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懂一点怪诞心理学
29218000000022

第22章 人间百态打折狂

一元店就是他的名字吸引人吗?

清货、打折、赠品……这些字眼缘何而生?

买到廉价的商品是一种“能耐”吗?

清货与一元店

几年前,洋洋是一位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找了一份助理的工作。作为一位典型的月光族,她看着那些“潮流控”的潮男潮女,心里非常羡慕,但是她又希望住一间舒服的房子,所以平时购物的开支紧缩再紧缩。

布置小屋的一切,她也是从商店清货的时候购买的——一些碗勺之类的小件,一概从一元店里面淘回来。一旦看到喜欢的,她就会买下,而且周六、日的时间,大部分用在了这上面。她心里还为自己的“经济”头脑,暗暗自喜。

现在,洋洋已经是一位带领十几个人的部门主管,年薪十万以上。但是,她还是不改当初的习惯——爱逛清货的商店和一元店。就是逛大超市,只要看到“打折”的字样,她还会按捺不住地兴奋起来,然后迫不及待地“下手”。

然而,当她看着那些买回来根本没什么用途的商品时,觉得自己需要转变了,现在的身份和地位都不同,要适当放弃一些曾经迫于无奈的“爱好”。因为她家里绝大部分的空间都是用来放置廉价购买回来的“爱好物”。

后来,她报名参加各种理财培训班,希望做到理性消费。但是她却发现自己的“爱好”已经是根深蒂固到需要心理医生“指导”的程度。心理医生告诉她:之所以喜欢带有“清货”、“一元”、“打折”这样的字眼,是因为心理的“求廉动机”在作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求廉动机”是指追求商品价格低廉而且实用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动机。这也是消费动机的一种。

购买的“本领”

人们常认为能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是一种能耐,而且是可以拿出来“炫耀”的。这就是为什么商家举办如此之多的促销活动的原因——全场几折起、最后三天清货、买一送一等。

曾经“七八九折不算折,四五六折毛毛雨”,而现在“一二三折不稀奇”,甚至要免费试用、体验才能勉强吸引人们的眼球。

实体店和自己的同行竞争之余,现在又多了个新对手——电子商务。电商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铺天盖地的打折、赠送、抽奖、返利……各出奇招、各显其能。

面对数不胜数的“优惠”,洋洋这样的顾客,自然不在少数。为了减少一元钱,她可以坐在电脑前整整一个下午——男朋友说她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已经远远超过一元价值。但是洋洋就是乐此不疲、不管不顾。因为她心理得到满足的同时,这些还可以成为同事之间或者朋友之间的最佳“话题”。她们为此“牺牲”,在所不惜。

我有我“价值”

像洋洋这样迷恋“廉价”商品的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商品的“价值”。

这里的价值,不是指商品本身的用途,这个不用质疑,因为商品的价值在生产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被“定性”了。这里要说的是它的“使用价值”,它被人们购买之后被使用的机会有多少?一次还是两次?或者干脆还没有使用过就直接进了“垃圾桶”。如果这样,商品便毫无“价值”。

丁丁一直喜欢唱歌,但是她的妈妈却要求她学绘画,因为妈妈是美术老师,可以找到免费的美术学习班。但是,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孩子在妈妈的要求下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最终能走多远呢?

张一喜欢经商,特别喜欢金融。但是他爸爸是某局的局长,他希望张一到他局里做行政工作。一个在行政岗位上的人,脑子里思考的都是怎么样“赚钱”的事情,后果可想而知,很有可能出岔子。

该唱歌的人在画画,该画画的人在跳舞,该教书的人去经商,该经商的人却在朝九晚五地坐班……

物资匮乏的边远山区的人才是真正需要“廉价”的日常用品,像洋洋这样的都市白领需要的是品位和鉴赏。但是他们都在商家的引导下,还有自己内心的“求廉动机”下,偏离了自己原本的需要和精神满足。

你如果抱怨生活无趣,还不如问问自己的内心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仅仅跟着形形色色的活动消耗你的精力和财力。

让有价值的商品给真正需要它的人,让真正需要的人发挥商品的真正价值,而不是进了你家就等于进了“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