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
29280300000029

第29章 三百年前的一本抄书记录

天一阁目前还保存着一本三百年前抄书时的流水账,共六十页,其中有文字记录的二十一页,空白三十九页,竹纸无栏,不编页次,民国以前天一阁书目无著录,因各页骑缝中钤有“嘉兴府儒学印”朱文方印,卷首衬页右上角钤有范氏“十州三岛人家”朱文长方印,方知此册为范光燮任嘉兴府学训导时所录。按日记事,起自某年七月廿七日,止于次年六月十九日。另有单页五页,无日期,为防止失落今粘贴在空白页上。

全册内容可分为抄写书与解送书两部分,多为纸张、抄件、抄费等收付记录。值得注意的是有几页小结性的“书目”,包括:“第一次付学解书”,“第二、三回付学解书”,“目下用抄书”,“十一月二十日起解书”,“存未解书”,“续解书”,“寿柱抄书总数”。封面原无书名,一九三七年冯贞群先生编目时题为《康熙中传抄天一阁书目》。

从对这二十多页记录的剖析中,可以勾勒出这次抄书活动的概况。

——抄书时间,在范光燮任嘉兴府学训导时期,即康熙十五年至二十五年之间(1676—1686)的某二年。

——传抄本需求者为嘉兴府儒学,如第十一页有“敖继公仪礼集说,全八本,解府学,陈雅言书义卓跃,全二本,解府学”等记载。所抄之书以经学为主,正是当时学校教学所必需的读物。

——版式,见首页载:“七月二十日刻板纹肆分”,又第四页载:“左垣九月初一日去格子一千张,九月二十一日又去格子二百张”,格子即格子纸,可知所抄书至少一部分有统一的行格。

——用纸,为太史纸,见首页载“七月廿七日买太史纸一篓”。

——抄者,主要有赞禹(昌柱)、左垣(盛柱)、仲章(仲柱)、心朋(寿柱)、绳武等。考《范氏家谱》,均系光燮子侄辈或孙辈。赞禹名从益,正辂之子,光燮之孙。左垣名廷辅,光燮次子。仲章名正国,光文次子。绳武,廷仁之子,光文之孙。心朋名廷筠,光燮弟光交之次子。其中从益生于康熙三年,抄书时年约二十岁左右,后以明经为湖广郧阳府通判,再任广西桂林府通判。(4)据现有资料,完成抄书数量以心朋为多,“寿柱抄书总数”记载“已抄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九页,净欠书一百八十七页”。抄写分工亦曾采用分房包干的办法,如第十六页载“昌房该书四千三百,交过二千七百四十三页;盛房该书四千三百,交过四千七百十六页,多四百七八页,付昌房”,考《范氏家谱》范光燮之子以“昌盛成维”四字分房,昌房为正辂,盛房为廷辅。

此外,册中尚记有楚先、楚宿、二毛、元卿、河开、陈永年、毛左仪、邵德等人名,今不可考。

——抄费,账册中偶记预付银两数,“寿柱抄书总数”页记载:“一次分得银二十五两,该书五千,一次分得银二十两,该书四千”,据此,抄费以页计算,不是以字数计算,每抄二百页,抄费银一两。

此外,不见有校费支付,盖抄校者为同一之人,或抄本未经雠校。

——解送,计页数:如“第一次付学解书”十三种,计九千二百十四页“目下用抄书,用续补书”末注“共解过三万九千三百五十七(页),并现该有四万五千七百七十(页)”。此外,在“第二、三回付学解书”项之末注明“娄差官,王差官附去”,可知随抄随交,有时交便人带去。

——缺佚,在“目下用抄书”项内注明“三孔文集十本,因传写遗失”,又在“拟上五经应抄书目”项之末注云:“类书,三才广志,著作姓名无,计一千一百八十四卷,缺二百五十卷”,可知这部著名的明抄本,在清初时已非足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