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准入管制。所有西方国家对新建银行的开业都进行严密的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金、业务范围及经理人员的资格等;
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的监管。西方国家普遍接受《新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要求,即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流动性的监管。西方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都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所具有流动性资产必须要在总资产中占有相当比例,即流动性资产比例;
业务范围的监管。当前西方商业银行正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相应的金融监管也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转变。如日本、美国先后放弃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转向混合模式,美国克林顿总统1999年11月12日签署法令,废除了实行近70年的分业经营制度;
对单一贷款的限制。即单一贷款不得超过银行资本的一定比率,如美国为10%,日本为20%;
对有关贷款人员的限制。西方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发放与该行有关人员的贷款一般都限制得很严;
外汇交易限制。这一管制措施在西方并不统一,美、法、加拿大等国没有任何限制,而日本、英国、德国等则有不同的限制要求。
(2)行业自律控制制度
商业银行的自律控制制度是指通过商业银行同业公会等自律性组织及其规则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制度安排。就其自律组织而言,主要是银行公会或协会,其组织方式上,通常设立理事会(董事会)、行政机构及各种专门委员会。这一制度安排的作用主要包括行业保护、行业协调、合作与交流以及行业监督等三个方面。用经济学语言来讲,就是防止不公平竞争和恶性竞争,提高商业银行的运作效率,防范银行风险。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应该是银行业全面自律监管约束的典型范例。
(3)社会监督管理制度
在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的市场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社会中介组织,如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信用评估机构等。这些中介机构通过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审计稽核与评价起到了重要的风险控制与监督职能,是对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重要补充。中国在这一制度的建立方面存在很大缺陷。
(4)国际协调与监管制度
伴随各国金融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系统化风险的范围扩大,国际化银行的监管以及银行业监管的国际协调成为一种客观要求。推动国际金融监管与协调最主要的国家组织之一是设在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委员会。该委员会勾画了监管责任的分配原则--东道国原则、母国原则、管制政策协调原则和互惠原则。
四、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监控方式的选择
风险防范是银行发展的保障。
“防范风险高于一切,一百个快速发展,也敌不过一个风险的出现”,这是包头市商业银行上下形成的共识。几年来,包头市商业银行认真落实监管当局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注重资本约束、提高资产质量、提足风险资产拨备、加大制度建设力度,扎扎实实做好风险防范,取得明显的效果。较早地健全了法人授权、岗位职责、集体议事、业务管理等各项制度,建立了由贷款审查委员会、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委员会、风险控制管理委员会组成的风险控制体系,并用制度明确和规范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各自的职责,有效地防范了道德风险。同时,还不断完善各项业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用制度的硬约束,增强员工风险防范意识,保证了各级机构人员认真履行善管义务,尽职尽责,有效地防范了操作风险,保障了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
当然,每个银行风险防范的具体做法各异,风险监控方式的选择也各有不同。
1.更新完善监控手段
要从传统的手工、现场、事后的监控手段向电子化、实时、事前的监控转变。这里要做的除了更新观念之外,主要是要运用电子化工具为监控服务。实现电子化监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业务操作和风险控制同时融合在电子计算机运行程序中,做到实时监控,将风险防范于未然。实现电子化监控还能全盘记录业务发展全过程的参与者。将所有的资料放进数据库,在有需要的时候进行业务跟踪、分析,使违规经营者无迹可遁。由于电子化监控是全范围和全过程的,它能够弥补手工监控的不足,有效地防止经营行为应付检查而出现的弄虚作假行为。
2.建立内部监控中的信息传导和共享机制
中小商业银行的监管部门往往各有各的想法和做法,往往会就一个专题进行多次重复的监测,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加重了经营行的负担,造成信息资源不能分享和有效利用。所以在监控中必须建立一个信息传导共享机制。这种信息传导共享机制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建立与监管当局惯例性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这种信息沟通机制,一方面能将业务经营中可能或已经发生的风险情况及时向监管者报告,另一方面,也能及时掌握监管重点和动态,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建立市场和企业经营情况信息的内部传导机制,使银行的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及时掌握市场变动趋势,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到运筹帷幄、未雨绸缪。
再次,建立对经营风险信息的及时传导、判断和预警机制,使经营管理者能及时发现和预测对本行经营造成不利影响的内部及外部因素,如海外分支机构所在国政局变化、经济周期的波动、行业变动及技术进步等。
最后,应建立内控信息的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内控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建立一个行内多层次的沟通网络,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分行与分行之间、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资源的浪费。
3.多重监管结合,相互印证
所谓多重监管结合,主要指内部监控与外部监控相结合、现场监控与非现场监控相结合、母国监控与东道国监控相结合。
中小商业银行由于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往往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在监控上也是如此。
“家丑不可外扬”是很大一部分管理者在监控上存在的指导思想,这使得他们不大愿意让“外边的人”来干涉“内政”。殊不知,这样往往最终造成对风险的失控。巴塞尔协议倡导借用外部的资源即借助独立会计师、国际著名资信评估公司、风险评估公司对某个行或某项业务进行评价,并将其评价结果用于业务经营的风险评估中,这样来对业务运行进行监控。这种方式对稳健经营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世界各国发达银行也乐意采用这种方式。
现场监控和非现场监控有不同的特点。银行的监控采用了电子化手段后,实现了业务运行的实时监控。同时,通过现场监控,对业务场所的实地监测,通过对传票、账表、统计报表等的查阅以及同员工的交流等方式,能发现在非现场监控中的遗留问题,消除隐患。
巴塞尔委员会在谈到跨国银行业的监管时,要求银行监管者实施全球性并表监管。母国与东道国建立联系,交流信息,加强监管的国际合作,确保对跨国银行实施充分监管。母国与东道国对银行监管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监管方法也有差异。及时地交流信息能使母国银行了解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环境,使东道国了解母国银行的经营意图,从而掌握相对完全真实的信息,有利于在监管过程中针对性地加强管理。
正确认识中小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
竞争是企业发展永恒的外部驱动力,竞争不仅使一家商业银行久经市场磨炼而强身(优化治理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而且能够在与竞争对手的较量中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显然,缺乏竞争意识,没有竞争战略的银行是不能持久的。同样地,中小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既有竞争,也要合作。
一、进行战略合作
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战略结盟,实行市场联动、业务联动、机构联动。要把不断扩大银行利益相关者的范围、构建和扩大银行与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链网络,纳入银行战略管理。在分业管理的框架下,设计中小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金融机构之间、银行与其他企业或组织之间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联盟,规划逐步向全能化大银行或金融控股公司过渡的思路和程序,创建中国自己的具有高度战斗力的“金融航母”;建立商业银行同业协会,制定市场规则,确定各家银行的主营市场和交叉市场,互相合作,共谋发展,避免盲目竞争和恶性竞争。
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战略
1.基本竞争战略
所谓基本竞争战略,指的是中小商业银行在业务层面的竞争战略。希特、汤姆森将这种竞争战略分为五种,它们是:
低成本竞争战略--通过设计一整套行动,以相对于外资银行更低的总成本提供顾客愿意接受并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吸引广大顾客。
差别化战略一通过设计一整套行动,努力寻求针对外资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差别化,提供顾客认为很重要而又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吸引更多的顾客。其重点是不断地投资和开发顾客认为重要的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特征,而能够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是关键。
集中成本领先/基于低成本的集中化战略--以某个狭窄的顾客群为营销焦点,通过为这个小顾客群提供比外资银行成本更低的产品和服务来战胜外资银行。
集中差异性馑于差别化的集中化战略--以某个狭窄的顾客群为营销目标,通过为这个顾客群提供比外资银行更能够满足需要的定制式、个性化产品与服务来战胜外资银行。
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整合/最优成本供应商战略--通过综合低成本和差别化,为顾客所支付的价格提供更多的价值,使本公司产品与服务相对于外资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拥有最优的成本和价格。该战略的好处是:成本领先意味着低成本,而差异化则可把价格定得更高。该战略要求也更高:具有核心能力;能够适应环境变化;保持灵活机动。
2.市场定位战略
中小商业银行应根据与外资银行对比,发现市场需求和市场变化,以专门化、专业化、特色化、惟一化为导向,集中力量,预测未来,识别、选择、开发本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确定本行在市场中的独特优势地位,通过正确的沟通,使目标顾客在心中确切地感知到本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比外资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更有特色、更符合需要。
近年来,进人中国的外资银行定位各有招数:花旗银行瞄准银行卡和私人银行业务;摩根大通在中国的第一个目标客户是本地银行和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企业;美国银行利用其全球客户基础和资金网络紧盯世界500强等少数高端客户;恒生银行从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士人手;渣打银行则定位为“先攻上海,后拓京穗”等。
市场定位战略的类型通过市场细分,可以分为银行机构定位(战略性行业定位)、区域定位(区位定位)、业域定位(即产业、行业、企业方面的定位)、位次定位(即市场份额排序)、空位定位(即努力寻找为许多客户所重视又未被竞争者占领的市场空位予以及时弥补)、重新定位策略(退出原来的市场竞争,选择新的定位)、群组定位战略(即高级俱乐部战略,指某银行若不能取得第一名或某种特殊意义上的属性时可选择的一种战略)、心理定位、特色定位、产品定位、顾客定位(以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战略目标为基础,把某种产品和服务专门提供给某类按制定的等级标准分析选择的特殊的客户群)、缺口定位战略(发现不同市场之间的差异及其动态落差,创造利用这类不平衡,以进入市场,占据优势)、未来定位战略(在顾客协助下,洞察顾客未来需要和未来顾客,以适应顾客的未来变化和进入未来新市场为目标,不断创造竞争优势,制定领导未来市场的战略)、感情定位战略(如提供银行金卡给希望经常显示自己地位和身份的顾客)、价值链定位战略(把银行价值链中的每一增值活动都分别定位到不同的地位和市场)等等。
3.市场开拓战略和创新战略
包括市场广度、深度、容量的开拓,现实性和未来性的潜在市场开拓,相关市场开拓,顾客创新、需求创新等,并学会与外资银行合作进入市场。
4.周期竞争战略
即在特定的世界经济周期、国内经济周期、产业寿命周期和行业寿命周期下,确定本行所处的银行寿命周期阶段(创业、营运、衰退)及其发展战略,再在该战略指导下,选择确定本行主导产品和服务的周期竞争战略。
中小商业银行“合规”管理
2005年4月29日,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合规管理的指引性文件--《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成为国际银行业合规管理和监管的标准指引。该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商业银行应该遵循的合规管理原则,它既是对国际活跃银行合规管理的经验总结,同时也为各国银行合规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合规文化建设是银行业改革的关键
中小商业银行要想全面解决改革提速与强化风险防范机制的双重任务,关键之一在于合规机制的建设。银行业当务之急是要改变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管理套路,尽快建设透彻的“合规文化”,在运营管理的每个细节和环节上始终坚持以是否合规来判断和决策,进而逐步形成中国银行业经营管理全新的“合规文化传统”。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关于合规风险的界定,银行的合规特指遵守法律、法规、监管规则或标准。传统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三大类风险有可能对银行资本造成损失,但合规风险主要判别在银行经营过程是守法还是违法。近年来曝光的银行内部的一些案件,恰恰说明“合规文化”在我国银行业的肤浅或缺失,“合规文化”的管理理念还远远没有浸润到中小商业银行的日常管理和决策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环境下,国际会计准则正在发生变化,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即将实施,有效银行核心监管原则已成为国际银行业监管的通行标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银行业和银行监管带来了挑战,在中国人世后的过渡期内,在更为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中国银行业不仅自身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而且要为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提供金融服务;不仅要在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完成股份制改革和上市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而且要努力建设具有竞争力的良好银行文化。合规经营是银行业机构发展的前提,“合规文化”是银行文化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银行业机构实现稳健经营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