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
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1867—1957)的指挥艺术在世界乐坛上影响极大,到20世纪60年代为止,一直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他于1867年3月25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玛。早年主修大提琴,以擅长记忆乐谱而著名,有“过目不忘”的美称。1885年毕业于帕尔玛音乐学院后,在米兰一家歌剧院的乐队中担任大提琴手。第二年他随同该歌剧院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演出,当时,乐队指挥在排练歌剧《阿伊达》时因与队员发生冲突而突然辞职。眼看公演就要告吹,年仅19岁的大提琴手托斯卡尼尼毅然登上指挥台,不看乐谱,全凭记忆成功地指挥演出了歌剧《阿伊达》全剧。这不仅使观众,就连队员都惊喜若狂。从此,他迈出了指挥生涯的第一步。
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1898年,托斯卡尼尼被聘为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席指挥。当时的米兰观众对歌唱家比对指挥家更感兴趣。在一次他指挥普契尼的歌剧《绣花女》的首次公演时,观众狂热地要求女主角重演临死的一段戏。托斯卡尼尼认为此处不宜重演,并断然拒绝,因此触怒了观众。后来在1903年的一次演出时,有些人借机对他喝倒彩、漫骂,托斯卡尼尼甩手离场而去,几天之后,他离开意大利去了南美洲。
20世纪20年代初,斯卡拉歌剧院以优厚待遇答应了托斯卡尼尼的一切要求,重聘他担任指挥。在他担任指挥的8年间,演出了许多著名歌剧和歌剧新作。
1928年至1936年他侨居美国期间,被聘为纽约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1937年起,他任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指挥。在此期间,他指挥演出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战争结束后,他于1946年重返祖国。为了恢复遭受战火毁坏的斯卡拉歌剧院,他竭尽全力指挥了一系列演出。1948年,意大利授予他“元老院议员”的称号。
1954年4 月4日,托斯卡尼尼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告别演出。在将近70年的指挥生涯中,他指挥演出过100多部歌剧和无以数计的管弦乐曲,演出曲目极为广泛。
托斯卡尼尼是从瓦格纳浪漫指挥学派向强调客观性的现实主义指挥学派的奠基人。他竭力主张总谱是指挥家唯一的遵循,应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谱,最大限度地表现原谱。他的指挥特点以感情浩瀚、壮阔及风格多样而著称。他善于把作者的意图丝丝入扣地传达给听众,他的座右铭是:“我不要听那些音符,问题在于意义,在于音响的灵魂。”
1957年1月16日,托斯卡尼尼因患脑溢血逝世于纽约近郊,终年90岁。
布鲁诺·瓦尔特
布鲁诺·瓦尔特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1876—1962)是与托斯卡尼尼齐名的现代世界第一流的美籍德国指挥家。他于1876年9月15日出生在柏林一个贫困的犹太人家庭,童年时代就弹得一手好钢琴,9岁时在音乐学院学习获得奖学金。后因看了当时的大指挥家彪洛的指挥后对指挥艺术发生兴趣,决心要当个指挥家。
1901年至1912年期间,瓦尔特应马勒的聘请,担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指挥。1913年至1933年期间,他先后担任过慕尼黑宫廷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柏林歌剧院的指挥和莱比锡格万豪斯管弦乐团常任指挥。纳粹统治德国后,他离开德国去奥地利。不久,奥地利也处于纳粹控制下,他放弃自己的全部财产,离开了奥地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当年,瓦尔特去美国并加入了美国国籍,定居在加利福尼亚。从1947年起,他担任纽约爱乐乐团的音乐顾问,两年后任首席指挥。
瓦尔特继承、发展了德国的指挥传统,被誉为“莫扎特专家”。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他对马勒的音乐几乎达到迷醉的程度。他是马勒《第九交响曲》和《大地之歌》首演的指挥者。
瓦尔特反对指挥夸张的体态活动和指挥动作。他指挥时好像不是依靠双手的动作,而是依靠眼神和面部表情。他很重视乐队队员的情绪,并善于发现他们每个人的表演才能,充分调动每个演奏员的积极性。瓦尔特不仅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的音响,而且有办法使乐队奏出他所追求的理想音响。瓦尔特还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钢琴家。
1962年2月17日,瓦尔特逝世,终年86岁。
利奥波尔德·斯托科夫斯基
利奥波尔德·斯托科夫斯基利奥波尔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1882—1977)是一位不拘一格、勇于革新的指挥家。他于1882年(有的记载是1887年)出生于伦敦。小学时代进入伦敦音乐学院学习演奏管风琴。18岁时在伦敦的圣詹姆斯教堂任管风琴师。1909年起,斯托科夫斯基应邀担任了美国辛辛那提交响乐团的指挥。1912年又担任费城乐团的指挥。1916年,他在纽约指挥马勒《第八交响曲》的首演,获得很大成功,开始引人注目。
斯托科夫斯基为了提高费城乐团的演奏水平,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对乐队的排列进行了多次试验。最后打破传统乐队的排列方法,把全部小提琴手都排列在指挥左边,把中提琴手排列在中间,把大提琴手排列在右边。至今,有许多乐队还采用这样的排列法。由于他的苦心经营,费城乐团的演奏水平突飞猛进,很快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1936年,斯托科夫斯基辞去了费城乐团首席指挥的职务。后来,他在许多世界著名的乐团担任客席指挥。斯托科夫斯基在指挥艺术方面是不拘一格的,他指挥时特别强调指挥者与演奏者之间的内心交流。他认为如果没有内心交流,指挥者只不过是一个击拍者而已。他对新鲜事物很敏感,他向美国人民介绍了许多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他不仅在美国指挥艺术发展史上,而且在世界指挥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77年9月13日,斯托科夫斯基因心脏病逝世于美国,终年95岁。
威尔海姆·富特温格勒
威尔海姆·富特温格勒威尔海姆·富特温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1886—1954)1886年1月25日出生于柏林,小学读书时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能,自幼学习音乐。因对歌剧指挥颇感兴趣,1915年担任了曼海姆歌剧院的正指挥。1922年,对富特温格勒的指挥生涯来说,是非同小可的一年。那时,柏林爱乐乐团和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的指挥、一代指挥名家尼基什因病去世。于是,这两个世界著名乐团的正指挥的位置——德国乐团的“王位”,成了当时指挥界争夺的目标。最终,36岁的富特温格勒成为佼佼者,登上了这个“王位”,担任两个乐团的正指挥。他曾率领柏林爱乐乐团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所到之处,欢声雷动,名震全球。
富特温格勒的指挥特点是:一登上指挥台,就处于一种忘我状态,时而吟唱,时而面目动情,时而踏足,时而闭上双眼……奇怪的是,乐队队员会情不自禁地与他一同作出反应。他的指挥赋有催眠术般的魔力,听他指挥演出时,听众好像看不到乐队,全神投入到令人迷醉的音乐中。在指挥旋律时,他不赞成有棱角地拍击,认为那样会破坏旋律的流畅性。在他的指挥中,保留着瓦格纳指挥学派的主观因素,他属于浪漫主义学派指挥家。
1953年,他在维也纳指挥演出时突然倒在指挥台上,第二年11月30日逝世,终年68岁。尤金·奥曼蒂尤金·奥曼蒂尤金·奥曼蒂(Eugene Ormandy,1899—1985)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物。他1899年11月18日出生于布达佩斯。3岁时就开始拉小提琴,5岁半进入布达佩斯国立音乐学院预科学习。他的小提琴演奏技艺进展神速,14岁半毕业于音乐学院,荣获学士学位。17岁成了布达佩斯国立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授。1920年,21岁的奥曼蒂初到美国,在纽约卡皮特尔剧院管弦乐队当小提琴手,一年后晋升首席小提琴手。有一次,正当要演出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时,指挥突然病倒,奥曼蒂登上指挥台,背谱指挥了这场演出,剧院立即将他晋升为助理指挥。
1930年,他被聘为明里亚波利斯交响乐团的指挥。1931年,托斯卡尼尼突然病倒,他应邀代替托斯卡尼尼指挥了费城乐团的演出,并认识了该乐团的首席指挥斯托科夫斯基。
1936年,斯托科夫斯基准备辞职,选定奥曼蒂作为他的继任者。经过两年多的争论,乐团于1938年才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同意奥曼蒂担任费城乐团首席指挥。在托斯卡尼尼、库塞维茨克等蜚声国际乐坛的指挥大师担任过常任指挥的乐团里担任指挥是很不容易的。可是,奥曼蒂上任不久,该乐团的乐队队员就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不仅以擅长背谱指挥而闻名,而且有惊人的阅读和理解总谱的才能。他一直保持了斯托科夫斯基任指挥时期费城乐团演奏的高标准和名震世界的声望。他指挥的主要领域是交响音乐,但也指挥歌剧的演出。
奥曼蒂死于1985年3月22日,享年86岁。
赫伯特·冯·卡拉扬
赫伯特·冯·卡拉扬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crt Von Karajan,1908—1989)在当今世界乐坛上享有极高的威望。人们称他为“德国的托斯卡尼尼”、“欧洲的音乐总指导”。他于1908年4月5日出生在莫扎特的故乡——奥地利萨尔茨堡。8岁开始学习钢琴。老师发现了他的指挥才能,对他说:“十个指头对你来说是不够用的,你应当有第十一个手指——指挥棒。”于是,卡拉扬奔赴欧洲音乐之都维也纳,在那里学习指挥。
1927年,德国乌尔姆城歌剧院的指挥得了疾病,19岁的卡拉扬代替他指挥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演出获得成功,歌剧院立即与他签订了为期7年的合同。从此,他便开始了指挥生涯。此后,他拜托斯卡尼尼为师,指挥艺术日趋成熟。1941年起,他先后担任过国家歌剧院和国家音乐厅的首席指挥、柏林交响乐团的终身首席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的音乐总指导。1960年起,他连续担任萨尔茨堡音乐节的艺术指导。后来,世界四大歌剧院(米兰、维也纳、纽约、伦敦)公认他为指挥权威,名声更加显赫。
卡拉扬的指挥艺术继承并发展了托斯卡尼尼的传统,他的指挥特点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精雕细刻、巧妙布局、适度夸张,这一切都围绕着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而进行。卡拉扬指挥录制了650多种唱片,仅录制贝多芬全部交响曲的唱片,就有700多万张。
1989年7月16日,卡拉扬因心力衰竭死于萨尔茨堡附近的家中,享年81岁。
雷昂纳德·伯恩斯坦
雷昂纳德·伯恩斯坦雷昂纳德·伯恩斯坦(Leonarel Bernstein,1918—1990)是美国第一流交响乐团指挥中唯一出生于美国,又在美国接受音乐教育的指挥家。他于1918年8月25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193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后来又在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两年。1940年和1941年的夏天,他在波士顿交响乐团举办的坦格尔森林音乐节培训班里学习指挥。1943年夏,他担任了纽约爱乐乐团副指挥。同年11月14日,由于著名指挥大师瓦尔特突然患病,25岁的伯恩斯坦代替瓦尔特指挥演出。这次演出获得了爆炸性的成功,他因此一举成名,进入世界著名指挥家的行列。
从1958年起,伯恩斯坦担任号称“最难对付的女皇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长达11年之久,荣获了“桂冠指挥家”的称号。他指挥该乐团演出了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100余部,形成了纽约爱乐乐团的黄金时代。1969年,他辞去了乐团指挥职务,专心从事音乐创作活动。1977年夏季,奥地利举行了一个“伯恩斯坦音乐节”,以表彰他的音乐指挥活动。他最有研究的是马勒的作品,堪称为“马勒专家”。他的指挥风格理智而直率,并富有时代精神。他认为“真正的指挥应该是这样:他们以身体的动作代替语言,对乐队来说,指挥必须运用这种方法来表现他所要求的东西”。在激动时或处理高潮时,他甚至会跳起来。伯恩斯坦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把自己的感觉全部表现出来。
克劳迪奥·阿巴多
克劳迪奥·阿巴多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1933年6月26日出生于意大利米兰的一个音乐之家,父亲是米兰音乐学院的教授,哥哥是帕尔玛音乐学院的院长。他自幼学习音乐,1958年他在美国举行的库塞维茨基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奖,引起音乐界的注意。后来,他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指挥。1963年,他在米特洛波劳斯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奖,引起人们的关注。从此,他正式踏上了指挥的道路。1965年,他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从此一举成名,开始了他的频繁的客席指挥活动。
1969年,阿巴多被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聘为音乐指导,震动了乐坛。1977年,他由于意见分歧而辞职。不久,该剧院再三邀请,他重新复职,这一举动又使欧洲乐坛大为震惊。
1971年,阿巴多与从不设常任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订立了终身合同,成了该乐团的首席常任指挥。1979年,他接替普列文,担任伦敦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
阿巴多的指挥具有明显的意大利风格,明快活泼、富有生机。他善于抓住音乐中最本质、最基本的东西,并擅长控制整个乐队。他指挥意大利歌剧堪称一绝,在当代指挥家中是无与伦比的。
小泽征尔
小泽征尔小泽征尔(Seiji Ozawa,1935—)是美籍日本指挥家,1935年9月1日出生于中国沈阳市,幼年时代在北京度过。1951年进入东京桐朋学院高等学校音乐系,师从斋藤秀雄教授学习指挥。1959年去法国,在第九届贝桑松国际音乐指挥比赛中获首奖,一举成名。
1960年,小泽征尔去美国参加坦格尔森林的夏季音乐节期间,他参加了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指挥明什招收学生的选拔赛,在30多人中名列第一。他还参加了伯克郡音乐中心的指挥比赛,获首奖。紧接着,他又获得了第八届库塞维茨基大奖。当年9月1日起,他接受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伯恩斯坦的邀请,担任该乐团副指挥,并跟伯恩斯坦学习。从此,他开始了指挥生涯。从1965年起,他担任了加拿大多伦多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日本爱乐乐团首席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音乐指导兼常任指挥。1973年起,波士顿交响乐团与他签订了终身合同,他出任该乐团音乐指导兼指挥。新日本爱乐乐团于1972年成立后,聘请他为该乐团的首席指挥。
小泽征尔的指挥风格,既能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地将乐曲引向高潮,又能恰如其分地控制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善于运用带有表情的目光和“会说话”的双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指挥时好像在浩瀚的音乐海洋中游泳,使人感到他浑身都是音乐。
祖宾·梅塔
祖宾·梅塔祖宾·梅塔(Zubin Mehta,1936—)是著名的印度指挥家,1936年4月29日出生于孟买。父亲是孟买交响乐团的创建人和常任指挥,因此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在摇篮里就接受了古典音乐的熏陶”。1954年,他进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指挥。1958年在英国利物浦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奖,一举成名。1960年起,他先后应聘担任加拿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指导、美国洛杉矶爱乐乐团副指挥,三年后晋升为常任指挥和音乐指导。由于梅塔的严格要求和刻苦训练,该乐团的演奏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1978年起,梅塔担任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他是该乐团的第232个指挥,这时他的指挥艺术已经达到了卓绝精湛的程度。
梅塔的指挥感情激扬,风度豪爽,富有时代感;音乐处理明快而充满活力,富有维也纳的现代风格。
梅塔与小泽征尔、朱晖,被人们誉为“东方鼎足而立的当代三大指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