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铁马红颜:萧燕燕
29252000000020

第20章 擢用汉俘,任人唯贤

摄政当国的萧绰精明强干,她重用汉臣、任人唯贤,整顿吏治、重视农桑,推动辽国国力达到鼎盛。在其谆谆教诲之下,圣宗励精图治,终成一代明君。

作为辽国实际上的领导者,摄政当国的萧太后不仅武功十分了得,其在治理国家方面也同样精明强干。

萧太后深知,身为马上民族的辽人虽然精于骑射、作战勇猛,但其文化程度却远不如中原王朝那样发达。尤其是在治国理政上,她认为辽国人应该把中原王朝视为榜样,取法其统治经验和方法,这样将有利于稳定统治,也有助于发展辽国的文化和经济。

为此,她首先做的就是大力擢用汉官,甚至不惜从汉人俘虏中选拔有才之人,大胆重用。在这些汉人中,最为著名的有三人,他们分别是武将康昭裔、王继忠和文臣武白。

康昭裔,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祖康志忠是后唐长兴年间的一员战将,后在率军征战时战死沙场,其父康再遇为宋太宗时期的龙捷指挥使,与其父亲康志忠一样亦死于军中。

出身于武将之家的康昭裔也如祖父和父亲一样,在后周世宗在位时参军入伍。因作战有勇有谋、屡立战功,而被提升为东班押班,后来其父阵亡后,宋太祖诏令其代父职,任龙捷指挥使。康昭裔在接任父亲职位之后,因屡建战功颇受宋太祖器重,官职一升再升。从日骑都虞候升至龙卫指挥使,之后再升至登州刺史。988年,也就是宋太宗端拱初年,康昭裔被授任淄州团练使,徙定州、天雄军驻泊部署,随后历知代州、深州,再任高阳关副都部署,擢侍卫马军都虞候、领凉州观察使。到了宋真宗即位后,更是将康昭裔召回京师统领禁军,由此可见宋真宗对其的信任程度。不久,康昭裔以彰国军节度使出京并代都部署,徙知天雄军,又任为高阳关都部署。

深受宋帝宠爱的康昭裔不仅武功十分厉害,精于骑射,箭无虚发,作战勇猛,而且待人宽厚有礼,尤喜结交宾客儒士,对士兵更是爱惜有加。每每领军作战得胜之后,都会对士卒赏赐金帛,甚至还曾借贷官钱数十万犒劳军士。正因为其治军有方,所以康昭裔的士兵各个骁勇善战,堪称当时的精锐之师。

999年辽军大举南侵,宋军主将傅潜畏战,只分给范廷召步骑万余人,命其迎战。无奈之下,范廷召急忙向康昭裔求援,康昭裔得知情报后,当即率军驰援。

当时与范廷召对垒的是契丹先锋将、辽圣宗之弟耶律隆庆所率的辽军精锐。正在两军对阵之时,出身后族的战将萧柳一马当先,领兵出击。宋兵见状急发弓弩阻击,萧柳中箭负伤,却仍坚持再战,且越战越勇,辽军见状深受鼓舞,纷纷向宋军阵前冲去,叫喊声震天。一场混战之后,宋军不支而败。惊慌失措的范廷召只顾自己逃生,没有及时将战败的消息告知康昭裔,最终导致康昭裔在第二天凌晨被辽军包围。危急之际,康昭裔左右副将请求其换穿普通将士的盔甲,率精锐突围,康昭裔义正严辞道:“临难无苟免,此即吾效死报国之日矣!”随即挥军赴敌,左冲右突前后数十回合,杀伤甚众,终至兵尽箭绝,全军覆没,康昭裔被擒。

一向爱惜人才的萧太后早就听说过康昭裔的威名,如今康昭裔被擒至辽国,萧太后甚为高兴,并对其礼遇有加。1001年即辽统和十九年,萧太后授予其昭顺军节度使一职,康昭裔从此效力于辽国。

王继忠,开封人。其父王珫曾任武骑指挥使一职,后因镇守瓦桥关殉职。当时王继忠只有六岁,后来,其补东西班殿侍,进入开封府中,当了时任开封尹太子(后来的宋真宗)的侍从,因做事谨慎忠厚而受太子信任。太子即位后,王继忠也随之得到升迁,官至殿前都虞候、领云州观察使,出为深州副都部署,改镇、定、高阳关三路钤辖兼河北都转运使,迁高阳关副都部署,不久奉命镇守定州。

关于王继忠的命运,有这样一个传说。当时宋真宗在任开封府尹时,有一次心血来潮,找了一个盲人给身边侍从占卜前程。那盲人一边听他们说话,一边摸其骨相,所说之话让人将信将疑,轮到王继忠时,盲人大为惊骇道:“此人之命甚惊奇,半生食汉禄,半生食胡禄。”

1003年4月,即辽统和二十一年、宋咸平六年四月,数万辽军大举南下入侵宋境。时任宋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王超得知战报,随即率副将王继忠等迎战,同时还下令镇州将桑赞、高阳关将周莹率军驰援定州。不成想,周莹竟然借口此命令“非诏旨”而未发兵。

此时,辽军已兵围望都,危急时刻,王超率王继忠、桑赞等北渡唐河增援,随即辽宋两军在望都县南六里处遭遇,于是王超将部队分中右东三路分别与辽军激战。王超军居中,桑赞所部在右,王继忠列阵在东。

此战打得十分激烈,双方不分上下,从午后战至半夜,辽军且退。然而到了第二日清晨,宋军才恍然大悟,原来辽军的一部兵马已在夜色的掩护下绕到了王继忠大军的阵后,断其粮道以图各个击破。

王继忠为免遭辽军前后夹击,当即分兵,自己亲率一路军前去迎战,与辽军在康村展开激战。如果此时,王超与桑赞能及时支援,那么也许王继忠的命运就可以从此被改写。但事实并非如此,当王超和桑赞看到王继忠身陷危险之中,为了自保,两人非但没率军支援,反而还下令撤军,结果只留下王继忠一人与辽军奋战。因王继忠的将军服不同于其他士兵,于是辽军便引兵将其重重围住。此时王继忠身边的副将皆已战死,王继忠只得且战且退向东北方向突围,当其逃至白城(今河北清苑西南)时,又被辽军精锐部队所围,终于全军覆没,王继忠等被俘。此时身在朝中的宋真宗并不知道王继忠被擒,以为其已经阵亡,不禁大为震惊。于是一面赠王继忠官大同军节度使,抚恤加等,并对其四子许以为官。

王继忠在被俘之后,很快就被押送到了萧太后的行营。萧太后知道王继忠是难得的贤臣,而且颇有才干,便想尽办法劝其投降。最终在萧太后的百般安抚之下,王继忠同意归降。萧太后大喜,随即授任其户部使,同时还将辽朝开国功臣康默记的族女赐其为妻。

王继忠深知萧太后虽为一介女流,却才智颇深,不禁为其折服,自此开始尽心尽力辅佐萧太后。

因王继忠曾为宋朝天子的亲信爱将,所以萧太后常常向其请教有关宋廷之事宜,王继忠便乘机历陈辽宋交战的利弊,其所持观点深为萧太后认可。

历数王继忠对辽廷所作的最大贡献,当属其直接促成了辽宋的澶渊之盟。王继忠虽然已归降于辽,但其对宋朝的情感并未因此而破裂,他一心希望辽宋两国能够停止战争、和平相处。

1004年年初,即辽统和二十二年初,辽军再次挥兵南下进抵澶渊,宋都开封危在旦夕。正在此时,王继忠设法找人将辽和谈之书信上奏给宋真宗。宋真宗看到书信后,开始反复就和谈之事与王继忠进行沟通,就这样在王继忠的斡旋之下,辽宋终于达成了“澶渊之盟”。

王继忠在辽宋和谈这个问题上所起的作用,深为萧太后赞赏,由此,王继忠被萧太后擢升为左武卫上将军,并赐其奴仆侍从及官户二十。

和萧太后一样,宋真宗也对王继忠促成和谈一事深为感激,遂每年遣使臣人辽,他都必定亲自手封礼盒,赐予王继忠袭衣、金带、器币、茶药等。对于如此授受之举,萧太后并不反对。王继忠鉴于宋真宗对自己的一片信任,身着汉服南向哭拜于地,自称“未死臣”。

此后,每逢宋使臣至辽廷,王继忠都会询问宋真宗“圣体起居”,从不避嫌。据史料记载,他还曾托宋使携带表章,恳请宋真宗召其还乡,但宋真宗出于大局的考虑,并不想违背与辽国的约定,未予应允。按常理来说,王继忠此举,对于其当时的主子萧太后来说,实乃背叛之举,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萧太后却并没有因此而怪罪王继忠。史书记载,萧太后在得知此消息后,“不以为忤,反以为忠”,更加宠信之。

和萧太后一样,辽圣宗在亲征之后也十分信任王继忠。1013年即辽开泰二年,辽圣宗升任其为中京留守,加检校太师;开泰五年(1016年),任汉人行宫都部署,封琅琊郡王;次年年初,进楚王,赐国姓,更名为耶律显忠,后改名为耶律宗信。

王继忠不仅谋略过人,而且善于识人。有一次,辽圣宗召开朝廷宴会,会上辽圣宗打算拜萧合卓为北院枢密使,王继忠开口道:“合卓虽有刀笔之才,然暗于大体,萧敌烈才行兼备,可任此职。”然而辽圣宗却听不进去,坚持任萧合卓为北院枢密使,而以萧敌烈为中京留守。

这年五月,辽圣宗以萧合卓为都统,王继忠为副都部署,殿前都点检萧屈烈为都监,统军东征高丽国。很快辽军就包围了兴化镇,然而却久攻不下,无奈之下只得撤军。辽圣宗这时终于意识到自己当初所任非人,后悔当初没听王继忠的话。鉴于王继忠“明于知人”,辽圣宗于1019年即开泰八年拜王继忠为南院枢密使。

与康昭裔、王继忠一样,“前半生食汉禄,后半生食胡禄”的武白早在宋朝时,曾任国子博士、知相州。后来,其在上任途中被辽军俘获。萧太后对武白也同样知人善任,将其任命为上京国子博士,改任临潢县令,迁广德军节度副使。

武白性格刚烈,忠诚耿直,那些贪赃枉法、阿谀奉承之事一概与其无关。有一次,有人告发宰相刘慎行与儿媳姚氏通奸,然负责调查此案的官员因畏惧刘慎行权势,而予以包庇。

辽圣宗得知此事后,便将此案交给武白审理。武白据实禀报,结果却得罪了刘家。1023年即太平三年,武白自高丽归国后,任权中京留守。

就在这一年,刘慎行诸子为替父报仇,声称武白审案时徇私枉法,结果使得武白被贬。后来辽圣宗得知事情真相,又将其提升为尚书左丞,升知枢密院事,拜辽兴军节度使。

明于治体的萧太后一心想革新辽国政治,从而将辽国引向兴盛。她虽为胡人,却十分尊崇中原文化,她深知文化底蕴深厚的汉人在治国理政上更胜一筹,于是大胆擢用汉官,甚至是那些被俘的宋朝官员,只要她认为是有才之人,便委予重任。对于这些人,萧太后信任有加,礼遇甚厚,使得他们“咸竭其忠”,成了萧太后的左膀右臂。正是在这些人的辅佐之下,萧太后才得以安内攘外,弼成辽圣宗朝四十年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