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全书·漂亮女人会说话
29311200000015

第15章 社交场合的魅力(5)

(4)在向值得感谢的人表示感谢时,眼睛应注视着对方。

(5)细心地、有意识地寻找值得感谢的事项进行感谢。

(6)在对方并不期待感谢,或认为根本不可能受到感谢时表示感谢,则效果较好。

(7)与其赞扬对方的人格本身,毋宁赞扬对方的行为和属性。夸奖对方“你的身材真好”,比起夸奖对方“你是一个美男子”来效果更佳。

“我是为了你好,请不要生气”。当一个人在向别人提意见时,尽管出发点无可非议,可是这与其说是为了对方,多数场合却是为了自己——通过指出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来提高自我,从而使自己产生愉快的心情。轻视别人、辱骂别人、攻击别人和申斥别人,具有无意识地增强虚弱的自尊心的作用。不过,这么说,并不等于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允许批评他人。只要是真正的与人为善,而且做到批评方式妥当,这对于一个人的进步和幸福,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我们在进行批评时,能否做到不给对方留下“无情揭露”、“把人搞臭”和“把人一棍子打死”等印象呢?应该说这是可能的。因为善意批评的目的并不在于通过整人或把人搞臭,对伤害对方的感情甚至侮辱对方的人格,而完全在于希望对方获得进步和提高。高明的批评有以下几种:

(1)批评不能使对方自我萎缩下去或产生反感。因为你进行的批评,其动机即使无可非议,纯粹是为了对方好,可是对方未必能正确无误地认识到这一点。而且,不管你的批评和指摘多么温和,如果是当着其他人的面进行的,那就很有可能得罪对方,因为对方会以为你在出他的丑。即使是小孩子,也同样是人,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们。

(2)一个人如果意识到自己将要受到申斥,那么他事先就会产生防御反应。具有这样的精神准备的人,对于别人的意见往往采取拒绝的态度,而不会很好地加以接受。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进行批评之前,应该先说一些亲切和赞赏的话,诸如:“这件重要的工作你干得很不赖,不过,……”,“你很努力,我感谢你。但是有一个地方若能加以改进的话……”,“有那么多的人喜欢你,你怎么能做出这种叫人不放心的事儿来呢?……”等等。

(3)你可以批评对方的行为,但是不能批评对方的人格。也就是说,你应该首先表扬对方,提高对方的自我,然后指出对方的错误和失败,而不能进行无视对方人格价值的指摘。重点不能放在指出对方的错误上,而应该放在告诉他如何改正错误和防止重犯。

(4)命令式的批评虽然容易,但不能被人接受,如能采取请求式的批评,情况就不大一样了。因为请求能使对方产生伙伴般的亲切,同时也可以向对方证明你是相信他的整个人格的。无论谁,出于自发动机干某件事情,比起受人支配干同一件事情来,不仅心情舒畅,而且干劲也足。所以,应该请求人家配合,而不能采用命令式的口吻说话。

(5)责备他人时,如果絮絮叨叨地说上一大堆,又是把以前的错误和失败作为例证,又是把已经过去了的事情重新抖搂出来,直说得对方不耐烦,那就没有任何效果可言。那只会促使对方自我萎缩下去,甚至引起对方的反感,而不可能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忠告。

(6)批评时如果措词和态度都很友好,那么谁也不会产生反感。友好即证明你是喜欢对方,相信对方,并把对方当作自己的伙伴。

交际场上的合纵连横

自己并非出类拔萃

讨人喜欢和受人信赖的人,基本上不是那种以我为核心,想问题和做事情都从“我”字出发的人。以我为核心,只会与人疏远。那是因为,以我为核心的人,缺乏站在他人立场上进行思考的能力。

人与人是不可能绝对相同的。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从遗传角度出发,他们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成的——由于培养和教育的方式不同,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更不用说一般人了。一般人连指纹的末端也各不相同。因为一个人首先是在父母亲的教育和培养下,其次是在祖父母、兄弟姐妹、居住区域的社会风气、学校、书籍和情人等的影响下,成为一个具有自己特点,与众不同的人的。正因为如此,许多心理学家都指出,人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

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会在平常的各种反应和行为中表现出来。譬如说:同样受到训斥,有的人灰心丧气,有的人勃然作色,有的人露出讨人喜欢的微笑,心悦诚服地加以接受,也有的人则认为丢了面子而企图自杀——人们的反应,就是如此的不同。另外,人们的经验、知识、智力和性格等,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对工作能很快地适应,而且干得颇为出色,效率也很高;有的人对工作则不得要领,进展缓慢;有的人对于分配给自己的每一件工作都会感到束手无策,什么都要问人家,弄得周围的人不胜其烦;有的人干起工作来充满了信心。人与人之间虽然如上所述,存在着千差万别。可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谁都相信自己“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应该做到:

(1)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估价,对自己的估价如果太高,其他人不但不买你的帐,有时反而会贬低你。自高自大很有可能遭到其他人的嘲笑。不过,并非每个人的行为都只是出于优越的需要——坚信“自己是出类拔萃之辈”。因为有的人往往是为了补偿自己心中的弱小感和自卑感,而故意使自己在各方面都显得很出色。不过,最常见的还是颇为希望自己的重要性为周围人所承认——有时想过了头,甚至还会采取极端行动,而并没有人心自问:自己是否有资格让人家承认自己的重要性?

不少临床心理学家都指出:一个人如果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人与人是各不相同的,那么他就不会希望随心所欲地支配他人,同时还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2)一般人很容易采取以我为核心的态度。也就是说,人们由于自身的欲望和恐瞑,常常会无视对方的情感。不过,抑制自己的欲望以满足他人的欲望,是人——需要相互协作的社会成员的正确的生活态度,而且也是一种义务。一个人如果不能调节自己的欲望,那么连有可能给他以帮助的人,无疑也会逐渐离他而去的。

(3)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来说,家庭成员似乎是一种怎么也挣脱不了的束缚。因为不管怎么说,家庭成员已经构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人们对家庭成员既怀有爱和责任感,与此同时,当个别家庭成员对自己横加指责、动辄干涉、忘恩负义、一味撒娇、缺乏温情、态度粗暴和自私自利时,相互间还容易形成对立,产生纠葛,甚至吵架斗殴。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家庭成员间相互怄气、相互刺激神经的事是经常发生的。由于大家无法挣脱家庭这个框框的束缚,因此就更叫人感到心烦意乱。有许多若是外人本可以一笑置之的事情,由于你是家庭的一员,因此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种场合,你若能努力了解对方的想法,洞察对方的心理,并且找出其原因的话,那么问题就不难解决,有时甚至还能取得圆满的结果。可是,要做到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碰到个别家庭成员很难对付,你既不想躲避,也无法躲避的场合,你不能对其采取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态度,而应该找出其之所以变得如此的原因和动机,在真正了解其原因和动机的基础上,采取宽容的态度。与家庭成员发生口角、对抗或争辩,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你若能按照上面所说的去做,估计你就能确保自己心灵上的安宁。实际上,对于每个人来说,不一味强调自己的立场,而是理解、宽恕和容受对方,即摆脱以我为核心,那才是幸福的。

(4)把自己置于他人的立场上,不但不会丧失自我意识,相反的还可使自己变得更加出色。为了吸收别人的观点以开拓自己的思路,为了把自己置于他人的立场上,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周围人的立场上去,就必须发挥机智,聪明和丰富的想像力。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遗传因素,不同于其他人的生长环境和经历。既然如此,我们就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每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也不同于其他人。不光思想和行动,还有反应、能力、判断的标准和缺点等,也不同于其他人。不过,上述诸项中无论哪一项,在人与人之间并不存在过分明显的高低优劣之分。在日常生活中若能牢记这一点,我们的性格估计就会变得很美好——积极向上、富于同情心和忍耐性,即变得讨人喜欢、被人爱慕和受人信赖。

敢于直面现实

一个人之所以会叫人敬而远之,多数场合是因为他好怜悯自己,经常在健康状况、家庭成员、工作单位和社会形势等方面喋喋不休地发牢骚、讲怪话、怨天尤人、无病呻吟的缘故。这一些,最初还有人听,可是要不了多久,就没有人肯听了。因为无论谁都会觉得:还是安于自己的处境,乐观地对待人生,精神来得愉快;还是听听对于未来的希望——即便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心情来得舒畅。

在社会生活中,挫折和悲剧不胜枚举。你现在尽管认为自己很幸福,可是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会蒙上苦难的阴影。所以,无论什么人,都不可能撂下自己的事情,浪费许多时间,专心致志地去听别人发牢骚,讲怪话。

此外,一个人好怜悯自己,不仅会叫人敬而远之,而且连自己的表情也会不知不觉地变得阴郁起来。不满、悲哀、嫌恶等,往往会使所有反映内心活动的表情和姿势变得颇为难看,诸如:嘴巴撅起、目光黯淡、愁眉不展和面容苍老,等等。

专门研究精神与肉体关系者早就发现:情绪影响身体健康。愤怒的情绪会引起肌肉的收缩,而肌肉的收缩是人体一切故障的根源。另外,恐怖和悲观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血管以及其他诸器官、内分泌腺等很容易受到这种影响。不过,话得说回来,我们是无法排除一切有害情感的,我们倒是应该做好对付痛苦和困难的思想准备。这样,我们就能降低和减轻自己所遭受的打击和伤害。患有溃疡、高血压和心绞痛的人,对于别人的批评和埋怨,经常耿耿于怀,不能释然,颇为神经过敏。所以,他们若能更加乐观,更加富于幽默感,更加善于与人合作的话,那么这方面的痛苦估计就能得到缓解。

在神经症患者中,有的人又哭又闹,特别怜悯自己。其实,这种人是“渴望别人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不过,即便是普通人,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讨人喜欢、被人赞扬。然而,善于克制自己的人,只知道通过自己有价值的工作来获得赞扬和引人注目,而不随随便便寻求赞扬。

特别怜悯自己的人,其寻求赞扬的心情不但比普通人强烈,而且比努力争取获得赞扬的人更孩子气。精神分析学认为,这种疾患的根源在于:幼儿时期没有充分得到自己所期待的注意。也就是说,他们在幼儿时期处于无人照料、无人爱抚、放任自流或管教过严的状态,爱的需要和感隋的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受到如此对待的孩子,就会努力进行行之有效的、故意做出的某种举动以引人注目。譬如说,当他们看到别的孩子一哭,大人们就会围上去哄他时,不久便懂得自己一旦摔倒、烫伤或不肯吃饭时,周围人的也会为自己担心的。于是乎,他们就开始确信:“自己陷入困难时,总会有人来帮助自己的”。因而老是希望自己处于这种困难的状态。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在态度上就会表现出对自己的怜悯,即不着边际地谈论自己的担心、失败、徒劳的努力、周围的人无情和虚伪,不想积极地、富于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因此,他们根本不可能与其他人齐心协力,同舟共济。

另外,这些人还具有自己伤害自己的倾向。他们中的某些人,不仅想用牢骚和哭诉来博取其他人的同情,还想从这种自我折磨中体验到快乐。他们责备自己,苛求自己,以博取他人的同情,转而又会严厉地指摘别人,并且进一步折磨自己这个周围人的无情和虚伪的受害者。这就是所谓的“受虐狂”倾向。这种受了伤害反而感到快乐的倾向,未必局限于性生活的场合。现实生活中,确有不少人希望在不知不觉中出点事儿。这是除了博取他人的同情外,不知道怎样才能摆脱困境时采用的方法。

这种受虐狂倾向还有另一种类型,那就是对于夫权思想严重的丈夫的蛮横无理,对于妻子自私自利和吹毛求疵的态度,以及对于婆媳之问的纠葛等,只是抱怨和苦恼,只是觉得自己是个不幸的殉难者,并且颇为欣赏自己的悲惨命运,而不想毅然地摆脱,或者大吵一场以求最后的解决。

有的人老是认为自己不可能获得成功,并且反而以此为快乐。工作不顺利,他们就唉声叹气,上司不器重自己,自己的才能未能得到发挥和工资微薄等,他们就怨天尤人,觉得“一切都完了”。这种人虽然希望摆脱困境,但又不做相应的努力,而是采取承认失败的态度。也就是说,他们不想与人竞争,而是以“一旦时来运转,自己也能获得名声和财产”,来安慰自己。他们只知道把自己失败和倒运的责任,推给父母和其他人,而为自己寻找一些似是而非的借口。

上面所说的那种人,考虑问题完全是以我为核心的。他们并不感谢使自己得以生存下去的一切,总是期待着从其他人那里得到恩惠。如果这方面不能尽如人意,他们就诅咒自己“倒霉的命运”。他们不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自己,也不认为自己好高鹜远,致使成功的希望极其渺茫。他们不想正确地认识,显要的地位和莫大的财产只能为屈指可数的无情的奋斗者所获得。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放弃交好运的幻想,放弃的只是为改善自己的境遇而做出努力。

无论谁都有失望、悲哀和痛苦的时候,加之人情世态正在变得冷酷无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否继续用乐天的表情来掩盖自己内心的不安呢?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遭遇患病、死人、破产、失业等令人痛苦或绝望的可能性也在增大,因此就往往会陷入消极悲观、厌弃人生的状态。不过,对此我们不能采取视而不见或一走了之的态度,因为采取这种态度,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对此,我们惟有确立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使自己摆脱困境的观点,并且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样,你就能最终理会到:能否对付最坏的事态,那要看自己的能耐,要看自己的努力。所谓最坏的事态,可以分成下面几种:

(1)完全无法躲避的苦难;

(2)迟早会落到自己头上的苦难;

(3)有可能落到自己头上的苦难。

(4)是指衰老和死亡,相当于佛教中所说的四苦。1、一个人既然降生在世界上,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2、是指的疾病、事故和失败等。这些虽然能够躲避,但必须深加注意才行。3、是指的无论什么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可能遭遇到的苦难。不过,落到自己头上的可能性,毕竟微乎其微。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产生必要的力量。

若要略微综合一下上述自己怜悯自己的态度,可以使用这样的两种方法:

(1)积极为他人服务;

(2)停止扩大自己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