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蒙古人退出了中原。但是,在长城以北,东起大兴安岭,西至甘肃、青海的广袤土地上,他们仍有着巨大的生存空间。
明朝初年,蒙古分裂,各部族间混战不断,其中以瓦剌和鞑靼两部实力最大。后来瓦剌击败鞑靼,称雄漠北。
瓦剌是明代对厄鲁特蒙古的称呼。元代称斡亦剌,清代称卫拉特、厄鲁特、漠西蒙古等。历史上蒙古民族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古代两分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里牙惕),到后来为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和西部蒙古(以卫拉特为主)。
瓦剌先世为“斡亦剌惕”。原居住于叶尼塞河上游八河地区,人数众多,有若干分支,各有自己的名称。成吉思汗立国时,忽都合别乞领有四千户。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有世婚关系,一直享有“亲视诸王”的特殊地位。14世纪时,以元朝皇室衰微,遂乘机扩大实力,积极参与各派系纷争。在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领瓦剌时,瓦剌实力相当强大,时称“四万卫拉特”。辖境除叶尼塞河上游外,还包括额尔齐斯河上游、科布多东南札布罕河流域等地。他们为了同控制着汗位的东部蒙古贵族分庭抗礼,并进而称雄于漠北,一面结好于明廷,遣使向明廷贡马。一面又积极同东部蒙古统治集团进行斗争。
瓦剌分为四大部:绰罗斯(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另有辉特等小部。
永乐十二年(1414),明成祖统兵北征西部蒙古,与瓦剌战于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马哈木败。东部蒙古阿鲁台又发兵往击。马哈木又败,积忧愤死。马哈木的儿子脱欢继袭,明廷仍封之为顺宁王。
永乐二十一年(1423),东部蒙古阿鲁台与明廷关系恶化,被明军击败,脱欢乘隙于饮马河(今克鲁伦河)破其众,俘其大量马驼牛羊和部众。饮马河之捷,使脱欢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大大加强,统一瓦剌各部。
宣德九年(1434),脱欢又出兵击阿鲁台于母纳山(今内蒙古乌拉山)、杀阿鲁台及其子失捏干,尽收其部众,东西蒙古一时俱为所有。脱欢本欲自立为汗,但因他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遗裔,受到部下的强烈反对。于是拥立元裔脱脱不花为汗,并让其管辖阿鲁台旧有部众,居住于呼伦贝尔草原一带;又将己女嫁与脱脱不花为妻,自为太师,居住漠北,直接掌握蒙古的政治、经济实权。
正统四年(1439),脱欢病死,子也先继位,瓦剌在其统治时期,势力达到全盛。
瓦剌控制东部蒙古各部,一面又利用军事征讨、封官设治、联姻结盟等手段,把乞儿吉思、哈密、沙州、罕东、赤斤、兀良哈三卫等,分别置于自己统治之下。又结好女真各部,使之为其效力。极盛时势力东抵朝鲜,西达楚河、塔拉斯河,北括南西伯利亚,南临长城。
由于明初以来对蒙古各部的优厚政策,有大批蒙古人来到内地居住。蒙古瓦剌等部一直以朝贡贸易的方式与内地进行交流,每年又有大批各部人涌入内地。他们以马匹“入贡”,朝廷对待这些“来使”给予优礼,赐宴,提供食宿、稂秣,还要给予大量赏赐、赠赉。
按制度规定,瓦剌贡使每年每次不超过五十人,但是他们贪图得到朝廷赏赐的官职和财物,每年贡使增加到二千余人。贡使入关,沿途州府都要接待,这可是一笔庞大的支出。明英宗在位时,感到有点吃不消,多次下令限制贡使人数,瓦剌都不愿奉行。而且,贡使往来沿途常常进行杀掠,他们又裹挟各部一同来,向朝廷邀索贵重难得的东西。稍不满足,就制造事端。明朝对瓦剌等部贡使的支出与日俱增,已经不堪重负,但如果强行限制,又可能使事态激化。
在内忧外患面前,必须拿出对策。举朝委靡,期待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