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趣味博弈学
29298100000011

第11章 选择的智慧

一、“不犹豫”和“不后悔”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学家,天生有一种特殊的文人气质。

某天,一个女子来敲他的门,她说:“让我做你的妻子吧,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

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说:“让我考虑考虑!”

事后,哲学家用他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处坏处一一列举出来进行比较,可是发现好坏均等,这让他不知该如何抉择。

于是,他陷入长期的苦恼之中,迟迟无法做出决定。

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人若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的时候,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那一个;不结婚的处境我是清楚的,但结婚会是个怎样的情况我还不知道。对!我该答应那个女人的请求。

于是,哲学家来到女人的家中,对女人的父亲说:“你的女儿呢?请你告诉她我考虑清楚了,我决定娶她为妻。”

女人的父亲冷漠地回答:“你来晚了十年,我女儿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了。”

哲学家听了,整个人近乎崩溃,他万万没有想到向来自以为傲的哲学头脑,最后换来的竟然是一场悔恨。

后来,哲学家抑郁成疾,临死前将自己所有的著作丢入火堆,只留下一段对人生的批注——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后悔”。

一个人永远不要在冥思苦想中一会儿提出问题的这一方面,一会儿又提出问题的那一方面,试图面面俱到、万事平衡的人做出的无益而琐碎的分析,是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的。

患得患失的人,心就像钟摆一样,左右摇摆,无法做出理性而明智的选择。殊不知,机遇女神在你摇摆之时已纵身逝去。

犹豫不决和后悔是性格上的弱点,这两种弱点都可以败坏一个人的自信心,也可以破坏他的判断力。

有些人简直优柔寡断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他们不敢决定任何事情,不敢担负起应负的责任。他们常常担心今天对一件事情进行了决断,明天也许会有更好的事情发生,以致对今日的决断发生怀疑。许多优柔寡断的人,不敢相信他们自己能解决重要的事情。

因为犹豫不决,很多人使自己美好的想法陷于破灭。

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是人们阴险的仇敌,在它还没有得到伤害你、破坏你的力量以及限制你一生的机会之前,你就要当机立断,把这一敌人置于死地。

威廉·沃特说:“如果一个人永远徘徊于两件事之间,对自己先做哪一件犹豫不决,他将会一件事情都做不成。如果一个人原本做了决定,但在听到自己朋友的反对意见时犹豫动摇、举棋不定——在一种意见和另一种意见、这个计划和那个计划之间跳来跳去,像风标一样摇摆不定,每一阵微风都能影响它,那么,这样的人肯定是个性软弱、没有主见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只能是一无所成,无论是举足轻重的大事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

甚至可以这样说,连最睿智的头脑都要让位于果敢的判断力。毕竟,站在河此岸犹豫不决的人,是永远不会登渡彼岸的。

要逼迫自己训练一种遇事果断坚定、迅速决策的能力,对于任何事情切不要犹豫不决。

决策最好是决定性的、不可更改的,一旦做出之后就要用所有的力量去执行,就算有时候会犯错,也比某些人那种事事求平衡、总是思来想去和拖延不决的习惯要好。

人生没有回头路,当你认识到做错了事,走错了路,应该做的是及时地改正错误,调整方向,而不是为错误而不断地懊悔。

二、棉花与金子

两个贫苦的樵夫靠着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的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让家人一个月衣食无虑。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欲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有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

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肩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想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再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

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麻布及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来挑黄金。

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愿丢下棉花以免枉费辛苦的想法,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一场空欢喜。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

走到山下时,突然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完全背不动,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金子的同伴回家去。

面对机会的来临,人们常有不同的选择方式。

有的人会单纯地接受;有的人抱持怀疑的态度,站在一旁观望;有的人则顽强得如同骡子一样,固执地不肯接受任何新的改变。

不同的选择,当然导致截然迥异的结果。

许多成功的契机,起初未必能让每个人都看得到深藏的潜力,而起初抉择的正确与否,往往更决定了成功与失败的分野。

在人生的每一次关键时刻,审慎地运用您的智慧,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属于您的正确方向。同时别忘了随时检查自己选择的角度是否产生偏差,适时地加以调整,千万不能像背棉花的樵夫一样,只凭一套哲学,便欲度过人生所有的阶段。

放弃无谓的固执,冷静地以开放的心胸去做正确的抉择。

三、霍布森选择

1631年,英国剑桥有一个做马匹生意的商人名叫霍布森,他在卖马时承诺:“买或是租我的马,只要给一个低廉的价格,可以随意选。但他又附加了一个条件:只允许挑选能牵出圈门的那匹马。”

其实这是一个圈套。

他在马圈上只留一个小门,大马、肥马、好马根本就出不去,出去的都是些小马、瘦马、懒马。显然,他的附加条件实际上就等于告诉顾客好马不能挑选。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其实选择的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挑选”,被人们讥讽为“霍布森选择”。

一个企业家在挑选部门经理时,往往只局限于在自己的圈子下挑选人才,选来选去,再怎么公平、公正和自由,也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挑选,很容易出现“霍布森选择”的局面。

现在选“马”,就要当个好“伯乐”,跳出马圈的圈子,到大草原去选“马”,到全世界去选“马”,打开思维空间,扩大资源的配置半径。

一般地讲,配置资源的半径越大,企业就越处于优势;反之,配置资源的半径越小,企业就往往越处于劣势。只有放宽眼界,打开思维,放眼世界,才能选到世界级的“千里马”。

在“霍布森选择”中,人们自以为做出了抉择,而实际上思维和选择的空间都是很小的。有了这种思维的自我僵化,当然不会有创新,所以它更是一个陷阱,让人们在进行伪选择的过程中自我陶醉而丧失创新的时机和动力。

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们对此特别关注的原因。如果别无选择,你也只能这样走下去,正如亚当只能爱夏娃一样。

在“霍布森选择”中,人们自以为做出了抉择,而实际上却是在进行伪选择的过程中自我陶醉而丧失了创新的时机和动力。

四、布里丹的驴子

在一头驴子的前面有两堆草,对于这头驴子来说,这一左一右两堆草一模一样。这头驴子尽管饿得要命,但它无法挪动它的腿,因为一模一样的这两堆草使它无所适从,它没有理由选择其中的一堆而放弃另外一堆。这头驴子最后在这两堆草面前活活饿死了。

这个故事被称为“布里丹的驴子”。布里丹是14世纪法国哲学家,他否认人具有自由意志,人们提出的这个“驴子问题”意在反驳它的观点。

每个人都希望有选择,而且希望作出正确选择——即使不是最好的,至少也是比较好的。

“霍布斯的选择”其实就是没有选择可选择。别无选择虽然令人无奈,但是太多的选择也叫人眼花缭乱。当然,这总比没有选择要好多了,可是要从诸多选择中找到最优结果也并非易事。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我们不可能掌握充分的信息,对两个策略下的后果不能确定,我们认为两个都一样,但实际情况则不是如此。

但是,我们无论选择其中哪个策略,都要好于不做选择,我们为何要犹豫呢?如果驴子所面对的这两堆草中的一堆离它距离近,或者分量多,它自然应当选择这一堆;但当这两堆草都一样的时候,它无论选择其中哪一堆,都会比其结果为饿死的不做任何选择要强。

面对两个策略选择,无非是两种可能:一是其中一个好于另外一个,二是两个策略无差异,即一模一样。重要的不是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而是要做出选择——当然这是有条件的。

作为理性人,应当选择给我们带来更大利益的那个策略。

五、6种口味与24种口味

在斯坦福大学附近的一个市场上,有两个小吃摊。

第一个小吃摊提供6种口味的小吃,第二个提供24种口味的小吃。结果,当然是第二个摊主吸引顾客较多,在经过的客人中,60%会停下试吃;而经过第一个小吃摊的客人中,停下试吃的只有40%。

但是到月底,市场的负责人却发现,最终的结果与人流的表现大相径庭——在有6种口味的摊位前停下的顾客,有30%都至少买了一瓶果酱;而在24种口味的摊位前的试吃者中,却只有3%的人买了东西。

在实验中,科学家随机抽取两组人,让第一组测试者在6种巧克力中选择自己想买的,第二组测试者则在30种巧克力中选择。结果,第二组中的满意度远远低于第一组,更多人感到所选的巧克力不大好吃,对自己的选择有点后悔。

有选择好,选择愈多愈好,这几乎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常识。但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共同进行的研究表明,选项愈多反而可能造成负面结果,这种现象深刻地反映了“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走时不一的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时间观念。

对于管理来说,手表定理有以下启发。

第一,对同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个人不能有两种不同的要求,而且对一个人不能同时由几个人多头指挥,否则一切便会陷入混乱。

第二,任何一个员工都必须有一个上司,并且只能有一个上司,只有这个人有权调遣或者开除员工。实践证明:如果一位员工听命于两个以上的上司,那么一个上司很可能会出另一个上司的丑,或者发互相矛盾的指示,工作中会不可避免地充满混乱和冲突。

一个组织只能有一个主要计划,一个压倒一切的目标。

六、约会游戏

有这样一则游戏:假定你是个女性,决定要结婚,你身边社交圈里有100个合适的单身男子都有意追求你,你的任务就是,从他们当中挑选最好的一位作为结婚对象。

这个游戏中,条件是严格限定的:每个人你只能约会一次,而且只能当场决定选择还是放弃,约会之后一旦你决定淘汰这个人,他就永远出局了。不能把他们“冷冻”起来作为后备,一旦你选择了其中一个,你就没有机会再约会别人了。

如何选择才是赢的策略呢?

赢的策略就是能够给你最大成功机会的策略。纵使无法100%肯定,但是你知道自己要的就是最大的成功机会。

那么这个游戏就变得很简单了,因为你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一切透明化,只要靠自己就可以独立完成命运攸关的决定,也就是把选择的过程最适化即可。

说了这么多,到底最好的选择方式是否存在呢?当然是存在的。

虽然这种方式不能给你最肯定的答案,但是绝对可以增加达到目标的机会,这和买彩票不一样,无论你花费多少心思买彩票,结果都取决于运气。而在这个游戏中,只要你策略对头,就能取得不错的成果。现在就来场推演吧。

显然,你不应该选择第一个遇到的人,因为他在100个人当中名列第一的机会只有1%。这个概率可以说是非常的渺茫,直接把筹码放在第一个人身上,也是最糟的赌注。

即使这个人的确非常优秀,你也要忍痛割爱,因为你不知道在这100个人里,他到底排在什么位置。

同样地,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甚至后面的人,情况都一样,每个人都只有1%的机会可以成为100个人当中的第一名。如果你真心想要找到最好的,就不应该随机选择。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假如你约会的头一个碰巧是最好的那个呢?你把他淘汰掉了,以后约会的对象一个不如一个,岂不是遗憾终生吗?在我们身边,确实有些夫妻是初恋情人,而且过得很幸福。有必要再重申一次:在这里笔者谈的是游戏中的策略问题,而不是现实中的爱情和缘分问题。

好了,现在切入正题,介绍选择策略。

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是:将第一组人(比如说先取10名)作为试验品,之后如果遇到比这组人更好的对象,就可以考虑嫁给他了。

这个方法既可以在候选人之间作比较,同时也不会与现实太过脱节。你可以在日记里给每个约会对象评分,以10分为满分,当分数高于前10人的对象出现时,他就是最后的赢家。

你要做的就是从前10个人当中获取一些经验,作为评估他人的基础,所谓约会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上述策略时,有两种情况会使你损失惨重。第一,如果前10名刚好是全部里面最糟的,碰巧下一个又是倒数第11名,那就算你倒霉了,你将面临一个相当坏的选择,虽然不是最坏,不过也够糟的了,并错失选择最好的机会。

因为既然这个倒数第11名已经比前10个都要来得好,依照上面的决策模式,选择他是不会错的,可是其实首选对象仍在苦苦地等待着你,只不过你还处于约会初期,决不会知道这点。这就像成天在一群奇怪的人周围打转,和这些人相处的经验将扭曲你对正常人的印象。

第二种状况正好相反,就是最好的选择恰好已经在前10个当中,导致你设了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高标准,在未来的约会中不可能再遇到和他们一样好的,最后只好在所有机会都出现后选择第100个。

而这第100名顶多只是中等标准。那么,终其一生,你将幻想着,要不是放弃了那一个人,结果就会如何如何。

采用这个策略有大输、大赢的机会。我们不难解释在运用此策略的情况下,你将有1/4赢的机会,也就是与最优秀的人结婚的概率达25%。

这当然比随机选择好得多,但还没有十足的把握。因此,接下来,你得决定排名第一、第三或第五的次佳选择。

那么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决策呢?

当然,在这个案例中,由于你只从100个候选人当中取了10个样本,而最佳选择刚好在样本中的机会只有1/10,因此第二种错误(也就是让最佳选择从手中溜走)的发生机会相当小。

所以,在此类错误风险不高的情况下,也许你会愿意提高抽样的数目,这样就有更多的经验来增加自己的判断能力。

因此,如果运用相同的策略,但是将样本数改为20,那结果又会如何?如此一来,虽然最佳选择从手中溜走的机会将会从1/10增加到1/5,但也会大大降低设立过低标准的可能。

这是一种交换条件,如果有一边更好,另一边就会更糟。那么如果抽样数目是30甚至40,又会如何?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已经明白了一点: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如果你抽取的样本太少,你得出的结论可能并不准确;可是如果你取样太多,结论倒是准确了,可是又很有可能错失最佳选择(他正好在取样里,被牺牲掉了)。

在多个目标中,如何确定哪个是最主要的目标,哪个是次要的,哪个是无关紧要的,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