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两袖清风——于谦
29243100000010

第10章 为民祈雨

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农业是国家根本,而农业又只能靠天吃饭。河南、山西是旱灾多发地带,山西尤甚。于谦在巡抚任上,经常为民祈雨。

地里禾苗抽青,可是老天就是吝啬雨露,旷日持久的干旱带来的是土地龟裂、河流干涸、庄稼枯萎,灼热的太阳烤干了百姓对丰收的期待,也烤得于谦忧心如焚。黄河决堤,于谦可以筑坝、植树,甚至跳入黄河以血肉之躯去阻挡汹涌的水流;蝗虫肆虐,于谦可以率领下属和百姓一起下地捕捉;那么,老天不下雨,于谦只有求助神灵了,那就是祈雨,他希望以自己的赤诚之心感动上苍,拯救百姓于苦难。

无法统计于谦祈雨的次数,但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知道祈雨是他常常要做的一件事情,于谦很虔诚,为了祈雨,他甚至十余日吃斋饭、戒酒,他的《祈雨蔬食》曰:苜蓿盘中意味长,经旬不近酒杯香。

亦知厚禄惭司马,且守清斋学太常。客底情怀空抑郁,冥中感应岂微茫。黄齑百瓮皆前定,助我平生铁石肠。

有一年河南大旱,首次祈雨后,仍然是天气亢阳、旱气郁蒸、蝗蝻生发,于谦率众再次祈雨,并以他的滔滔文才,作《祈雨丹诚文》,恳求老天普降甘霖:

天以一气而为根,发育万物;人以五谷而为命,并列三才。匪蒙鼓舞之劲,曷遂生成之妙?钦惟玉皇大帝纲惟万类,统摄群生,运化机于无声无臭之间,寓大道于不动不言之表,端拱红云之阙,虽真仙莫睹其容;高居白玉之京,纵鬼神莫测其妙,遂欲称颂,莫既榆扬。

以性情而言谓之乾,刚健不息;因主宰而言谓之帝,崇高无伦。凡有气而有形,咸资生而资始,春生秋杀,化权不爽于毫厘;日照月临,明德弗遗于微小。兹者河南天气亢阳,夏麦不能全收,秋天亦多枯槁,爰因旱气之郁蒸,遂致虫蝻之生发,虽已祈祷,未蒙感应。是皆臣等菲才薄识,窃禄旷官,惟巡抚不合于群情,故叩请难回于和气,措躬于地,获罪于天,不避干冒之诛,庸申恳切之悃,伏愿俯垂示听,下鉴微忱,赦民累劫之愆,宥臣等旷官之罪。请颁恩命,普救生灵,云垂四野而梵气泓罗,雷震八荒而初风静默。挽回和气,天降甘霖,涤虫蝻以消除,润田苗而遂茂。闾阎鼓舞,均风调雨顺之祥;海宇奠安,享天长地久之福。臣等无任瞻天祈恩俟命激切屏营之至。

在山西,他率官吏赴山西治所太原附近的晋祠、烈石祠、城隍庙等处祈雨。

晋祠,亦作王祠,在山西太原悬瓮山下,系纪念晋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现存晋祠始建年代不详,有圣母殿、唐叔祠、关帝庙、水母楼等建筑,及周柏、唐槐和“难老泉”(泉水不因涝旱而增减)等组成。晋祠也是历代祈雨之所。

烈石祠,亦作英济侯祠、窦大夫祠,在山西太原上兰镇,为纪念春秋时晋大夫窦犨而建,也是历代地方守臣及百姓的祈雨场所。宣德八年(1433),山西大旱,镇守山西都督李谦等在烈石祠祈雨后,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于是要立碑纪念,于谦写下了《烈石祠祷雨感应碑记》,以感激神灵对苍生的眷顾。

有一次,于谦在新城龙王庙请水祈雨,现场举行了很隆重的仪式,新城的父老乡亲都来了,于谦和百姓一起燃香叩拜,手持蘸了水的柳枝,向龙王求雨。令人惊异的是,祈雨仪式一结束,新城的上空阴云密布,顿时暴雨滂沱,新城大地,普沾恩泽,枯萎的庄稼又恢复了生机,于是欢声遍野。于谦很兴奋,写下了一首《新城请水祈雨有应》:

缄香百里叩龙祠,乞得灵泉浸柳枝。

酌水献花罗父老,吹箫击鼓走童儿。

神风静默云生石,和气熏蒸雨应时。

顷刻寰区生意足,从知天地本无私。

当然,世界本没有什么神灵,天降甘霖也不是祈来的,而是自然现象。

有时候,甘霖屡祈不应,百姓处于绝望的境地,以于谦刚烈的脾性,自然会愤怒于神明的冷漠无情。

他有一篇《祭蛤蟆石文》,叙述了当时的这种愤怒:

曰汝以顽然之石,弃于道旁,固无以异于凡物也。故老相传,以谓昔人有欲取汝以为用者,重不能致,遂以为神,且因以形状之似而命以蛤蟆之名,固不雅矣。然物不自灵,囚人而灵,自是遂能作云雨以利一方,出影响以受祭祀。物有神以凭之,能为祸福,理或然也。

且舁举必待于妇人,感应必俟于血食,未免喜好淫亵,邀求祭祀,神之聪明正直者,固如是乎?况今天久不雨,汝享人血食,受人祈祷,或虽近而不及远,或冥然而无所感,徒有害于生命,徒狎近于妇人,是则为物之妖,而非谓神矣。今遣本州牧民官,再遣汝一祭,仍晓以此义,享祀以后,如甘雨施降,远近沾足,则汝得意安居故处,永享血食。如一昼夜不雨,将积薪以焚汝,使之形灭体碎,以绝妖妄。吾言不虚,汝宜听受。

于谦的刚直贯穿于他的一生。即使是被人们奉以为神的东西,如果不能给百姓带来福祉,也要被于谦犀利地怒骂。于谦斥责这块被奉以为神的蛤蟆石,甚至斥其好色贪食,向它发出最后通牒。

虽说祈雨是古人的迷信活动,但于谦作为一方官员,关心百姓的命运,为百姓之乐而乐,为百姓之忧而忧。这种爱民情怀是应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