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29295400000009

第9章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句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佛法中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事本无其永恒的体现,一切皆将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结果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恋空的人弃绝一切以求一个“空”字,最后还是有一个“空”的意念无法除去。殊不知万事万物本空,弃与不弃都是空的,有弃绝的念头便已不空,爱空的念头已是“有”了。说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碍而相同的。执著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执著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色”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此万物为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因此其当体是空。此谓之“色即是空”。

缘起性空,自性空

禅讲究自性、自修、自证,有了外物或者别人的东西就是真的东西了。禅家主张在那个自性的世界里,观照自己心灵世界,以期获得一种超脱和自明。

——

弥兰陀王非常尊敬有过禅悟的那先比丘,那先比丘从禅修中证悟的智能,出言吐语,充满了慧思灵巧。有一天,弥兰陀王向那先比丘道:“眼睛是你吗?”

那先比丘笑笑,回答道:“不是!”

弥兰陀王再问:“耳朵是你吗?”

那先比丘再回答道:“不是!”

弥兰陀王:“鼻子是你吗?”

那先比丘:“不是!”

弥兰陀王:“舌头是你吗?”

那先比丘:“不是!”

弥兰陀王:“那么,真正的你就只有身体了?”

那先比丘:“不,色身只是假合的存在。”

弥兰陀王:“那么‘意’,是真正的你?”

那先比丘:“也不是!”

弥兰陀王经过这些问答,最后问道:“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那么你在哪里?”

那先比丘微微一笑,反问道:“窗子是房子吗?”

弥兰陀王一愕,勉强回答:“不是!”

那先比丘:“门是房子吗?”

弥兰陀王:“不是!”

那先比丘:“砖、瓦是房子吗?”

弥兰陀王:“不是!”

那先比丘:“那么,床椅、梁柱才是房子吗?”

弥兰陀王:“也不是!”

那先比丘悠然一笑道:“既然窗、门、砖、瓦、梁柱、床椅都不是房子,也不能代表这个房子,那么,房子在哪里?”

弥兰陀王恍然大悟!

“禅悟”弥兰陀王悟了什么?“缘起性空”,大地山河、宇宙万有,那是因缘和合的存在,没有因缘,就没有一切!世间上没有单独存在的东西,一切假因缘而生,一切是自性空。缘起性空,这就是禅!

万事皆有缘,因缘所成

每个人的认知都不尽相同,站立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若每个人都抱着自己的认识不放,必将有误会和麻烦事不断。但大千世界里,这样的人和事却是无处不在,一方面感觉其他人带给自己的烦恼很多,另一方面却又固守自己的想法而不知从理解尊重的角度看待对方为什么这样做。《百法明门论》中的五位一百种法,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当有为法的习气少一点时,烦恼相对也就少;当无为法的习气少一点时,烦恼相对就多。虽然因缘法是假法,是假相,是假有的存在,但所有法不离因缘,在因缘的当下观照因缘的生灭如幻,是为如实知、如实修,宗门无别无二,教下亦无二无别。

桂琛禅师参访玄沙禅师,玄沙知道他深研唯识法相之学,故而指着一张竹椅问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你作么生会?”

桂琛禅师答道:“既曰唯识,又曰唯心,那就作唯识唯心会好了。”

玄沙禅师不以为然,说道:“理则是矣,无如破坏事相了,唯识唯心并不破坏宇宙万有。”

桂琛禅师指着一张桌子道:“那请问老师,您唤‘这个’作什么?”

玄沙禅师答道:“桌子!”

桂琛禅师摇头道:“老师不会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不唤作桌子,桌子者,乃是假名假相。”

玄沙禅师立刻改口道:“的确‘这个’不是桌子,‘这个’的真相乃是木柴,木柴做成桌子则唤做桌子,做成窗子则唤成窗子,实则桌子、窗子的本来面目仍是木柴。”

桂琛禅师不住地点头,但玄沙禅师指着木桌又改口道:“此‘这个’非木柴,非窗子,此乃山中大树。”

玄沙禅师见桂琛禅师正要开口,举手制止,故又再说道:“此亦非大树,此乃一粒种子为因,再集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为缘而成树、成木、成窗、成椅,实则树木窗椅,乃宇宙万有之因缘所成。”

桂琛禅师道:“宇宙万有,仍是唯识唯心。”

玄沙禅师道:“汝既来此参学,不如说宇宙万有一切都是‘禅心’。”

“禅悟”桂琛禅师与玄沙禅师所论,涉及到唯识、性空、禅等学理,但玄沙禅师最后仍会归“禅心”,因桂琛禅师既从唯识而转归参禅,对过去所知所学不能舍去,怎能入禅?如一个茶杯,已留有其他汁液,如今再装茶水,总会变味。桥路虽然相通,但仍应桥归桥,路归路,平等中显示差别,差别中亦有平等。

学习经教,听闻佛法,是为获得理,树立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知见,此是修心的无上助缘,到最后无非回归清净般若,此心若即若离,下个定义,或不下个定义,它就在那里,安住不动,它看见了你,你却对它视而不见。净在修心:“菩萨未曾染着色,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住一切诸三昧,所有功德悉迥向。”——《华严经卷四十》。

世间充斥着欲望、诱惑、困扰,一不留心便会陷入人生的困境。关键在于清心,心静则万事宁。

禅定,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财富、成就、名位和功勋对于生命来说只不过是灰尘与飞烟,而心乱就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则是因为身在禅中,没有中断就没有连续,没有来也没有去。

修心才能修道,只讲究形式,内心得不到一点清净,不能求得佛法。万事皆空,唯有心存。万事皆存,唯有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