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铁马红颜:萧燕燕
29252000000023

第23章 确立南、北面官制

如果翻看一下各种有关辽朝的书籍,我们时常会发现书里有很多独特的契丹官名,这些官名读起来十分拗口,如果不查阅相关资料,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些官名到底是什么意思。

总体说,辽国的官制跟中原王朝的官制有很大不同。辽国自建国以后,因统治者实行“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辽代的北、南面官制,这种官制发展至萧太后当国时期,再加上吸收了宋制而最终被确定下来,形成定制。

辽太祖在刚刚建立辽国时,为安置汉人俘虏以及前来归附的汉人,专门设置了一个管理汉人事务官职——汉儿司,由韩德让之祖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兼掌诸国礼仪,这便为此后胡、汉分治的北、南面官制之确立奠定了基础。

此后,随着契丹人逐渐向中原燕云一带渗透,于是在辽境内便形成了以上京为中心的北部草原地区,和以燕京为中心的南部农耕地区。此时,如何更好地治理胡人和汉人就成了辽廷最关心的问题。由于中原地区和草原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形态和生产方式,为适应实际需要,辽太宗便根据“因俗而治”的原则,对契丹传统职官体系做了重大调整,初步确立了“汉制”在辽朝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分别设置了北面官和南面官两个系统,从而达到“以国制治理契丹人,以汉制治理汉人”的目的。

这种官制在经过世宗、穆宗、景宗三帝几十年的发展,至辽圣宗朝,在萧太后摄政时期基本成型。当时,辽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日趋封建化,明于治体的萧太后敏锐地意识到必须对辽国的官制进行适当地调整和改革,以及设立新的官职才能使其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据《辽史》载,像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都承旨等官职都是在辽圣宗时期第一次出现的。这些官职皆始设置于宋初,后为辽袭用。同时,萧太后还仿效宋制,设立了国史院、起居舍人院,专门负责修撰本朝国史等。

那么,辽朝的北、南面官制到底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辽官制有北、南面官之分呢?据《辽史·百官志》记载,这是因为,按契丹的习俗,营帐之门要向东朝向日出之处,且契丹人以左为上、右为下,所以辽国的官衙通常都设于辽帝御帐之北(即左面),故称北面官;而治理汉民事务的官衙则位于御帐之南(即右面),故称南面官。北面官负责治理“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负责治理“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而后军政大权会聚于辽帝一人。

北面官制是为统治契丹等游牧民族而设置的北面官,分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北面诸帐官和北面宫官等,辽国一切军政大事,皆由这些官员掌管。通常,出任这些官职的人都是契丹贵族,但这种情况到辽景宗时也有所改变,很多汉人也开始出任北面官,到辽圣宗时期,这种情况就更加普遍了。

北面朝官主要有北枢密院,又称契丹枢密院,为辽最高行政机构,“凡契丹军马皆属焉”,设有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等官职,下设掌纠察百官的中丞司等。北、南宰相府,掌管军国大政,各设左、右宰相等官。北、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各设北、南院大王等官吏。宣微北院,掌御前袛应之事,设宣徽北院使等官,辽帝常对其委以军事重任。大惕隐院,掌皇族之政教,设惕隐等官,该职大多由皇族宗室之人出任。夷离毕院,掌刑狱之事。大林牙院,掌起草文书等事。敌烈麻都司,掌行营礼仪之事。百司之上又设大于越府,设大于越,无所不统,权力甚大。按规定,此职必须由有大功德者担任。

北面御帐官主要右侍卫司、护卫司、奉宸司、三班院等机构,其中侍卫、扩卫执掌警卫御帐安全之事,奉宸司掌帝、后日常衣食行住所用物品等,三班官负责纠察大朝会时的风仪官纪等。

北面皇族帐官,执掌皇族之政教、军马之事务。

北面诸帐官主要有:大国舅司,执掌后族事务;渤海帐司,执掌迁居上京地区的原渤海国王族诸事务;奚王府,掌管奚族王族等事务。

北面宫官有:诸行宫都部署司、诸行宫部署司等机构,学诸行宫斡鲁朵之部族、蕃户、宫户等军政事务。各斡鲁朵分设宫使、副使等,下设都部署司、题辖司、马群司等。

辽国的南面官制仿唐制而设,用以治理汉人之事务。

947年,辽太宗灭后晋将中原王朝的一套官制引入契丹,至萧太后当政时,又吸收了宋制而加以完善,所有任职南面官的人皆为汉人和一些契丹贵族。凡为南面官的契丹人,亦称汉官,穿汉服。其南面朝官机构主要有:

汉人枢密院:当年辽太宗在灭掉后晋后,效仿中原官制,将汉儿司改为枢密院,负责汉人兵马之事,起初还兼领尚书省事。到辽世宗朝,设置北枢密院后,汉人枢密院也叫南枢密院、南衙,是南面最高行政机构,长官称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等。

中书省:刚开始时,仅有官名未设机构,辽世宗天禄四年(950年)设政事省,辽兴宗时改为中书省,其中设官职有中书令、政事今、大丞相、平章事、同平章事等,各长官均为南面宰相。不过在辽圣宗朝,像“平章事”、“同平章事”这样的官职多为荣誉性的官职,实际掌握辽国相权的是枢密院,而非中书省长官,南面宰相只有带枢密院官职才有资格参与军政决策。

尚书省:设尚书令、左右仆侍等官,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等,主掌财政之事。

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因与北面官中的大林牙相对称,故称南面林牙;设翰林都林牙、南面林牙、翰林学士等官,兼领翰林画院、国史院。

南面官中还有内侍官、寺监官、东宫官(辅佐太子之官)等。辽圣宗时,还特为汉人设置了南面宫官,如汉人行宫都部署院、某宫南面行宫都部署司等。

此外,辽朝还承袭了唐考核、升降官员之制,品分九品,再分正、从,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十八等。爵分公、侯、伯、子、男。勋官凡十二转,一转为武骑郎(相当于从七品),十二转为上柱国(视正二品)。阶又称“散阶”,分文、武两途,其中文散阶自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至将仕郎(从九品下),共二十九阶。

辽朝官制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其虽然设有北、南枢密院主持军事,但习惯上又往往设立天下兵马大元帅总掌军政。按规定,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只能由皇太子、皇太弟或亲王担任。其他执掌军事或主持行军征讨之事的机构有:大元帅府,以大臣总军马之政,设大元帅、副元帅等;都元帅府,以大将总军马之政,设都元帅、副元帅、同知元帅府事等;大详稳司,辖左、右、北、南皮室诸详稳司,设大详稳、都监、将军、小将军等;诸路兵马统署司,掌一路之军政。此外,还在各地设都指挥司、都总管府、都统军司、安抚司、都招讨司、都部署司等机构,主要负责边防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