我没有尽力爱过他吗?当我没有办法爱他时,难道我没有尽力爱过儿子吗?可是后来我明白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知个活人,我没有罪,上帝把我造成这样一个人,我需要恋爱,我需要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

每个人的体内都住着两种人,一个是盲目的、肉体的人,另一个是明眼的、有灵魂的人。前者,也就是盲目的人,如上了发条的时钟一样,按部就班地吃、喝、劳动、休息、繁衍子孙;后者,也就是明眼的人,什么都不做,只进行批判前者所做的一切。

明眼且拥有灵魂的人,就是我们的良心。良心的工作就如同罗盘针一样,只要偏离了针所指的方向,罗盘就会开始转动。良心在人类做着应做之事时是沉默的,但是人类只要一偏离真实之道,良心便会指导人类该走向何处。

《人生之道》

对于人类之间的不平等要负最大责任的,不是自命高人一等的人,而是自叹不如别人的人。

《人生之道》

生命,是与这个世界的关联。生活的运动,是要确立与世界的新高度关系。因而,死亡就是要步入与世界的新关系之中。

《人生论》

对你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你了解自己多少,因为你的幸福或不幸,均是由此产生。你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绝对不会因别人对你了解的程度而有所改变。所以,你不要太介意别人的想法,你只要想着如何坚强自己的灵魂生活就好了。

《人生之道》

当你完全舍弃了自己,你已成了神。如果你只为自己而那简直与家畜无异。人生应该是不断地远离家畜的生慢慢地去接近神的生活才对。

《怎么办》

我们不能说“我”活着,活着的并不是“我”,活着的是住在“我”心中的灵魂,而“我”只不过是灵魂进出的洞穴而已。

《人生之道》

由精神本体的破裂造成的精神的创伤,与肉体的创伤相似,虽然似乎奇怪,正如很深的伤口可以痊愈,可以封口,肉体的和精神的创伤,都要靠一种内部发出的生命力,才能完全痊愈。

《战争与和平》

平等,就是承认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利用大自然恩惠的权利、享受公共的权利,以及拥有个人人格被尊重的权利。

《人生之道》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

《最后的日记》

为了能够堂堂正正地生活,人们不能没有理性。因此,人们最需要保重的,就是理性。但是,为什么就有一些人用烟草、伏特加、鸦片等来毁灭自己的理性,从中寻求快乐?因为这些人不想过好的生活,所以他们的理性指导他们—

只有毁灭理性,才能如愿以偿。

《人生之道》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安娜·卡列尼娜》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可能永远不会消失的差异,所以有的人强、有的人弱、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正因为某些人比另外的一些人强或者聪明,因此如李希顿贝尔克(译注:德国物理学家、作家、评论家。1742一1799年)所说的一样,人类的权利之间,特别需要平等。如果连权利都和智能或力量一样,没有办法人人平等,那么强者欺压弱者的程度,可能会越发严重。

《人生之道》

人类一直在追求财富。要是人们知道财富可能会使人失去幸福,或许人们会有和追求财富时一样的热情,致力于远离财富吧?

《人生之道》

既然人生,具有一切乐趣的全部人生,在我面前敞开来,可何必在这个狭窄的、闭塞的框子里奋斗和劳作呢?

《战争与和平》

假如我们承认人类生活可以用理性来支配,生活的可能性就被破坏了。

《战争与和平》

用谎言将彼此连接在一起的人们,就像是紧紧地在一起的一群人。这群人的结合,是世间的一种罪恶。人类所有理性的结合,都会因为这个用谎言建立起来的关系,而遭到破坏。

所有的革命,都尝试着用暴力来敲碎这个充满谎言的组合。人们认为,一旦这个组合被敲碎,就不会再结合起来。但事实上,拼命地去打击这个组合,只会使这个组合越发坚强。

不管这个组合受到多少打击,其核心部分都会分给各个部分力量。只要没有人离开这个组合,其结合的力量就不太可能会瓦解。

结合人与人的力量,是虚伪、谎言;而解开人与人的结合之力量,来自真实。而真实,只有靠真实的行为,才能让别人了解。

只有真实的行为,才能让人们感受到真的光芒,才能打破虚伪的组合。惟有如此,才能让人们从谎言的组合之中,一一地解放出来。

《我的信仰是什么》

人们认为,人类的生活就在时间—过去和未来当中度过。但是,这只是人们的想法罢了。真正的生活,不是在时间中度过,而是在过去和未来的交叉处—我们一直误称为“现在”的一点。真实的人类生活,仅仅存在于没有时间的这一点,只有在这一点上,人类是自由的。所以,只有在“现在”之中,才有真正的人类生活。

《人生之道》

假如一个缺少自信心的人初经介绍的时候默不作声,然后觉出沉默不成体统,于是露出急于找话说的神情,那效果是很坏的。

《战争与和平》

只要我们可以自己找到破坏幸福的凶手,那么我们的人生可能会变得更美好。而破坏我们生活幸福的最大凶手是—迷信暴力可以为我们带来幸福。

《人生之道》

在开始旅行或改变生活方式的时候,善于思虑的人们总要陷人一种严肃的心境。在这样的时候,人们检查过去,计划将来。

《战争与和平》

耶稣基督说:“你们必须重生。”这句话的意思,并非意味着有谁在对人下令降生,而是人们必然会如此。为了拥有生命,人们在生存当中就必须重生,而每次的诞生都是根据理性意识。

《人生论》

“我现在的处境是—该做的事都没办法做。”这是多么大的一个错误!作为我们生命基础的内在活动,才有可能支配这种状况。即使你因为身陷图圈或者疾病,被夺走了所有的身体活动;即使你遭受到羞辱、迫害,你的内心世界,仍在你的支配之下。就算你的脑子可以叫你去责备别人、羡慕别人、憎恨别人,但是在你的心中,你可以压制这些感情。所以,你的生机中的每一时刻都是你自己的,没有人能从你的身上将之夺走。

《人生之道》

“我要永远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应当期望报酬,在这个世界上既没有名誉,也没有公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得不奸诈,不得不残酷。”

《战争与和平》

对那些把生命当做真实姿态的人们来说,步人风烛之年及对于生命无多的慨叹,有如一个面对光亮前进的人,越接近光亮越慨叹自己的影子愈来愈小一般。相信肉体灭亡即生命灭亡的人,由于物体进人了光亮之处而影子消失,便因此相信这是物体消灭的确实证据。这种结论之所以能成立,是因为那些长时间看着影子的人,到了最后竟把影子当成了物体本身。

《人生论》

聂赫留朵夫经历到凡是受伤的人常会发生的那种情形。这种人觉得别人仿佛老是故意来碰他疼痛的地方。其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无非是因为只有疼痛的地方才能感到别人在碰他。

《复活》

感觉到自己正在危害自己的健康,以及烦恼如何恢复健康,特别是因为现在身体不适,所以等身体好了再做的想法等等,都是引导人们犯错的大诱惑。这不正意味着,人们不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却一直凯觑得不到的东西?我们可以对现在所拥有的感到喜悦,也可以很容易地利用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力量。

《人生之道》

我们不是为了吃而活的,是为了活下去,我们不得不吃。

《人生之道》

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们对外界原因的态度为转移。

《童年·少年·青年》

人类生命的基础,在于内心属于神的灵魂。神的灵魂在所有的人类心中,都是相同的。因此,所有的人类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

《人生之道》

幻想里有优于现实的一面;现实里也有优于幻想的一面。完满的幸福将是前者和后者的合一。

《日记》

所有的人类不管面对的是奥地利人、塞尔维亚人、土耳其人,还是中国人,大家都是平等的人。也就是说,我们活着绝不是为了保卫或推翻塞尔维亚、土耳其、中国或者俄罗斯,而是为了要在有限的岁月中,好好地当一个“人”,一个理性的、充满着爱的“存在”。所以,人类的使命很明显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爱所有的人。

《人生之道》

水车,为了把粉磨好,是必要的。人生,为了让生命灿烂发光,是必要的。

《人生论》

上帝要那些人灭亡,必先使他们发狂。

《战争与和平》

所有的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快乐与幸福而求生存。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幸福的欲望,那么这个人可能是不知道自己所以生存的意义。也就是说,人如果没有追求自身幸福的想法,根本谈不上什么人生。对所有的人来说,所谓生存,就等于追求幸福与获得幸福。因此,追求幸福与获得幸福,当然也就等于人生。

《人生论》

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就跟在所有的人身上一样,有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专门为自己寻求那对于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动物的人,专门贪图自己的幸福,为了自己的幸福不惜牺牲全世界的幸福。在眼前这个时期,他已经害了由彼得堡生活和军队生活所培养出来的自私自利的疯病;在他身上,动物的人就占了上风,完全摧毁了精神的人。

《复活》

首先浮现在人们心中的人生惟一目标,当然是自身的幸福。但是,人们不能单单只想到自己的幸福,即使在人生中好像有幸福。“只要自己好就是美满的人生”,像这种充满自私的人生,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呼吸,都一步步迈向苦恼、不幸、死亡、毁灭,而且会很难停止地向前猛冲。

《人生论》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件十分沉重的工作。

《初期回忆》

“我的扼是容易负的。”人们负起并不相称的重扼,被套上他们无力拉动的大车。不相称的扼和无力拉动的车,就自己肉体的幸福或者他人的肉体幸福而言,这就是生活。但幸福只在于越来越明确地觉悟到上帝在我心中。只有这种扼对于人们是恰如其分的,这也是耶稣所教导的。尝试一下,你们就会知道,它是怎样的轻便灵活。谁想知道我所说的是不是真话,就请按照我所说的耶稣教导过的去试着做一做。

《生活之路》

人们不做让自己更好的事,而以尽可能让很多东西成为自己的东西为人生目标。

《霍尔斯托麦尔》

人们生活得越好,他们对别人就越少怨言。而一个人生活得越糟,那么他更多地不满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

《生活之路》

所有的人,都是一方面照着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却迎合别人的想法来生活、行动的。因此,由于照自己的意思来生活的程度,和照别人的意思来生活的程度不同,故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个主要差异。有的人在大部分的场合中,把自己的思想当做是知性的游戏,操纵着摇摆不定的飞轮,远离传导自己的理性路线,任何行为都依循别人的想法—习惯、传言、法律。另一种人认为自己的思想是全部行动的主要动力,平常几乎只听从自己的理性要求,很少因为舆论的评价而服从别人的决定。

《复活》

真正的生活,是要接续过去的生命,促进现在的生活与未来生活的幸福。

如果要加人这样的生活,人类必须在赋予人子生命之时,贯彻为人父的意志,因此不得不舍弃自我。

《我的信仰是什么》

没有意识到苦恼的恩惠的人,还未开始过理性的,亦即真实的生活。

《人生之道》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最后的日子》

生活的任务就是追求完善,能够明确地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这种现象,即在自我完善之外,无论你有什么期望,或者尽管你的期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或者很快就得到了满足,你的这种期望的魅力立刻就会化为泡影。

只有一点不会失去快乐的意义:对自己趋向完善的意识。

只有这种不断的完善才能带来真正的、不断增长的快乐。在这条道路上每走一步你都会获得应有的奖赏,并且立刻就会得到。而任何东西也不会剥夺这种奖赏。

《生活之路》

该做的事没有做,特别是做了不该做的事,会让人堕落。所以,想过好生活的人,一定要随时警惕自己,绝不做非分不当之事。

<人生之道》

生活不是享受,而是很辛苦的工作。

《幸福健康》

生活,无论是什么样的,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如果我们说生活就是苦难,这只是与想象中的另一种更好的生活相比较而言,然而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更好的生活,也不可能知道,因此,无论生活是什么样的,它都是一种我们所能接受的高尚幸福。

《生活之路》

我们活着,不是为了要好好地保护自己,而是为了要不停地完成我们的人生事业。

《人生论》

不要相信这种说法,即此生只是向另一个世界的过渡,我们只有在那里才能够过上好日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在此处,在现世中过的必定是好日子。为了在此处,在现世过上好日子,我们只能按照那差我们来者的吩咐去做。不要说,为了让你生活得好,首先要让大家都好好生活,照上帝的旨意生活。这是不对的。你自己要照上帝的旨意生活,你自己要作出努力,那么你就将生活得好,而别人也想必不会因此生活得更坏,只能生活得更好。

《生活之路》

当人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而生的时候,生活是艰难的,而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确信,为什么而生的问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知道的,他们甚至还以此自我炫耀。

《生活之路》

《圣经》故事告诉我们,不劳动—懒惰—是那第一个人堕落前的幸福的一个条件。堕落的人保留了一个爱懒惰的习惯,但是那惩罚压在人类身上,不仅因为我们必得满头大汗地找我们的面包,也因为我们的道德性质是,我们不能既懒惰又心安。一种内在的声音对我们说,假如我们懒惰,我们就错了。假如人类能找到一种他觉得虽懒惰却在尽职的状况,他一定找到人类原始幸福的条件之一了。

《战争与和平》

只靠别人的劳动来生活,而自已一点也不劳动的有钱人,不管他们如何称呼自己,夺走别人的劳动而自己却不劳动的人,都是强盗。像这样的强盗有三种:第一种是不知道自己的强盗作为,也不在意这种作为,并在自己兄弟中旁若无人地做这种勾当的人;第二种是明知自己的作为是错误的,仍然以其军人或公务员的身份,或者以教育他人、著名、出版等,来使自己的强盗行为正当化的人;第三种是了解自己的罪恶,并努力脱离这种罪恶的人。可喜的是,第三种人正在逐渐增加当中。

《人生之道》

某一些人之所以能支配其他的人,并不是金钱的缘故,只是因为劳动者没有充分地享受到自己的劳动价值罢了。而劳动者之所以不能充分地享受自己的劳动价值,是由于资本、地租和劳动所得三者的特性关系,及在这三者中的生产、消费和财富分配之间的复杂关系。

《怎么办》

不管是如何肮脏的劳动,人们都不该感到羞耻。人们该感到羞愧的,只有无所事事的生活。

《人生之道》

人们不能让别人为自己劳动,多于自己为别人服务。但是,劳动的多寡是无从衡量的,而且在体弱或生病之时,难免要麻烦别人。所以,在有力量之时,要尽可能地为别人服务,尽可能地不要麻烦别人,切记!

《人生之道》

金钱代表劳动。的确,金钱是劳动的结果,但是指的又是谁的劳动呢?在我们的社会里,金钱即代表着拥有金钱者的劳动这种情形,几乎不存在。金钱大多代表别人的劳动,有时候还包括别人过去和未来的劳动。金钱代表着用暴力来决定别人的劳动义务。

《怎么办》

有几个农民为干草的事同列文争得很凶,有的被他责骂过,有的想欺骗他,就是这些农民此刻都高高兴兴地向他鞠躬致意,显然一点也没有记他的恨,一点也没有后悔,甚至不记得他们曾经想欺骗他。这一切都淹没在欢乐的集体劳动的海洋里。上帝赐与光阴,上帝赐与力量。光阴和力量又都贡献给劳动,劳动本身就是奖赏。可是为谁去劳动?劳动会产生什么果实?这些事都无足轻重,微不足道。

《安娜·卡列尼娜》

人们如果能靠劳动来充实自己的生活,那么各种美丽的衣裳、房屋、家具、豪华的饮食、马车、马、娱乐等对人们来说,都变成不必要的东西。

《怎么办》

这个世界的人们,被神或者自然,放在一个不得不汲汲于赶走贫乏的环境里。如同坐在粮食少又积水的船里一般,每个人都要不停地汲出船底的水(亦即贫乏),以保护存量极少的粮食。如果在我们当中有一个人停止这样的劳动,他不但夺取了别人劳动的成果,也危害到大家的共同事业。这不仅是他自身的毁灭,也是我们的损失。

《怎么办》

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怎么办》

身体的劳动并非和知性的活动毫无关联。借着身体的劳动,不但能提高知性活动的质,更能鼓舞知性活动更上一层楼。

(怎么办》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别人的生存,不晓得快乐并不能带来满足,而且又不了解自己正一步步迈向死亡,那么他连自己的生存都无法理解了。

《人生之道》

对于喜爱劳动、对劳动毫无怨言的人来说,自己肉体以外的私有财产,亦即利用他人劳动的权利或是可能性,只是一些无益且令人厌恶的事罢了。

《怎么办》

认为只有劳动的人生事业才值得可喜的人,不可能会去要求别人劳动,以减轻自己的负担。

《怎么办》

神若不赐给人们一日,也不会赐给人们力量。所以,每一日每份力量,人们都将之奉献给劳动,而报酬也就在劳动当中。

《安娜·卡列尼娜)

有闲阶级的人们,他们的工作大抵是给劳动者新的劳动,不是减轻劳动者的负担。

《人生之道》

人们用掉的钱越多,越会令别人为自己工作。而人们用掉的钱越少,越会督促自己工作。

《怎么办》

“追求个人幸福就是人生”,如果用这种人生观来看这个世界,那么人们就会发现,在世界上只有相互残杀的兽性斗争。人们如果承认只有为他人谋求幸福才是人生,那么就可以在这个世界看到完全不同的情况。偶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争,远比人们互相奉献服务的情形还要多,这是在这个世界里看得到的。人类之间如果不愿互相奉献服务,那么这个世界根本不能形成。

《人生论》

恶的存在是为了生活的存在。生活就体现在摆脱恶的过程之中。

《生活之路》

宇宙的生活是根据某些人的意志形成的。也就是,有一些人按照全宇宙的生活以及我们的生活,创造了自己的事业。想要理解这个意志的意义,首先必得实行这个意志所命令的事—这个意志要求我们做的事。我们若不实行这个要求,那么我们绝对无法理解这个要求的内容,更无法理解我们全体及宇宙全体所要求的内容到底为何。

《忏悔》

前者就好像一只莱鹜不驯的动物,被主人拴着脖子拉往那个它可以得到安全和喂养的避难所。动物极力要抗拒主人,但只是徒劳地找罪受,勒紧自己的脖子。它只能被拉到那所有同伴都去的地方。

而后者却好像明白主人意志的动物,自由而高兴地去往主人领去的地方。它知道,遵循主人的意志只能得到善,而不会是别的。

《生活之路》

死亡,死亡,死亡每一秒钟都在等待着我们。我们的生命的实现就是为了死亡。如果你们为了未来的肉体生活而操劳,那么你们自己会知道,未来对于你们来说只意味着一点:死亡。这个死亡将毁掉你们为之而操劳的一切。你们会说,你们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操劳,但要知道,他们同样也将消亡,他们也不会留下任何东西。所以,为物质目的的生活不会有任何意义。死亡会将这种生活全部毁坏。为了使生活具有某种意义,就必须这样生活,即让死亡无法破坏生活的事业。而基督已对人们昭示过这样的生活。他告诉人们,肉体的生活只是一个生活的幻影,与它同在的是另一种形式的真正的生活,它给予人以真正的幸福,每个人在自己的心灵之中都懂得这种生活。基督的教诲告诉了我们,个人的生活是虚幻的,必须要舍弃这种生活,而应把生活的意义和目的转向上帝的生活,转向整个人类的生活,转向人子的生活。

}}

《生活之路》

对死亡所产生的恐惧,和对幻觉所产生的恐惧,也就是说,对不存在的东西感到恐惧,都是相同的。

《人生之道》

在世界上/没有大地/没有海河/没有意志/甸旬地/活着/也是死呀!

《给战斗者》《中国新诗选》

忘却死亡的生活,与意识到时时刻刻都逼近死亡的生活,两者是完全相异的。前者与动物的状态相近,后者则与神的状态相近。

《人生之道》

死亡也好,就算死亡会造访我们每一个人也好,这并不是确确实实的。也许明天、也许午后夜晚来临之前、也许夏末、也许冬初,死亡即将来临,但也并不确实。为什么我们会准备如何过夜、如何过冬,却对死亡毫无准备?不能不对死亡有所准备,预备死亡的方法之一,是好好地过生活。越是能好好地过生活,死亡的恐怖便会越少,死亡也会变得轻松。对于圣人来说,死亡是不存在的。

《人生之道》

在见到初生的婴儿与死者之时,不管我们要如何将婴儿与死者定位,我们都会兴起一种同样的特别感动。这表示我们都有与生俱来的意识,那就是人人平等。

《人生之道》

死,万物不可逃避的归宿,头一次以无法抗拒的力量呈现在他面前。而在这个睡意朦胧中呻吟、习惯成自然地忽而祷告上帝、忽而咒骂魔鬼的亲爱的哥哥身上,死就绝不像他原来想象的那样遥远。死也同样在他身上存在着,这一层他是感觉到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再过三十年,那还不是一样?至于这无可避免的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不仅不知道,不仅从来没有想过,而且没有勇气和力量去想。

《安娜·卡列尼娜》

恐惧死亡的人,是因为死是空虚与黑暗的缘故。他们之所以能看见死的空虚与黑暗,是因为他们看不见生的缘故。

《人生论》

我们在想着人是不该死的时候,却又在当中死去,像这样的事是不可能的。人类的死,只限于对他的幸福是必要的时候。这就如同一个人会长至成人,只限于对他的幸福是必要的时候。

《人生论》

你所献出的,即是你的,你所保留的,却是别人的。

如果你割舍自己的一些东西献给别人,你便为自己造了福,这种福永远是你的,任何人也不能把它从你身边夺走。

而如果你保留了别人也想拥有的,那么你保留它也只是暂时的,或者只能保留到你不得不交出它的时候。当死亡来临的时刻,你就不得不交出这一切了。

《生活之路》

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就像一片积雨云,把雨洒向草地、田野、森林、花园、池塘、河流。云中的雨洒完了,给了成千上万的花草、稻穗、丛林树木以生命和活力,它便变得稀薄了,透亮了,很快就完全消失了。一个善良的人的肉体生命也是如此:他给了许多许多人以帮助,使生活变得轻松,使它走上正路,使它得到安慰,最终这个人耗尽了全部肉体的生命,死去了,去往那惟一永恒的、无形的灵魂生命的归宿。

《生活之路》

如果今天能做一件好事,绝不要延迟到明天。因为,死,从来不会想你该做的事到底做完了没?死是不会等待任何人、任何事物的。因此,对人们来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是手边正在进行的任何一件事。

《人生之道》

活着与死去是一样的。好好地活着,如同好好地死去。因此,为了要好好地死亡,必得努力不懈。

《日记》

他处处只看见死和死的临近。但他所设想的事业却越来越吸引他。在死没有来到之前,总得活下去,他觉得黑暗笼罩了一切;但正因为这样黑暗,他觉得事业才是这黑暗中惟一的指路明灯,因此,抓住它不放。

《安娜·卡列尼娜》

一个人外在的财物越多,生活条件越完善,他离自我牺牲的快乐就越远,就越难得到这种快乐。富人们几乎完全丧失了这种快乐。对于穷人来说,任何一点有助于他人的劳动,任何一块送给乞讨者的面包,都是一种自我牺牲的快乐。

而富人呢,即使从他300万家产中拿出200万来给别人,他也体会不到自我牺牲的快乐。

《生活之路》

人们只有在认识“自己绝对不曾诞生,可是却一直存在,而且现在依然存在,以后还要永远存在”的时候,才会认识自己的不死。人们只有在理解“自己的生命不仅是一股波浪,而且是永恒的运动”的时候,才会相信自己的不死。

《人生论》

人越是把自己的生活从动物生活转向灵魂生活,他的生活就变得越自由,越快乐。为了使人能够把生活从动物生活转向灵魂生活,必须要使他觉悟到自己是灵魂的生命。而为了使人能够觉悟到自己是灵魂生命,他就要舍弃肉体的生活。信仰需要自我牺牲,而自我牺牲需要觉悟。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生活之路》

看见一头将死的动物的时候,一个人感到一种恐怖的意味:与他自己的体质相同的东西在他眼前死下去了。但是,假如将死的是一个心爱的亲密的人,除了对生命的灭亡所感到的恐怖,还有一种分离的感觉,一种精神的创伤,这一种精神的创伤,正如一种身体的创伤,有时致命,有时痊愈,但是一碰到任何外界使人烦恼的触摸,总要作痛和退缩。

《战争与和平》

对于不死的信仰,并不是任何人都能领受,都能在内心栽植这种不死的信念。为了让不死的信仰存在,首先就必须使信仰存在,而为了使信仰存在,就必须使自己在不死的这个方向上,掌握自己的生命。能够相信来生的人,在他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事业后,便成为这个世界上未能平息之处,惟一能在有生之年确立对世界新关系的人。

《人生论》

灵魂如一块透明的玻璃,而神便是穿过玻璃的光芒。

《人生之道》

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产生于肉体的毁灭及丧失人生幸福的可怕心理。如果人们能把别人的幸福视同自己的幸福,也就是比爱自己更爱别人的话,那么死就如同只为自己而活的人们所想的一般,所谓“幸福与生命的断绝”,在他是想都未曾想到的。关于死,对于一个为他人而活的人来说,可能不曾想到“幸福与生命的破灭”。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幸福与生命,不仅不会随着为他人服务的人类生命灭亡而灭亡,反而会经常由于他人生命的牺牲而被加强扩大。

《人生论》

当你的灵魂生命之光熄灭之时,你的肉体欲望的阴影就会遮住你的路,要提防这个可怕的阴影:只要你不从自己的灵魂中赶走肉体的欲望,你的灵魂之光就无法驱散这种阴影。

《生活之路》

福音书里说:凡舍了生命的,必得到它。这就是说,真正的生活只有那拒绝动物性生活幸福的人才会得到。

人的实际生活,只是开始于人为了灵魂、而不是为了肉体寻找幸福的时候。

《生活之路》

我们只有在肉体中死去,才能在上帝中复活。

《生活之路)

只要你把习惯的生活抛开片刻,从各个角度看一看我们的生活,你就会发现,我们为了得到臆想的生命保障而做的一切,根本不是为了保障我们的生命,而仅仅是为了让这种想象中的生命保障占住我们的头脑,以忘掉我们的生命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保障的。我们欺骗着自己,为了臆想的生活而葬送实际的生活,这还不够,我们在这种对保障的追求中,最常毁掉的正是我们想使之得到保障的东西。一个富翁要保障自己的生命靠的是他有钱,而正是这些钱使一个强盗受到诱惑,他就来杀死这个富翁。一个总怀疑自己有病的人想保障自己的生命,就去不断地治病,而这个治病的过程就会慢慢地杀死他,即使不会杀死他,无疑他也已经失去了真正的生命。一个民族也是如此,他们武装起来,为的是保障自己的生活和自由,但实际上正是这种保障把他们引入战争,断送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和民族的自由。

基督的教义教导我们,生命是不可能得到保障的,必须要在每一分钟都准备着死亡。这种教导比起有关必须保障自己的生命的世俗教导来,可以赋予人以更大的幸福,其原因只有一点,无论世俗的教导也好,还是基督的教义也好,死亡的必然性和生命的无保障都是同样不可更改的,但生命本身,根据基督的教义,不会一点不留地完全消耗在为幻想保障自己的生命而从事的无聊事务上,生命自由的,并且可以奉献于生命所固有的目的:完善自己的灵魂和宏扬对他人的爱。

《生活之路》

Mementomori(注:拉丁语)是“不要忘记死”的意思,这实在是一句意味深隽的话。我们终究都会死亡。如果我们不忘记死亡,我们全部的生活,大概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有个人知道他在三十分钟后就要死去,他在这三十分钟内,一定会想做一些无意义的傻事,特别是做坏事。但是,假设你和死亡之间隔了五十年的岁月,在这五十年当中,你会做和那三十分钟所做的一样的事吗?

《人生之道》

所谓肉体的死亡,是指空间上的肉体与时间上的意识之消失。然而,构成生命基础的东西,也就是这个世界与各个存在的生命之间所成立的特殊关系,是不会消失的。

《人生论》

摆脱肉体自私的主要困难是,肉体的自私是生活的一种必要条件。人在童年的时候它是必要的,自然而然的,但随着理性的显现,它就应逐渐减少,最终消失。

孩子不会为自私而感到良知的谴责,但当理性显现出来的时候,自私对人本身来说就成为一个负担;随着生活的进展,自私心就越来越淡薄,而当死期临近的时候,它就会完全消失。

《生活之路》

没有牺牲就没有生活。人的一生,不论你是否愿意这样,就是为了灵魂而牺牲肉体。

《生活之路》

人类的死亡,是因为人们已无从再增加真实生活中的幸福,而不是因为得了肺病、患了癌症或是被射杀,或是处于爆炸事件当中的缘故。

《人生论》

在与上帝单独相处的时候,没有什么比内心的劳动更重要的了。这种劳动就是要使自己克制获取动物个性的幸福的欲望,提醒自己肉体生活的虚幻性。只有当你单独与上帝相处时,才能做到这一点。当你与他人相处时,则来不及做了。在你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只有当你已准备好在独处中舍弃自我并与上帝合为一体时,你才能够妥善地做好一切。

《生活之路》

生活中惟一真正快乐的事就是灵魂的成长,而灵魂的成长需要舍弃自我。舍弃自我要从小事做起。当你在小事上学会舍弃自我时,你就会有勇气在大事上舍弃自我。

《生活之路》

是否有所谓死后的世界?这个问题就如同—所谓的时间,是承受肉体限制的人类思考方式的结果,抑或对所有的存在而言,是不可欠缺的条件?

对于所有的存在而言,时间不可能皆是不可欠缺的条件。这可由我们都是根据自己来认识不受时间限制之物,即存在于现在之自我的生命,而得到证明。所以“是否有死后的世界?”这个问题,说实在的,与“尾随时间之后的人类观念,以及存在于现在的生命意识,这两者何者为现实的?”是相同的问题。

《人生之道》

死亡,是将我们的灵魂包藏起来的外壳,所产生的变化。外在的躯壳是无法与其中的灵魂混合为一的。

《人生之道》

我们知道,雷鸣是在打雷之后,所以在雷鸣之时,绝对没有被雷打到之虞。但是,我们在听到雷声之时,总会震惊颤抖。在死亡的场合也是一样的,不了解生命意义的人,以为死亡就是完全的毁灭,所以他们恐惧死亡,并尽其所能地逃避死亡。愚蠢的人在听到雷声之后,明明早已没有被雷打到的忧虑,他仍要想法子躲藏起来。

《人生之道》

不是明天就是今天,说不定他们个个都会雄赳赳气昂昂地去迎接死亡,都会坚强而从容地死去;但在这种连最冷静的人都感到恐惧、绝望的残酷处境中,生命的惟一慰藉就是忘却和糊涂。人人的灵魂深处都藏着一朵可以使他成为英雄的崇高火花,但这火花并不经常在明亮地燃烧,只有到了紧要关头才会变成熊熊的烈焰,把伟大的事业照得光辉灿烂。

《一八五五年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一个地主的早晨》

只有在人们错把肉体上的动物生存法则,当做是人类生存的法则时,死亡与痛苦才会被看成是一种灾祸。

他虽为人类,却沦落至动物的等级—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会看见死亡的痛苦。

《人生论》

有些人想说,为了完成人生的使命,为了得到幸福,必须要有健康、财产和优越的外部条件。这是不对的:健康、财产和优越的条件对于完成人生使命和获得幸福来说是不需要的。我们已被赋予了获得灵魂幸福(这种幸福是无论如何不会遭到破坏的)、获得宏扬自身爱心的幸福的可能。我们应做的只是相信这种灵魂生活,并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其中去。

你以肉体生活为生,为了它而劳作,然而一旦这种肉体生活出现了障碍,你就应从肉体生活转人灵魂生活,而灵魂生活永远是自由的。这就如同鸟儿长着翅膀,同时又可以用爪子走;只要遇到不便或险情,鸟儿对自己的翅膀是充满信心的,它就会展开双翼,腾空而起。

《生活之路》

痛苦,深切的同情除外,是由于害怕对忍受痛苦的人所表示的高度敬意会变成对他的侮辱。

《十二月的塞瓦斯托堡》

因吃太多美食或缺乏劳动而病死的人,远比饿死的人来得多。

《人生之道》

所谓死亡的恐惧,并不是指对死产生的恐惧,而是对虚幻的生存感到恐惧。最好的证据,是人们屡屡因死的恐惧而自杀的事实。

《人生论》

死亡的恐惧,由于人们错误的观念,使得原本只是局限在生命小角落的一部分,被当做是人生,而不断滋长着。

《人生论》

真正的精神病患,无疑的只认为别人都有精神错乱的征兆,但却不承认自己的精神错乱。

《恶魔》

人类赋予自己自杀的可能性,因而人类可以自杀(有自杀的权力)。因此,人类不断地行使这个权力,经由决斗、战争,或者以自我堕落的生活方式,或者用伏特加、烟草、鸦片等,不停地自绝生命。

《关于自杀》

人的灵魂因肉体而与其他灵魂、与上帝分离开来,而人的生活与幸福就在于使灵魂与它所分离的逐渐结合起来。这种结合的效果就是,灵魂在显现爱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摆脱肉体。因此,如果一个人明白,生活及生活的幸福就在于灵魂从肉体的这种解脱,那么无论出现什么样的不幸、苦难和病痛,他的生活都不可能成为其它的样子,而只能是一种牢不可破的幸福。

《生活之路》

如果你想达到认知包罗万象的我,首先需要了解你自己本身。为了了解你自己本身,你必须为了万物共有的我而牺牲自己的我。

《生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