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当了赵国相国后,便命手下人不露声色地将张仪接到赵国。张仪到赵国后,苏秦故意避而不见,好不容易见了面,又挨了顿奚落。张仪回到客店,一筹莫展,贾舍人替他还清食宿费,并把他送到秦国。到了秦国,贾舍人又拿出好些金钱替张仪在秦国做客卿的费用,张仪要报答贾舍人的大恩。哪儿知道贾舍人可巧来跟他辞行。张仪流着眼泪,说:“我在困苦的时候,没有人瞧得起我。只有你是我的知己,屡次三番地帮助我,要不我哪儿有今日。咱们有福同享,你怎么能回去呢?”贾舍人笑着说:“别糊涂了!‘打开窗子说亮话’,你的知己不是我,是苏相国!”张仪摸不着头脑,说:“这是什么话?”贾舍人对他说:“相国正计划着叫中原列国联合起来,就怕秦国去打赵国,破坏他的计策。他想借重一个亲信的人来执掌秦国的大权,他说这样的人,除了先生没有第二个。他就叫我把先生引到赵国。又怕先生得了一官半职就满足了,特地用了‘激将法’。先生果然火了,要争口气,他就交给我好些金钱非要叫秦王重用先生不可。我是相国手下的门客,如今已经办完了事,得回去报告相国了。”张仪一听,不由得愣住了。呆了一会儿,叹息着说:“唉,我自以为聪明、机警,想不到一直蒙在鼓里还没有觉察出来。我哪儿比得上苏秦啊?请您回去替我给他道谢,他在一天,我决不叫秦王去打赵国。”
※对于不易接受你的调谴的人,你不可说他讨厌这份工作,而必须说他不会做这份工作。
使顽固者接受要求
“推销,从被拒绝时才开始。”这是有名的推销保险专家,被称为世界第一的雷德曼所说的一句名言。
确实也是如此,一名推销员若因客户的一句微不足道的反驳话就退缩的话,就根本谈不上业绩了,所谓推销手段的高明与否,就在于即使被拒绝也要突破,并设法跳进对方的口袋,掏出对方的钞票。
那些推销高手们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即使被拒之门外也不退缩,反而厚着脸皮对他说:
“你只要听我说几句话就可以”或“给我5分钟就够了”等,提出一些让对方容易接受的限定条件。
此时,除非客户已有那种商品,或确实他已入保,甚至他真的很忙,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是,对方若无明确的理由来拒绝你,则一经你提出这类限定条件,依人情而言也是不好拒绝的,况且只是听你几句话或是只需5分钟。一旦这关被你突破,你已成功了一半。别说是5分钟了,8分钟、10分钟对他来说已无关紧要,只要你能打动他的心,让他与你成交并不是困难的事。
前面所说的“限定条件”,其实只是一个幌子,是为了要让对方能够接受你的要求所设的一种圈套,当人的警戒之心被突破后,就显得格外的脆弱。原来只是让一步,到最后会变为让了一百步。
像这种利用人心的说服技巧,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譬如很懂得借钱之道的人,当要向人借贷一百万时,他开口时绝不说一百万,因为这样一定会将对方吓倒,反倒会吃闭门羹。
所以一开始先说只需五百或一千,以解开对方的警戒心,对方便容易答应你的要求,之后再缓缓地引出你所需的款项,他也不便一口回绝,这也是一般人所具有的弱点。当你能够突破对方警戒之心时,事情也差不多成功了。
※对于顽强的对手,须先以小条件来突破其警戒之心。
让对方答应苛刻条件
某精密机械工厂因为生产某项新产品,而将其中部分的零件委托小工厂制造,于是事件便因此发生。当该小工厂将零件的半成品呈示总厂时,不料,这些半成品不符合该厂要求,由于期限迫在眉睫,总厂负责人只得令其尽快重新制造,但小工厂负责人认为他是完全按总厂的规格做的,不想再为自己增添麻烦重新制造,双方因而僵持了许久。
总厂厂长见了这种局面,在问明原委后,便对小工厂负责人说:
“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想这件事完全是由于公司方面设计不周所致,而且还令你吃了亏,实在是非常抱歉。其实世上有许多事物非做到某一程度是不能完全理解的,今天也幸好是由于你们的帮忙,才让我们发现到竟有这样的缺点存在,只是事到如今,事情总是要完成的,你们不妨将它制造得更完美一点,这样对你我双方都是有好处的,所以还是得麻烦你多下一点功夫如何!”
那小工厂负责人听完,竟然答道:
“既然你这么说,那我就回去试试好了!”
我们对总厂厂长的说服技巧真是感到佩眼。本来这种要求对小工厂负责人来说是十分无理的,若强迫对方接受的话,难保不会发生纠纷。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会遇到这类的情况,如果你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向他人作无理要求,是很难得到结果的,你必须站在对方立场,肯定对方付出的劳动价值,如这位厂长所言:“幸好是由于你们的帮忙,才让我们发现到竟有这样的缺点存在……你们不妨将它制造得更完美一点……。”这样,对方听后便不会有前功尽弃的感觉,并且还会欣然接受你的要求。
※欲要求他人重新做什么时,须先肯定对方付出劳动的价值。
降低身份松懈对方
惠子要去梁国做宰相,渡河时不慎落水,幸亏船老大尽力搭救才脱险,船老大说:“看你落了水,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像你这样的人,怎么还能做一国的宰相呢?”
惠子说:“摇船、凫水。我不如你,但治理国家你怎能和我相比呢!”
这是一种先贬后扬的技巧。
日本的著名拳击手轮岛功一曾经有过这么一段轶事。由于前次的不幸失败而失去拳王宝座的他,决心在下回的比赛中夺回,于是他宣布要向那位拳王挑战。
但是不巧得很,在比赛前夕召开的记者会上,这位全身披着厚重大衣,还戴着口罩的拳击手,竟然频频传出咳嗽的声音,精神显得十分异常,使在场的记者深感不安。他们想在此重大比赛的前夕,这位老兄的身体竟然是这般状况,可真是太不幸了。
相反,他的拳王对手,身强体健、自信的样子,任谁也感觉得出此次比赛胜负到底属谁。然而,比赛的结果竟然出乎大家预料,拳王宝座竟然被轮岛功一夺回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在赛前的记者招待会上,他不过是在“作戏”而已,其目的是要松懈对方的戒心。
无论何种挑战,其道理都是一样的,如果要松懈对方的警戒心理,就必须先降低自己的身价。倘若此时来个硬碰硬,到最后也只有弄得两败俱伤。所以纵使自己具备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万不可轻易将它显示出来,因这样做无异是在提醒对方,应该做好什么准备来将你击倒。轮岛功一的这一招,真是太绝妙了。
许多人往往就是因为过于轻敌,致使对方有机可乘。而我们也必须要懂得利用这种趁虚而入的技巧,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位拳王在被击败后,甚至还想不出之所以失败的原因。
※对于厉害的对手,须先露出自己的弱点,以松懈其戒心。
利用对方的优越感取胜
故意露出破绽,骄敌之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次甲、乙议论是道德还是金钱重要,乙故意设下骄兵之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一击致胜。
甲:在你面前有道德和金钱,只能两者择一,你选择什么?
乙:我选择金钱。
甲:我选择道德。
乙:是的,谁缺什么就选择什么?
据一位助选专家说,通常有许多候选人在发现情势不妙时,便立刻采取“实弹击”的战略,亦即携带一家老少挨家挨户向选民作泪眼攻势,据说十分有效。一般人对“哀求”的感情相当的脆弱。因为当他人有求于你时。无形中也造成了自己的优越感,一旦优越感被激起来了,便会毫无意识地答应了对方的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巧妙运用这种说服技巧,会收到相当的成效,例如,对一个难以说服,并且又不便道破他的不是的人,便可以降低姿态对他说:
“你不妨站在我的立场,替我想想看,”话中的含意无非是说:
“如果你处在我的立场上,是否还这般冷酷?”
在隐约中指责对方的无情,但因为你是以谦卑的态度相对,这就提升了对方的优越感。至于其中的细节问题,此时已不是问题了,于是乎他便轻易地上了你的圈套。
当然,我们也应该时时刻刻确保自己处于心理上的优势,这是说服技巧的一大原则。但偶尔以哀兵的姿态使自己居于劣势,以引出对方的让步,也未尝不可。
这种技巧万不可使用得太过频繁,因为一个人若反复多次使用同样的伎俩,会让人觉得你是在演戏,而不上你的当。所以太过卑屈的人不会使人产生信赖感,即在于此。
※让对方感觉是一种哀求,以动摇他的心。
引用名言让众人信服
有时候断章取义地引经据典,为我所用,能制造幽默,活跃气氛。
北齐时,有个博士在国学中讲课,当他讲到:“孔子弟子达者有72人。”
有位姓石的学生问道:“达者有72人,几人已着冠(成年)?几人未着冠?”
博士说:“经传无文。”
姓石的说:“先生难道不知道孔子弟子着冠30人,未着冠的有42人吗?”
博士问:“根据什么而知?”
石说:“《论语》上说:‘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不是72人?”博士无以应对。
我们平常如果听到“诚如各位所知的”这句话时,即使所言我们不曾听过,或是初次听过,也会装出听过的样子。
在报纸杂志的书评中,若有知名的权威人士赞赏某一本书,多数人也会肯定这是一本好书。也许这本书出自一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作家之手,但只要一经某著名人士的推荐,此书的销路必定很好。
凡此皆属于一种错觉。人们常会在无意之中,将被推荐的书与推荐者的权威联想在一起,这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所以,具有说服技巧的人,便经常引用名人名言或著作来证实自己所言的价值。
但是在使用这种技巧时,也必须小心。例如电视中的广告,必须考虑到商品的性质,否则便会产生反效果,现在我们举失败的例子。
某厂商在电视上推出健康酒的广告,一般人只要一听说是健康酒,便会与中药联想一起,可是这一广告为何又会失败呢?原来他们认为“汉方”这一字眼太过于老旧,于是便引用些新鲜的字眼,甚至强调现代化的设备或注重卫生等,但却忽略了一般消费者对于中药有着根深蒂固的安全感和信赖感,这时你提出这些所谓的现代化设备等作为广告词,也难以冲淡消费者原来对中药所持有的态度与看法。所以,你必须要考虑到对方的期待与对方的弱点,以对症下药,否则难免失败。
譬如公司的小职员所说的话,很少会为上司所采用,但若能引用“曾经得过诺贝尔奖的F博士说过……”,上司则必定加以考虑,而使情况改观。
※引用名人的话来加重自己说话的份量。
先以大前提揭示的说法
一般人考虑问题不外两种方法,一是从大前题着想;另一是从细部着想。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还是前者较具实用价值。
如果能留意到这点,愈是不易说服的人,愈是显得容易被说服。
譬如我们可以先说:“细节问题我们稍后再谈”,以此先引出其中较易使对方接受的十分之七的大前题部分,至于其他十分之三容易引起争论与检讨的细节部分,可以稍后再讨论。
“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全体的利益……”这些话对方听后,不但原则上会同意,同时还十分感兴趣,我们便可趁机提出其余的焦点问题,或许他会面有难色,但经过冷静思考,比较衡量,最终还是会接纳你的意见。
相反,若对方较重视细节部分,我们就必须将重点转移,将这些细节部分强调为七成,至于大前题则只占三成,待对方对你的论调感到满意并发生兴趣时,你才提出其余十分之三的大前题,即使不容易使他接受,但终究也会达到你所期望的目的。
前面所说的技巧其实都是相同的:主要是视对象来改变方式,若对方是属前者,我们就须强调大前题;反之,则强调细节部分,只要他原则上同意接受,其余的问题便很容易解决了。
※先提出对方容易接受的大前题,则其余的细节部分就不会有困难了。
故作吝啬以引起对方的兴趣
对于能力较差或新进的职员,如果光是对他说“再加油吧”、“再用点头脑吧”是无多大效用的,这类忠告虽然偶尔是必要的,但在工作中若经常提出,反会使人感到厌烦,职员们此时最迫切需要的并不是责备或激励,而是工作上具体的要领。
话虽如此,人心还是相当复杂的,上司若经常喋喋不休地给部下劝言,任何人都会因厌烦而起反感,即使所言对工作有利,部下亦无法接受。你若装出很吝惜的样子,使对方觉得这句话非听取不可,则你的忠言必能顺利地让对方接受。此时他不但不会感觉啰嗦,还会主动地接受你的建议。
假使你有许多忠言要对他说,但若一口气将它们都说出,所收到的效果必定不大,你必须要很吝惜地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说出来,效果才显著。人们都有这样一个共性,那就是:越是稀少的东西就越是觉得珍贵,越是难以到手的东西,越想得到。
譬如当你要说出忠言或是工作要领时,便故意装出很吝惜的神态,然后才缓缓地说:
“好吧!我现在先教你一个好了。”
对方便立刻感觉到你所说的“一言值千金”而耸起耳根倾听,并且会产生“现在前辈所要说的可能都是一些秘诀,非听取不可”的期待感。
如果你一开始就说:“这只有科长和我才知道,其他任何人都不知道。”效果更好。若对方能耸起耳根倾听的话,那些厌烦的反抗心必定完全消失,并且还觉得你不是在啰嗦。因为你向他表示只透露一个问题而已,他便会感到很珍惜,千万不可错过。
有一次有位实习老师向我们说:“我们班上的学生不和我亲近,难道是我不适合当老师吗?”
我们听了,仔细考虑后便对他说:“好的!我现在就告诉你一个要领吧!就是忘记自己是一个老师。”
他一听,更是感到莫名其妙,又说:“这句话我还是不明白。”
“就是要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意识中除去。”
“哦!原来如此,我知道了!具体的说就是要与学生打成一片,是吗?”
※即使你有许多忠言,但只能先告诉对方一小部分,以引起对方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