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超级”大学
29227900000052

第52章 中国大学另册档案(2)

(评:社会上的各种评奖,包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的确带有许多人为的因素,因而有照顾(如对几个名牌大学的倾斜,如评委多毕业自、或来自某些主要大学等)的可能,有金钱、关系起作用的可能,有评奖人主观见仁见智、看法偏颇、态度敷衍等的可能。但不管怎么说,这么多著名大学、而且是重点大学,在这么多年里,这么多博士生指导教师、这么多博士生,竟然连一篇全国性优秀论文都拿不到,实在是说不过去。难怪我们现在常说中国的学术问题多多,景况不堪,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大滑坡,由此也可略见一斑。)

未上榜“武书连版”中国大学2005年100强的“211工程”大学

(20所)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江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长安大学;新疆大学

(注评:本名单是作者自己结合本书第二部分“211工程”重点大学名单与第三部分“武书连版”中国大学2005年100强排名整理而成。你可以说“211工程”大学名单的确定与大学排行榜的排序是两种不同的标准体系,排不上名次并不能证明你不行;你也可以说“武书连版”中国大学2005年100强过于注重办学规模、重理轻文、重科研轻学生,而且每年稍微各大学有些什么指标发生变动就任意调整其名次,很不合理、规范;但是你也不得不承认,我们有些重点大学,其综合实力确实有限,进不了国内高校的“第一梯队”。因为我们国家在确定重点大学名单时,认真考虑了其领域、地域的全面平衡,以及从国家建设全局来进行规划,所以就不完全是按各大学的综合实力高低来挑选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上榜“武书连版”中国大学2005年100强的非“211工程”大学

(28所)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湘潭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西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注评:同上文,本名单也是作者自己结合本书第二部分“211工程”重点大学名单与第三部分“武书连版”中国大学2005年100强排名整理而成。道理也同上文。既然国家在确定重点大学名单时,更多的是考虑领域、地域的全面平衡,而不完全是综合实力的高低,那么,既可能有上榜重点大学名单而综合实力差一点的大学,也可能有没上榜重点大学而综合实力还强一些的大学。我们虽然不能说在“武书连版”中国大学2005年100强排名上的大学就一定比不在该排名上的大学综合实力强,但是这个道理还是客观存在的。)

(评二:我前文中曾提到,最近一些网上盛传着几个帖子,说是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贵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13所学校已正式被国家补列为“211工程”大学,经证实纯属谣言。但是,这些学校的综合实力的确不俗,并不逊色于那些“211工程”正式大学。)

(评二: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多的了解相关内容,在择校中更有利,我在这里再把最近多家网上盛传的另一个帖子在这里转载,供大家参考。对此文,我仅作了个别文字上的修改。你不能不说,原作者在这方面是很有些调查与了解的,说得也很有道理,堪称大学问题专家。不过,其中也有个别观点不够正确。)

(附:非“211”中全国最好的十所大学)

1/山西大学:实力没得说,绝对在全国前70,物理数学哲学尤其棒,只是不知道当年为什么山西省选了太原理工而非山西大学。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林院校里实力首屈一指,虽然进了“985”,可不知道为什么教育部会在陕西省选一个不怎么样的长安大学进“211”,而非西北农林科大。难道中国真的是“综合大学”高于一切?却不怎么重视在某一方面很强的大学。

3/河北大学:地理位置让河大很委屈,地处保定,因此河北省只好让地处天津的河北工业大学进“211”。但河大的实力绝不在河工大之下。

4/华北电力大学:和上面的一样,都在保定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但在电力专业方面却让很多重点大学甘拜下风。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大学。

5/陕西师范大学:比在“211”中的湖南师大不相上下,应该说陕西师范大学地处陕西,而陕西的好大学又实在太多,可一个省进“211”的大学不能太多,免得资源不平衡分布,因此陕西省只好对不起陕西师大了。

6/河南大学:最初看到“211”名单时我还纳闷儿,这河南人怎么尽和人们玩儿新鲜的,当时河南大学的实力可绝对在同省的郑州大学(新郑州大学只是河南省三个二流的本科大学合并而来)之上,中文外语和地理更是响当当的,后来也就想通了,和河北大学一样,都处于非中心城市,两个同简称“河大”的大学只能委屈一下了。

7/山东师范大学:近几年来山师大发展很快,让很多在“211”之列的师范大学感到很大压力,在山东本省,山师大也是有口皆碑的。

8/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陕西师大一样,皆因同城的好大学太多了,更要命的是身边还有一个北京师范大学,让自己不显山不露水的,其实和外省的一些在“211”中的大学一比,首都师范大学的实力绝对不逊色。

9/青岛大学:青大地理位置不错,只是当年评“211”时还不是很好,所以错失良机,但凭借青岛市强大的财力支持,青大这几年的发展让人惊叹,在山东省,青大的录取线甚至超过了赫赫有名的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重点大学,可见考生对青大的青睐程度。

10/华中农业大学:一个徐本禹,让华中农业大学声名鹊起,其实,就算没有徐本禹,还会有什么刘本禹、张本禹,华中农大一直在默默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很低调,却很有实力,在农学上华中农大绝不在东北农大、四川农大之下,却没有进“211”,想来也许也是和地理位置有关吧,武汉进“211”的大学已经够多了,可华中农大不比其中任何一所差,难道仅仅是因为带了一个“农”字而和“211”无缘?

部分简称不好的大学

大学的校名,原本都有个法定全称。但因其字数太多(4字、5字、6字、7字、8字甚至9字),平时说话、行文为了方便,往往采用简称(2字、3字或4字)。这种简称,随着岁月流逝,便约定俗成。

校名的简称,是达到简化文字、使用方便的目的;但另一面也必须保证与全称一样规范、单一、适宜,不能产生混淆、分歧。一般而言,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高校简称可分两类:一类是一些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名牌学府,如北京大学简称“北大”、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清华大学简称“清华”、复旦大学简称“复旦”等。又如中国人民大学,其简称是“人民大学”或“人大”,后者尽管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造成雷同,但既已深入人心,大家也同样认可了。

另一类是将大部分高校的“国名(或地名)+性质(或分类)+大学(或学院)”三段式结构中每一段删去1或2字,并尽量保持原有三段(或二段)式结构,成为“三字格”或“四字格”简称。如中国石油大学简称“中油大”、首都师范大学简称“首师大”、华中科技大学简称“华中科大”、中国政法大学简称“中国政法”等。

但是,目前社会明显存在不少高校盲目简称,因而引起混乱的情况。主要还是过于随意,过份简化,字数删得太多,弄得几个原本名字接近的学校的简称就变成一样了。如华东师范大学简称“华师”或“华师大”,与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混淆不清;又如南京大学简称“南大”、南开大学简称“南开”,两校本可相安无事地得以区别,但曾经有广州暨南大学某下属小公司在报刊上作广告时,亦简称本校“南大”,这岂不乱套?另外,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工程大学都简称“哈工大”,河海大学、河南大学与河北大学都简称“河大”,山东大学与山西大学都简称“山大”,湖南大学与湖北大学都简称“湖大”,东南大学与东北大学都简称“东大”,西北大学与广西大学都简称“西大”等,这类简称未免有“凑热闹”之嫌。曾经人大西门有所名办大学“中国科技经营管理大学”(现已改名“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其学生对外竟宣称自己是“中科大”的,人家还以为“中国科技大学”呢,不免肃然起敬,却不过是“误把冯京当马凉”。

既为简便,要“简”还得“便”,那就不要再造成新麻烦。否则面对一纸“东大”启事,如何分辨其长江南北、长城内外呢?故高校简称要慎重,既要适度删字,又要保持庄重,才可尽量避免失误。一所学校的名称,关系其“名声”,不可随意而为。平时普通说话,或在本地流通,尚且可以;但一旦形成文字,或者走出埠外,就难免产生问题了。

(注评:这是本人的一篇文章《高校简称谏》,曾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等地,并收入本人的《大学校园里的“第四只眼”》等著作。除了本文中提到的以外,高校的不规范简称还很多,比如说简称“南大”的,除了南京大学,还有湖南的南华大学、江苏的南通大学、江西的南昌大学等;简称“西大”的,除了西北大学与广西大学,还有刚成立的重庆西南大学、陕西的西京大学(西京学院)、西藏大学等;简称“东大”的,除了东南大学与东北大学,还有上海的东华大学、北京的东方大学等;简称“中大”的,有中山大学、中南大学、中北大学等;简称“海大”的,有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简称“延大”的,有延安大学、延边大学等;简称“江大”的,有江苏大学、江南大学等;简称“长大”的,有长江大学、长春大学、长沙大学、长安大学等;简称“华理工”的,有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学院等。总之,凡是不规范的、造成重复与歧义的简称,往往是本来应该用四字格的却用了三字格,如几个“华师大”;本来应该用三字格的却用了二字格,如几个“东大”、“西大”;有些学校,因为彼此名字差不多,最好就不要用简称。特别是近两年,各大学因为合并、并入而改名,越来越频繁、高级;虽然名字是越来越响亮,都成了“科技大学”、“理工大学”什么的,却也越来越接近、类似、雷同,越来越模式化,而简称也就越需要慎重,尽量少简字数、多用全名,否则重复与歧义的现象就更多。特别是在正规出版、全国发行的报刊上,在面向全国的电视、广播媒体上,除了少数历史悠久、早有定论的著名院校外,最好都用全名,以免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