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与年岁相差很大的人交往,尤其与小孩子交往,人称“忘年交”。“忘年交”的好处在于可使老年人实现精神上的“返老还童”。当老年人在与小孩一起玩耍、一起交谈、一起讨论时,会自然而然地用孩子们的口吻,孩子们的思想方法去考虑问题,有时真会忘乎所以,“不知老之将至”的。本世纪初举世公认的科学巨匠、瑞典化学家阿列纽斯是一个爱与孩子们交往的人。当时德国政府为了笼络他,在柏林专门为他造了研究所,封他为“全能教授”,授给他最高勋爵爵位。当钦差赶到他住处时,他正在公园与一群小学生捉迷藏,高兴得甚至在草坪上打起滚来,这真正是“忘年”了。
(四)提倡老年人多与中青年交友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青年人朝气蓬勃,中年人成熟有为,老年人练达明澈。如果老年人能与中青年人多有交往,结为友人,那在性格上会受到影响,兼练达、有为、朝气于一身,成为一个年轻化了的老年人。意大利前总统佩尔蒂尼,任总统的最后六年他已过八十高龄,可在这六年间接见了18万青少年,并规定每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十时至十一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与青年人会面。有人发现,这位总统采取这一措施后,思想上不断进取,精神上富于朝气,性格也开朗、积极多了。
交际生活
(一)“交际”一词起始
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应酬。“交际”一词最早见于《孟子·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万章日‘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大意是,有一个叫万章的人向孟子请教:交际时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对方?孟子回答道:应当取恭敬谦虚的态度。这里语焉不详,不能更具体地了解当时人际交往的情况。但从这里至少使我们懂得,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的“亚圣”孟子已经清晰地记述了“交际”这个词儿,并从万章与孟子的一问一答中,知道当时的学者对“交际”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二)对人际交往有何影响
一位名叫约翰·奈斯比特的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1982年发表了那轰动一时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在这本书中,他认为:社会发展到当今之世,从经济上看,全球性的互相依赖将加强,这就要求我们考虑问题时要胸怀全球。经济上这一变化,必然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变化,他提此一个著名论点:“高技术必然会引起高情感,必然会引起人们对相聚在一起的需要、交往的需要。”他预言,在未来的世纪,社交不会削弱,相反,会日见其强化。
(三)要有社会交际活动
老年人参加社会交际活动,可以开阔视野。获取更多的信息。交际场所,往往是各色人等汇集之地,人们在交往中,有意无意地交流着信息。对个人来说,从交际场所获取的信息量,要比从一般场合获取的信息量多得多。老年人是成熟的,经过自己的筛选,可以从中提取种种有用的信息。有人把我们的时代称为信息时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老年人要与时代同步,一定要参加适当的社交活动。
(四)可参加哪些社交活动
大致有四大类:一、信息交流性活动。一些企业、单位组织的订货会、企业联谊活动,一些俱乐部、文化馆主持的学术性报告会,老年人常出没其间的“茶馆”、“老年之家”,都起着信息交流的作用。二、智力竞技性活动。有的是全社会的,比如电台、电视台主持的各类智力竞赛、智力测验;有的是老人专门性的,1999年京、津、沪老同志桥牌邀请赛就属此类。三、娱乐享受性活动。包括面很广,如舞会、音乐欣赏会、音乐茶座、音乐晚会、文娱联谊会等。四、社会服务性活动。包括进行社会调查和担负一定里弄、乡镇的社会工作。
(五)跳舞对老人身心有好处
舞蹈对人身心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据统计,跳一小时华尔兹舞,等于步行四华里,且能满足筋骨、肌肉、身心健康的协调需要。跳舞时,听着乐曲,踩着节拍,翩翩起舞,使人沉浸在轻松、自如、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让大脑处于最佳休息状态,能消除疲劳,有助睡眠,减少神经衰弱、消化不良、肥胖、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症。舞蹈可以改变人的气质,甚至对有神经质、性格孤僻、变态心理的人,通过跳舞,性格也有明显改善。(六)提倡广义上的“以文会友”
“以文会友”,这在我国是有传统的。大凡志趣相投的文人墨客,喜欢定期聚会,舞文弄墨,以抒豪情。这当然是应该提倡的。但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从更广泛意义上看,应该提倡文化普及性的“以文会友”。比如有些老人三五位好友聚集起来,写回忆录,他们之中有的文化不怎么高,一个人写有困难,但可以依靠集体力量一起写。还有文化水平再低一点的老人,他们可以里弄为单位(当然以自愿为原则),结集起来学文化,学时事,读报,这也是广义上的“以文会友”,对提高老人的文化素质很有好处。
(七)应尊重异域风俗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包括老年人接触外国人的机会增加了。为了增进友谊,必须尊重异域风俗。一、尊重礼节。各国人见面时礼节殊异。英国,没第三者介绍,直接问对方姓名属大不敬。与美国人交往,则不能贸然打听别人年龄。二、注意避忌。各国都有“忌”,犯了“忌”,会使对方不快。如西方人对“13”这个字号很忌讳,就要力求避开它。三、了解习惯。各国都有自己的习惯,包括服饰,如在穿衣上,日本人忌绿色,比利时人忌黄色,欧美人忌黑色,摩洛哥人忌白色,伊拉克人忌青色。了解了这些习。惯后,就不会因为这些“小事”而引起对方的不快。
(八)为什么在社交中要互换名片
名片古已有之。在汉代,把通报姓名的单片叫“谒”,汉末称为“刺”,后又改称为“名纸”、“名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一直通行着以名片为中介进行社交活动的惯例,甚至每逢岁时节令,以礼物投赠亲友,也往往附一名片,以示恭敬。到了近代社会,名片应用更为广泛,在文史界,还出现了搜集名片的专家。
互换名片,在社交中显得雅美、庄重。在社交中,尤其是初交,通报姓名还可以,要进一步打听别人有什么头衔,就不“雅”了,而通过互换名片,就可以自然知晓一切了。互换名片,在社交中也是比较讲究效率的。在口头交往中,会受到语言、语音等的障碍,而用文字形式书写下来,是最确切和妥贴的了。
(九)社交场合做到服饰美
周总理在病中,还常常会见外宾,后来连脚也肿了,原来的鞋都不能穿,工作人员劝他穿拖鞋接待外宾,总理不同意,叫人制作了一双特制的布鞋,以备接待外宾时用。这告诉我们:社交场合,必须注意服饰美。
服饰美的最基本要求是穿戴端庄大方。社交场合和日常生活场合是有区别的,日常生活场合衣衫可以随便一些,而社交场合则不能。从高标准看,服饰美就要使服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自己身份相协调,与节令相协调。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象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老年人社交场合注意服饰美,也是一种思想美的反映。
(十)社交场合做到语言美
在社交场合,不只要言之成理,而且要言之成“礼”——做到语言美。
语言美的基本要求是文雅、和气、谦逊。所谓文雅,就是要学会使用日常生活中的见面语、感谢语、告别语、招呼语,不使用粗俗语言。所谓和气,就是要心平气和地同别人说话。不强词夺理,更不能恶语伤人。所谓谦逊,就是从语意、语气、语调等方面处处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多用讨论、商量口吻说话,养成对人用敬语、对己用谦词的习惯。当然,社交的语言美还与场合有关,在喜庆场合,语调可以高昂一些,而在丧葬场合,语调应低沉而缓和,才不会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十一)“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孔子在《易·系辞》中说了“上交不均,下交不渎”这句话。所谓不谄不渎,是指既不向上拍马尼,又不对下怠慢人,这历来被人认为是交际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上交不谄,下交不渎”一语,实际上提出了交际平等的原则。在交际过程中,总会有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出现在同一场合,如果整个社交只围着几个权势人物打转,而把一般人扔在一边,冷然处之,那样实在太庸俗了,也不符合应有的社交道德。
社区活动
(一)要做一点里弄工作
老年人退休后,里弄成了最重要的生活领域。里弄工作要里弄中人一起来管,而日常的管理工作又会落在退休老人身上。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年人参加一点里弄工作,也是一种社会的责任,里弄工作搞好了,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一个安定的后方。另外,建设文明的里弄,也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对老人的身心健康很有好处。当然,里弄工作是很细致。很繁复的,老人在工作中要量力而行。
(二)怎样处置邻里纠纷
里弄工作中大量的是邻里纠纷问题,而邻里纠纷又大量的是由生活琐事引起的。在处置邻里纠纷中,要公平合理,不偏不倚。同时,要促成谅解。邻里纠纷中很少有大是大非问题,往往是为了敲一只钉子、挂一只篮子一类的小事引起的,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判出个孰是孰非来,只能要求双方取得谅解,各自多作自我批评。当然,有些邻里纠纷由于客观的原因,双方确有困难,那么,里弄干部就要努力为他们解决一点具体问题,以消除矛盾的起因。
(三)参加一点社会服务工作好
老年人参加社会服务范围极广,包括交通纠察、影院检票、公园值班、夜间巡逻,等等。参加社会服务本身是老年人“老有所为”的有机组成部分,表明社会需要老年人,老年人是一股积极的社会力量。同时,老年人在参加社会服务工作过程中,可以多侧面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因此,老年人参加社会服务,本身又具有社交性质。
(四)应该热情帮教青少年
在我们国家,教育青少年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而且是全社会的事,其中包括老年人在内。老年人总希望子孙后代能兴旺发达,这不只是指自己家庭的子孙后代,而是指千家万户的子孙后代。为了教育好孩子,使他们茁壮成长,老年人应热情主动地为教育单位做些事。这里说的帮助教育青少年,包括对青少年进行主动活泼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利用老年人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孩子们服务。
(五)避免社交场合的强刺激
在交际场合。不少青年人追求的是热烈的情感,强化了的刺激,不论是舞蹈、音乐、影视,都具有高节奏、高频率、高音响、多色彩的特征。这种交际场合,老年人是不宜去的。老年人一般一说来神经要脆弱些,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老人还不同程度地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他们适宜于幽静、舒展、怡然自得的场合。在选择社交项目时,要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选择轻歌曼舞、从容悠闲的社交方式,有时可以把社交点移往空旷的公园或市郊。
栽花养年
(一)老年人特别适宜养花
养花对退休职工、离休干部及其他老年人来说,是一种锻炼身体、延年益寿的适宜的体力活动,也是一种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艺术素养的文化活动。
养花需要根据各种各样花草树木的生态习性,育种、培土、施肥、修枝、除虫、浇水等,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对离开劳动岗位的老年人来说,这种劳动是健身的第一需要,是一种十分适宜的体力锻炼。
花团锦簇中大有学问,花的构造、色彩、香味涉及植物学、生物学、化学等许多学科的知识。花与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土壤、营养元素的关系,“有心栽花”的技术,涉及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插花艺术、盆景制作,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通过养花,老年人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养花为什么能使老年人“赏心悦目”
当我们闻着庭院、阳台或室内的花草树木散发出来的特殊气息时,一定会深深地吸一口气,感到心旷神怡、精神一振,特别是看到自己亲手培植的花卉开出争妍斗艳的花朵。更是感到一种创造的满足,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花草树木之所以使人悦目,是由于五彩缤纷的花朵的色彩,使视神经得到愉快的刺激。尤其是绿色的光波长短适中,眼睛特别“喜欢”这种光波。经常观赏花草树木,使老年人逐渐退化的视觉功能得到锻炼,从而延缓这方面功能的衰老,长时期保持眸清睛亮。
培植花卉使老年人的情感得到一种美的陶冶。情感是大脑的功能,而大脑又是全身的主宰,通过它实现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调节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平衡。一些老年人的情感,往往容易激动。而情感过于激动,就会扰乱大脑的机能,从而引起新陈代谢失调,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管痉挛,饮食无味,睡眠不安。养花、观花,可以“清心”、“赏心”,使老年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趋于平衡。
(三)对治疗慢性病有益处
北宋文学家苏轼有诗:“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培植花卉是一项最需要“安心”的活动。各种花卉,由于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人工培育,形成不同的生态习性,养花要诀在于不急不躁,顺应其习性,创造其适生环境。培养“安心”的情绪,对战胜慢性病,无疑大有裨益。
同时,不少花卉本身还能治病,古人在端午节制作香袋和焚烧艾叶、白芷、苍术,以杀菌防疫强身,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古人用丁香、肉桂助胃开食,用野菊花、艾叶、银花、按叶等制药枕,以消退炎症、恢复听力。今天文叶气雾剂已被用来止咳祛痰,等等。
(四)说花卉是老年人生活的“环保卫士”
老年人特别需要一个空气清洁,怡情养性的良好环境。而花卉在环境保护中,可以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而使空气新鲜。不少木本或草木花卉,还能抵抗或吸收有毒气体。据试验,山茶、石榴、柑桔以及紫薇等对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有较强的抗性;夹竹桃、桂花、米兰、广玉兰、白玉兰以及枸骨、瓜子黄杨等都能抵抗二氧化硫和氯气的侵袭;罗汉松、金桔等也有相当抗性。用于垂直绿化的紫藤、金银花、地锦以及美人蕉、金盏菊、金鱼草、朝天椒、鸡冠花、菊花、仙人掌、凤仙花、水仙、紫罗兰、仙客来、虎耳草等草花,也有较强的抗毒和吸毒的能力。因而,老年人可以把花卉作为“环保哨兵”,监测大气污染,以保障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盆景是使人热爱生活的艺术
盆景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园林艺术,它把大自然的优美风景缩于尺方之内,使人们在斗室中领略原野林木之态、自然山川之貌。
近年来,不少老年人参加了旅游活动,亲历名山大川,领略无限风光;但更多的老年人因种种原因未能加入这一活动。这对长期生活在城市的老年人来说,“无论在身心各方面都是一种缺憾。但如参加盆景艺术的制作活动,将大自然的美景,经过自己的想象与艺术处理,缩小移置室内,就会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却能重温年轻时游览过的山川的情况,欣赏自然界的诗情画意,获得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