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韵味的藏服,是几乎所有藏族人民都偏爱的穿着。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那鲜明的特色总会让人一眼就认出来。总结起来,藏服最明显的特点不外乎这样几处:腰宽、襟大、袖长。
藏族女性的服装是里面穿着花纹衬衣,外面套一件长袍,即便在炎炎夏日也是如此,唯一不同的是冬天袍子是长袖,夏天则是短袖;下身则穿着长裤,搭配缕花织锦的筒靴,显得十分干练。
女子服装最大的特点在于腰前系着的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语称为“邦垫”。千万不要小看了这片看似简单的邦垫,那可是经过了极为复杂工序才能完成的工艺品。通常来说,小小一块邦垫的制作流程大约要4个大的步骤:纺线、染色、针织、缝合。在这4个大步骤下面,又分了诸多细小工序。经过非常复杂的工作,才能将漂亮的邦垫围在腰前,搭配着珊瑚、瑰玉、琥珀制作的各式项链,显得十分华丽夺目。
单就服装来说,藏族男子服装比女子服装显得还要复杂。男式着装一般是开右襟的大领无扣长袍,用藏语说就是“初巴”。初巴里面通常是衬衣或者短衣。初巴穿好后扎上腰带,腰带多是由毛编制而成的,也有用兽皮制作的“豪华”型款式。腰带除了束紧衣服的作用之外,还有蓄物的空间,可以放一些诸如钱币等细琐物件,十分方便。下身则是清一色的长裤加皮或氆氇缝制的长筒靴。
有时候,他们还会给自己搭配一顶帽子,帽子的材料多是毡制或者皮质的,造型也分为好几种,例如喇叭形、露出前舌或双舌的造型等等。看过一些藏式宗庙建筑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它们金光闪闪的屋顶,这个习俗也被运用到了服装上。他们有时会在帽子里面穿上金丝,在阳光下,这些金丝也会随着人们的走动,不断闪耀着宝石般的光芒。
除了帽子有特色,他们对头发的梳理也很复杂。在藏族的传统习俗中,男子通常从弱冠之年就开始蓄发,长长的头发结成辫子盘在头上,上面套上牙箍、玉环和珊瑚石、玛瑙等材料制成的首饰。
其实,前面说的服装,只是通常大多数人日常的装扮,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便服”。根据场合的不同,藏族男子服饰的搭配还会细分为“勒规”、“赘规”和“扎规”3种,分别用在劳动时、节日时以及战斗时。此外,藏地不同地区之间的服饰也多有差别,蕴含着他们各自不同的审美偏好。
关于藏族服饰的起源,史料记载的最早时期应该是四五千年以前。根据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饰簪、璜、珠、项饰等物品可以看出,当年的藏族人就已经掌握了用骨头制作的针和器具缝制衣服、打造饰物的本领。
高原的气候条件恶劣严酷,作为生存在“世界屋脊”上的一群人,环境决定了古代藏族人对衣着的最大要求就是保暖。因此,他们的服装厚重保温就是自然的了。而且,由于当年的藏族人民以畜牧为生,流动性很强,为了适应这样的条件,他们刻意把衣服做得很宽大,以便胸前可以放置一些酥油、糌粑等食物或者别的琐碎物品。
除此之外,领口宽大的衣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方便,由于那里的高原温差较大,厚重的衣服穿脱十分不便,所以如此设计服装,可以便于在热的时候将双臂或者右臂露出散热,冷的时候迅速穿上。到了晚上,则可以揭开腰带,把双手从袖子里抽出来,将宽大的服装当做褥子和被子,一半铺在身下,一半盖在身上,即暖和又省事。一衣多用,比睡袋方便多了。这些由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服装基本特色,尽管经历了数千年的时光,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服饰细节的发展上,藏族人却从来没有间断过。到了7世纪,在唐朝建立的同时,松赞干布在中小贵族和部分忠于赞普的大臣的力量的帮助下,建立了吐蕃王朝。随着国家的统一,西藏也开始进入到了新的时代,他们冶炼铁、铜、银等矿石的基础得到了发展,给服饰艺术性的增加提供了可能。此外,等级制度的设立也丰富了服饰的内涵。例如,藏王可以使用有三瓣宝冠箍住的红色帽子,而臣子或侍从则多戴平顶无沿帽。服装上的饰品也分为一等瑟瑟(翡翠),二等金,三等金包银,四等银,五等铜,六等铁等若干级别。根据这一级别,一下可以看出某个人的身份地位。
后来,随着国家之间交流的繁荣,藏族还吸收了波斯文化的一些元素,让他们的服饰又有了新的变化。例如那时出现的包头、长袍、尖靴等都是吸收了波斯人穿着特色的产物。而文成公主的到来,则推动了藏族服饰同中原文化的融合。
相传文成公主进藏以后,带来了大量的绸缎织锦和种植蚕桑、纺织丝线的技术,这让藏族人的服装材料拥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些用锦缎制作的质地柔软坚韧而且触感极佳的服装,搭配藏族原有的精美绝伦的饰品,营造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民族风情。
到了8世纪,僧侣开始在西藏出现,他们和中原僧人的清贫不同,西藏的一些上层僧侣生活奢侈,服装也十分华丽。从那以后,宗教对于西藏的影响越发巨大,到了元朝,宗教已经深入到了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服饰上,便逐渐出现了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元素,例如颜色类似于袈裟的藏袍以及带有佛教符号的装饰、花纹等。而明代戏曲的发展,也给藏服注入了色彩上的新鲜血液。从那时开始,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一些更加艳丽的色彩开始逐渐出现在了藏服之中,为蓝天白云下的草原带来了宛若鲜花一般的迷人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