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文杂记
29231200000001

第1章 前言

这本小书汇集我一年多来在香港大学讲学期间应香港文汇报之约,为该报副刊连续撰写的二十篇短文,再加上近期给大学生所作的一篇讲演稿。写这些文章,旨在贯彻“语言研究为语言应用服务”的精神,就社会上广大读者比较关注的一些语言文字问题作比较通俗的阐述。每篇文章讨论一个问题,一般不超过三千字。恰好向以语言文字学作为特色品牌的暨南大学出版社有意出版一些带普及性、通俗性的语言文字读物,用《大家小书》为题,要我帮忙组织语言文字学家玉成此事。这一计划刚刚启动,在一时尚未获得应约专家惠稿之前,我就不辞浅陋,冒昧献出手中这一二十篇小文先走一步,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无独有偶。将近三十年前,我在东京大学客席任教两年,期间也曾应当年香港文汇报总编辑曾敏之先生之约,为该报开辟《东瀛杂记》专栏,先后发表了四十多篇旅日杂记,回国后先后两度经武汉大学出版社(1982)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增订版易名《日本面面观》)结集成书刊行,此番三十年后文汇报再约为其副刊辟专栏撰稿,仍以“杂记”为题,只不过说的是语言文字上的事儿,不再是“东瀛”的事儿了。半个多世纪的语文生涯,使我深深感到语言文字是一门最为贴近百姓生活,最能在“学以致用”中发挥作用的学科。从事语言文字的研究,无疑都应该象我们的先辈学者,如大师级的王力教授、吕叔湘教授那样,时刻把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语言文字知识的普及传播记在心上,并且身体力行,付诸行动。我在构思酝酿这些小文的写作时,脑子里不断浮现前辈学者的相关教诲。现在写就的这些小文,只是自己在面对社会现实语文问题时所思所想的点滴体会与管见罢了。尽管自己在动笔时不断想到要尽力做到每篇文章既有一定的学术含量又能切合百姓的口味,但这又是谈何容易的事!此刻把这一二十篇粗糙的作业端出来,要请读者和同道专家不吝指教。活到老,学到老,但愿我这年届八十的老头儿还有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

詹伯慧

2010年6月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