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面说过,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跟各地方言并非势不两立的对头冤家,而是兄弟姐妹的关系。在民族共同语发展及推广的过程中,方言将始终保留并继续发挥其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作用。为什么是这样呢?这就有必要进一步全面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了。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民族共同语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第一,从语言渊源方面看。
从语言渊源方面考察,共同语建立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和其他方言有共同的渊源关系。
汉语各方言都是汉语历史发展的产物。在汉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自然也会时而分化、时而整合,各种地方方言正是在分化和整合的过程中先后产生的。有的方言形成得很早,有的方言形成得比较晚。早在2000多年前,西汉的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所编著《方言》一书,就已经反映出当时错综复杂的方言分歧现象。汉民族共同语是在长期使用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方汉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北方汉语实际上也是一种方言,只不过是汉语中最具影响力的大方言罢了。北方汉语既然作为共同语的基础,发展成为民族共同语,这就使它从方言的大家庭中上升到居于其他方言之上的地位,成为“老大”、“兄长”,而其他方言也就只能安于“弟弟妹妹”的位置上了。我们说民族共同语一经形成,它就“既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正是这一关系的如实写照。
第二,从语言内涵和语言功能看。
从语言的内涵及其功能方面考察,共同语和方言都是完整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体系。
任何足以充当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都必须是在内涵上具备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完整的语言。使用方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跟使用共同语作为社会交际工具,同样体现了社会不能没有语言、语言不能脱离社会,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上,性质并没有什么不同。汉语的共同语与地方方言之所以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关系,主要是由于共同语与方言具有共同的渊源,这也反映出方言和共同语都是完全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工具。绝不能错误地理解为:只有共同语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完整的语言,而方言只是跟共同语不同的一部分语言因素,并不是独立的语言,没有独立运用的功能。只有清楚认识这一点,才能够正确理解为什么在大力推行共同语的情况下,地方方言仍然能够继续发挥作用,且保持和共同语并存并用的社会功能。值得注意的是,任何语言与方言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中,我们的共同语和方言也不例外。各自独立运作的共同语和方言,在发展变化中会产生相互吸收、相互补充的现象。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共同语就曾从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吴方言中吸收了一些词汇来充实“国语”的词库;而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先走一步”的南方粤语地区与广大北方地区的经贸往来与日俱增,粤语中一些反映新时代、新事物、新观念的词语自然也会时而渗入到共同语中来。与此同时,随着共同语推广普及工作的深入发展,南方的粤语也不断吸收一些共同语的词语来丰富自己。这种共同语和方言在发展中相互吸收的情况,既丰富了共同语的词语,也丰富了方言的词语,具体印证了共同语和方言绝非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吸收、相互补充的关系。
第三,从社会地位及彼此关系看。
从共同语和方言在语言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彼此关系方面考察,共同语一旦成为国家提倡、推广的社会通用语言,它在语言社会中就必然处于全国任何一种语言或方言都无法代替的地位。它对内作为各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先后载入国家《宪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国语”;对外作为我国汉语的代表提供给联合国用作六种工作语言之一的中国语言。它的语言地位当然是名至实归、当之无愧的。
一般而言,对于生活在方言地区,特别是“强势方言”地区的人们来说,方言是从小自然会说的“母语”,而共同语则是外来的、新学会的语言。可是,作为一个先进民族、一个发达国家不可或缺的全社会共同使用的民族共同语一旦形成,国家和政府就必然会采取种种有力的措施来推广它、普及它,以达至人人既会说方言又会说共同语的语言应用格局。一旦在方言地区实现了双语并用,方言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共同语在社会上的地位日渐提升,进而自然就会在各方言地区构成一种“共同语为主、方言为从”的主从关系。目前,在大多数汉语方言地区,大致已形成这样的主从关系,只是在南方某些方言地区,例如珠江三角洲的粤语地区,由于语言历史较长、通行地域较广、使用人口较多等诸多因素,使方言的“强势”经久不衰,尽管国家不断加强“推普”的力度,始终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让方言退居从属地位的目标。
第四,从发展的前景看。
从今后的发展前景看,共同语与方言将永远保持并存并用的关系。无论共同语普及到什么程度,是否已全面形成了“普通话为主、方言为从”的社会语言应用格局,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永远是兄弟姐妹的关系,永远是并存并用的关系。这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社会的发展始终是语言和方言发展的动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贯彻,地区间的经贸往来不断增强,南来北往日益频繁的形势客观上必然有助于民族共同语的进一步普及。南方像粤语区、闽语区这样一些方言复杂地区的广大民众,会说普通话,能够“双语并用”的人越来越多,在此基础上,语言应用的格局自然就会循着“共同语为主、方言为从”的路子发展下去,使全民通用的民族共同语——普通话逐渐上升为社会交际中的主导语言,在对内对外的语言大舞台中唱着主角的地位,而方言在与共同语并存并用中会逐渐退居社会交际大舞台中的配角地位。就全国范围内整体而言,共同语和方言的发展前景大概会是这个样子。至于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语言的社会应用向来有其独特的格局。拿香港来说,其社会语言应用的特点就是多元化的“三语两文”。尽管特区政府多年来也通过众多渠道不断加强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但整个社会语言应用仍是以粤语为主的格局。所谓“特事特办”,内地所贯彻的“推普”政策不会在两个特别行政区不折不扣地全面贯彻。当前在港、澳特区,只是为了增强作为中国国民的归属感,也为了与全国人民交流的方便,才提倡港澳同胞都来学习普通话,至于进一步促使民族共同语成为社会语言生活中的主导语言,这是内地“推普”的愿景,不切合港、澳特区的实际,自然也就会有所灵活,不会“如法炮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