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全书·名人的演讲艺术
29321800000006

第6章 掌握演讲要点(2)

还有,对听众的称呼,与其用第三人称的“他们”,不如用第二人称的“你们”,这样会使听众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状态。不过,尽管“你”或“你们”的使用具有情感沟通的桥梁作用,但不适合于任何场合。如果说话者高高在上,居高临下,或者在教室上课时,就最好避免用“你”或“你们”来称呼,应该改称“我们”,这样更为亲切。

(4)让听众充当演讲中的角色

演讲,顾名思义,有演有讲。那么,你是否想过运用戏剧舞台的表演技巧,将听众吸引到演说词的情境中去,让他们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呢?或者干脆指定一两个听众,临时当个帮手,这对加强听众的注意力,提高其兴趣,是一个上乘之法。

曾有一个演说者。想要向听众说明从踩刹车到车子完全停止之间的行车距离。这个问题仅靠演说者的话。往往是极抽象枯燥的。所以那位演说者就请一位坐在最前排的听众站起来,协助他说明车距与车速的关系。被指定的听众拿着卷尺站在台上,按着演讲者的解释前进或后退。看到这个情况,我们相信演说所要表达的论点一定已深入人心。那卷尺不仅具体表现了演说者的观点。

同时也具有与听众沟通的桥梁作用。

为达到让听众扮演一个角色的效果,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向听众提出疑问,启发他们去思考回答。通常,演讲者会先让听众重复一遍自己的话,或者要他们举手回答提问。《富有幽默感的作文与说话》的作者巴西·H·怀汀一再强调:“要让听众直接参与表决,或让听众帮助解决问题。”并且认为:“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向,如果你用背诵讲稿的方式去演说,则所得到的听众反应必定不会强烈,应把听众当成你共同事业的合作伙伴。”我很赞同把听众当成“共同事业的合作伙伴”这个观点,这也是了解本案的一个重点:“要让听众扮演一个角色”和“给予听众共同经营权”一样。

(5)不要自以为清高

演讲以怎样的态度与听众沟通,是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建议你采取低姿势。

欲建立与听众的良好沟通关系,以诚意为首要条件。诺曼·V·比尔给予一位缺乏演讲吸引力的传教士有益的忠告。首先,他问传教士,每个礼拜日早上传教的时候是以何种态度出现?是否真心诚意想要帮助那些信徒?是否把他们看做是低于自己的一群?

比尔博士说他站在讲台上之时,对每一位听众都一视同仁。假如你以有良好教养、有社会地位或拥有较大的权力的态度和腔调对听众讲话,是会受到排斥的,因为对听众来说,这是一个敏感的心理反应。

美国缅因州所选出的国会议员艾德曼·S·马斯基在波士顿的美国法律协会演讲时,就曾采用了低姿势的技巧:

“今天早上,当我得知被要求演讲时,真是惶惑不已、惴惴不安。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因为我知道在座的各位人士都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在行家面前班门弄斧,不知怎样谈这个问题才好。第二,在这样的早餐会上讲话,我无法做充分准备,说错什么话会使我难堪。第三个原因,就是演讲主题尚未确定。我想和各位讨论的,是作为一个人民公仆,到底对人民有什么影响力的问题。既然我从事政治活动,那么人民中间自然对我有两种不同的对立意见。而面临这种困惑,我像迷途羔羊,不知该从何处说起”。

马斯基议员以此为前言导入正题,发表了他无懈可击、非常成功的演讲。

态势语与口语的运用

态势语是诉诸听众视觉器官的无声语言。根据心理学与生理学的研究,人从视觉渠道获得的外部信息,约占人所获得的全部外部信息的80%。人的大脑左半球专门接受有声语言信号,即形象信号。所以,大凡富有语言交际经验者,不但注重口语的表达,同时还极为重视态势语的运用。在演讲中,恰当地运用态势语,对于补充、强化口语表达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态势语能强化口语的表达效果

在口语已经把意思表达清楚的情况下,运用态势语能起到印证和强化口语的作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

(1)在演讲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运用态势语来加强口语表达的效果。例如,列宁在演讲时,两眼凝望听众,精神饱满,习惯用右手下劈来加强语气,或者把手臂有力地伸向前方,表现出自信和坚毅。列宁的演讲之所以能使听众达到痴迷的程度,除了他的口语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之外,还得力于他对独具个性的态势语的运用。

(2)在演讲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态势语来表达效果。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听众的复杂心理,有时候,演讲者即使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口语的表达技巧,尚且收不到理想的效果,于是就有意识地借用态势语来感化或震慑对方,以达到预定的目的。例如,哭泣、逼视、瞪眼、挥动拳头等态势语,就具有这种作用。

态势语能对口语加以补充

在口语还没有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很完整的情况下,态势语的运用,可以起到限定或延伸口语的作用。

(1)用态势语限定口语的语意,使它更具体,更清晰。例如,演讲时,当讲到“中国要开放,中国再也不能给自己划一个自我封闭的圆圈了”,同时用手在空中划出一个圈,就使语言更形象了。

(2)用态势语来延伸口语的语意,使它更丰富,更完整。在电影中常有这样的镜头:上级领导代表组织把一项重要任务交给下级,在慎重、严肃的谈话之后,领导同志会有力地、久久地握着下级的手。这一手势语,延伸了口语的语意,“说”出了口里没有说出的话,传递了信任、鼓励、愿望的信息。

(3)态势语在特定条件下可取代口语

在演讲中,有时为了表达某种感情或者表达一个不便明言的事实,没说一句话,全由态势语取代,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到激情奔放的内容时,演讲者摊开双臂,手势上扬,目光炯炯,停顿片刻,就会给听众以强烈的感染。在讲到悲哀的内容时,演讲者双眉低垂,面露戚容,停止不讲,听众也会怦然心动,跟着悲伤起来。

(4)态势语可加强口语信息的可信度

有些演讲者由于心情紧张,致使语音走调,内容遗忘,从而削弱了演讲的说服力和可信度。而如果演讲者表情轻松、神态自然,那就可以稳定听众情绪,增加口语信息的可信度。因为听众不只是在“察言”,也在“观色”。身姿、手势、表情的自然流露,具有更多的真实性,听众从演讲者的态势语言中印证了口语信息的真实性,所以增强了口语信息的可信度。

了解态势语的特点

归纳起来,态势语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约定俗成

态势语所以能起到“语言”的作用,就是因为某种动作、表情所表达的意思,是约定俗成、大家公认的。例如,双手平摊,是“无可奈何”的意思;一手叉腰,一手上托,大有“瞧我的”之意;低头弯腰,两手交叉而下垂,是“害羞”的意思,用于女性在受到夸奖或对别人有所请求之时;双手叉在胸前,颇有包打天下的气派,是自负的表现。这些姿势的含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世界上大体相同,因此不能随意更改,只能按照习惯使用。

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是演讲态势语与戏剧、朗诵等文艺表演形式中态势语的差别之处。在演讲会上,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演讲者动作夸张,幅度过大,或者化妆太浓,服饰距离生活太远,因而使人感到他不是在演讲而是在表演朗诵。朗诵和戏剧这些文艺表演形式的动作、姿态乃至表情都是高度艺术概括并且相当夸张了的,在有的戏剧中甚至是“程式化”了的。我们想一想京戏中旦角哭起来用袖子一遮脸发出“喂呀……”的声音,就会明白那种哭距离生活是多么远。然而演讲并不是表演,“演讲”之“演”是发挥、铺叙之意,而不是“表演”之“演”。演讲是一种讲话方式。演讲者希望与听众交流目光、交流思想、交流感情。演讲者要求听众的绝不是“欣赏”而是“信有”。因此演讲的态势语虽也要在生活基础上进行加工,但绝不能夸张到“戏剧化”的程度,而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

具有依存性

态势语必须与一定的时代特征、民族心理、地域方位相适应而存在,这是我们判断态势语运用是否适当的三把尺子。

(1)民族性。由于各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所以态势语言存在着因民族、国家而异的许多特点。有民族差异性的态势语是纷繁多姿的。例如:

表示肯定、赞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用点头的动作,但在保加利亚和尼泊尔等国却是摇头,萨摩亚人用抬眼眉表示同意,塞孟人以头往前冲的这种姿势表示肯定。

表示否定、不赞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是用摇头、摆手的姿势,而保加利亚、尼泊尔等国却是点头。希腊人表示“不是”,是指头猛地向后一挺,同时要比较严厉地瞪瞪眼睛。奥维崩达人表示否定,要伸出食指在脸前晃动。如果表示坚决反对某人意见,非洲人会用右手指头反复刮动右耳耳壳。中国俗话说的“摇头不算点头算”,在某些民族那里就变得复杂了,比如斯里兰卡人,表示否定或不赞同要用力摇头,表示肯定或赞同要微微摇头,只有表示“非常赞同”、“十分明白”时才点头。

表示吃得很饱,中国人就用手掌抬高到齐脖子的地方,动作与俄罗斯人相仿。法国人是把手掌抬到嘴唇上边快到鼻子的地方,而如果在中国,这一手势则容易被人理解为食物有异味。中国人生气、急躁时,常跺脚以示不满,而德国人却用跺脚来叫好,等等。

(2)时代性。由于某一时代的生活风貌、文化习俗、语言习惯和政治背景等,会对一些态势语的形成或改变产生影响,这样,就可能使这些态势语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社会性。很多种态势语和往常的服饰一样,其款式、色调等和人们的年龄、性别、宗教信仰、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地域、环境等社会因素存在着某种密切的联系,都可以构成社会学的单位,它们随着社会功能的分化而形成其特殊的流通圈。比如:

犹豫不决、局促不安时,男人会抚摩下巴、胡须,年轻一点的也许会“抓耳挠腮”,而女人绝不会有这类动作。提到“某人胖”,男性除将两手掌分别置于体侧、向内作弧形外,还可以用一只手掌在距肚皮相当距离处作微微滚动状。后一种动作,女性是不做的,这是“性别”变项造成的差异。至于“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宗教信仰”、“地域”等变项造成的差异此处就不一一赘述了。

态势语在演讲中的运用

一个演讲者从上场到下场,除了通过语言表达演讲内容外,还需要靠表情和动作等态势语作为辅助。表情和动作包括仪表风度、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方面。它们是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

仪表和风度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身材、体型、姿态,也包括服饰打扮等,在这里侧重于指演讲者的外表形象。风度,是人的言谈、举止、神情、姿态等方面总的表现和风貌,在这里侧重于指演讲者的思想文化素养、精神面貌以及心理禀赋、性格、气质、脾气等在言谈、举止、神情、姿态等诸方面的外化表现。自然,这种区分只是就其大体而言,并不十分严格。仪表并不完全否认精神方面的因素,风度也要通过人的容貌、姿态体现出来。

演讲者的仪表、风度是演讲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说,仪表风度在日常的社交活动中就很受人们的注意,那么,演讲者的仪表风度,就更受听众的关注。可以类比地说,一个演讲者和一个影视演员或戏剧演员一样,在仪表风度上都要受到听众和观众的严格审视和评断。孙中山先生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演讲者“身登演说台,其所具风度姿态”,应该是“衣着整洁、举止大方,还没开口即使全场有肃穆起敬之心”。他认为,演讲“最忌轻佻作态”,要“处处出于自然,有时词旨严重,唤起听众注意,切不可故作惊人模样。”

演讲的实践表明,演讲者的仪表、风度是最先为听众所感知的对象并形成听众的第一视觉印象,这种印象往往初步形成一种心理定势。一般说来,一个仪表端庄、风度优雅大方的人,容易有比较好的“台缘”,发生正效应;而一个举止粗俗、容貌猥琐的人,则较难得到听众的合作,也容易产生负效应。

对演讲者仪表风度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举止礼仪等三个方面:

(1)身材容貌方面。这主要是指人的自然条件。它包括身材的高矮、体型的胖瘦、容貌的俊丑,以及人的精神面貌。这些都是由演讲者固有的生理条件所决定的,主要取决于先天遗传因素,同后天的营养、锻炼等也有一定关系。

许多政治家、革命家的演讲,之所以能使听众陶醉、入迷,除去演讲内容的感召力之外,与他们英俊的容貌,潇洒而稳健的举止是分不开的。那么,身材、容貌欠佳。甚至有生理缺陷的人难道就不能登上神圣的讲坛吗?当然不是。生理条件并非影响演讲效果的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美好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以及深厚的学术理论造诣。