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藏地的门巴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数相对较少的一支,只有8000多人。他们主要聚居地在墨脱县,其他1000多人散布在错那、林芝、察隅等地。如今他们主要从事的仍旧是农业,尤其擅长竹编和制作木碗,此外兼营畜牧和狩猎,有自己独特的门巴语。
门巴族发源于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平原区门隅,门隅在藏语中的意思是“隐藏的处女地”。门巴族和藏族的渊源很深,从7世纪开始,他们的聚居地门隅地区就隶属于吐蕃王朝。由于一直生活在藏族地区,他们和藏族的交往十分频繁。到了15世纪,五世达赖在这里推广藏传佛教,因此门巴族的人基本上也像一样,信奉佛教,过佛教的节日,甚至连饮食和生活习惯都与人极为相似。至于藏语,更是难不倒门巴人。
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门巴人自然也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他们的服饰习惯。
虽然和藏族人一样,门巴的服装多采用羊毛制品氆氇制作,但是就其细节方面,还是和藏服不太一样。例如门隅的门巴族男子头上常常会带“八拉嘎”,这是一种用氆氇做成的帽子,帽顶颜色通常为黑色或深蓝色,下面则是红色,翻檐处的帽边会用橘黄色的绒布镶边,而且最大特色在于绒布留有一个缺口,正好会对准在右眼上面一点。由于颜色搭配鲜艳,远远望去十分醒目。不过现在居住在墨脱的男子头上戴的则多是斗笠,以免风吹雨淋。
门巴族男子身上穿的也是氆氇袍,不过为了方便自己上下山路,袍子不会很大,普遍比藏袍小一号。而且为了让脚在山路上走得轻松一些,鞋底也比较软,舒适度增加了不少。
居住在门隅地区的门巴族妇女同样爱穿袍子,不过她们喜欢在身上反披一张完整的小牛皮,牛皮朝外,牛毛朝内。这种习俗据说起源于唐朝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当时这里邪魔横行,为了避邪,文成公主就身披牛皮,于是这一习俗就在当地传播开了,一直流传到现在。
其实这里的妇女披牛皮除了秉承习俗之外,主要是为了防止劳作时磨破袍子,并且借助牛皮遮挡雨水,颇有些工作服和雨衣的味道。然而到了今天,牛皮的防护作用已经开始弱化,取而代之的则是它的装饰功能。在节日庆典或者聚会的时候女人们都爱披一层新的牛皮,以示喜悦和隆重。
至于居住在现代比较温暖的墨脱地区的门巴女子,则喜欢穿白色质薄的上衣或者无袖无领的衣服,下身搭配花色裙子,这与当地的气候也不是分不开的。
与藏族相比,门巴人的婚俗也是相当独特的。在门巴,男女交往自由而且自然,这里的人不论男女都善于唱情歌,每当有男女陷入爱河的时候,情歌成为了他们最佳的互诉衷肠的方法。当他们的爱情到了一定程度,谈婚论嫁也就顺理成章了。不过和别的地方习俗不同,门巴族的新郎官最“害怕”的人,不是岳父岳母,而是新娘的舅舅。因为这里有个十分有趣的习俗,就是“娘舅闹婚”——在婚礼上,新娘的舅舅一定是最尊贵难缠的客人,无论新郎家如何照顾周到,舅舅内心如何满意,都必须要板着面孔百般挑刺,这种习俗虽然古怪,但也为婚礼增添了不少乐趣。
值得一提的是,门巴人中还曾经诞生过六世达赖罗桑仁钦·仓央嘉措,他的诗集《仓央嘉措情歌集》十分有名。作为格鲁派的最高活佛,他居然能够以情歌的方式表达对爱情的渴望,这不能不说是门巴族内心狂热的血液燃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