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
29215800000004

第4章 做情绪的主人

戒除不良习惯

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

——马克·吐温

习惯是稳定、自动化的行为。当我们每天不断重复习惯的行为时,又会使习惯越来越稳定下来。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所有习惯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断重复,所以,在意志的关注和愿望的支配下不断地克服坏习惯,是戒除不良习惯的唯一途径。专家告诉我们,坚强的毅力可以一下子对付很多习惯,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需要戒除它们,不断地付出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

公务员群体经过层层严格的筛选,最后留下的大部分是社会的精英,但是每个群体都有其特殊性,有其问题和缺陷,不否认在公务员群体身上也容易出现一些不良习惯,而由于公务员的公仆性质,如果这些不良习惯没有戒除的话,危害的就可能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

对于公务员来说,当你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良习惯,并为之讨厌,就说明你有向着完善、成熟发展的内在要求,那就一定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将不良习惯逐渐改变。你可以参照以下四个步骤,帮助自己更好地戒除一些不良习惯。

第一步,检查坏习惯。你可以检查一下自己最明显的、最迫切需要改变的坏习惯是什么?首先要深入地了解自己,剖析自己,以便确立自己“主攻”的方向。

第二步,分析坏习惯。仔细分析自己的坏习惯,找出它使人讨厌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公务员而言,还要找出这些坏习惯的危害性在哪里,危害的程度有多大。然后用一段时间观察这些坏习惯出现在何种情况下以及引起的原因等等。总之,你对自己的不良习惯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消除它。

第三步,停止坏习惯。狠下心来完全停止,是减少反复的最好办法。例如你心浮气躁,那么就应该马上使自己停止这种急躁的习惯,静下心来处理问题。如果你担心自己的力量不够,中途可能犹豫、退缩,你可以把自己要改掉坏习惯的打算告诉你的家人或者配偶,让他们支持、督促你完成。

第四步,检验坏习惯。如果你觉得坏习惯冲动非常强烈,你可以考虑一下:

我为何想再重复这个不良习惯?究竟这个习惯带给我什么益处?

放弃此习惯我会失去什么?会让我损失什么实际利益吗?

别人会怎样评论我?包括上级、同事、下属会怎么评价我?

你必须要求自己回答这些问题,尽量自由联想,强迫自己把设想的最坏情况大声说出来。经过这番过程,你会有一种大功告成的感觉。你已经摆脱了不良的习惯,并且对自己也有了一种重新的认识。

即使你的行为有了反复也不必惊慌。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没有这种坏习惯的新人,告诉自己“这只是一时疏忽”。然后提醒自己,应拿出快刀斩乱麻的劲头,断然排除任何为保持坏习惯而寻找的理由。

为了克服这些坏习惯的影响,一个人必须全身心地投人这件事情,他必须认真地考虑坏习惯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然后下定决心一定要摆脱它们的影响,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在克服坏习惯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运用意志力,虽然在养成这个习惯的时候完全是无意识的。整个过程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所有的坏习惯都可以改变——如果一个人真的渴望改变的话。

持续的行动成为习惯

训练跑步的方法是坚持跑步,学习游泳的途径是不断地游泳,而对于渴望拥有坚强意志的人来说,则要依靠实际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磨炼。一位英国评论家说:“对于一个人,如果能够明智而始终不渝地进行意志力的训练,那么他所得到的回报要比付出的大得多。”对于公务员来说,对意志力的不断训练,在持续的行动中形成习惯,是加强意志力的有效方法。

第一,持续的警惕成为习惯。作为公务员,要常怀防范之意,常存警惕之心。在诱惑面前,领导干部必须多加防范,谨慎为人,防微杜渐。要事事防范,防止抓“东”丢“西”,出现空白;要时时防范,处处防范,以免前功尽弃。

第二,持续的回避成为习惯。作为公务员,对社交圈要有所回避。作为社会生活中的“自然人”,领导干部也有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朋友圈,免不了请客吃饭、唱歌跳舞、来来往往的社会生活与交往,但不能陷入其中,必须把握分寸,掌握尺度,做到该回避时回避,该止步时止步,尽量少掺和其中,少陶醉其中。

第三,持续的拒绝成为习惯。作为公务员,对不良诱惑要坚定地拒绝。拒绝不良诱惑,是一种美德。它是正义的化身,是清正廉明、拒腐防变的表现,是一股浩然正气,让人荡气回肠。拒绝不良诱惑,也是一种艺术。它既需要理直气壮走自己的路;也需要婉言谢绝,以礼待人,既要推辞得干干净净,又不让自己受到伤害。

要训练自己的意志,不仅要付诸行动,还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普罗斯在对戒烟后又重新吸烟的人进行研究后发现,许多人原先并没有认真考虑如何去对付香烟的诱惑。所以尽管鼓起力量去戒烟,但是不能坚持到底。当别人递上一支烟时,便又接过去吸了起来。所以,如果你决心戒酒,那么不论在任何场合都不要再去碰酒杯;如果你要坚持慢跑,即使早晨醒来天下着暴雨,也要在室内照常锻炼;如果你要对抗不良诱惑,那么不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一点松懈。

培养良好习惯的箴言

第一条箴言:人类所有优点都要变成习惯才有价值,变成你的习惯,才真正会化为你的行动。

第二条箴言:很多好的观念、原则,我们“知道”是一回事,但知道了是否能“做到”是另一码事。这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这桥便是习惯。

第三条箴言: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的时间,这21天是个平均数,但习惯一旦养成就将终生受用。

第四条箴言:任何一个习惯的培养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因此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渐变到突变的原则。

康成长。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的发展有三个方面:躯体我、社会我、精神我。

我国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身体的认识和感觉,如我长相如何、身材如何、体格如何等。

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地位以及所承担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的认识和体验,如“别人是否喜欢我”,“我是否受他人尊重”,“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公务员”等。

心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认识和感觉,如对自己性格、气质、能力、情绪、信念、理想、兴趣等的认识。以上三者互相联系、有机组合、完整统一,成为一个人个性中的核心内容。

心理健康源于良好的自我意识

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与不良的自我概念有关,正面的自尊是实践生活的最基本要求。

——纳沙民尔-布伦登

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心理因素。个体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完善自己,即有成熟的自我意识和健原的自我形象。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七个方面:①自我意识广延;②良好的人际关系;③情绪上的安全性:④知觉客观;⑤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⑥现实的目我形象;⑦内在统一的人生观。

可见,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是个体发展的导航仪。拥有健康的自我意识的人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规划自我,为自己制定适合的目标。调动自身潜能,激发强大动力,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

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一个能够控制自我的人,往往与环境适应良好,并能规范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取成功。

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有健康自我意识的人,能够对自己对他人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对自我有敏锐的觉察和反省,不断完善自我,在个体成长中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一个有稳固基础的自我形象是迈向个人成功的先决条件。

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

1.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既知道自己的优势,也知道自己的劣势,能正确评价自我和自我发展。

2.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相协调一致的人。

3.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积极自我肯定的、独立的并与外界保持一致的人。

4.自我意识健全的人,应该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的人,有积极的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积极进取、永无止境。

驾驭自我意识

大多数的人想改造这个世界,但却少有人想改造自己。

——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人难于改变某种习惯、个性或者生活方式,似乎有这样一个原因:几乎所有试图改变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谓自我的行为模式上而不是意识结构上,因为他们想要改变的是特定的外在环境或者特定的习惯和性格缺陷,而从来没有想到改变造成这些状况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可以改变的,在人一生中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认识自我

在客观的自我认识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对于个人的心理活动、行为表现及个人在社会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协调,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不少临床心理学家都指出:一个人如果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人与人是各不相同的,那么他就不会希图随心所欲地支配他人,同时还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人最需要的是认识自己,而最困难的也是认识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和哈里把人的自我认知划分为四个领域:公开的领域、盲目的领域、秘密的领域和未知的领域,这就是著名的乔韩窗口(Johari Window)理论。

我们自己知道,也会让别人知道的领域,这是一些我们不能隐藏,或者我们愿意公开的。例如,我是公务员,我自己清楚,别人也知道。

别人知道而自己却不知道的领域。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或无意识地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的部分。比如生理或言语上的姿态、习惯动作等。例如,某人说话很快,自己不觉得,但别人很清楚。

我们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领域。我们不愿在别人面前显露出来,属于个人的隐私。例如惭愧的往事、内心的痛楚等。

我们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领域,用于无意识的部分,它们是基于某些原因而没有被意识到的动机,可是它能驱使我们去做某些事情,而我们自己却无法了解受哪些动机指使。一般需要运用精神分析和砂箱疗法等特殊方法才能逐渐了解。

乔韩窗口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自我都由这四部分构成。但每个人四部分的比例是不同的。而且,随着人的成长及生活经历,自我的四个部分发生着变化。因此,人们并不能够达到对自我的完全认知。

正确地评价和分析自我有三种方法:

第一,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有自知之明的人能从这些关系中用心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规划自己的前途。

第二,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即从做事的经验中了解自己。善于从做事成败经验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第三,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古人日:“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我”中去认识自己:①自己眼中的我。②别人眼中的我。③自己心中的我。

认识自我的“20问法”

第一步,问你自己20次:“你是谁?”请你把头脑里浮现出来的答案一一写出来。例如:我是××,我是××部门处长等等。由于这是自我分析的材料,是写给自己看的,因此要从心理上完全放松,想到什么写什么,不要有顾虑。回答每次自我提问的时间是20秒,要把自己最初一瞬间的想法写出来。如果写不出来,可以暂时略去,继续往下写。

第二步,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答案的数量和质量

一共写出了几个答案,答案中哪些方面的内容较多。如果能写出9—10个答案,那么在自我认识方面可以认为没有特别的障碍。

如果只能写出7个以下的答案,那么在自我认识方面可以认为过分压抑自己。

如果回答时,以无聊、害羞、时间不够等为借口,不能回答更多的问题,这样的人,往往在日常谈话中也是十分谨慎的,过多地考虑自己的话合适不合适,该不该说等等。

2.回答问题的表现方式

有三种情况:符合客观情况的,如“我是大儿子”、“我是处长”等;主观解释的情况,如“我是老实人”、“我胆大”等;中性的情况,即谁都不能做出准确判断的情况。

如果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都有,可以认为取得了平衡,即可以认为自己在作自我评价时,既能从纯客观的角度出发,也能大胆地袒露有一定主观色彩的自我认识。

如果倾向于主观或客观,则不能取得平衡。在主观评价中,最好是既说到自己好的方面(令人满意的特征),又说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令人不满意的特征)。如果只说到好的,会使人觉得是自满,如果只说不好的评价,又令人感到没有信心。

3.回答的内容是否涉及自己的未来

哪怕只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如我是未来的厅长),也说明自己有理想和抱负,在现实生活中有进取的欲望。如果没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则可能说明自己对未来考虑不多。

悦纳自我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各有长处和短处。一个人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是指个体能正确评价自己、接受自己,是发展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人有自尊的需要,这是仅次于自我实现需要的第二高层次的需要。自我悦纳即产生高自尊。

如何做到自我悦纳?自我悦纳不仅指接纳自己人格中的优点、长处,更要接受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首先,就是要“比别人更爱自己”,即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无论是好的或是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都能体验到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与满足感。

其次,要客观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既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自欺欺人,更不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积极的策略是:在生活中注重自我。关注自己的成功,并将优势积累,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无数的闪光点,重点在于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并将其构成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悦纳自我的积极赋义法

第一步:拿出一张白纸,在纸的正面写下自己认为好的性格特征,在背面写下自己认为不好的性格特征,越详细越好,或者说你该怎样描述你自己。

第二步:对自己写下的不好的性格特征进行积极赋义,如:多疑——积极赋义就是自我保护意识强;竞争意识不强——积极赋义就是不争强好胜;鲁莽冲动——积极赋义就是勇敢积极;畏首畏尾——积极赋义就是小心谨慎。并思考某些性格特征什么情况下具有积极作用,什么情况下具有消极作用,如何避免其消极作用。

完善自我

突破自我限制,重新给自己定位,设置新的起点

自我的发展,自我的完善,就需要不断地超越自我,积极地提升自我。人长期在一种环境中生活,往往很难再去改变。久而久之,自己就给自己设置了一个限制(自我限制)。就像实验中的跳蚤一样。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跳蚤放到桌子上,一拍桌子它就弹射而起,每一次的高度都在身高的100倍以上。紧接着,他们把跳蚤放到一个玻璃罩中,让它每跳一次就撞一下玻璃罩。连续尝试多次,跳蚤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限制,从而将起跳的高度降到玻璃罩以下。专家继续进行实验,逐步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在一次次碰壁后,都会主动改变弹跳的高度,以适应所处的环境。最后,玻璃罩低到接近桌面,跳蚤就无法再跳了。专家把玻璃罩移开,这时再拍桌子,跳蚤就不会起跳了。对于跳蚤做出的这种反应,可以称之为自我限制,也不妨叫做玻璃罩现象。

·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对自我完成某项工作的期望与预期。当人们期望自己成功时,他必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当面临挑战性任务时,会表现出更强的坚持力,从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

·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就是自己激发自己,自己鼓励自己,自己激发自己的动机,其目的就是树立自信。自信的人才容易成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的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相当于前者的3_—4倍。

如何激励自我?①要认识自我,强化自信心;②要自我施压,硬逼着自己上;③要敢于尝试未知,敢于涉险。

·自我监控、自我反省

自我监控就是个体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不断的自我监控,自我反省,完善自我。自我反省要做到:勇于承认错误,主动接受批评;不断追求进步;听取他人意见,接受“良师”的指点;事后认真反省,努力改变自己。

自我完善的目标搜索法

第一步:在纸上写出你近期内要完成的五件事情。

第二步:你因有特殊事情,必须在五件事中抹掉两项,体验一下你现在的心情如何?你会抹掉哪两项?

第三步:又有特殊情况发生,你必须再抹掉一项,你的心情又如何呢?你又会抹掉哪一项呢?现在还要再抹掉一项,你又作出怎样决定呢?

第四步:只剩下一件事了,这就是在近期内你最想做的、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一件大事,这就是你当前的奋斗目标。

第五步: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我是不是想要实现哪个目标?

我是不是一定实现哪个目标?

我有没有实现目标的条件呢?

我怎样创造这些条件呢?

实现目标的障碍难以克服吗?

我要不要克服?

我一定要克服吗?

社交中的不良心理和行为

任何人际关系都离不开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个因素。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调节因素。行为是人际关系的沟通手段。具备了这三个要素的任何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态度。人际态度对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公务员社交中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对其人际交往产生负面的影响。

社交中的不良心理

固执

1.固执的表现

固执是一种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类人具有敏感多疑、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不接受批评、易冲动和诡辩、缺乏幽默感等特点。固执的人常常发生与朋友分手、与恋人告吹、夫妻不和、父子反目等情况,因而可以说,固执是人际交往的大敌。固执可分为感觉性固执、记忆表象固执、情绪固执,这些心理现象可以连成一体,形成一种习惯,当别人破坏这种习惯时,就会使个体产生不愉快、不舒服,甚至苦恼的情绪,从而引发攻击性行为,表现出强烈的固执。

2.固执的产生

自尊心过强是导致固执形成的基础。自尊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要,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人自尊,缺乏睿智的思想,熟练的技能,幽默和风趣的谈吐,精辟的论证,高尚的品格以及谦虚的态度,因而只能用执拗、顶撞、攻击、无理申辩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使固执在这种满足中得到发展。这样,必然会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浮夸、傲慢、懒惰、墨守成规是构成固执性格的要素之一。这种人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较差,对周围环境或人漠不关心,易与人发生摩擦,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自己内心苦闷,却又不能耐心地听别人讲话,因而使自己的心理积聚无处排解,最后陷入心理变态的泥潭之中。

个人修养、平时所交往的对象是固执形成和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常与个人修养好,善于应酬周旋、灵活性强或虚心随和的人交往,往往会改变或减弱本人的固执程度;而固执的人与固执的人交往,会促使双方更加固执。

3.固执的克服。

首先,要克服虚荣心。人无完人,这是客观事实,用不着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夸夸其谈、不懂装懂,要把精力引向事业,使虚荣心这种变态“能量”得到转化,达到心理平衡。

其次,要提高个人修养,丰富知识,把自己从教条和陈规陋习之中解脱出来。要尊重和信任他人,培养自己宽容待人的态度。不要过于欣赏自己的成绩,也不要随便谈论别人的不足。要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不要去计较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

再次,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抵触情绪以及无礼的言语和行为,加强自我调控,学会使用感情转化的心理调适方法。对自己的错误要主动承认,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猜疑

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

——培根

1.猜疑的表现

猜疑是人际交往中的一大忌,是人际交往的一大心理障碍。

具有猜疑这种消极心理的人,往往难辨真假,疑心重重,无事生非。猜疑,往往是明显缺乏事实根据地起疑心,在许多时候也是缺乏思维逻辑的。猜疑心强的人,往往只凭个人主观猜测,以主观想象来以己度人。持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在他们看来,人性都是虚伪的、丑恶的东西。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们总是“疑人偷斧”,处处小心别人,防范别人,戒备心非常强,有时甚至口是心非。

2.猜疑的产生

猜疑的原因是对他人的信任度不够,别人对你不大热情,你就怀疑对方对你有什么不好的看法。不信任对方,就产生不安全感,发现对方有一点“蛛丝马迹”就会“草木皆兵”。同时,猜疑说明自己的自信不够、自卑,感觉上级对你有些冷淡、几个同事背着你讲话,就以为是对你有意见、讲你坏话。

猜疑一般都以一个假想目标——人和事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从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会想到这个假想目标去。

由于猜疑心强的人往往心胸狭窄,疑神疑鬼,人际关系一般都不大好。

3.猜疑的克服

首先,宽以待人。这是朋友间建立友情的重要基础。猜疑心重的人,私心也很重,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却有些苛刻。如与别人交往的方式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心意。别人对自己冷淡一点就往坏处想。这显然不近情理。

其次,一旦出现了猜疑,既要冷静,也不要把疑窦闷在心中。人在猜疑的时候,头脑被封闭思维怪圈所束缚,这时候应避免设定假想目标,多想几个方案和目标。如果冷静思考后,疑惑仍然存在,不妨再观察一段时间,而观察时一定要放弃假想目标,客观地辨别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