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丑小鸭“丑”的标准是什么?
百闻真的不如一见吗?
为什么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些有趣的故事和现象隐含着一个心理效应——晕轮效应。
丑小鸭的标准
《丑小鸭》的故事相信许多人都读过,之所以被认为是“丑”小鸭,是因为它长得不像其他的小鸭那样漂亮。它受尽排挤和折磨,最后离开鸭群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只白天鹅,并从此获得新生。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白天鹅无疑要比小鸭更高贵、更优美、更恬静……那么,为什么它当初却如此受排挤、受折磨呢?
或许有人会说它是进错了“圈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物以类聚”,它聚错团体了。
或许又有人说是因为其他小鸭以“鸭”的标准来衡量它,而它达不到它们的标准,所以就被否定了。很明显,这里小鸭子们的标准过于“狭窄”,达不到它们的标准并不等于“丑”。可是,究其根源,在小鸭子中流行的那一套标准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从心理学角度说,这便是“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指出,“晕轮效应”是以个人喜好来判断对象和认知一切的。
在“晕轮效应”的作用下,当一个人被贴上“卓越”标签的时候,他就像被“卓越”的光环笼罩着,大家也会对他赞许不断。例如某些歌手一旦成名以后,他以前的一些不出众的作品也会焕发青春,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同样,当白天鹅被“鉴定”为“丑小鸭”的时候,它从此就笼罩在“丑”的阴影生活中,除非它离开鸭群,否则前途堪忧。
因此,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给自己贴标签,更喜欢给别人贴标签,如“毒舌评委”、“高富帅”、“小清新”等。似乎贴了标签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了,而有了“定位”似乎就能事半功倍。其实这都是“晕轮效应”的“功劳”。
经验中的“陷阱”
人们说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可以吃一堑长一智,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一些企业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各出奇招但效果甚微。当企业无意中请名人代言一次或者做一次广告,发现效果很好,那么以后这些企业就会继续请名人代言和宣传他们的产品,并一路延续这个做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企业的产品也慢慢被淘汰。这时候,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曾经的辉煌、保持的纪录和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不再管用了呢?”
有一个小孩,在农场搬小木块。他搬了许多小木块,很顺利。后来他遇到一块大木块,想尽各种办法,最后还是无济于事。他走到爸爸跟前,告诉爸爸自己失败了。他的爸爸问他是否确定已经想尽各种办法了。他说是的。然后,他的爸爸告诉他还有一个办法他没尝试过。他很迷惑。他的爸爸笑着说:“儿子,你还没有请我帮忙呢!”
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经验就是宝藏,就如同这个小孩和一些企业,紧紧抓住“曾经的好方法”不松手,可是回过头一看,却忽略掉了不断创新的“活方法”。
差异中存在“火花”
在日常生活中,医生经常告诫人们,包括家中的长辈也会叮嘱:饮食要均衡,避免只食用自己喜欢的食物。科学已经证明,一种食物如果长期食用,会产生毒素。“多元化”的食物确实有益健康。
经常旅行、游山玩水的人们一定能体会到一句古诗的妙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是一个人的所见,因角度和距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这是何等的奇妙!但是如果你是住在对面山上的一个小屋,看到的永远只是“成岭”,而别人告诉你既可“成岭”也可“成峰”时,你一定会觉得可疑。因为你不可能花大量时间踏遍“千山万水”来证实所有的可疑。所以你需要一个开阔的胸怀,集思广益。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其实这里的“见”也要区别对待,要看是谁的“见”、在何种情况下的“见”。踏遍“千山万水”后的“见”可以相对借鉴,而住在山对面的小屋里的“见”,则要慎重考虑。
企业也好,健康也罢,关键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避免依赖个人的喜好、外界贴的标签和曾经成功过的经验。
企业用对人,就如同身体得到均衡的营养一样至关重要。虽然求贤若渴,必要的调查研究、实践鉴别、严格考验,还是十分重要的。而他曾属的“圈子”、有何“标签”要退居次位。这样可以减少“晕轮效应”,也可以避免“偏食”,最终让“多元化”的人才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